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668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668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了界限抓到的,那叫“犯罪未遂”,未遂才是惩罚的起步门槛。

    而且这也符合最近李素推行的新哲学思想、官方意识形态:传统腐儒那一套,就是定个谁都做不到的超高道德标准,然后和稀泥,把别人拉下水。

    既然现在李素要搞“把不太缺德的人跟缺德的区分开来”,那当然要把道德的评判颗粒度细化。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渐渐用法制来强化和辅助道德,搞“论迹不论心”,渐渐取代之前汉朝“春秋决狱”里的“论心定罪”。

    心里想过邪恶的事情,但只要没做,那就是好人,至少不能是法律要惩处的对象。

    当然这不是说动机和主观心态就完全不重要了。只是说动机和心态要跟行为结合了看,在有行为的前提下,进一步判定主观恶性。故意肯定比过失严重,直接故意肯定比间接故意严重。

    说白了,就是渐渐往现代法治理念里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靠拢。

    李丞相治国,从来不是空喊一个口号,不管怎么落地的。他都是一边写意识形态著作,一边已经在琢磨如何把空泛务虚的意识形态进步,落实到现实政治治理中。

    而稍稍学过法理学的都知道,任何关于善恶评价、社会价值导向的治理,毫无疑问最关键的都是一个“道德的法律强制问题”。

    所以李素的思路自然而然往这个方向琢磨、往这个方向靠拢,也就很容易想到了。

    ……

    此时此刻,作为李素新政最初萌芽的代言人和实践者,管宁也是费了好大的劲,跟举子们解释了朝廷的司法精神。

    听朝廷的态度如此宽仁、而且有法可依一碗水端平,绝大多数举子自然是不再闹事了。毕竟多抓几个作弊的,也提高不了多少实质的录取率。

    个别混不吝脑子转不过来,或者是年轻不差这一届的,还想揪着不放博个名声。但很快也发现无的放矢——因为朝廷压根儿就懒得问“那个闹事的是谁?给我记下来”。

    如今的举子,心态跟东汉末年的太学生是差不多的,就是想靠仗义执言出名。被官府怼的时候,如果记下了你的名字,甚至将来打击报复你,那都是会在士林得到名声的,所以才有那么多“党锢之祸”嘛。

    官府和颜悦色跟你解释,都懒得打击报复你,连问名字的机会都不给,反而让喷子们无所适从了。

    最刺头的那几个见无利可图,其中个别脑子活的,就又开始吐槽贡院硬件设施太差、害大家排队那么久、给想作弊的人制造犯罪中止的时机,然后也就没什么可骂了。

    毕竟,要是所有人都不用排那么久的队进场,那那些想作弊的家伙不就没机会观察前面人的下场、从而中止了么。所以说到底还是朝廷拖拖拉拉,害得少抓了几个坏人!

    这番言论,自然也被队伍里其他几个厚道的考生劝住了:“这位兄台,谨慎呐,这事儿朝廷宽仁占理,别找没趣了。贤弟急公好义,令人佩服,不知是何方人士。

    看贤弟如此年少,应该是第一次来考吧,如今这条件算不错了,毕竟上千人呢,哪能同时沐浴更衣进场。

    三年前在襄阳条件比这还差呢,前后分了六批更衣进场,今天才分三批,已经要拜诸葛府尹督造的这新贡院宏丽所赐。”

    最凶狠的那个少年喷子见有人问他来历,见今天仗义执言的扬名企图多多少少能实现,也就见好就收了。他一捋束发带,环着抱拳半圈,拱手自我介绍:

    “在下太原郭淮,家父原是雁门太守。在下年未及察举,吕将军归降朝廷,今年便来雒阳试试。”

