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7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麦也不用施肥浇水,劳动强度很低,靠雪水雨水自然灌溉就够了,东北黑土地的有机养分也天然足够。特别适合地广人稀、地不值钱而人力值钱的环境。
哪怕一亩地(标准亩,不是汉亩,汉亩要乘0。3)的黑麦只能收获两石的粮食,大约两三百汉斤。但只要东北平原肥沃空地足够多,一个人只管翻耕和播种,不用浇水施肥,粗放种几百亩都没问题,依然可以养活很多人口。
另外,除了上述这些甘宁发现有农业生产的地区以外,其他地方,包括千叶群岛全部岛屿、阿留申群岛最西边的两个岛,都是火山岛为主,
岛上有一定的树木,但不多,千叶群岛树多,阿留申几乎没大树,只有灌木和苔原,都是被寒潮大风给吹的,大树都灭绝了。
这些岛屿连蔬菜都没人种,倒是有渔猎民族的野人居住,但完全靠肉食和鱼生活,没素吃就吃苔藓地衣(目的是补充维生素,但甘宁并不知道其中科学原理,这只是野人数千年来总结的生存本能经验)
这就意味着,以后要继续远航,从这些地方获取补给,就补给不到新鲜蔬菜和粮食了,只能补到肉和淡水。
……
“兴霸这次的探索做得非常好啊!虽然是公瑾先帮你总结了季风经验,但收获比公瑾去年还多些,发现‘黑麦’更是大功一件。将来还要再接再厉。明年孤回中原面君时,会将兴霸的全部功劳一并汇总,表你为右将军,额外加封食邑。”
李素听完汇报后,直接给甘宁表态了巨额的赏赐,甘宁内心也是激动不已。
之前因为对扶桑和三韩的作战,军事立功不多,他和太史慈都止步于四征将军。
现在,他终于可以比太史慈多立一个地理发现的功劳,还发现了新的中原原本没有引进的粮食作物!
哪怕不够高产,甚至产量很低,但至少适应了一些中原汉人原本没法开发的北方寒冷耕地!也算是补足了汉人农耕的一个短板。
这个功劳,说是有“神农”一成的功绩,也不过分了吧?升到右将军,可喜可贺。
在刘备的朝廷中,一直是沿用了大汉的旧制的,前后左右将军,还是地位高于四征四镇的,仅次于大骠车卫。
到了右将军,他就比太史慈和高顺都高出一级了!也比四镇的徐晃等人高两轮位次。
只有周泰,因为当初跟着诸葛亮运气好,赶上了最后堵截曹操、拿下了曹操的人头的好处,也算是前后左右将军。
如今甘宁和周泰之上,就只有张飞赵云马超那些人了。他们等于是除了原本历史上的五虎将以外,武将中地位最高的了(比黄忠还高,这一世的黄忠来晚了)
“末将谢丞相提拔!丞相秉公用人!诸将莫有不服!”大喜之下,甘宁当然是给李素连行大礼。
……
当身在越山县的周瑜、得知甘宁的受赏经过时,时间已经是209年的正月过半了,上元节都已过完。
周瑜听说甘宁能在李素回中原后、不出意外就升为右将军,也是立功迫切之心爆棚。
毕竟他觉得甘宁虽然莽,发现得更多、远航也更坚决,但一开始的季风规律和探险航行办法,是他总结出来的。
当然,他也谈不上嫉妒,毕竟他是降将,地位比甘宁低得多,即使现在立功了,只是从乱七八糟头衔的杂号将军,变成最低级的四X将军,跟甘宁没有竞争关系。
周瑜只是觉得,丞相承诺过他,208年好好种田、跟甘宁分工明确。
208到209年冬天的这个农闲季节,他也一直在琢磨这个事儿,总算把越山县位于后世新泻一带的码头、简易修船厂、城邑、伐木场,都用奴隶徭役造好了。
为了赶工,死了几千人的扶桑奴隶,还有上万的虾夷野人,周瑜也顾不得了,直接在一个新的沼泽平原开荒、海边造城邑港口,本来就非常艰难。原始的居住环境下,早期奴隶高死亡率很正常,反正只要最苦最危险的活儿别让汉人干就行,李素也不会计较。
周瑜的目的很明确:他知道,甘宁已经一年航行八个月了,比他再前一年长了一倍的时间。在堆时间上,周瑜不可能有更多挖潜。
