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710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710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种人原先大规模、有组织地搞人脯军粮,而且在曹操的最后阶段,那些疯狂强拉壮丁快速扩军的罪责,确实可以算在他头上。

    按这些其他曹营被俘文官提供的口供来说,强迁大批冀州贫民到黄河以南、撤退时还在冀州焦土破坏、大肆劫掠。这些账都可以算到程昱头上,行,这也够了。

    嗯?原来去年曹操洗劫邺城的决策,也有这些人参与了?这个口供好用,残害河北士民,这是对百姓的暴行,该严惩的都可以严惩。”

    李素大致捋了一下卷宗,把程昱先安排明白了。

    随后,李素开始看荀彧的材料。

    荀彧是在谯县被俘的,据说被抓的时候,本来就是被曹操软禁着,剥夺了权力,理由似乎是荀彧的堂兄和侄儿都在刘备那儿做官了,而且和谈失败,曹操顺势把和谈的罪责推给了荀彧。

    李素看到这儿,心中暗忖:“原来荀彧最后还帮朝廷争取了曹操投降,那也算态度可以,虽然没成功,不过这也算是一个任用的思路。

    到时候给他机会,让他出面去劝降兖州、青州剩下的地区。虽然不管谁去劝,都有较大把握无血开城,曹操都死了他们也没抵抗的意义了。但毕竟对劝说的人而言,这也是一项大功劳,便于升官。”

    李素想到这儿,不禁也联想到了一些类似的近代史敌营高层将领,也是最后派来和平谈判,没谈成。但只要这类敌营高层能通电劝说、让某些州(省)和平过渡,那就是可以给予高级职务的。

    安排荀彧的过程中,李素又顺便仔细看了之前尝试和平谈判阶段,双方的公文条件往来。然后李素就发现了一个意外之喜:

    司马朗、司马懿兄弟,居然也在荀彧的使团中,还有一个董昭,这些人都是副使、随从参赞。

    李素一边看一边思索:

    “司马朗确实是帮曹操处理过一些外事,从目前的口供来看,当年曹操为了向袁绍虚与委蛇、假装臣服,还通过司马朗贿买许攸。

    嗯,这个许攸也有多年的历史问题,到时候好好处置一下,他如今在伪朝身居三公,拿下鄄城之后也不能放过。

    扯远了,先看这司马懿……司马懿在曹营做官才两年,没有什么出使的经历,主要是帮他兄长料理文书,这次曹操怎么非要把司马懿也派上呢?

    难道,是因为荀彧劝说曹操和谈,勾起了曹操顺水推舟用计诱敌的心思,但又因此不信任荀彧,需要人监视?”

    李素这么想本来也没什么问题,他再仔细看司马懿被俘后的说辞,他就是个打酱油的,在使团内什么事儿都没干。

    法正之前也没对司马懿动粗,就觉得这是个没用的小人物,随便问了几句就结案放过了。

    但是,李素顺着“曹操荀彧内部矛盾”这个思路往下深挖,自然而然被他发掘出一条“诬陷”司马懿的可能性来:

    “曹操既然有可能是让司马懿监视荀彧,那使团回去的时候,司马懿多半也有可能如实把荀彧在汉营的言行,全部汇报给曹操吧?

    这种事儿可大可小,但要说成是‘司马懿把不利于荀彧和曹操关系的情况,向曹操透露,导致了曹操对荀彧的信任进一步下降,从而间接导致曹操对荀彧带回去的和谈条件也不信任,最终导致谈判破裂’,也不能算冤枉他吧?”

