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66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66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素实事求是地诚恳坦白:“全赖使君在胡人中的崇高威望与仁义之名。北人畏昭奚恤,实畏楚宣王之百万雄师耳。以此度之,素不过狐假虎威。”

    尽管刘虞这人对拍马屁的免疫力已经比较高了,但听李素亲口以“狐假虎威”自居,还是觉得浑身舒坦。

    这样的下属不提拔,还有谁好提拔!

    但是,一想到提拔的问题,刘虞还是很快冷静了下来,他沉默了几秒钟,给李素一些反应时间,才恰到好处地稍微泼泼凉水:

    “此功甚巨,然正因如此,眼下暂且不要对外宣扬,张举授首的消息,只要在右北平、辽西、辽东尽力传颂即可。我是迄今为止,朝廷册封的唯一一个州牧,权位实不下三公。五月时,陛下从大宗正之位上拔擢于我,已然多少使天下嫉妒。

    一年之内若是两获骤迁,难免有功高不赏之患,也不利于朝廷团结,卸任的陶谦、惹事的太尉张温等人,脸上也难看。如今已经是腊月,再拖上二十天吧,到腊月下旬,我自会把此间功劳详尽上报朝廷,等陛下收到,应该也是明年正月了。

    你与玄德,其实也升得太快了,锋芒太露遭人忌讳也不好。所以,你先回右北平军前,相助刘备、公孙瓒清缴残余,招降被打散的胡人,务必在本月之内,把右北平、辽西两郡境内的残余逃散之敌全部肃清、招纳归附,到时候给朝廷的表章也好看些。”

    李素连忙表示:“属下明白,这是使君爱惜我等,玄德兄也定然理解的。”

    他一下子就理解刘虞的顾虑了:一年里面,连续升官升太快,太招眼,不差这一个月了。

    拖过年关,等皇帝新年新气象的时候,心情舒畅,没有历史包袱,同等大笑的功劳,说不定封赏还能正常一点。

    想想看这一年,从二月份开始,刘备从三百石县尉、到县长、弃官举孝廉再到县令、再迁到州治所在的大县县令兼都尉太快了。

    李素自己也不慢,十一个月时间,从一介白身到正一千石。

    说到底,还是金钱开道,而且是比正常情况加倍给的金钱,每一次可升可不升的功劳,都通过秘密额外堆钱,堆到升为止。

    但堆钱也要有个限度,太快太招眼,难免容易穿帮嫉妒。

    古人有很多穷讲究,相当一部分事情是一年里不能做两次的比如汉末这方面最有名的典故就是“一年内不许两次大赦”,王允诛董卓后,没有再大范围赦免李傕郭汜等凉州军将领,用的就是这个理由,后来还害得王允吕布被反扑、功败垂成。

    升官也跟赦免一样,要讲究一个节奏感。

    刘虞看李素还挺上道的,愿意再憋一个月,他也颇为欣慰,不吝略微一压后再给个甜枣、稍微透点风声:

    “既如此,倒也不怕再透些风声。自从张纯、张举作乱以来,幽州殉职的主要郡级官员,你们心中应该也有数。四月时,护乌桓校尉公綦稠殉国,至今没有任命补缺。七月,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众,也纷纷殉国。

    这些位置如今都空出来了,收复失地之后,当然要从有功将领中拔擢。而且公孙瓒原本是辽东长史,他虽然被围近半年,也有驱百姓出城之罪,但毕竟是牵制了敌军主力那么久,最后反攻时也颇有功勋,从长史升为太守也是必然的。

    如此一来,他升迁后留下的辽东长史职务也会空缺。你去告诉玄德,他将来究竟是长史还是太守,就看此后的表现了另外,丘力居既然把张举、素利两颗人头都送来了,我秘密答应他的赏金也要兑现。

    上次玄德缴获的钱粮、分给州里的只有一亿钱,我全部给丘力居补欠饷也不够,还请玄德再襄助数千万,这钱不是我要的,伯雅你也了解我,我个人生活俭朴不用花钱。玄德如果拿着这些钱直接找别人明着买官,恐怕买两三个太守都能买了,但我还是希望他名声为重。”

