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777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777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人几乎都是第一次抵达如此极东之地,人人都充满了好奇,也算是彻底开眼看世界了。

    抵达三韩半岛后,剩下的行程倒是不用太急,因为东海上最危险的长途航程已经过了,剩下的对马海峡那几十公里一天就能航行到对岸,随时找个风小一点的安全日子就过去了。

    考虑到对大多数人而言,三韩也就一辈子来这一次,肯定多多少少会有所好奇,直接纯路过太可惜了。一行人盘桓半月,走走停停,把几座主要县城都晃了一下,六月上旬才通过对马海峡,先在筑紫的邪马台国旧都靠岸。

    六月初八,刘备一行抵达鲸海沿岸的石见银山。舰队的行程计划,就是沿着鲸海沿岸北上,不进濑户内海了。

    皇帝有兴致要去看看濑户内海几座新城市的话,可以另外换轻便小船,或者陆路翻山穿越西国地区。

    刘备对于濑户内那些乡下地方也没什么兴趣,毕竟在他看来扶桑所有的城市几乎都是穷地方,最大的新雒和大阪两县一样毫无文化底蕴可言,就是看看自然风景而已。

    甘宁周瑜在扶桑十二年,也算是筚路蓝缕,从无到有,这些年建设下来,扶桑的原始痕迹已经彻底淡化了,主要县城的建筑风格完全与中原类似。

    唯一能从房子上看出区别的,只是屋檐梁桁一些细节的区别——中原汉人造的房子,高端的都会有飞檐斗拱,而到了扶桑,哪怕是最高级的郡守府衙门,也是朴实的平直椽桁。

    不是花不起这个工本让木匠造漂亮点,而是扶桑更为寒冷,下雪天积雪更厚。飞檐斗拱容易盛积住更多的雪,房子会压塌。

    与之对应的,还有很多把繁复奢华装饰去掉的操作,看起来审美就比较“极简主义”了。

    可见任何人到了扶桑这块地上,因为各种资源有限、环境制约,最后都会变得禁欲系审美风格的,跟人无关,也没必要过度解读。

    而刘备是性好奢华之人,从小就很专一于“好声色、美衣服”,到老了还是这么专一。所以看到扶桑那些新造的房子,便有几分不喜,根本不想多玩。

    除了参观金山银山以外,他把其他旅游行程砍了个七七八八,最后只留下了三项:看伊予湾室户冲的捕鲸和鸣门漩涡,到大阪县的奈良看看原始神社,

    最后就是相模湾的富士山爬一爬,毕竟距离海岸几十里的地方、就有一千五百丈以上的火山可爬,能直接眺望到大海,这种视觉享受,还是皇帝都做不到的。

    中原比富士山高的山当然有很多,但都是离海两千里以外的内陆了,反差没那么剧烈。

    在室户冲时候,刘备亲自登临了一条捕鲸船,还亲自指挥了一把用军用的弩炮射杀巨鲸——

    如果没有皇帝参观的话,平时的捕鲸当然用不到这种大杀器了,直接靠投射鱼叉的简易装备就行。用上床子弩,显然是满足刘备围猎的乐趣,

    因为《史记》上记载、秦始皇东巡蓬莱的时候,就听了方士对“为什么见不到东海仙人求取仙丹”的解释,推辞说“为巨鱼所阻”。所以秦始皇是亲自下令用弩射杀过巨鱼的。刘备这是玩了一把COSPLAY复刻。