    想到这一层可能性,李素立刻来了精神,而且都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再正当也没有了,毕竟他这是合理推测,要是真有其事,那司马懿确实是有罪的,

    要是他能帮荀彧齐心协力、请曹操别打最后一战,那天下不就能少死二十万人了么?拍板决策的首恶当然是曹操,但司马懿哪怕只是进过一句促进其决策的谗言,也是可以被适当惩办的。

    当然,现在已经死无对证了,李素要拿到铁证,是不可能的。好在古代也不讲究“不能逼供诱供”,管他怎么取证,有线索就好。

    想到这儿,李素吩咐身边的幕僚张松、王甫,去准备材料,丞相要亲自提审一些俘虏。

    丞相要提审敌营俘虏,这当然没有任何难度,属下办事极为利索,不到半刻钟就全部办理妥帖了。

    李素这边,也趁着这点时间,准备了一些诱供会用到的文书、假口供。

    不一会儿,年仅二十四岁、才做官两年的司马懿,被带到了李素面前。司马懿比诸葛亮还老两岁呢,但这一世的官运显然不是很好。

    因为曹操袁绍都没前途,司马懿二十岁都没出山,就在家耕读,给大哥私下打杂。

    此时此刻,李素也提防司马懿会点武艺,所以堂上站着铁甲侍卫,还有典韦。司马懿离他至少二十步。

    司马懿一脸懵逼,心中惴惴,但表面上依然冷静、很有城府地拜服在地,不知道为何他这么一个六百石的小官,会被丞相亲自讯问。

    李素也不跟他废话,他本来就指望搞情绪突袭,看对方的破绽,

    所以李素直接甩出几张伪造的绢帛口供,上面据说分别是郭嘉、李典、许褚等人的口供。

    反正,就是一些陪着曹操走到最后一刻的人的口供。

    “自己看看吧,曹贼临死之前,还跟身边亲近之人感慨,说悔不该听信你攻讦荀彧的那些谗言,要是当初听了荀彧的苦谏,放弃最后一战的搏命念头,纵然死,也好给子孙留更多善缘!”

    司马懿心中一惊,曹操在逃亡的最后一两天里,真这么后悔良心发现了么?为什么还要说出来、向身边人抱怨?这不是把细心隐秘为他办事的自己人给坑了么?!

    他心中惶恐,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硬找借口,却不免已经露出了破绽。

    二十四岁的司马懿,城府修养方面,毕竟还没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

    察言观色,人情世故,这都是官场历练出来的。情商方面的天赋很重要,但天赋不加以磨砺练习,也不可能直接就融会贯通。

    才做了两年闲散小官,这份不足的履历,给了司马懿重重一击。

    相比之下,李素却是身居高位整整第十四年了!丞相都做了两年。李素的人情世故和对人心态度的观察,已经被他的资历历练到了可怕的程度。

    李素心中一喜:居然猜对了!司马懿被一讹就露出了破绽!他真的向曹操说过荀彧的坏话!当然,也有可能他只是觉得神不知鬼不觉,不想得罪曹操,所以把任务稳妥的完成,这也可能是一种明哲保身。

    但不管是不是明哲保身,有这个行为,那就可以是从犯,至少也是“胁从犯”(被曹操的威权所胁,破坏了和谈)

    “司马懿!你残害忠良,破坏和谈,该当何罪!来人,把这事儿定性成文,移交法尚书具体处置。”李素没有惊堂木,只能是故作愤怒地砸了一个砚台,让人把司马懿推下去。

    作为丞相,他不适合亲自过问审判,更不适合给具体的敌营俘虏官员定罪,那样有失身份。

    就好比最高级别的法院,发现下面的人没办好,大多数都是“发回重审”,很少会亲自改判。

    李素也只要督导发现问题就可以了,把人发到法正那儿,告诉法尚书“这个案子丞相发现新问题了,你自己看着办”,以法正的为人,肯定会诚惶诚恐,好好收拾的。

    司马懿面如死灰,想喊冤喉咙里却发不出声音,因为他的脑子还在懵逼绝望中:这事儿只有我和曹操知道,曹操为什么那么多嘴?

    为什么李素能如此洞若观火,这点小事都能被他发现?他不是日理万机要操心很多大事的吗?连六百石被俘小官的口供都要亲自问?