    立功当太守的成本,至少比没脸没皮直接买,还要高出两三倍。

    “属下明白,属下会向玄德兄转达的,我等功劳都是使君给的,玄德兄定然理解。”

    “那你先去吧,到了辽西好好做事,仔细肃清。”

    李素在蓟县歇了一夜,第二天就又回前线去找刘备了,帮忙肃清地方、招降纳叛。顺便把情况通报一下,刘备果然也没吝啬,刘虞要什么就给什么。

    没办法,谁让刘备当初那个孝廉都是涿郡太守韩卓举的,而韩卓是看在老上司刘虞亲笔书信面子上才举的。

    可以说刘备从再次察举入仕到如今,每一步的官都是刘虞给的,老领导要钱怎么可能不仗义疏财?

    既然做好了要中平五年年初升官的心理准备,刘备也非常想在腊月里最后冲刺一下,把政绩数据再弄好看一些,招降纳叛的规模再弄大一些,明年开春后收复辽东,底气把握也大一些。

    张举溃败后,张举嫡系大营留下的俘虏起码就有两万多人,刘备和公孙瓒分了一下各自一万多。这些人没法全部招募到部队里,必须要好好进行改造整编,还要淘汰混日子的战斗力不行的。

    不过经此一事,刘备也不得不再亲自关心起钱的问题自从七月份截留了张举掠夺渤海郡的收获后,刘备都半年没担心钱的事儿了。

    因为当时手头太宽裕了,钱粮缴获截留就有两亿多,后来再把五六千头牛和驴骡驮马一卖,交由糜竺处理,又进账两亿多。

    后续立功、升官、战损、军饷,全部去掉,直到目前为止,账目上躺着的钱财还有四个亿打仗也是很费钱的,一万军队一年的军饷开支至少一个亿,所以这半年多里私兵作战的开支、抚恤,就去了刘备七八千万之巨。

    这一次,过了年关之后,至少要准备几个太守级别的买官钱,还要帮刘虞买单给丘力居的部分尾款,能剩下三亿就不错了。

    幽州穷苦,后续刘备不一定再有机会疯狂缴获。所以这三亿得省着花,确保招兵与养兵的开支比例。比如要是太贪心一下子扩军一万多人,总规模达到一万七八,到时候每年军饷军粮和损耗开支就接近两个亿,说不定撑一年多就被自己私兵的军饷吃穷了。

    刘备并没有开挂,他又不知道灵帝什么时候驾崩,所以扩军必须悠着点。思前想后,刘备觉得从俘虏里再扩军五六千,确保自己的武装总规模有一万人,就是极限了。

    这样的话,加上平时日常生意从糜家抽成、其他细水长流收入,目前的钱绝对够养兵三年。

    汉灵帝要是还能活三年,那简直就是光武帝和汉明帝之后、天下第三高寿的东汉皇帝了,高寿突破35周岁大关,堪称医学奇迹。

    刘备和李素就这样悄咪咪在辽西闷头耕耘、肃清地方,直到年关将近,才差不多把事情搞定。

    不过在后方,因为李素消失得比较久,也没有大张旗鼓给他庆功,一些跟他比较熟又不是很熟的朋友,难免就心里犯嘀咕了主要是那些学术圈和生意圈的朋友。

    因为完全不熟的人,根本也不知道他领了什么任务,也就没机会为他担心。

    在中山无极县,甄府的乡间别墅里,蔡邕和蔡琰父女,最近住得那叫一个别扭当初李素请他们来时,名义是同修殿兴有福论,现在书已经修好一个多月了,李素也离开了一个多月了,不知音讯。

    虽然甄家很给蔡邕这种当世大儒面子,蔡邕想住多久就住多久,平时请都请不来,天天好吃好喝伺候着,但蔡邕自己会觉得不好意思的。

    无功不受禄啊。

    所以蔡家父女和甄家人,有机会聊天肯定绕不开李素的话题,他们也隐约知道李素是负有去胡人那儿搞事情的外交事情的,毕竟当初写书就是为了对张举搞事情,没道理有成果了却不利用。

