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769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769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遇到海员上岸,要先让水手们单独住一个地方半个月一个月的,反正他们本来也要等季风、等装卸货,让他们私下里自己住一起上岸休闲玩乐,也不误事。

    但是对于这些海员本身来说,他们承担的免疫风险,就没有别的屏障来帮他们隔离的,早期的海员等于是处在免疫交流的第一线。

    所以每年都要补充上去几千甚至几万人的海船水手,这些水手和海军士卒的待遇也一直保持很高,因为遇到未知疾病病死的风险太大了。

    另外,在航海交流过程中,李素和诸葛亮这些主政者,也算是体恤海员疾苦。为了让他们每次回到中原时保持耐心隔离,别想着跑出来,只好给这些常年吃苦的航海者,在港口码头建立起专营消费的娱乐场所系统,好拴住他们不至于反抗。

    港口海关隔离区里的酒馆澡堂、秦楼楚馆一应俱全。想喝个大酒闹点事发泄发泄,或者泡个澡做个马杀鸡解解乏,全都有足量供应。

    至于里面的服务从业者,尽量官营组织自愿从业无依无靠的孤寡,或者靠之前征服异族过程中、抓回来的异族女人奴隶。

    反正李素和诸葛亮算是在这一方面远超鼻祖管仲了,这个“自比管乐”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海关隔离区的服务人员,待遇也远比同等素质在外面自由执业的更高,因为有政府补贴。补贴的代价就是这些人也要放弃一定程度的人生自由,只能住在海关隔离区里跟靠岸海员为伍,不能随随便便离开隔离区。

    如此精心操持之下的地理发现开拓事业,为大汉带来了稳健而持续的收益,也每年付出上万水手的生命。

    而这一年,随着一支之前朝廷派去旅汉群岛一路往南地理探索绘图的船队回来,也给刘备带回了一条让他挺扼腕的消息——

    负责探索南洋诸岛的前将军太史慈,终于在后世的菲律宾南部,感染了不知名的瘟疫,最后光荣死在异国他乡,最后只能是拿海盐腌制了尸体,才算是在热带环境下保存带了回来。

    其实,历史上太史慈的寿命也就四十多岁,本来这时候早就已经死了,这已经算是跟随刘备阵营混了之后,医疗条件有所改善,多活的。

    而刘备之前考虑到甘宁的健康条件对热带病免疫力极低,去不了南方,才让周瑜甘宁负责东北航路、让太史慈步骘负责南方航路。

    没想到太史慈虽然情况比甘宁好点,也去过交趾和林邑,但毕竟是东莱出生的北方人,上了年纪后免疫力下降,还是没扛住新的热带病。

    不过,这也算是比死在病榻上光荣了不少,好歹是在对外开拓探险中亡故的。李素作为鼓励开拓的代表,也劝谏刘备给太史慈加了死后哀荣,还给他的子孙加了不少钱粮赏赐。

    刘备感慨于最初元从的老臣老将,已经到了逐步凋零的年纪,心中也是很感慨的。

    去年和前年孙乾、简雍分别故去的时候,他就很是伤感,尤其简雍。这次太史慈也是中平四年刘备刚刚起兵平张纯阶段来投的旧人。

    可以说只比李素、鲁肃等人晚来了半年到几个月而已。只是中间跟着糜竺镇守地方了数年,错过了不少立功机会,但怎么说也算元从了。

    刘备一想到自己也五十七岁了,称帝二十二载,老之将至,很想趁着自己还走得动,朝廷的国债也彻底还清了、有点余钱,想出巡看看这些年新拓展的疆土。

    不过,刘备又怕被群臣反对,说靡费国帑、不务正业,甚至拿“秦始皇就是因为常年巡游在外,才导致对国家不利”这个标准话术来道德绑架,一时还有点拿不定主意。

    好在,丞相李素倒是支持他的。作为皇帝,开开眼界也好,有些事情经历一次,也便于给后世垂范,知道怎么教育子孙,为将来计。

    只要掌握好度,别老是欠着国债、借钱出巡,就没问题。

    在这个基调下,刘备跟群臣讨论了一番,那些觉得“出巡不是明君所为”的观点,基本上被李素想办法驳斥了,搬掉了大义名分方面的障碍,让刘备很满意。

    最后的问题焦点,主要集中在出巡的规模和钱粮消耗上。但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基本上就不是问题,刘备合计了一下之后,决定不要动用国库的钱粮,而是动用这些年攒下的皇室内帑,来办这事儿。