    ……

    司马懿连同他的口供一起,被发到谯县行在外府、法正的住处时,法正还在假期睡懒觉呢。

    毕竟他现在还是刘备的随军参军,刑部尚书的职责反而不重,所以住得离刘备的行在寝宫很近。

    被吵醒的时候,法正很恼火,还试图发泄起床气。但看到来人是丞相府的首席曹掾张松后,法正也瞬间换了表情。

    张松虽然只是曹掾,但也是丞相身边最说得上话的属吏啊!

    自从丞相府的主簿邓芝被外放并州布政使以后,张松就递补上来,隐隐然接替了邓芝的空缺,随时都有可能成为丞相府新一任的主簿。

    “张曹掾所为何来?”法正和蔼询问。

    张松也客气地拱手:“法尚书,有些事儿要耽误您休沐了。丞相今早提审了几个被俘伪官,这个伪大鸿胪丞司马懿,似乎涉嫌对曹操进谗、破坏之前荀彧主持的与我方和谈。

    丞相日理万机,不便亲自过问定罪量刑,人就交给你了,处理好之后,给丞相回个话。依法办事、公允就好。”

    法正立刻一激灵,整个人都清醒了:“昨夜陛下才刚赐了群臣庆功宴,丞相今早已经起来勤政了?

    惭愧!惭愧!我等身为尚书,居然还在荒嬉怠惰,实在无颜以对。张曹掾,烦劳您回复丞相,便说法正今日就把案子办妥,给他回报!”

    张松一走,法正立刻怒气值满槽,所有压下来的起床气都蓄力发泄了出来,咬牙切齿下令:

    “来人!摆刑堂!把所有刑具都摆上!居然敢犯这等大事儿,闹到丞相都亲自勤政过问了!成何体统!我辈失职啊!”

 第856章 处理刘和

    李素对荀彧、司马懿等敌营被俘文官的处置,只是战后一系列人事工作的缩影。

    他花了足足五六天时间,把所有俘虏和降将的清单拉了出来,分门别类鉴别。

    李素自忖也不算什么慧眼识人之辈,所以他也很收敛,对于那些历史书上都没见过的名字,他丝毫不去评判,都交给

    即使是被李素点到名的人才,他也不会直接给处理意见,而是都跟司马懿一样,给个指导意见和定性思路,具体褒贬由吏部等相关部门处置。

    陈平不知钱谷之数嘛。

    所有俘虏和降官的处理工作,至少能持续三五个月,甚至一年半载,需要一个平稳漫长的过渡期,不是李素操心的过来的。

    人才的交接过渡推进缓慢,战场上的军事占领却等不了那么久。所以刘备的军队仅仅又在谯县又驻扎了五六天,到上元佳节,就准备有新的动作了,把扫尾工作做完。

    这些日子下来,之前那场最终大战役里落下的汉军伤兵,基本上也都调治处理了伤势,面貌整顿一新。

    虽然重伤员养伤还得好几个月甚至半年多,但部队建制好歹是重新理顺了,也能够换防移防,重伤员就用车船运走、由战友抬着担架装卸。

    刘备就下发了口谕,上元节次日,也就是从正月十六开始,让关羽、马超带领谯郡的骑兵主力部队,随驾一起北上,巡视占领兖州。

    丞相李素也请求暂时随驾参与占领巡幸,刘备也准了。李素这么坚持的原因,是他希望参与对最后鄄城伪朝官员的处理。

    之前就已经在济阴、小沛一带活动的赵云,也接到了命令,会配合关羽马超一起,占领更东部的青州地区。

    同时,高顺把之前荆州战区的部分步兵部队,撤回南阳、襄阳。并且将抓获的曹军投降战俘中,一部分相对死硬的分子,也押解回荆州,降低粮草转运压力。

    而刘备急于退兵的主要理由,也是谯郡和陈郡这两处,被最终的大决战破坏得太惨烈了。实在无法长期养活那么多人驻扎。

    这里不光有血腥的反复拉锯屠戮,更有曹操撤退时为了不给刘备留地利、工事,而刻意的焦土退却破坏。

    说这两个郡是十室九空,丝毫不过分,当地百姓死者数十万。比曹操的壮丁作战部队、在决战中死的人数还多。

    战役结束后,短短十几天的摸排,刘备得到鲁肃的禀报,说初步估算陈郡剩余人口不会超过十万,谯郡也是如此。所以陈谯这片豫中平原上,如今的百姓人数,甚至还不如驻军和战俘多。