    终于,在腊月中旬的一天,甄家的甄姜等人再找蔡琰玩时,言者无心地吐槽了一句:“蔡姐姐,你说那护乌桓校尉拥节长史的活儿,是不是就是到胡人大营里谈笑风生据理力争啊?如果是的话,那么久都没风声,不会凶多吉少吧?胡人不知礼仪,不知道有没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

    “你说什么呢!师兄有班超之才,跟他一起著书那一两个月,我早就看出来了!”蔡琰吓了一大跳,连忙制止了这种不负责任的不吉利之言。

    不过甄姜的话倒也提醒了她,回屋后她就忍不住找到父亲。

    “爹,我们书也写完了,在甄家久寄篱下、吃用都是别人家的,也不合礼数。不如去蓟县向师兄辞行,然后回陈留老家吧。”

    蔡邕不知道女儿为何忽然想到这事:“但是伯雅最近并无音讯啊。”

    蔡琰:“没有音讯我们可以自己打听啊,殿兴有福论卖了那么多,甄家也给了爹那么多润笔,咱不该再用别人的钱财了。出使异域的活儿本就艰险,如今又天寒地冻的,师兄是个毫无武艺的文士,怎能一直在外?

    和帝年间,班超久使西域、都护诸胡,年逾七十,不禁风沙之苦,班昭上奏为兄请命,和帝才命戊己校尉任尚接任西域都护、替班超回朝。如若刘幽州一直使师兄置于险地,于情于理我也当仗义执言,如班昭青史留名。”

    蔡邕当然知道女儿说的典故,因为这些年来他本来就在整理材料、想学班固班昭续写汉史,只是大汉毕竟还好好着呢,所以只能搜集材料而不能成书。

    蔡琰也绑了父亲不少,所以对本朝历史太了解了,读多了就容易崇拜班昭,想要跟班昭一样成为青史留名的女子。

    “罢了,那我们就去蓟县一行,辞别了伯雅就回陈留吧。”蔡邕没理由反驳,便顺水推舟。

 第13章 悠然神往

    七八天后,算算日子已经是腊月过半。

    北风一日紧似一日,吹在人脸上如同刀割。飞雪如絮,在野外赶路时,几百步外的景色便已经看不见了。

    蔡邕一家是陈留人,在野这十年又是在温暖的吴郡隐居,所以蔡琰活到快十四周岁,竟是一次河北都没来过。

    如今不仅来了,还是最寒冷的幽州,还是腊月底这种最寒冷的节令,着实令人苦不堪言。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才走得这么慢,从无极到蓟县不过穿过三个郡的路程,就走了七天之久。

    “冻死我了,冻死我了,穿着皮袄烤着炭炉都这么冷,幽州人冬天都是怎么活下来的。”蔡琰在马车中瑟瑟发抖,她本来就娇小瘦弱,小姑娘平日里宅家看书不锻炼,身体虚得很。

    “不行,一定要忍住,师兄出使那么久都没音讯,见不到刘幽州问个明白,怎么放心得下,忍一忍就不冷了。”

    精神暗示了几次后,又撑过了半天,午后时分,马车总算进了蓟县城。

    蔡邕是当世名士,当然不用住客舍,他知道李素跟蓟县令刘备关系很铁,就直奔县衙递帖子。县令属下的小吏,听说是李长史的恩师、当世大儒蔡老先生来投,当然是屁颠屁颠出来迎接,把一切都安排妥了。

    但当蔡邕问起李素行踪,县衙小吏却一概表示不知,只知道前线应该战事正紧,他们只是负责民政的衙门,没有一手的前线军情通报。

    最后还是找来了跟着刘备一起水涨船高、升到蓟县县丞的鲁肃,鲁肃才表示说可以帮他们安排求见使君。

    理论上,县令、县长这些官职,才会根据县的大小而有品秩高低,但所有的县丞、县尉,却一律只有两级:设县令的县,县丞、县尉都是三百石;设县长的县,县丞、县尉都是二百石。