    随后刘备也参观了直接用泥质滩涂和石垣围砌的盐田、扶桑如今早已实现直接日光晒盐,然后大批量腌制海鱼鱼干和鲸肉鱼干往中原回运,每条船都是满载了几百吨优质肉类。

    鲸鱼的油脂也都被搜集起来,做成灯油“人鱼膏”,这东西比蜡烛和其他动物脂肪燃料烧起来都亮,就是离得近了气味不太好闻,作为远程大面积照明还是很不错的。

    历史上英国人一直到18世纪,伦敦首次出现路灯时,用的就是鲸油膏做灯油,后来完全进入工业时代才有了煤油灯煤气灯。

    大汉如今的雒阳皇宫之中,也用上了鲸油膏的庭院灯,在皇家园林和走廊上用用。但全城使用还是有点不够的,也不利于防火,所以民用领域没有普及。

    当然,李素在会稽的几处公爵府、别业,以及在雒阳的丞相府,还有诸葛家糜竺家的那些府邸,肯定也是都在庭院里用上了鲸油灯柱。

    算是这个时代第一批“夜里连户外都要大面积持续照明”的豪宅,堪称不夜。

    ……

    抵达石见银山和佐渡金山的时候,刘备和随行官员当然都是被金银山的规模微微震撼到了,毕竟是方圆覆压二三十里,都是矿区,一眼看过去热火朝天,总计怕不是有上万矿工在辛劳作业。

    挖矿的地方环境过于恶劣,皇帝和大臣也不可能长时间驻足,所以只是远观就好了。还是到了选矿区和冶炼区,能够稍微多看一下。

    最近几年,金银矿的开采,总算是用上了李素点拨的“灰吹法”,也就是利用其他贱价重金属、容易与金银互熔成为合金、而且合金熔点会低于合金中任何一种单质的特性,低温就把金银先与其他杂质分离。

    最后,再把作为“熔剂”的贱价重金属分离掉。

    具体来说,这里用到的媒介就是铅、汞。

    铅非常便宜,熔点只有三四百度,稍稍烧一下就熔化了。不过铅要沸腾气化还是比较难的,依然要一千五六百度以上。

    这个温度纯铁都液化了,而汉朝原本的冶金技术,都做不到把钢铁炼成铁水,所以才只能用“炒钢法”没法用“灌钢法”(铁变成铁水才能“灌”),因此,汉朝原本的冶炼,也是不可能把铅变成蒸汽的。

    好在二十年前诸葛亮发明了“提前预热鼓风”技术,往炉膛里吹预烧过的空气,这个技术既然能进一步提高炉温,实现灌钢,现在也能挪用过来气化铅。

    有了这些东西后,矿石中的微量金银残余要充分榨取出来,效率就提高了数倍之多。比如原本含量才每吨几十克的,古代传统提炼法提完后可能还能剩十几克提不出来。

    上了灰吹法后,能把这些含量过于低的犄角旮旯部分也搜刮出来,炼完后的矿石残渣剩金量能压低到一克以下。

    (注:21世纪炼金技术已经做到每吨矿石0。2克都有开采价值的程度了,国内最好的富矿也才5克每吨左右,这种矿石放古代已经是矿渣。

    所以所谓的黄金持续两千年都没开采完,其实就是科技进步之后,把古代炼完没用的贫矿渣重新回炉嚼了消化一遍,榨干最后的养分。)

    相比于铅的难以沸腾,汞肯定要容易用得多,毕竟常温下就是液体了,三百多度就沸腾了,沸点比铅还低一千二百多度。

    不过汞蒸气的毒性太大,而且汞贵得多,用来分离白银肯定是不划算的,只能是特定情况下专门分离黄金用。

    如果是按照原本历史上、16世纪曰本人自然发展到“灰吹法”,也就是跟游戏《信长野望》、《太阁立志传》里面那样,那么当时的矿工是毫无劳动保障可言的,冶炼人员每天要暴露在剧毒的铅蒸汽汞蒸汽里,能活到四十岁就算开挂了。

    李素来了之后,还算仁慈,尽量在反应炉上搞个类似冷凝蒸馏器的东西,让蒸汽进入冷却皿管腔里后重新液化甚至固化,积多了之后再拿到别处重新加热、确保只熔化不蒸发。

    这样一来,一方面也能省点成本,只要多花煤炭、木炭之类的燃料,就可以让铅、汞回收反复利用。

    当然,铅本来就很便宜,比回收时所用的煤炭木炭和设备成本相比,也省不了多少钱。汞则是有高度回收价值的。便宜之外,主要还是比较环保,能可持续发展。

    李素对于环境还是很友好的,能既赚钱又保护环境,稍微费点事就费点事吧。

    他可以不把扶桑土著奴隶当人,但他不能不把曾经的扶桑国土当成大汉将来的永久领土。既然大汉的直接统治已经建立到了这里,这里未来就一直是大汉本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己的国土,当然不能随便污染了,又不是操完就扔的殖民地。