所以他要发现更远的地理红利,只有三个努力方向:第一,沿岸地形都探索出来了,到时候可以直接选择不要贴岸航行,而是走直线,少拐弯,可以提速大约一两成。
其次,就是等更轻快的船只被造出来,但这事儿不是一朝一夕的,要把这几年的海船应用经验好好总结、改良测试,然后再去会稽郡的句章造船厂造,扶桑这边的船厂只能修,肯定没有这个工业实力。这个因素不属于周瑜自己可控的。
而最后一个思路,就是建立更靠北的突前跳板基地。这些地方不一定要有大量大汉治下百姓居住,只是简单有些港口设施。足量的坚固小木屋和过冬木柴、食物储备,便于船队不用回大阪湾过冬,来年自然能更快地投入远航,少走回头路。
一言以蔽之,就是把前进基地往前推。
周瑜如今被分配到了曰本海一侧负责地方建设和治理,他要超过甘宁的探索,只能指望在最靠北的新泻平原越山县作为出发基地,四月份就从这儿开始北上远航,多节约一千多里的往返里程,也就能同样时间多走出六百里。
以后说不定还能在虾夷岛南部的避风港也建立一个没有常住人口的过冬避风基地、储备点粮食,那样就又可以多省一千里地。
奔着这样的考虑,被封侯拜将所刺激的周瑜,疯狂开拓越山县周边的基础设施,也开始探索越山县外海的岛屿,也就是佐渡岛,想看看有没有可用的海湾港口、可用的补给物资产地。
还真别说,运气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得知了周瑜自发实施了这一计划后,李素也终于能不用被人怀疑先知先觉、直接顺水推舟下令、让周瑜正式好好开拓佐渡岛。
209年春耕结束后,在这年的夏季农闲时节,周瑜的下属第一次在佐渡岛上的小河河床中,发现了沙金。
这一探索结果,直接就让周瑜震惊了。消息传回大坂,已经准备回中原复命的李素,也是振奋不已,心中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两年多在扶桑,虽然没有别的大成果,也暂时还没发现石见银山,却发现了可以移种两三年才退化的巨菜、发现了可以耐寒在东北非水田地区种植的黑麦,还有少量的佐渡黄金样品。
开拓扶桑的计划,总算可以堂堂正正得到陛下和朝廷的认可。
这两年多,没白来。
作为丞相,李素的代天巡狩不得不结束了,剩下的体力活,就交给诸葛亮和甘宁周瑜吧,徐徐图之。
番外第34章 知天命之年自当知天命
因为周瑜新发现佐渡岛沙金的迹象,是209年初夏农闲时节的事儿,
李素为了更好地统计情况、详尽向刘备汇报,也就不得不在这个夏天,继续驻留观望一下。让周瑜加班加点加速勘测淘金,尽量把金山的规模评估出来、确认开采价值。
最后启程返航回中原,已经拖到了秋收之前、风向也渐渐适合返航中原。
反正刘备当初给李素定下的“代天巡狩”任期是两年不假,但这个任期是不包括路途上的时间花费的。李素第一年来的时候,抵达扶桑就已经是夏天了,这次也留到夏末秋初再走,也很合理。
历史上司马懿跟曹叡请示平辽东公孙渊时,承诺的都是“战百日”搞定公孙渊,但实际上需要一年。毕竟大军要“往百日,返百日,驻留休整两月”。
古达交通不发达,带着大军上任,从来都是会专门额外留出大段的在途时间,不算任期。李素去的扶桑,可比司马懿平辽东远得多了,路上往返算一年很合理。
当然,最后在扶桑的这个夏天,李素名义上是“在途损耗”,实际上当然是既不干公务,也不忙着赶路,纯粹是他自己享乐旅游一下。
李素心里很清楚,汉末的交通条件太烂了,他身为丞相,这辈子不可能再来扶桑第二次。虽然如今的扶桑都是原始人,没有什么文化古迹可以看,但富士山还是可以看一看的嘛!这些神奇的自然景观,有条件不看白不看。
都做到丞相了,而且前面两天确实是在操心国事,临走还不能抽三个月享受享受人生嘛!
