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天傍晚,李素刚喝上鱼汤,刘备又来了,还带来一些消息。
“伯雅,你前日问的此地为何荒无人烟,今日总算逮到附近百姓问了。这辽东苦寒之地,每年开春时雨水稀少,全靠融雪汇入河流形成凌汛、提供灌溉。
若是附近没有河流,靠人力汲水浇灌,则极为费力。大汉朝又不是没地可种,故而这卢水与渝水之间的四百里地,并无人耕种,朝廷也才没有设任何乡县。”
李素用他后世的地理知识琢磨了一下,又要来了地图,验看核对,这才了然。
原来,辽西走廊在这一段太狭窄了,燕山山脊距离海边只有不到二十里宽。而因为燕山起到了分水岭的作用,所以绝大部分降水都被隔到了山北,形成渝水,要到徒河县附近、燕山延伸到了尽头,渝水才突破山脉阻挡往南拐注入渤海。
这四百里长、二十里宽的走廊,一条常年有水的大河都没有,还拿什么种田?
李素心中暗忖:“难怪古人开发东北那么难,据说一直到唐宋,对东北土地开垦最大的制约,就是水利工程不足。
而且因为北方太冷,冬天的降水都以冰雪状态积存下来,蒸发量很少,春天的降雨也就少,只能靠冰雪融化形成凌汛。但凌汛都是沿着河发洪的,有河的地方涝死,没河的地方旱死。
如此说来,东北真不是一个争霸天下的好根据地,除非是走海路把物资和兵源运出去,否则就算在这里种田种得不错,靠陆路把物资运到外面,损耗也太大。光一个辽西走廊要走四百里无人区,难怪中原王朝也懒得越过无人区来收拾公孙度,因为他们收拾了也无法把辽东的人力物力高效调度出去。”
想明白这一切之后,李素也为刘备在灵帝驾崩前的最后一波选根据地筹划上,多留了个心眼。
如果未来机缘巧合,一切顺利,也不排除在辽东起家的可能,顺其自然就好。但如果要在辽东,两个事儿必须解决,第一个就是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扩大灌溉,否则那么多地皮都不能种太可惜了。第二个就是继续改良海运船只。
如果这两点做不到,辽东就不是好地方。
而修水利肯定是需要大量官方密集组织劳动力的,目前辽东人口太少了。
按照官方的最新统计,辽东四郡当中,辽东属国加上辽东郡,一共也才22万人口。玄菟郡和乐浪郡更是分别只有4万人和3万人的汉人户口,四郡加起来才29万人。
后世公孙度末年和公孙康时期,辽东倒是号称巅峰人口过百万,但那是因为幽州和冀州比辽东多打了15年仗。
公孙瓒、袁绍和曹操反复洗来洗去,所以幽州西部和冀州的渤海平原等郡的流民大量涌入辽东。加上辽东没有战争自然繁衍生息人口增长了近30年,直到曹丕都篡汉了的时候,辽东才达到破百万的巅峰值。
而这样来显然太慢了,得种多少年田?