    原来,这郭淮也算是“科举制的受害者”了,历史上他一直活到高平陵之变后几年,七十多岁才老死,比司马懿晚一点。

    所以郭淮的年纪也就比司马懿、诸葛亮年轻没多少,只是因为长寿,所以历史上活跃期比较晚。如今是200年,他也才十六七岁。

    此刻,听这郭淮的自报家门,显然也是对朝廷颇有怨气的。

    因为当年并州在袁绍统治下时,他爹郭缊是雁门太守,可见郭家是太原郡的望族了。如果并州继续在袁绍统治下,实施九品中正制,过几年郭淮就能直接被中正官考评优异、然后直接当官了。

    毕竟历史上的郭淮,也是类似途径当上官的嘛,他是三年后刚年满二十,就被太原郡的太守举了孝廉。想想都知道,太原郡太守肯定是跟隔壁的雁门郡太守互换了察举名额。袁绍实施九品中正制后,郭淮这种人自然还是板上钉钉有官做。

    只可惜,举孝廉和中正察举都要二十岁!郭淮得确保并州在袁绍统治下再过三年,熬满年纪才能举!袁绍的统治没能维持那么久,并州变天归了刘备,就改行科举了,郭淮的直接做官之梦破碎。

    不过好在科举考试不像察举那样严格限年龄,十七岁也能考,反正学问够了就没人能闲言碎语。

    郭淮家的能量还在,直接拿了个太原郡今年的指标来试试,只是没怎么安排围标,怕吃相太难看,不行的话等郭淮过几年再来一次,到时候再安排围标就行。

    郭淮也知道自己的学问不行,所以别的科目都没报,就报了个“知兵”的科目,准备武举谋官。考一场基础课之后,就可以考策略、骑射这些专业课谋官了。

    所以他也不是很怕被文官针对,反正除了今天这第一场公共基础课之外,后续他都不在管宁的人手上考,闹事便闹事呗。

    现在,有别人捧哏劝阻、问他来历、帮他扬名,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很快,这一群考生都知道了“有个太原郡来的少年考生郭淮,是个仗义执言敢说敢当的”。

    郭淮对那个带头捧哏的也挺感激,加上好奇,便互相攀谈了解起来:“这位仁兄不知是何方人士?

    听你的口气,你三年前在荆州就参加过科举?不然怎么对南场科举的条件如此熟稔?如今怎会又到北场来考?朝廷对于冒籍,可是查得很严格呐。”

    被郭淮这么点破其中关窍,旁边一群考生也都好奇起来,确实,怎么会有一个北场考生,对三年前在襄阳举办的南场的硬件设施条件这么熟的,连那边的浴室一次能同时多少人洗澡进场都那么清楚。

    那被问到的考生也很坦荡:“在下河内司马芝,确实是三年前曾考的南场,当时落榜了,如今再来。不过这也不是冒籍。

    三年前河内尚未光复,在下避乱流亡荆州,是以同宾贡科待遇参考的。如今河内已是陛下治下,河内属于司隶、北场,自然要来雒阳。”

    司马芝这么一解释,周围考生都不再质疑,同时也忍不住感慨陛下光复的大汉疆土真是一年一个样,天下统一指日可待。

    这不,几年前还属于沦陷区人民的考生,这都一个个能回归原籍参考了。

    其他考生又问起司马芝这个老手、科举进场后可有什么注意事项心得、环境如何,司马芝也都一一作答。

    很快,队伍就排到了他们,这一群人先后进场,都是并州和河东、河内的考生,但他们立刻发现,司马芝描述的环境,跟眼前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司马芝的经验,也几乎没有借鉴价值。

    三年前司马芝在襄阳考试的地方,跟这儿新造的雒阳贡院相比,条件差太多了!