    另外,出巡所需的交通工具运力,也不一定要朝廷官办现造嘛,完全可以买民间商用的稍加改良,这就节约不少,这就能找供应商承包了。

    最后,毫不意外半是刘备掏腰包、半是“诸葛物流”商社给皇帝打折请客。准备了诸葛均的车队船队承运,给皇帝和亲随护卫军队、随行百官出巡。

 番外第61章 历史的玩笑

    皇帝出巡这种事情,自从儒家道通建立起来之后,似乎就一直被抨击得比较凄惨。

    没办法,主要是当初首创常年瞎逛先例的秦始皇,没带个好头,弄得最后劳民伤财、天下苦秦、还导致了传位危急。

    历史上,后世还是元清这些蛮夷建立的政权,在这一方面比较能压制儒家士大夫打着节约旗号的嘴炮。毕竟他们可以强行宣传“马上得天下”,汉人皇帝,在这些方面则收敛一些。

    不过,中肯地说,对于一个国家疆域刚刚处在快速扩张阶段的帝国,皇帝亲自出巡震慑不沉,也是有必要的。

    历史上秦始皇也好,隋炀帝也好,他们也不光是为了玩,更多是需要在新征服地区的权贵士大夫和百姓中间刷脸,彰显皇帝的威仪和存在感。

    不过这俩货花钱太狠了,看他们的行事作风,内心估计都是个“历史终结论”者,觉得自己已经缔造出了以后都不会再变的永恒制度,所以越来越狂,什么都不当回事,把人类都当成工具人。

    (注:秦始皇隋炀帝讲排场,确实也是有政治价值的,能吓住不少人。从这个角度说,他们也不算是完全为了个人享乐而花钱。比如隋唐时期西域的高昌国,在隋炀帝时派使节到长安,看了隋炀帝的威严气派、奢靡豪华,就慑服数十年,不敢动弹。

    后来唐代了隋,李世民的时候高昌国使节又来了,本意是看看是否要把原先对隋的称臣纳贡转向唐。结果看李世民比较节俭,一点威风排场都没有,高昌国直接嚣张反叛了。不过高昌国也因此被唐报复,贞观十年就被灭国了。)

    李素在这个问题上还是看得比较清晰的,也反复帮刘备辨析过了,量入为出,节约民力即可,不必过度解读。

    而站在刘备自己的角度,他选择在五十七岁这年,巡视天下新征服边疆,还有两层更细节的考虑:

    他知道太子的威严肯定比他弱得多,虽然有中兴四公爵辅佐,但远人未必知道内情。趁着自己还走得动,各处威慑显摆一下也好。

    另一层考虑,自然是刘备也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毕竟出远门辛苦,真要是拖到六十几再出巡,万一路上有个好歹就不美了。

    秦始皇就是死在沙丘的,刘邦也是沛县回长安不久就不行了,这都是年纪太老才出远门的结果。

    刘备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也算是有点数的,如今还算健壮,所以要趁机把年轻时没做的事情做了。

    他自己也想过要争取活过汉武帝,不过因为常年好色无度,劳损严重,估计是不太可能超过了。

    历史上刘备原本活63,那是有夷陵兵败心态崩溃的因素在。没有战败伤心的话,70岁还是可期的。

    不过历史上刘备才三个儿子,基本上是年过半百安定下来之后才有的。年纪大了之后,自然欲望减退,子女少就不奇怪了。

    可如今的刘备则是34岁就得了长安、接收了一部分被刘协抛弃的后宫。36岁称帝、42岁统一天下了。这样的环境下,后妃数量自然是极为巨大的,他的儿子数量已经比历史上的曹操还多了。