    哪怕当年曹操担任的雒阳北部尉,也不会高到哪儿去。无非雒阳作为国都,要分片设好几个丞和尉罢了。

    不过实际上,哪怕都是三百石、县令县的县丞,职权也是有高下之分的。今年五到七月份,鲁肃做良乡县县丞的时候,手头的权柄和日常工作中得到的历练,显然都不如八月份以后在蓟县做县丞。

    作为一州州治所在的大县,蓟县杂七杂八的民政事务是非常棘手、也非常磨练人政治才干的。正所谓三生不幸、知县附郭;恶贯满盈、郭附省城。那么多实权大人物来来往往,要镇住场子非常困难。

    偏偏刘备对于民政就是个甩手掌柜,大部分时间在掌管军务和平叛,民政全部丢给鲁肃随便处理。还要帮刘备筹措一部分军粮和前线军需物资,简直比当年萧何在汉中做后勤都不遑多让。才17岁的鲁肃,哪怕只是治一个县,都有些焦头烂额,同时飞快成长。

    蔡邕见鲁肃年轻,看上去只比李素略微年长一丁点,居然也能做到蓟县县丞,也是颇为诧异。两人就闲谈了一番,说些天下大义、民生日常,还问起籍贯和个人情况,蔡邕很快便对鲁肃的眼界见识颇感嘉许,听说他也是南边来的,更感亲切。

    “后生可畏啊,真是可造之材。刘县令居然放心把一县事务全部交给十六七岁的年轻人,还一管半年,都没出过纰漏,一个敢用,一个敢干,都不简单。”

    鲁肃苦笑,但表情中也有感恩:“哪里,上任半年,大小差错也出了足足十几次了。钱粮户口第一次接触时,难免舛误,要不就是接手上任时对账小亏空没看出。

    在良乡时就着了两处道,来蓟县又是三处,每处起码数十万钱的亏空。秋税的时候,又被下面的人欺瞒了一道,真要我自己退赔,只怕半年官做下来,赔两三百万钱都不够,不然就得罢官治罪了。还是刘县令体恤我初上手,这两几百万钱缺口都填上了。

    亏我当初投奔李长史北上时,还自居指囷相赠,自命是慷慨豪侠之人。现在算算,那时候赠给刘县令李长史平叛的钱粮,还不如我自己做官至今亏空的多了。在刘县令手下做事,那才真是知遇之恩呐,这大汉朝,还有几个长官对属官的疏漏错失能如此容忍的。”

    蔡邕原本只是闲聊,他跟刘备阵营的人至今都没有交集。他欣赏的是李素,而觉得刘备本人只是个粗鄙的将领。

    现在听鲁肃这么一说,倒是颇有改观:没想到大汉朝还有赔钱给下属失误填补亏空、让下属快速历练成长的长官。

    当然了,刘备肯定也是有原则的,不可能当烂好人。他也是先断定鲁肃的本性人品,知道他不可能贪污,只是年轻经验少才出错,才给他机会改过。

    而这样的用人之道,注定鲁肃做半年县丞,官场经验成长速度就抵得上别人两三年了鲁肃自己也得争气,要主动多加班。

    “看来刘备这年轻人,也算幽州难得有担当的当面之臣了,虽然只是州治的县令,如今立了功,前途不可限量。将来刘幽州若是年老致仕,幽州安宁难道就要靠这刘备维持了?”

    蔡邕心中忍不住就这样想,不过他很快也就把思绪拉了回来。反正他目前还没打算在幽州避祸,想这些也没用,最多只是心里埋个备胎的种子。

    两人聊着聊着,县衙外有个从人回来通报,在鲁肃耳边附耳说了几句,鲁肃连忙起身:

    “蔡公与令嫒不是要找使君问李长史的消息么,刚才回复使君有闲,肃就不耽误你们正事儿了,来人呐,备车,我送蔡公一起去使君府上。”

    三人便上车,到了车上之后,蔡琰见父亲和鲁肃没有再扯那些政务话题,壮着胆子拿出一封信,偷偷请鲁肃看:“鲁县丞,听说你跟我师兄交情也非比寻常,帮我看看这封请愿的书函措辞如何?

    你说要是我师兄还在辽西喝风雪受苦、或者有什么不便,我这样陈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