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7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情况下,能不直接杀就不直接杀了。
反正也不怕这些犯罪的土著人数积累得太多、形成庞大的反抗力量,因为在极端原始恶劣的劳动环境下,那些搞基建的奴隶本来死亡率就很高,都不用杀也会以每年一成多的速度意外或过劳而死,基本上一个奴隶用七八年就榨干死了。
于是乎,除了甘宁刚来统治时的一个多月里,因为社会转型冲突杀了一万多人,后来汉人就很少杀人,反而是每月抓个几千个犯罪奴隶,一年下来也能有四五万人。
而甘宁留在大阪湾附近的战士和汉人水手就有五千人,还绝对控制了先进兵器装备,一个看十个绝对看得过来。
另外,李素和甘宁刚来的时候,还担心过一个问题。
那就是怕汉人抵达后,第一年因为错过了耕种季节,五月底才到,种什么作物都来不及赶秋收了。
所以汉人等于是第一年啥农业生产都没干,会不会不够吃,需要从中原千里迢迢海运粮草,或者是去筑紫岛、从已经多开拓殖民了一年的筑紫岛运余粮过来。
后来发现,这种担心也是完全没必要的,因为扶桑如今的人口太少了,地广人稀之下,汉人哪怕完全不种田,捕鱼就能够吃。
按照李素带来的幕僚和一些基层文官的统计,如今邪马台的实际人口大约是二十多万,大和国有三四十万,两者相加就是七十万人。
另外在筑紫岛到大阪湾之间、广大的濑户内海两岸各地,零零散散大致有百十个部落,加起来二十多万人。所以整个关西地区的扶桑开化人种,大约也就一百万。
如果把未开化的也算上,筑紫岛南半部、阿苏火山以南的熊袭蛮,大约有不到十万人。整个关东地区一直到北海道,虾夷蛮子大约二三十万。
因此曰本列岛的总人口是140万,100万开化民40万野人。
这点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基本上忽略不计。
按照李素对曰本历史的了解,曰本在遣唐使改革之后、完全进入铁器农耕的封建统一郭嘉,花了两三百年时间,才在唐末宋初把总人口提高到了五六百万,然后才开始出现平原新田不够分、班田法(模仿汉人的均田制、占田制的一个变种)无田可班渐渐崩溃。
但此后曰本进入幕府时代,数百年断断续续战乱,一直到战国末期1600年左右,人口始终被杀在六七百万,无法突破七百万,所以田也依然勉强够种(比王政时代多出来的这一两百万人,开发出了山坡上的梯田)。
这个时期,之所以很多领主大名能搞起来“六公四民”、把六成的农民收成都征收走,农民还能有活路,就因为他们人口总量被杀戮限制住,缴税比例虽然高,但只要想种田就有得种。
一直到江户时代后不再打仗,曰本人的人口才在1650年后突破1000万,此后两百年和平暴涨,到明治维新前夕膨胀到3000多万,那才叫“哪怕不收税,农民人均耕地都少到活不下去”,海鱼资源也渐渐被那些被迫打鱼谋生的失地农民破坏。
可见,如今的人口耕地压力,才刚刚到农业社会极限生存上限的5%,或者说“不开发渔业、全靠种植业”生存上限的10%。
曰本列岛的耕地,养活1500万人口是没问题的,周边海里的鱼,还能勉勉强强再养活个1500万。
汉人哪怕不种田,只要会先进的捕鱼技术,而且只捕关西沿海,再来一两百万都没问题。
另外,如今的扶桑人虽然也会捕鱼,但他们只会造没有船舱的敞篷小木船,会用鱼叉和钓竿、钩子,但连用亚麻纤维搓渔网都不会,主要是扶桑人的纺织生产水平也同样低下。
扶桑人唯一跟渔网类似的工具,是一种用竹篾片做的硬质鱼篓、网兜,但那些硬质网兜面积比汉人会造的软质渔网小多了,也不能撒只能捞,捕鱼产能就很低效。