    当然,或许也会有人觉得奇怪:既然李素能把这个账算过来,进行“环保化改造”之后,扶桑的炼金炼银产业总的纯利润依然是不降反增,也就是赚的更多,

    那历史上曰本人搞“灰吹法”的时候,为什么不做这种双赢的事情?非要搞得“先污染后治理”呢?

    这就要说到其中一个技术曲折了——历史上,一方面曰本人不太懂“蒸馏冷凝”这套技术,他们连蒸馏酒出现都比中原和朝鲜更晚两三百年。

    另一方面,当时冷凝器主要是靠铜管打造的,因为铜这种金属兼顾了成本和导热性快,酒精和水这些蒸汽碰到铜管就立刻散热冷凝了。

    可是用铜管去冷凝铅汞蒸汽的话,就会有个严重问题——铅汞是很容易和其他重金属形成合金的,当初前一个反应步骤里,它们才刚刚跟金银分离开来,转眼又立刻高温状态下跟铜相遇,那铜的冷凝管也会很快被熔融合金化,从而堵住、报废。

    所以,要回收低沸点重金属蒸汽,关键不在冷凝原理上,而是要找一种“既导热快,但又不是金属质地的,不会跟铅汞熔融合二为一变成合金,最后还得足够致密,防止汞蒸气直接从疏松表面渗漏过去”的材料,来造这个冷凝器。

    三者缺一不可,毕竟液态下水银就能做到“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何况汞蒸汽呢。

    好在,既然只是一个材料学问题,做实验试错就可以了嘛。这种事情,李素只要提供思路,科研不用他操心。

    甚至都不用诸葛亮去操心,这事儿最后是诸葛亮指挥的工部一部分具体基层官员在办。

    之前几年的大规模试错实验后,最后毫不意外地选择了天然石墨来做冷凝管,着实把蒸馏/冷凝/合金分离领域的科技树,点高了一大步。

    既解决了眼下“更高效环保地灰吹法炼金银”,还让冶金和蒸馏酒工业等产业长远受益。

    不过,尽管上了先进的金属蒸汽回收技术,在刘备和随行官员视察的时候,李素还是特地关照他们远距离观察。

    一开始,还有些官员以为这里面存在“摆拍、造假”,是丞相怕大家近距离看出破绽、看穿这儿的虚报产量。

    有几个富商世家的代表想多刺探点真实情报,非要不听劝凑太近,结果就铅汞蒸汽中毒被抬下去了。好在倒是没出人命,只是晕眩了一会儿,病个几天而已。

    有了这个立竿见影的教训后,其他人立刻再次乖乖服从了丞相的料事如神,没有再作死。

    即使如此,李素还专门搭建了几间隔间供皇帝和群臣轮流参观用,隔间上有八寸见方的平面玻璃窗户,可以隔着窗户看,这样就完全隔绝有毒蒸汽了。

    “亲眼见了这出银出金的速度,才算是理解为何句章那边每隔十天半个月,就能有一条船、带一些金银货回中原交差了,当真是天佑我大汉啊。”

    对扶桑各地的产业状况视察结束后,刘备依然是感慨不已,久久不能平静。

 番外第70章 海军居然还能用来打草原游牧

    “想不到如此极东之地、大海尽头,也有如此高山。高峻雄伟,竟倍于泰山,还能直接看到万顷波涛、云海交融。

    天下之大,果然不是留在雒阳空想,所能想见的。不过这以后也都是大汉疆土了,我大汉富有四海,天命眷顾之盛,旷绝古今。”