提前跟公孙瓒翻脸推出去倒是可以,但那样一来,也没必要再在辽东种田了,反正到时候天下人口都被杀得比较稀疏了,直接在幽州腹心之地种田不好吗?种辽东还白白多一道运输损耗。
而且公孙瓒是刘备师兄,刘虞更是刘备和李素最大的恩人,无论对谁下克上都会留下天下骂名。
除非袁绍抽风把刘虞和公孙瓒都杀了,给刘备扫清障碍让刘备挟大义复仇。否则,难呐。
争天下不是打三国志游戏,有些恶名是一辈子洗不掉的,不像游戏里“外交和睦送钱”,别人就忘了你曾经做过的丑事。
所以游戏才是地利最重要,现实世界则是人和最重要。
“走一步看一步吧,不管是否在辽东起家,在不暴露科技树的情况下,适度种田,对得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是袁绍真能把刘虞公孙瓒都杀了,咱就勉为其难留下。”
李素心中最后定下了这么一个“隆中对”的基调。
刘备的一万多人马,很快在小渝水两岸夹河扎营、构筑起防御工事,对眼前的徒河县城形成三面包夹之势,并且隐隐然防备敌军从昌黎县增援徒河县。
同时,刘备派赵云亲自带领斥候哨骑四出,侦察敌情。稍微花了两三天功夫,就抓舌头拷问到了敌军大致分布情况。
“主公,敌情已经探明,徒河县有乌桓乌苏部残部为主力驻守,主将是乌延和乌苏的一个族叔、名叫乌仆,他是如今乌苏部在辽东残部的头人。张纯还分给他们两千汉人叛军协防监督,总兵力在八千人左右。
昌黎县则有乌桓难峭王镇守,麾下有难峭王全部主力,总兵力达一万五千人之巨,没有配属正规的汉人叛军,但张纯派出的联络官阎柔为难峭王提供参谋,充任军师。
另外,从俘虏口中拷问得知,张纯率领汉人叛军主力远在辽东郡治襄平,以及襄平下游辽河三叉口的辽隧县。两处总兵力不下两万人,另外各出郡县或还在当地豪族土著控制之下,或被张纯攻破后留兵数百人至千人驻守、征粮,除此之外应该再无大股叛军活动。”
赵云如是回报。
听了赵云的回报,刘备非常满意,还有些惊喜:“子龙打探得详细啊,在这渝水沿岸侦查,怎得连数百里外襄平的布防兵力都能打探到?敌军斥候能知道这么多?”
赵云拱手解释:“哨探时,遇到了两拨率千余骑出巡剽掠军需的胡虏头人,射翻刺杀他身边数十护卫、将敌酋生擒而来,便知道了。”
说罢,还一挥手,就有麾下骑兵押解了一个俘虏上来。
原来是乌苏部下属的一个小部落酋长,被赵云抓了,此刻的造型已然是被拷打得不类人型,浑身伤痕血污。
刘备看了都有些无语:原来子龙打探军情,都是直接杀入敌军小部队阵中,把酋长活捉回来严刑逼供的
刘备嘴角抽动地吩咐:“子龙还真是办事妥当啊来人,赏赐黄金十斤,把这个胡酋推下去斩了,以首祭旗,为大军初战图个吉利。
去把军师和子敬请来,看看敌军如此分布,该如何破敌是好。”
第22章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伯雅,子敬,这边是子龙哨探回来的敌军军情,昌黎这边有敌军两万多人,比我军多出一倍,以乌桓中的死硬叛军为主。襄平辽阳那边还有两万,敌众我寡,如何破敌?”
刘备把李素和鲁肃喊来之后,倒也开门见山,直问主题。
鲁肃之前担任的是蓟县丞,调动到辽东这边后,被刘备举荐为昌黎县令,不过至今都没给钱,也没上任因为昌黎县还在敌军手中呢,要攻打下来鲁肃才能上任。
从一个州治级别大县的丞,改为一个郡治级别县的令,也算是升了半步了,鲁肃对这个任命还是很满意的,内心对刘备的提携感恩戴德,虚岁十八能做到县令,多不容易啊。
此时此刻,鲁肃的表现也就比李素更加积极:“府君,敌众我寡,而我军有糜竺海路运粮,自然利在围困,便与去年丘力居对付公孙瓒时那般。
如今刚刚正月将尽,很快就是春耕,而春荒期间起码百日没有军粮补充,只能坐吃山空,我军深沟高垒、筑港固营以屯粮。
如若守御得法,有信心在防守战中破敌,甚至还可以以我军屯粮之地的军情引诱敌军前来截粮,从而易攻为守。我军一万,如果依托坚固营垒防御,战胜两万敌军也不是没可能。”
劫粮的计策,从来都是可以正反两用的,曹操破乌巢固然是神来之笔,但袁绍如果能主动在乌巢设下埋伏、放出假情报请曹操来劫,那说不定曹操也死得不能再死了。
鲁肃想到的显然是这个反面的变种。
刘备闻言也是深以为然,微微颔首,转向李素:“伯雅,你以为呢?”