    原本曹操应该是有十七个为他生下儿子的老婆、一共生了二十五个儿子。

    现在的刘备,也有差不多二十多个儿子、三十多个女儿,简直可怕。谁让刘备也是“好声色”之人呢,这点没得洗。这方面他跟曹操是一类的,只是历史上曹操有条件他没条件。

    好在李素也劝过刘备控制宗室待遇,有些低级嫔妃甚至宫女生的就别封王了,封个侯就行。刘备自己也意识到问题严重,在这事儿上也没坚持,对母系卑微的儿子降低了爵位级别。

    ……

    217年,正月刚过去不久,刘备的出巡计划,也是在多方绸缪之后,最终出炉了。

    至少预算已经做好,他决定只带三万随行军队,在精不在多,骑兵为主。再加上其他提供服务劳役的技术人员和辅兵、随行官员幕僚、宫女家眷,总人数控制在五万人以内。

    当然为了节约马力、减少不必要的后勤开支,行军的时候就没必要让骑兵全部骑马了,可以多带一些马匹轮换,并且尽量利用船队和大篷车,路况好的地段骑兵就坐车、让马跟着走就行。这样算下来,用到的马匹数量,也可以控制在十万以内。

    整个巡游期限,应该在一年半左右完成,反正不超过两年,肯定要在218年年底之前回雒阳。

    路线的规划上,也是充分考虑到了夏天炎热的时候去北方、冬天寒冷的时候去南方。

    大约四月份春耕结束后,从雒阳北上,先故地重游走皇帝的故乡,从邺城到中山郡、再到涿郡,然后出关先巡视张飞赵云前些年打下来的赤峰郡、柳城郡。

    随后沿着关羽、吕布战斗过的地方,整个夏天都在漠南草原上新设各郡巡视。关羽会在当地主持,而被派去管理内附牧民的刘豹,也会荣幸接驾。

    入秋之前,大军会穿过草原,抵达银川郡,随后到兰州,让马超来接驾,并且一如其他盛世皇帝巡视西域一样,让西域各部都来朝见。

    在西凉渡过秋季之后,入冬前会回到长安,随后南下荆州、交州,在当地接见南方被征服地区的代表,包括旅汉的南岛蛮夷,还有扶南国和狼牙修人。

    到了交州之后,会有航海船队在那儿等候,后续行程就比较轻松了,可以坐着大船贴着海岸线北上,不会深入远海,所以全程又安全又省力,骑兵部队也能提前遣返一部分,不用全部跟去南方。

    李素一开始给刘备规划的行程,就是沿着海岸线,到长江口先看看李素前些年规划的句章港、造船厂、长江口灯塔奇观。

    然后北上到黄河、易水河口时,可以再看看诸葛亮后来规划的津门城、那座导致西方人后来把威尼斯称为“西方津门”的城市。

    把李素诸葛亮师徒俩这些年造的海港奇观看完,基本上也就能回来了。

    不过,刘备倒是胆子比较大,他后来主动提出,可以适度远航,在抵达青州半岛之后,可以穿越黄海,去三韩北部或者辽东,他要再巡视一下三韩和东北边疆的新征服地区,最好让高句丽人也臣服来朝。

