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74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74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箭射程优势。

    但实际效果么,只有谁用谁知道战船又不是用来让敌人接舷跳帮砍杀的?非要搞得跟攻城一样何必呢?只要有钱装上强弩,海拔落差带来的这一丁点射程优势,根本无所谓。

    “这个阵势,就是那天配合冀州麴义破鲜卑素利后,云长琢磨出来的?模仿了麴义的先登营破骑的战术?鲜卑人在麴义和云长手下吃了大亏,这乌桓难峭王难道不会吸取教训?”

    刘备对于这个李素跟关羽鼓捣出来的新阵型战斗力,还是有些期待的。毕竟有水军接应,弥补掉了背水结阵“被赶下河淹死”这个最大的弊端,又能让士卒死战。

    还有几百辆车、几千块盾牌,近战时戟、锤并用,内藏车载强弩百张、腰引弩近千。

    刘备只是觉得敌人不会如同喂招一般撞上来。

    李素倒是比刘备更有信心:“兄且宽心,我以为,难峭王忍不住的可能性很大首先鲜卑人跟乌桓人素来不睦。难峭王又是一贯跟着张纯的,而鲜卑素利是跟着张举的。

    张纯的嫡系人马并未经历过灅水各战,他们没有互通败因也是很常见的。我等沿河背水破骑的战法,并非举世皆知。

    而且,当初跟麴义合力时,麴义并不是严格的背水结阵,所犯的兵家大忌也没有我们那么明显,对敌军的诱惑力也就不如我军。

    更何况我军今日兵力,与当初与麴义合兵时的总兵力相当。但根据子龙的情报,难峭王麾下有本部兵马一万五千人,比当初素利的六千骑足足有二点五倍。敌军表面愈众而我军表面上犯的兵家大忌更多,难峭王怎么忍得住?”

    “这么一说,我反而担心云长能不能顶住了。”刘备被李素这么一说,反而觉得敌我悬殊起来。

    他这一万兵马,今天最多只有六千人参战,除了正面战场的五千人以外,还有赵云带着一千游骑兵,远远地从上游迂回。

    但赵云显然是不会参与正面冲杀的,只能是正面分出胜负后追亡逐北、扩大战果。

    刘备默然不语,准备亲自督战。

    李素却心中颇有期待他可是把关羽和麴义的战术,又进一步推敲精细到宋武帝刘裕的却月阵,可不能辱没了刘裕的军事天才啊。

    刘裕的却月阵,使用条件太苛刻了,没有绝对水军优势、没有大河可以背靠,就没法用,所以历史上昙花一现,一战成名后,从此北疆游牧强敌都回避了这样的作战态势。

    但既然今天地理条件都符合了,敌人还往上撞,凭什么打不赢?

    难峭王的谋士阎柔,显然并非什么军事天才。

    所以看到关羽主动在河东背水结阵阻止渡河,没两天难峭王就忍不住了。

    昌黎城内一万五千人,骑兵过万,这天全部被难峭王调度出来了。

    甚至还从已经被半包围状态的南侧徒河城内,迂回偷调了两千乌苏部骑兵。汉军似乎是防备不严,让乌苏部的骑兵得以从东门出城、与难峭王会合。

    一万难峭部骑兵,两千乌苏部骑兵,合计一万两千人,还吞不掉关羽的背水车阵三千人么!

    至于周泰的水师,倒是不用太担心春季凌汛季节,小渝水的水位暴涨,所以河面比枯水季节宽阔了很多,因为中间主河床是长年累月被水冲的,所以冲刷得很深,但沿岸的浅滩则是只有春季凌汛才被淹没,水位很浅,海船根本靠近不到离岸三五十步以内的距离。

    船离岸那么远,再加上却月阵中段本身的厚度,也就意味着船上水兵用普通弓箭和轻型弩根本无法支援岸上,最多只能压制一下却月阵两翼贴河迂回的骑兵。

    “全军准备突击,南翼阵脚由乌仆大人率本部骑兵迂回冲杀,正面与北翼由我亲自突杀!杀关羽者封将军,如果刘备也在阵中,杀刘备者封侯!”