李素尴尬一笑:“军略战阵,非我所长。这种作战,不能再离间敌人,我实在想不出什么妙计。看子敬所言便不错,只要执行稳妥,当有可图。”
刘备勉励地拍拍李素肩膀:“也有伯雅计穷的时候,真是难得。”
李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岂有全知全能之人。”
鲁肃:“”
怎得这李伯雅说话,哪怕是日常聊天,都会不经意蹦出一句神来之笔?真是采斐然。偏偏人家还不是那种寻章摘句的世之腐儒,是真的有大才,同时采又不俗。
刘备最终吩咐:“既如此,令子敬负责在小渝水河口加立一水寨,并扩建码头,专囤日后从海路沿岸运来的粮草,务必把防守构筑坚固,最好是外松内紧、示敌以弱却实际难以攻破,这才好诱敌蠢蠢欲动。”
张纯军虽然摆脱了张举时代的十几万人粮食包袱,缩水到了四五万人。但去年收成恶劣、辽东普遍缺粮的大局面并没有改观,所以春荒肯定是难熬的。
刘备相信军粮对敌人的吸引力。
“属下领命。”鲁肃立刻去执行。
李素则继续留在刘备身边,每天讨论进展、伺机而动。
此后几天,鲁肃进展顺利,敌军根本没有主动渡过小渝水来袭击鲁肃的企图,因为敌军也害怕过河刚一半的时候被汉军“半渡而击”。
两军隔河对峙,肯定是谁主动渡河谁吃亏,叛军以为汉军会主动进攻,当然不会多此一举。
一月底的时候,鲁肃的水寨就基本上建设好了,糜竺的第一批海船军粮也运到了前线,看起来刘备军中缺粮的问题已然得到了解决。
刘备如今依然很有钱,一月份这波买侯爵买辽东相的操作之后,还有三亿多,所以直接让糜竺去粮价便宜的冀州渤海郡买粮,买来后沿着渤海岸北上送来。
这就相当于从后世津门运到锦州,海路运输的损耗是很小的。
第一批十万石军粮连同运费,到徒河县前线的到岸价,才四千万钱。
按照每个士兵每两天耗粗粮一斗计算,这十万石足够刘备一万兵马吃半年多,而糜竺随时还能再运。
前线隔河对峙的同时,刘备和李素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情况。
那就是随着汉军到来,短短几天之内,就有大量之前逃荒、乃至被叛军抢走口粮后无家可归等死的流民,听说风声后都开始聚集到汉军大营这边。
李素本着功利主义的想法,是不太愿意在这时候接受这些被叛军洗得一无所有的百姓的。
因为百姓留在叛军那边,可以消耗叛军的粮食,而被剥得一干二净赶到刘备这边后,就要吃刘备的军粮了。
另外,去年刘备从张举那儿接收了两万多俘虏、从中扩军五千人,但剩下的也并未遣散,而是暂时作为辅兵和提供后勤运粮的民夫,这些人同样也要吃一段时间的刘备军粮,那压力就更大了。
“兄不可有妇人之仁呐,如今可是军情关键时刻,这时赈灾,那就是亲痛仇快了,叛军见状,肯定会变本加厉逼害敌占区的百姓,把他们搜刮到一无所有,然后驱赶到我们这边来。到时候不堪设想啊。”
跟着刘备巡视大营的时候,看着小渝水两岸三三两两的流民自发形成的营地,李素不得不劝谏。
尽管他也知道这些百姓确实很惨。可是接受这些人,无疑意味着收复辽东的战事会被拖延。要是将来平常年份被拖延,那也就罢了,但今年是汉灵帝驾崩前的最后一年,今年每一天的立功、布局时间都是很宝贵的。
今年往上多跳一步,说不定抵得上未来群雄割据年代跳三步的幅度。
后世司马懿平辽东公孙渊,作战百日而结束,刘备要是接受饥民,百日肯定打不完了,会变成更加持久的屯田战。
可惜,李素再三劝说,刘备的老毛病犯了。
反复看了灾民惨状后,刘备当着李素和关张、鲁肃、田畴、糜竺,说出了一番乌托邦的大道理: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这里好歹也是数万生灵,怎能为速胜而牺牲,若是牺牲这些百姓,我们得到一个空的辽东又有何用?”