    包括司马芝这种老人,都差点儿迷路,淋浴换衣服的时候如在云里雾里。

    好不容易迷迷糊糊进了场,今年的考题很快又会给他们一个下马威。

    因为今年的考试题目,朝廷准备临时加一道附加题,就考李丞相刚刚琢磨出来的理论相关的题目、“论韩承荀制”,让考生们寻找韩非继承荀子思想的过程中、曲解或者说理解不够透彻的地方,并给出理由。

    李素的新思想现在当然还没公布,所以拿来作为考题确实是刚刚好,能够给全国应考举子留下深刻印象。

 第799章 史上仅此一次

    同样的科举考场硬件条件,在平时生活水平迥异的人眼中,当然会有不同的评价。

    对于那些家里泡澡都用熏蒸木桶的有钱人来说,新落成的雒阳贡院淋浴房,只能算是便利。

    对那些寒门士子,就当得上奢华享受了,尤其是在九月下旬的深秋寒冷中,给穷人以一丝慰藉。

    考场里免费提供的干烤咸菜麦饼,更是让很多贫寒考生考完后还久久怀念。

    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今年的考试只提供每天早晚两顿有粥的热食。据说是前几年试行下来之后,发现原本的餐食发放秩序有漏洞,容易给内外勾结者机会。

    所以今年开始每场只在发放试题之前、以及考完收了卷子之后,才会给食物。

    粥这种热食不能一直保持温度,所以必须当场喝完,中午只能是吃早上领的干冷面饼,喝一点早上提前灌的冷水。

    第一天的考题很快答完,卷子也都交了上去,考生们吃着考场卫兵分发的食物,各自在号房里休息。

    “今年估计是过不了了,这经义考得太偏,过两年再来过吧!到时候再让父亲的故旧友人多安排几个读得差的,陪衬一下。

    不过还是要好好见识一下后天考骑射的时候,其他同州考生武艺如何。这东西不好围,军中将士平时跟上官子弟比武都是让着的,得看看博功名时候的真功夫如何!”

    太原郡考生郭淮吃着饼,内心骂骂咧咧的吐槽,他知道随着第一场公共课考完,自己今年基本上就是来走个过场,已经在盘算将来的“复读”了。

    同时他的内心愈发怀念父亲在袁绍手下当官的那些日子了。

    袁绍多好啊!在袁绍治下的时候,哪有“太守的儿子都无法被中正官选中”的悲催情况!

    最多就是官位代际贬值,太守的儿子如果水平不行,一辈子只能做到县令,这是有可能的。但很少有太守那么高级的官员,子孙直接一个官都没有的断崖式家道中落。

    有人发愁就有人欢喜。同样作为北方来雒阳考试的考生代表,河内郡的司马芝心态就好不少。

    一方面司马芝虽然也算是大家族出身,不过河内郡的司马家在战乱年代早已逃散,尤其是司马芝这种逃到荆州去的,几乎得不到家族的支持。如今混得好的,只有逃去曹操那儿任职的,司马朗那几支。

    另一方面,司马芝毕竟在荆州过过苦日子,也见过同宾贡科的考试待遇,现在再来看雒阳的北场条件,就觉得挺满足了,至少有秩序。

    喝着冷水吃着干饼,吃完之后铺盖一铺,觉得连号房都比在荆州时的宽敞。哪怕身高九尺的人都能睡得下,不用蜷曲身体。

    关键是铺盖似乎是白棉布的,比几年前的麻布铺盖看上去又干净暖和了一些。

    “今天的经义应该答得还行,就是不知道其他河内来的同郡考生水平如何。当初在荆州没考过,是因为宾贡生都不是分郡录取的,是打乱了一起取成绩最好的。

    要是如今的河内太守射坚在选拔举人的过程中舞弊,让差生围关系户,咱这种意外杀出的估计能截个机会……”