而且夏天爬雪山避暑,刚刚好。
农历四月底,李素就开始打着“离开前最后巡狩一下关东尚未征服的蛮夷之地,视察当地的开发潜力”为由,让甘宁带着船队、在太平洋一侧护航运送。
李素一路上也在伊势湾的浓尾平原、关东的相模湾、东京湾附近,随手地图开疆、在一个个海湾沼泽平原上画圈,指点汉人未来应该着力开拓殖民的方向。
甘宁当然是让书佐全部把丞相的指点教诲全部记下来,表示一定让以后历任来扶桑管理民政的地方官好好学习丞相的指示。
在东京湾相模湾溜完船后,李素亲自在相模湾附近登陆,甘宁麾下的大部分船队就可以返航或者自己忙自己的了。甘宁则亲自带着两千精兵登陆,护送李素横穿扶桑本岛。
这也是汉军第一次大规模深入这一带的内陆,
这条路线,倒是跟原本历史上、一千多年后战国时期、上杉谦信讨伐北条氏康的小田原城的路线差不多,只不过是反着走的,或者说跟上杉谦信打完后撤军的路线一样。
先在相模湾爬富士山,看完雪火山胜景后,计划沿着武藏野的边缘、往、越州而去,最后到越山县(春日山城/新泻)。
李素上辈子也算成功人士,去外国旅游也不少。周边国家除了北棒不丹老挝缅甸其他都跑过。所以富士山肯定是看到过的,不过那时候没有特权,季节也是淡季,就坐车到五合目逛逛回去了。
这次么,作为丞相,哪怕路不好走,也有甘宁的人临时帮他铺,半路上还会扎营休息。
原始的山坡上林木非常茂密,所以士兵们都是带了很多大斧和锯子,一路上砍树砍出一条路,拿砍下来的木材临时搭建适合行走的栈道,陡峭处的台阶都是拿木捆固定的。
李素已经很克制了,没有选择坐轿子让人抬,最多就是能骑马的地方骑马,不能骑马的地方亲自拄根手杖、再让人扶一把省点力。慢慢扎了三次营,分四天登顶。
当然,上去之前李素是先让人探过路的,确保火山口绝对没有黑烟,也没有别的其他任何异常迹象。
四天之后,两世为人的李素,才算是第一次享受到了现代社会都享受不到的福利。能站在农历五月天还残存着少量白雪的火山口上,拿望远镜极目远眺,海拔三千八百米。
登顶这天,天气非常晴朗,但山顶之上却有多层笠云,从远处往上看很壮观,但不影响从山顶往来路俯瞰远眺的视野。
站在三千八百米的火山口顶上,拿着高倍望远镜,能够轻易看清晰五十里外相模湾的海滩,还有浩瀚的太平洋。甘宁护送他来时、留在相模湾停靠的几艘舰船,都依稀可见。
视线可以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深处两三百里外,最后融于水天一线。
甘宁看了这一幕,也是震撼不已。他也算是爬过高山的了,但中原的高山都在内陆,不可能有海山同景的。
沿海的多半是小山,泰山上也不可能看到东海,毕竟离泰山最近的海岸都在四五百里开外呢。即使看得见,泰山也才这儿三成的海拔。
“咱在水上厮杀混迹了一辈子,如今才算是知道,这世上竟有能登山观海、极目数百里远的地方。蛮夷之地,也有可观胜景,余生倒是真想再走远点,看看天下之大,还有些什么了。”甘宁感慨之余,倒是显得很有开拓精神。
毕竟做海盗出身的家伙,本身就是比较有冒险寻求刺激的动机的,如今天下一统功成名就,都要加封右将军了,锦衣玉食什么都有,只剩这点新的刺激还能追求。
李素放下望远镜,深呼吸了一口,摇着折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山,此自然之理也,何必大惊小怪。