李素:“”
他有点理解当阳同败时诸葛亮的郁闷了。
罢了罢了,这句话终究还是说出来了,弃民速胜论怕是没市场了。
不过幸好,李素如今面对的局面,可比当阳长坂时诸葛亮的好多了,无非是立功慢一点,浪费一点爬升官位的黄金时间,但赢还是能赢的。
刘备这人,不肯弃害黎民的毛病,怕是娘胎里带出来的,这辈子都改不了了。
“兄仁德,那我们另外从长计议吧。”李素长叹一声,放弃了。
不过,也就只有李素这种铁石心肠的人那么冷静,旁边其他关张鲁肃,反而觉得刘备做得很对,士气高涨,纷纷盛赞他仁义爱民,令人景仰。
鲁肃更是像打了鸡血一样,脑力全开,搜肠刮肚想道:“府君,既然决定接收流民,如今才刚要二月初,还赶得上春耕,不如组织这些百姓在这儿自耕吧?
我看阳乐、徒河两县,本就人口众多,田地开发也有一定的基础,尤其这渝水两岸,更是从辽西至此数百里内,最好的肥沃良田了。要养民也不能白养,就当让糜治书辛苦点,运半年粮食,扛到这些百姓八月秋收,就能成倍反哺了。”
李素在一旁叹道:“我们怎么可能熬到八月秋收还没平灭张纯?到时候有粮,也不过是回填亏空,对于战事是没有帮助了。只能算是止损之策,免得百姓白白闲着。
依我之见,可以把最初陆路派来运粮的牛车驮畜,全部就地租给百姓,到秋收时收取百姓相当于四成收成的牛租。牛也不用每户一头,可以给百姓或五六户、或十余人分时租赁。如若还需要官军提供口粮、种子渡过春荒的,所欠口粮秋收后翻倍偿还。”
他这也是止损的办法,已经有点类似于后来毛玠为曹操想的屯田之策了。
但李素不想屯田的计策过早泄露,所以稍微做了点优化,只把“租牛”作为定例推广开来,同时租税也降低到四成,免得被天下人瞩目。
正版的屯田,官府是至少收走一半收成的,但是对民众的组织度也更高,除了给牛还要给农具和种子。
而刘备军因为去年截获了张举在渤海郡掠夺的所得,剩下的牛超多,除了给糜竺卖掉换钱的以外,至今还保留了将近两千头没卖完,作为拉车运输军需物资的驮畜。
这样一来,刘备改辎重牛为租牛,也可以说是权宜之计,其他人根本不会关注。
另外,租牛之法也比屯田制寿命更长、更能细水长流,后世一直到五代十国的战乱期间,为了快速筹措军粮、又给流民一条活路,五代各国都有实施租牛法。
租牛法的好处是比屯田更加轻民简政,操作简便,给屯田官盘剥百姓的空间也更少
因为完全版的屯田制,有时候百姓最初两年困难期过去后,春荒时已经有一定的口粮积蓄、也有留了种子。但屯田官为了多收利息,经常不管百姓需不需要种子,都强行摊派借贷给百姓种子、秋收时翻倍甚至三倍收回来。
这个弊端,就跟宋朝王安石的青苗法、到了执行层面被强行摊派、让不缺粮的百姓也被背上高利贷,是一个道理。
而相比之下,牛对于绝大多数百姓而言,始终是一种非常奢侈的大宗财产,在每户人家只有几十亩地最多百亩的情况下,他们也无法充分利用一头牛的劳力。所以牛肯定是百姓所缺的,租牛不存在害民摊派的问题。
这样一来,李素就把屯田制改良成了“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