    难峭王亲自在骑兵阵前来回跑动,高喊赏格进行冲杀前最后的动员。

    片刻之后,万余骑兵终于在阵阵怪叫中展开了冲杀。

    一时蹄声震天,势如奔雷,似乎小渝水的河面都开始抖动起来。

    关羽横刀立马,站于中军,都尉牙旗插在身后一辆战车上,高大巍峨,成全军之胆。

    尽管关羽麾下名义上的左右牙门督,今天都不在他身边,但关羽丝毫不觉得忐忑,反而充满了信心。

    他与麴义,已经破过两次胡人骑兵冲阵了,他手下这些士兵也是,以往的历史战绩,就是对士气鼓舞的最好良药。

    因为我们赢过好多次,所以我们相信自己还会继续赢!

    军胆一旦打出来了,配合上背水结阵向死而生的勇气,无往不利!

    “强弩准备!锤兵全部上车架盾!保护弩手!先放束弩,后放铁杆矢!”

    百张车弩全部按照关羽的指示,做好了准备。

    汉末和魏晋的时候,“束弩”的应用正处在零星的萌芽期,一直到南北朝初年,这种武器才频繁见于史载。

    但这种武器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弄一种容易控制崩断时间的束带,把一把弩箭捆一块儿、用强弩射出去。

    这种武器用到的情况很少,主要是因为其牺牲了弩箭的穿透力和射程、换来了火力密度。原本可以有效杀伤三四百步的强弩,这么一搞每一箭只能有效杀伤到百步以内,甚至只有五十步,那还有什么用?不如多布置一些弓箭手,堆人数用软弓呢。

    但是,这种战术,对于做好了心理准备要打阵地攻坚血战的部队而言,却有极大的效果。

    就好比火枪排队枪毙时代、在最后冲锋接敌的时候,双方的步兵炮从大实心弹换成霰弹。这最后一发入魂,对五十步内的敌军杀伤堪称恐怖。

    同时,一开始在射程上示弱于敌,才会给敌人更大的信心来强冲车阵!否则要是一开始就用铁杆长箭那种超远程火力消耗,说不定敌人就知难而退,逡巡不前跟你互相对耗体力精力。

    果不其然,鲜卑人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冲锋,而是冲到关羽阵前百余步,就开始逡巡试探,横向慢慢奔驰、随便以骑弓抛射覆盖,也不求杀伤汉军,只是骚扰削弱。

    “锤盾兵全部就位!不得后退,不得乱阵!乱阵者斩!锤盾兵未死而车弩被毁者斩!”关羽厉声大喝,鼓舞士气要求所有丹阳锤盾兵全部谨守阵位,绝对不允许乱。

    盾兵方阵跟骑兵对射,哪怕盾兵方阵的远程弓弩数量比轻骑兵少,也绝对是盾兵方阵占便宜的!

    这些丹阳兵的盾牌,都已经过改良,为了此战更是用上了如同西式塔盾一样巨大坚固的盾面。对面轻骑兵射几十箭也不一定有一箭能透过盾阵。

    纵然己方弓弩兵在回射时,被敌军从射口缝隙射进来杀伤了,也要稳住,不能示弱。

    “不许哭喊,不许乱阵!受伤后妄动者斩!”关羽平时体恤士卒、与士兵同甘苦的好处这时候就发挥了出来,虽然对射中却月阵一方也出现了几十人的伤亡,但表面上丝毫没有反应。

    尤其是不少原本慌乱的士兵,看到关羽本人盔甲上都扎着几根箭,但关羽却岿然不动丝毫没有喊疼,士兵们的士气就更加鼓舞了。

    关羽本人中箭而不喊疼,这就是最好的以身作则!

    也是关羽正想要的效果:我军有没有死伤、有多少死伤,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对外表现得非常稳健,让敌人以为你没有死伤!或者死伤很少!