    离开扶桑前的最后一站,当然还是富士山。在山顶上远眺大海时,刘备的震撼当然远胜十年前李素。

    毕竟从富士山顶上、刘备站立观景的位置,到相模湾的海岸边,已经有四十多里路的距离了。而极目远眺看到的海天相接位置,更是在百余里开外。

    那么远的距离,其实是不可能看见海平线的,加上远处不时错落存在的低层云,最后实际看到的结果,就是海天浑然一气,

    只知道最下面确实清晰是海,最上面肯定是天,但中间具体哪儿海就成了天,完全不知道。

    那种玄妙的感觉,就像是整个人悬浮于天地之间,唯有杂然赋流形的浩然之气,充沛宇宙,刘备一辈子在别的山川盛景之地,确实没体验过这种感受。

    做完这一切,刘备对于自己就得回到雒阳皇宫度完余生,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作为皇帝,五十八岁还能这么充分地转一圈。跟21世纪那些辛苦了一辈子、刚退休时趁着还有力气周游世界的有钱大爷,也差不多心态了。

    回程的最后,刘备从富士山下来,到相模湾海边走了走,顺便参观了近年来刚刚在武藏野沼泽边缘新建的县城。

    关东武藏野沼泽区,自然就是后世历史上、曰本的东京都周边平原了。当初李素和诸葛亮离开曰本时,当地都还没有建城。

    那时最偏远的城市,还是北陆的越山县,也就是战国时的春日山城、后世的新泻,是为了开佐渡岛金矿才修的矿业港口都市。

    所以,濒临太平洋这一侧的武藏平原,是四年前才刚刚开始整治、尝试建城的。平原地区的治理风格还是跟大汉过去三十年一贯的沼泽治理思路一样。

    先教会当地土人如何疏浚沼泽、把深处挖深,浅处堆积成圩田。圩田水浅的地方种水稻,更深一点的地方种芋头。这个套路二十多年前在上庸(十堰)附近就用过了,后来李素坐镇扬州时,在会稽治理沼泽也是这么干的。

    然后具体的体力活,当然是让扶桑和虾夷奴隶来干了,可劲儿往死里用进行水利建设,

    那力度比诸葛亮前几年用乌桓战俘奴隶修津门城也不遑多让,反正不怕死人。

    四年的艰辛开拓之后,死了几万虾夷人,才算是整治出了上千万汉亩的平整肥沃良田,城市也建设起来了,新的县的名字,就很随意地取名为“周县”,因为是周瑜负责建造的城市。

    原本历史上东京/横滨一带,居然用周瑜的姓随便命名,不得不说也是很魔幻。

    刘备并不需要知道建城过程的其中艰辛,他只是粗略地草草巡视一番,然后追问起李素,为什么要在这样极东之地还造城市,

    毕竟这里已经比佐渡岛金山对应的区域也更东边了,再往东似乎没什么值得开发的优质资源,气候也会越来越寒冷。

    虽然武藏野是扶桑最大的整片肥沃平原,搞农业倒是至少能养活三百万以上人口,那已经比如今扶桑各岛实际上能喘气的总人口的两倍都不止了。

    可那么多粮食,当地人也吃不完啊,如果只是把米粮走海路往中原回运,那价值密度也太低。如今海贸虽然发达了,可至少也要运糖、盐、腌肉这一级别价值密度的货物,才能算是明显有得赚。

    所以在刘备看来,当地虽然肥沃,却无法反哺中央财政,当地的出产,无法运回去,中原也用不上。而一个无法跟中枢互动起来的地方,建设得越好,反而容易产生分离倾向,将来中原万一有点战乱,这儿就自立为王,那也不好。

    好在,李素还是帮周瑜解释了:“陛下,此地出产虽然只是粮食蔬菜为主,却也有两个用处。

    一来,这里的余粮虽然不会直接运回中原,却可以补贴周边扶桑本地的山区矿城。在这里驻扎心腹将领,以后山区矿业进一步发达,人口增多,矿区粮食无法自给自足,掌握了周县,也就不怕那些矿城出现占山为王的问题。

    其次,公瑾在这里修城,也是因为近年来对东洋的进一步深远探索,已经渐渐乏力所致。

    自从八到十年前,大汉就发现了虾夷岛、流鬼岛、流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