这才有了近海如此丰富、从未破坏的渔业资源,也确保汉人捞上来的鱼,可以卖给本地土著,换取他们的稻谷、莱菔、大葱、韭菜等食物。
毕竟,有稀缺才有贸易,要是本地人捕鱼技术也很高超、本身鱼也多得吃不完,那他们就不用跟汉人贸易食物了。
现在这样就刚刚好,可以互通有无建立起稳固的经济循环,有利于长期平稳统治。
这些问题李素都没有深入想,还是诸葛亮因为不得不在这儿多做几年地方官,所以想的比较深入。
诸葛亮觉得,以后早期移过来的汉人,应该尽量挑选懂点儿农业和渔业技术的百姓,这样可以给他们多分配扶桑家奴。
汉人都不用亲自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专注于指点教导家奴生产技术。这才是最快的提升生产力开拓蛮荒良法。
……
上述这些潜移默化的转变,都是六到十月间,扶桑大地上主流的社会演进。
不过随着时间进入初冬,李素和诸葛亮都不得不搞了几项社会和生产组织方面的调整,以应对冬季的特殊情况。
首先是诸葛亮那边,一开始维持得挺好的“汉人传授先进捕鱼技术,跟扶桑人换谷物蔬菜”的经济模式,到了冬天就首次显现出了危机趋势。
原因其实也很容易想到:谷物相对容易晒干长期保存,鱼类和海鲜就算晒鱼干,也存不了那么久,如果不加盐腌制,抗不过冬天加春荒的五个多月,直接就腐烂了。
当然,按说这个问题不影响汉人,因为汉人是打渔的,扶桑土著才是种田的,汉人冬天植物无法生长的时候,照样可以天天打渔,并不会断了鱼肉来源。
但问题是,这个时代的扶桑人都没文化,也不会算计,之前夏秋两季,汉人倾销鱼肉换稻谷麦子的时候,很多扶桑人没控制住鱼肉的诱惑,秋收后一下子换多了,
手头留下的谷子只够吃半个冬天的,鱼干却屯了很多。要是放任鱼干腐烂,这个冬天扶桑人估计又能饿死上万。
没办法,谁让诸葛使君仁慈呢?一想到这些扶桑顺民都是甘愿接受汉人统治和友好贸易的,为了给他们一条活路,诸葛使君只好亲自给他们指路:
汉人有晒盐的办法,可以大量获取海盐,跟只会煮盐的扶桑土著生产效率差距巨大。
曰本的环境冬季日照不算好,不过没有什么大江大河入海,这点算是优势,雨水期也比较集中,引入诸葛亮的新晒盐法,产量肯定能暴增很多倍。
不过,晒盐的早期盐场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还要平整海边的滩涂、堆筑围堰。那土地平整的土工作业量,也不比修梯田容易多少了。
汉人管理者也很慷慨,出技术组织那些需要盐的土著来当奴隶,没日没夜给诸葛家的盐场狂干活,然后给他们一点盐和咸鱼作为报酬。
诸葛亮还嫌弃基建太慢,想进一步引入他在中原建设的锯木工场,就在淀川两岸、琵琶湖口,都圈地造了些水车作坊,加工基建过程中需要的海量木料。
后来发现曰本的河都太小,水流落差也不大,水能不够用,就改为在海边造风车,用海风的风力来磨面碾米锯木材。
当然,那些在中原用来纺纱、锻铁的水车工坊,在这儿肯定不会建,至少十几年内,诸葛亮都会保证扶桑土著在铁器和高端纺织品方面,完全依赖中原的输入。
最高端的先进生产力,当然不能传给这些还没彻底驯化的蛮子,要狠狠赚他们的工农业剪刀差。
在诸葛亮的大兴土木之下,一个冬天之内,大阪湾周边上百平方公里内,森林覆盖面积都降低了好几个百分点(大阪湾沿海到大和(奈良)才四十里,当时的大和国直辖统治范围非常小,基本上跟西周初年周天子王畿的半径一百里差不多)
没有远见不会算账的扶桑奴隶,也自愿累死了数千人,但不管怎么说,总比汉人不给他们食物、放任他们手头买多了的鱼干腐烂后预估会饿死的人数,要少好几倍了。
从这个角度说,汉人统治者是多么的仁慈。
自己数学差不会算账统筹食物、不适应新事物新生产组织方式、本来就会饿死的人,这总不能怪统治吧?