    只有让敌人觉得继续跟你对射,他绝对是更吃亏的那一方,他才会沉不住气冲上来近战。

 第25章 胡酋授首(五千字大章)

    弓弩激射,箭似飞蝗。

    关羽的却月阵,与难峭王的乌桓突骑阵间,每一秒都有数百根箭矢腾空而起、飞越一两百步之远,在小渝水边的黑土地上,种出了一片片白色的尾羽。

    烈风吹拂过尾羽,让插在松软泥土中的箭杆也随之摇曳,如同开满了白芦花的芦苇荡。

    随着敌军越来越嚣张,关羽车阵中的部分环节,几乎出现了动摇。

    主要是士兵们觉得这样打仗太憋屈了!便纷纷向长官请命动用车弩反击!

    直到此刻,关羽军暴露出来的火力密度,还是比较低的所有的车弩,因为敌军还没进入集束箭的射程,被关羽勒令不许暴露火力,一定要继续苟住!

    这一手,关羽是从麴义那里学来的,为的就是示弱,让敌人轻敌,冲上来。

    乌桓突骑的机动性远比汉军强,所以一旦他们发现打不过就可以跑。

    汉军克敌的关键从来都不是如何搏杀,而是如何让敌人肯跟你死战到底

    两汉以来,只要胡人肯跟汉军打到底、死战不退,汉军肯定是占便宜的。

    关羽熟读春秋,钻研战史,那些战例他早就知道。

    汉武帝时李陵带五千步卒出塞,就把匈奴十几万骑打得无法靠近。最后还是一百多万支箭矢射完了才覆灭。李陵还说如果再有十万箭的补给,他绝对可以坚持到撤回关内。

    但示弱也是讲究基本法的,要有针对性的示。从李陵到麴义到关羽,都在研究这个课题。

    今天战场上汉军的一切表现,都是关羽研究结果的体现。

    如今之势,便好比两个小学生在斗殴。

    第一个实际上怀揣利刃、近战无敌,但因为身体笨拙奔跑缓慢,所以追不上敌人,

    第二个身体瘦弱灵敏、近战比较菜,但丢石子打人比较准,拉开距离时占优。

    交战之初、双方先互丢小石子骚扰对方,这个阶段近战壮汉肯定是吃亏的,那他要怎样引诱对方跟你近战呢?

    看过小学生打架的都知道,这时候关键就是“精神胜利法”,比如对方石子丢到你身上了,你却哈哈大笑嘲讽:辣鸡!这种毛毛雨一点都不疼!废物,崽种!有本事冲上来单挑啊!小石子根本不破防!

    当然嘲讽的同时,也不能真的只嘲讽,也是要丢小石子反击的。

    而只要你丢的小石子能让对方稍微有点疼,同时你的演技又够好,一丁点疼的表情都不流露,能够让对方相信他真的没破防、不冲上来近战你就根本不掉血,那么他就会沉不住气。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演技”,对应到部队的阵战之技,那就是“军纪”!

    军纪严明,则士兵被射而不乱,有伤亡也表现得像是没伤亡。只要不乱,对方就会相信他们射而无功、打你不掉血。

    而你打他却多多少少会让他掉血、他就会心浮气躁换战术。

    至于你实际上掉没掉血,已经不重要了战争不是打游戏,士兵头上不会顶血条。

    实际上你射他五十箭他才会死、他射你三十箭你就死。

    但你演给他看一个假的血条,血条显示他射你一百箭你才死。那他就会果断冲上来,不再跟你对射。

    关羽能理解到第五层,难峭王和阎柔最多只在第三层。

    可惜关羽手下的士兵,原本只在第一层,靠着关羽平素体恤士卒、让士卒愿意相信他,才勉强把境界跟进到了第二、第三层。

    但依然有觉悟低的士兵理解不了,尤其是那些不喜欢白白挨打装不疼的丹阳兵,几乎要出现骚乱。

    “屯长,顶不住了,要不快给车弩换上木羽矛反击吧。就靠这些弓弩跟乌桓人对射,不等于白白挨打么?”