    那可是两个郡级行政单位呐,还是豫州平原,加起来才十几万活人,太惨了。谁让这里是决定天下归属的最终决战战场呢,说这儿的破坏程度是汉末最惨,没有别的地方会来竞争。

    虽然从百分比来说,董卓劫雒阳、李傕郭汜残害长安时,人口的百分比锐减比例更高。但那些地方毕竟是两百万人级别的大郡,残害掉八成多还有三十几万呢。

    唯一不幸中万幸的是,曹操在崩溃时没有放火烧毁谯县这个最后的大本营,所以谯郡最后被汉军夺占的那几个县里,还有累计八十多万石的军粮。

    这些粮食当然是曹操末日动员的时候从百姓那儿抢过来的,按说也就够五六十万人勉强吃到三月春荒。

    从曹操的规划也看得出,他当初压根儿没打算让他集结的五六十万人都活到今年新一轮秋收,他得死掉一半士兵,才能撑到五六月份、有春夏蔬菜补给。

    所以,刘备现在也得主动疏散,把陈、谯地区的兵、民总人数压低到三十万,多出来的都疏散撤走,才能确保不会成规模地出现饿死人事件。

    缴获的八十万石军粮,还得分出至少三分之一,给本地被曹操抢光了的残余百姓。这种战后重建恢复秩序的工作,刘备就暂时交给了鲁肃。

    鲁肃之前已经是荆州布政使,还做了多年,政绩非常不错。现在被丢到苦哈哈的新光复区,而且控制的地盘还是豫州,这实在不能算升迁。

    所以刘备在任命之前,也是找鲁肃恳切地谈话了很久,表示朕这是相信子敬安抚百姓恢复秩序的才能,情况紧迫,只能由子敬这样的内政大才来临危受命。

    等一年后,这儿的秩序恢复,就让子敬入朝,先补足之前缺失的九部尚书履历,两三年内就可以升为三公!

    鲁肃其实也配得上这个待遇,毕竟他跟随刘备的资历仅次于李素,而比诸葛瑾和法正都还早。诸葛瑾法正都是九卿,鲁肃其实是可以先到三公的。

    之前只不过鲁肃在地方上任职比较久,都是在南方最大的两个州当布政使,工作也很重要。而且鲁肃毕竟功劳方面比李素还是差很多的,不可能三十岁就到三公。

    如今鲁肃也已经年过三十,钟繇也会退居二线,到时候只挂个西京留守,到时让鲁肃顶替年老的钟繇,非常合理。

    鲁肃本人倒是不太在乎,他知道这都是早晚的事情,刘备不安抚他他也乐于在豫州挑战一下自我,便接下了差事。

    ……

    正月十六,初步休整完的谯郡二十余万驻军、二十余万俘虏,便开始了分批开拔。

    正月十八,刘备亲自带着全部六万骑兵,由关羽马超陪同,陆路北上梁郡(包括把曹军最后两万骑兵俘虏后,缴获的马匹拿来给汉军装备,扩编了一部分骑兵。至于虎豹骑的俘虏,不能立刻用,要加以改造)

    高顺则按部就班地每隔五天组织几万人往后方疏散。同时对俘虏加以甄别,对于本性并不凶恶好斗的壮丁,就直接遣散归农一部分,恢复民籍在陈郡、谯郡就地种田。

    马上二月初就要春耕播种了,现在归农还来得及,不会耽误农时。这两个郡一共才十五万平民,田早就多出来了,容纳十五万遣散壮丁都绰绰有余。

    不适合遣散的人马,就先军事化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农具,走军屯的路子过渡一两年。

    正月二十一,刘备抵达梁郡的睢阳,在他抵达之前五天,睢阳的官员就已经投降了。

    又五日之后,继续北上抵达济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