……
诸葛亮把原本冬季农闲会懒散的扶桑人,全部组织起来、冬天也不能休息,加班加点奋力干活搞基建,总算是变废为宝,变害为利,让种田建设的预期进度又提升了好几成。
另一边,李素直接督导的很多工作,却陷入了困境。
之前整个秋天,李素把难办的需要好好统筹的活儿,都丢给了诸葛亮。他自己就想着怎么借着甘宁打通濑户内海航路的时候,“顺便不小心”把石见银山给发掘出来。
但很可惜,事与愿违,甘宁的船队沿着濑户内海北岸巡航探险、了解地形、勘测绘图,整整四个月,却没能发现关于后世曰本最大银山石见银山的丝毫线索。
番外第29章 航海先锋周公瑾
其实李素前世对曰本地理的了解并不多,他自己也不知道石见银山具体在哪儿,只知道在西国。
毕竟他玩过《太阁立志传》和《信长野望》这些战国背景游戏,知道游戏里全地图银山最多的城,是毛利家的“吉田郡山城”。
还是因为对游戏好奇,后来偶尔查过古今对应地图,才知道吉田郡山城就是现代的广岛县。
但实际上,李素那点靠游戏记住的信息,着实有所混淆。广岛县境内在战国时确实也有不少银山,但不是石见银山。
石见银山是在西国山脉山脉的岛根县境内,而广岛县是在西国山脉的南麓。虽然广岛县和岛根县也相邻、两个县就是以西国山脉的主山脊为界的。
要找石见银山,还是从北侧的曰本海靠岸更方便,不该在南边濑户内海一侧找。
当然了,李素也不是强求非要找到“石见银山”,反正对他而言是银山就行。
既然信长野望里毛利家银山那么多,说不定就是当时离广岛近的先挖完了,到了江户时期才只剩下北侧偏远一点的石见山。
不管怎么说,李素的人目前只能先在海岸边稍微浅尝辄止、不肯过多深入山区搜索。
眼看时间入冬,航路整治地图开图倒是做的不错,银山迟迟没有着落,李素也有些焦急。
他只有两年的时间巡视安抚新征服地区,代天巡狩完还是要回去的。如果到期后发现者地方确实没有开发价值,朝廷的统治政策肯定还是会从直辖回退到羁縻。
诸葛亮那条路无法快速见效的话,那就还得指望李素自己。
现在第一年快过去了,李素不得不做两手准备,明年金山银山一起找。
石见银没把握,那就把佐渡金山也找出来。
因为佐渡金的目标肯定是更明确的,听名字就知道要去佐渡岛找,绝对不会找错。
那是越州北侧曰本海上的一个小岛,《信长野望》里金山最多的就是越后大名上杉谦信了。越州就等于后世的新泻县。
相比之下,后世广岛、岛根、山口三个县,大致有两百多公里长、七八十公里宽,需刨除平原地带,其中需要搜索的山区依然有一万多平方公里,那太大海捞针了。
而佐渡岛全岛才260多平方公里,还有一些海岸沙滩沼泽之类的刨除掉,搜索面积最多只有石见银山搜索区的百分之二。那玩意儿用心找,一年应该能翻个遍。
但现在的问题是,越州/新泻一带的地图,甘宁还完全没探出来,那里也没有扶桑人建立的文明国家,还处在虾夷野人活动区,李素也没理由服众,让下属们去开拓纯粹无价值的野人区。
李素思前想后,决定还是分两步走。
他准备先把季风这个借口拿来说事儿,让甘宁或者周瑜放下别的活儿,派个人趁着这个冬天,先去彻底地环绕曰本列岛开一下地图。
……
十月初的一天,趁着一次命令周瑜亲自率领船队、前来大阪湾附近给新殖民点运送过冬物资和铁器工具,
李素把周瑜和甘宁召集到一起,当面给他们委派任务,希望选出一个自告奋勇去更远方开地图的。