孤回中原之后,兴霸与公瑾还要自行多多努力,但凡有新的探索所得,可派船送表、及时奏报。
今日登山至此已经疲惫,在这儿生火驻扎一夜吧。明早观了沧海日出,再下山不迟,上来一趟也不容易。”
李素这也算是为自己的40大寿,送一份迟到的礼物——他是187年穿越过来的,当时谎报了18岁,如今是209年,整整22个年头了。
所以年初正月里的时候,他在扶桑这种蛮夷异域过的40大寿,肉身实际年龄还是37周岁。距离他当上丞相,也已经过去整整十周年了。
时间也着实飞逝,似乎人上了年纪之后,又没有什么新的挑战,每天都过重复的生活、见识已经见过的东西,日子就过得没什么感觉。
连阿亮今年都29了,来扶桑的时候才27,跟他历史上出山的年纪一样。而阿亮比他还多一年任期,回中原时也该三十而立,可以位列三公了。
李素在那儿眺望着太平洋、内心感慨,
这一路上砍树铺栈道登山,多余的木材倒是不少。但最上面的雪峰那几百米,是长不住树的。李素要在山顶安全扎营,工作量便十分巨大。
按照一共十合目的里程来算,到八合目往上,就已经是白雪覆盖了。所以那些卫兵们大部分人地在天色稍稍转阴暗的黄昏时分下山,回到上一个营地过夜。
还有很多士兵则是上午跟着李素上山的时候,就每人背负了一大捆木材和树枝柴火。基本上十个士兵背负的量,才够两个人在山顶用木材架营房、烤火。
李素带了两千人,大约一千人留在了半山腰,六百人留在了五合目,三百人留在了八合目,只有最后不到一百个贴身护卫、将领可以跟他住在山顶。
反正虾夷野人也爬不上富士山顶,就算有这个本事,也不会吃撑了闲着非要上来,这儿又没树砍又没猎打,野人才没陶冶情操的闲情逸致,也就不用担心安保。
再说了,就算需要安保,典韦甘宁住李素隔壁帐篷,有什么好怕的。
在富士山顶残雪中搭木营房烤火过夜,这待遇估计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三千八百米海拔的雪山寒风,对李素毫无影像,反而让他巡视时的仪表更加拉风。
明明是大夏天,却要穿一个银狐皮裘、貂皮风帽,猎猎当风,
可惜身边没有油画画师,否则李素好歹得让人整几张,争取成为比原本历史上《拿破仑穿越圣伯纳德隘口》更有名的世界名画。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李素提前让甘宁等人算好时间,提前喊醒他,看了太平洋日出。
黎明的云层,比白昼更加浓厚一些,倒是没能清晰捕捉到太阳跃出太平洋的精彩瞬间,只是看到东边海天线上,红橙的霞光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晕染开来,染红了小半边天际。
甘宁如今已经和周瑜一样,是相信了李素诸葛亮那套“大地是个球,周长八万里”的学说的。
在富士山上看了太平洋日出的壮丽盛景后,他心中莫名悸动:登高一千丈,远眺三百里,周而复始,不知这无尽之洋是不是真的能远航四五万里后、回到西域的极西之地?
毕竟,如今的汉朝人,眼界开阔程度,不是历史同期可比的。
李素十年前,跟关羽、马超、诸葛亮、徐庶、几人,经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