    考虑到大汉的航海科技已经比较成熟了,尤其是近年来民间航运投资很发达,造船水平也是日新月异,都不用政府投资。所以穿越黄海肯定是没有任何风险的,只要避开台风季就好。

    最后权衡的结果,就是扶桑列岛肯定是不会去的,但是三韩半岛可以绕行看一下,再让甘宁周瑜准备一些流鬼人的巨菜、黑麦,扶桑人的佐渡金山产出,摆拍一下迎接视察。

    这场两年时间的出巡,总预算大约是五十亿钱……这还是用了诸葛家的物流来承运后的开支。如果让朝廷走国营的账,这个价钱还办不下来。

    虽然看起来确实巨大,有点劳民伤财。但是对于传播大汉威严,增加向心力,还是有价值的。反正刘备和李素私下里形成默契了,这种事儿刘备这辈子只做这一次,那就让他做吧。

    最后,李素自己也有一点私心,他还指望借着这次刘备出巡的机会,让刘备更直观地意识到如今的国家经济形态和工商发展潜力,已经远不是居于深宫之中的皇帝所能理解的了。

    外面的世界正在日新月异,先进生产力也在自发生长。朝廷的战略物资和贵金属储备,也在走入一条快车道正轨。

    所以,是时候搞一些货币改革,把扶桑的金银和旅汉的铜山的战略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把航海开拓事业的国策定位级别拔高,再配套上进一步优化的教育和选官制度。

    有了皇帝出巡的契机,这些改革推动起来也容易找借口,阻力也小一点——这种事情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的。南下去新发展起来的地方看看,实事求是了解百姓的真实需求,才好有的放矢。

    ……

    刘备出巡的行动,很快就按部就班的实施了。自从曹操覆灭那一年、刘备回了一趟涿县老家和中山故地,纵酒逾月,后来十五年里,刘备就没出过远门了。

    四十二岁回去,五十七岁又出来一趟,也是不胜唏嘘感慨。

    不过,四五月份这段日子的行程,刘备自己是玩得爽了,也怀旧了,对于国家大政却谈不上什么帮助,这是刘备夹带的私货。

    期间有意义值得拿来说一说的,也就是对赤峰郡等地的团结、把刘豹这些家伙都召集到一起喝个酒,恩威并施。让那些新归附、新产生大汉民族认同的牧民部族,系统见识大汉的威仪。

    六七月份期间,是马超在主持。刘备在河套阴山等地也算是第一次见到了东西绵延两千里的大草原,从头走到尾,不过很快就腻了,除了打猎射雕,或者大规模围猎兽群,别的没什么好玩的。

    只有在六月底、离开大草原路过银川郡的时候,刘备惊喜了一番,他没想到世上还有这样塞上江南的景色。

    明明周遭都是西北干旱荒凉之地,银川郡居然有大片的湖泊和绿洲,连屯田区种的农作物都是跟江南无异,是种水稻的。

    哪怕已经锦衣玉食多年,刘备还是忍不住留在银川郡稍微多吃了几天羊肉拉面,缓解之前在大草原上巡游积累的疲惫。

    七月份,本该是夏季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刘备的队伍却通过武威,一路向西,超过了一开始规划的预期路线,竟然沿着河西走廊一直到达了敦煌郡,

    刘备还亲自登临了玉门关,在那儿驻留近一个月,还接见了所有内附的西域小国、部落首领,外加挑选视察了一部分往来的外国商旅。

    一路上,刘备见到了“兰台兰州分台”,也就是十几年前李素和诸葛亮最早搞“帕提亚和罗马翻译运动”时,在当地设立的图书馆,最初还是徐庶督造的。

    有些东西,亲眼见到了,才会觉得震撼。尤其是书,书非借不能读也,放在雒阳的兰台本台,刘备根本不会珍惜,也没有直观印象去思考“哪些是兰台本身就在的著作,哪些是外面舶来的”。

    到了西域之后,这里的兰台分台专门储存舶来著作,看起来就很壮观了,让人有一种开眼看世界的冲动。

    刘备如今年老,平时读书越来越少了,这次居然又特地拿了一批,路上车队行进时可以在车上一边赶路一边读。每有日常见闻所得,就让人想办法找找看跟书里的国家文化相似的外国人,来面谈询问、让那些使者讲解风土人情。

    刘备本来也没期望能轻易搞定这事儿,只是随口一说。但结果也让他非常满意,因为如今凉州的陆上贸易显然还是比较丰富的,不管要找哪个国家的人,都可以找到。

    这个陆上“丝绸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