    一个屯的丹阳兵首先扛不住了,他们这个屯有七八十名士兵,对应了五辆装了车弩的战车。所有士兵都沿车严密架设盾牌,持久的对射后,还是出现了接近十分之一的伤兵,幸好大部分箭伤都不深。

    那屯长名叫傅士仁,广阳郡人,是刘备担任良乡县令前招募乡勇加入的第一批老兵,渐渐积功做到屯长,空降过来指挥这些丹阳兵。

    他深知丹阳兵喜欢打顺风仗,对这种受气的事情耐性很差,抽出佩刀反复弹压,还给士兵们讲关羽的战术思想、指望大家理解配合,但依然差点控制不住局势。

    他只好指着屹立不动的关羽,鼓舞士气:“你们看看关都尉!关都尉自己中了箭都一动不动,为什么?不就是因为要让胡狗相信他们这么打是没用的!只要胡狗冲上来,他们就死定了!

    不如这样,谁要是中箭数量比关都尉都多,我许他躲到车底、不用再为弩手架盾!我说到做到,你们敢不敢!谁要是退下来了,我自己顶上去,顶替他的空缺帮他架盾!”

    这番话说得着实以身作则,那些丹阳锤盾兵看看关羽,又看看傅士仁,终于又平息了一些。

    但不一会儿之后,就有一个丹阳壮汉累计身中三箭,是屯中中箭最多的人,比关羽还多了。

    傅士仁不得不当场兑现承诺,吩咐把那名壮汉拉到战车底下遮蔽起来,而他亲自接过对方的盾顶到第一线架盾!

    又坚持了几分钟,身披金属甲片札甲的傅士仁,也在臂甲和胸甲之间的缝隙处,被射了一箭,他顿时觉得痛入骨髓,但更高级的军官们都在坚持,他也只好坚持。

    身边的丹阳兵在他中箭的那一刻略微有些动摇,但看他依然坚持顶在一线,这种动摇也就稳定住了。

    傅士仁不知道自己又坚持了多久,但因为他不如那些丹阳兵那般用盾精熟,接连又中两箭,终于倒了下去,气绝阵亡。

    但他身边的士兵看到他以身作则,死而未退,竟也鼓起了绝强的斗志,继承他的遗志继续持盾对耗。

    在战场上,从来没有哪一种交战情形,能如同“你射了白射,我没事”那般,打击进攻方的士气。

    果不其然,难峭王麾下的骑兵,虽然也在对汉军造成伤害,但因为汉军大阵表面纹丝不动、从关羽这样的将领到傅士仁这样的基层军官再到普通丹阳兵,都演技爆表。

    乌桓人以为自己没造成伤害,终于越来越心浮气躁、士气涣散。

    谁都不想一边流血一边做无用功。

    难峭王看在眼里,知道再这样耗下去自己士气就全崩了,只能逼着全军冲上去近战。

    近战中砍死的每一个敌人,自己人都是亲眼目睹的,这种打法最鼓舞士气了。

    难峭王脸色越来越难看,心中暗忖:“看来这次真的是被汉军耍了!他们的箭矢这么稀疏,肯定是没有安排多少弓弩手、而全部是摆出坚盾引诱我们呢。

    不然,盾阵也只能挡住前排平射的箭矢,没法挡住过顶抛射的箭矢,我们的勇士对着汉军盾阵背后的空旷区域抛射了那么久,汉军都不乱,说不定那里面就是空心的!背后我们看不见的位置根本就没有纵深布置弓箭手!关羽就弄一圈空有外圈的阵骗我的箭呢!”

    想到这儿,难峭王正式下令:“全部冲上去跟汉军肉搏!这些车阵上的盾牌不足为惧!汉军盾阵背后肯定是空心的!有弓弩手也不会多!”

    瞬息之间,万马齐冲。

    身穿两层鱼鳞玄甲的关羽,看到这一幕终于露出了冷笑。他随手一抹,把那几根根本没能射透两套铁甲的箭杆拍断,等敌军逼近到及近距离,才左手扬起,交叉一挥。

    这个手势的意思,是让阵型左侧的车弩,往右前方射击,而右侧的车弩,往左前方射击,形成交叉火力。

    麴义的先登营破白马义从,有个关键词,就叫做“以强弩夹射之”,很多人都会忽略掉这个神来之笔的“夹”字。

    夹的精髓,就是“交叉火力”。

    弓箭是抛射兵器,抛射兵器在弹道面上留下的是一个点,也就是弓箭必须刚好掉落的那个点上有人,才能射到人。

    而弩更趋近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