李素的临时府邸,是如今大阪湾附近唯一一座建筑在夯土高台上的院落,而且有好几进,土台外侧边缘还包裹了石垣、挖上了类似于护城河的带水壕沟。
筑紫的邪马台巫女王台与,以及大和国这边的所谓女王,都不可能有如此高贵干燥敞亮的行宫。而如此建筑,李素只是让扶桑奴隶花了三个月就赶工建起来的。
当然,跟他在会稽的公爵府或者雒阳的相府相比,这儿实在是寒酸,只能说是凑合住。
周瑜甘宁拜见后,李素开门见山下令:
“孤需要一名水军将领,率领千余人的船队、大约十几条船就够了,沿着海岸继续往东北探索,尽量能航行多远就航行多远。直到探索出扶桑的长度、确认其是否是一个岛屿。”
甘宁和周瑜面面相觑看了一眼,甘宁不太在乎地理,一时没想明白难点所在,周瑜却很快意识到问题,立刻请示道:
“丞相,那若是扶桑并非一个长岛、而是另一片不亚于中原面积、但又蛮荒的巨洲呢?沿着海岸继续往东北航行,属下等自然敢接令。但如果一直找不到尽头,航行到何处为止、才允许调头呢?还请丞相明示。”
周瑜长了个心眼,他也怕李素让他无止尽地航行,万一一直往世界尽头去呢?
就算贴岸航行没危险,总会到越北越寒冷的地方,最后估计就是冰天雪地,连食物补给都弄不到,不回头就只有冻死饿死。
所以,总得让上司划下道来,到底走多远没看到尽头就能折返。
李素不能直接预演未知世界,那样会穿帮,所以他只能选择先花点时间,给周瑜和甘宁科普一点基础常识和信心——主要是先给周瑜扫盲,甘宁算捎带的。
因为李素知道,以周瑜的智商,还有可能理解,甘宁就得等别人理解并执行后,他不管是否理解再往下莽。
李素就从“为什么在海上看到来船,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为什么船体瞭望台越高,可以看得越远”这些航海家们都能够理解、并且深有同感的点切入,
然后慢慢把他这些年教诸葛亮“为什么地球是圆的”这些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慢慢铺开。过程中,李素还结合了一些诸葛亮主笔整理的书面教材。
谁让李素自己懒,也不擅长用文言文写理科教材呢。所以前些年他教导诸葛亮的时候,他自己都是口述,但没有形成文字教材。还是诸葛亮这个被教的对象,自己把课堂笔记整理下来,形成的教材。
现在李素要转授给其他人,就非常方便了,直接拿来就用。
颇有几分“孔子拿着已经成文的《论语》教课”的诡异感。
李素把基础知识铺垫完之后,最终跟周瑜灌输:
“……所以,大地周遭只有八万里,天下不存在什么大地之广无穷无尽的说法。只要你们一直往东北航行——当然,到了极北之后,哪怕不转向,也会自然而然变成向南,所谓极北而南——航行八万里后,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
当然,如今的海船不可能不补给淡水饮食就航行八万里,就算装足够多的物资,船怕是也撑不住,得修补,所以也不会真让你航行那么远。
只要你们肯义无反顾往东北方继续远航半个冬天的时间,估计到了腊月之前,西南风和西南而来的洋流肯定会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