    司马芝心中如是盘算着,渐渐入睡了。

    只能说科举场中,人人都是勾心斗角。寒门士子经过几年历练下来,很多都知道世家大族那点围标的把戏了。

    关系到做官的机会,没有人会轻忽。哪怕司马芝这种原本历史上以官声清廉公正著称的,在没做上官之前,也会渴望盯着官职,观察旁边人的小动作。

    真要是毫不关心官员产生过程的,那就不会是清官了,只会是隐士。

    但是,既然世家大族围标已成共识,朝廷当然也是要想办法渐渐掺沙子的,比如打乱各郡的举人,按州取前几名,这就是一个逼着地方上少围标、收敛一点的妙招。

    不过,这也不是万能的,一来这些新招才刚刚部署,地方上还有办法阳奉阴违抗拒。

    二来么,还是有可能存在“整个州各个郡都达成默契,都说好了依然每郡只举一两个有实力的,其他依然是陪跑菜鸟”。

    而且很多做局的世家,势力范围不止一个郡,那他们就真有本事让几个郡串通了围。

    尤其那种在一州之内都是望族、全州所有郡都有影响力的大家族,这种世家几乎只有将来“科举全国统筹”才有可能被彻底打掉了,但这就意味着科举得发展一段时间,把南北场南北榜都合并了。

    否则只要南北分场存在,某些州打通另一些却不打通,法理上很难服众。

    不过好在这个时代的南北文教差异也不大,并不是后世几次衣冠南渡之后,南方人读书明显碾压北方人的时代,如今的河南河北地区还是文教强州。

    所以阻止南北合并考试的主要因素,还是国家尚未统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还不完善。将来沟通江汉和黄淮的运河体系造好了,其他道路条件也修缮一下,二十年内把科举合并到全部来首都考试,成绩不分榜,也是可以做到的。

    而从眼下来看,各种确保公正性的制衡手段,总要多磨合几届,花上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慢功夫,让地方上各郡之间、各州之间对于围标的默契渐渐崩坏,不肯相信邻郡的配合,才能彻底打散世家大族的网络。

    这种情况下,司马芝这种“往年是按沦陷区举子身份参考过、今年因为家乡完全光复了、改为正常参考”的考生,才显得对朝廷挺有利用价值。

    这些人的考试资格不用靠地方太守推举,他们原先的考试资格还没作废呢,

    因为李素规定的这套科举制,地方上举上来的举人,只要不是连续几届成绩都排在比较差的排名,那就是可以多次重复参考的。

    这种人是重要的鲶鱼,可以把水搅浑,把世家大族和地方实力派的围标默契撕扯开一个口子——你不是要安排四个差生陪衬一个自家子弟么?

    现在来了个不用察举举人名额的外来返乡户截胡,只要你扶持的自家子弟成绩不如那个返乡户,那就白白看着那个返乡户做官,围了白围。

    ……

    这天的基础考试里面,李素的新理论还没有出场。主要是那些新理论也才刚诞生不久,不成体系。确实不方便在已经命题成熟的考卷里加塞,只能是作为附加题。

    而且,这个附加题的要求,也不是李素本人决定的——李素还没狂妄到他自己想到点什么,就立刻让天下人去考。这背后其实是刘备的决定。

    尤其是今天一早考场抓到夹带作弊的人,这个消息传到刘备耳朵里之后,刘备都觉得影响太坏了,有必要对人性善恶展开一下大讨论,正本清源把缺德之源剖析一下。

    临时加题也能防止内外勾结、提前泄题。毕竟是皇帝亲自拍脑袋想到的题目,不可能有人提前准备。

    当天晚上,文部尚书管宁,才亲自接到刘备的宣召,匆匆从考场回到数十里外的雒阳城,听取了刘备的圣谕。

    刘备先是问了今天科举考场抓作弊的事儿,然后表达了一些对考生德行的担忧,说朝廷不会跟隔壁伪朝的曹操那样,搞毫无节制的“唯才是举、不问德行”。

    朝廷是德才并重的!之所以之前对德考得比较少,只是因为德不好量化,容易沦为挖空心思的表演。

    因此,曹操唯才是举不看德,不代表这是对的。如果对德的量化手段跟上了,也该恰当地考一下德,至少是了解考生对德的真实看法。

    然后,刘备就把题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