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6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指望草丛放火,那得找秋天草叶干枯的季节才比较容易。比如十五年前,皇甫嵩在北边许昌不远的长社,火攻破颍川黄巾军时,就是夏季相持、熬到秋天天干物燥,然后放火烧草成功的。
而如今是寒冬下雪了,草早就彻底枯没了,更是被薄薄的雪盖住,根本放不起火来。可以说冬天下雪只能指望枯树林放火没法指望草丛放火。
诸葛亮也就从头到尾都没往那个方向浪费脑细胞。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奇怪:既然博望坡这地形完全不适合火攻,为什么罗本非要写火攻呢?哪怕是编的也总要有点捕风捉影的根据吧?这就只能说,古人写书比较简略,看书可能也歧义不仔细,所以以讹传讹形成了误会。
《三国志》上对相关战役的说法是“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也就是刘备是先北上采取的攻势、穿越了桐柏山抵达了颍川郡的叶县昆阳附近,然后被从许昌支援过来的夏侯惇堵住了。
双方相持之后,刘备觉得正面打也没希望,搏一把,就假装打不过,趁着某天天亮之前,把自己的营帐烧了,然后部队趁着黎明撤退。
而这种烧营后撤的举动,往往被解读为“在觉得打不过的情况下,弱势方希望高速、突然脱离接触,怕正常拔营行军太慢被追上。又不甘心把营帐物资完好地留给追击者,所以自己烧了”。
说白了,历史上的刘备,在博望纯属装作战略撤退中的焦土政策、坚壁清野不资敌。因为演技彻底,夏侯惇才追了。
至于后来的夏侯惇被击破,那是因为在山险峡谷之处中了伏兵,跟火攻没一毛钱关系,放火只是一开始焦土策略演技的一部分。
这种误解,跟大多数人对韩信“背水一战”的误解一样。把背水结阵的致胜点跟破釜沉舟搞混了,以为核心战斗力来源于背水激励起的士气。
但背水的激励效果只是一个被逼到绝境后开金身拖时间自保的微操而已。背水的目的只是假装浪到自陷死地、勾引对方全军出击,然后核心致胜手其实是绕后偷家。
等于是勾引出来开团后金身的那四秒里,偷家的队友把水晶点爆了。你不能说是金身拖时间本身的效果直接消灭了对手。
刘备烧屯也是一样,不是放火烧赢的,那只是装浪勾引。
……
明白了其中原理,也就能万变不离其中。
形势有所变化,放火勾引已经不可能了。
但是“勾引”这个目标还是可以有的,无非手段要换一下。
不放火了,改别的办法勾引!
十二日黎明,诸葛亮带着几万修河的新兵蛋子,不过装备倒是不差,分批前进压迫上去。试图驱赶昨夜赶到博望隘口火力侦察、占点的夏侯惇部骑兵先锋,重新抢占险要。
在不算太宽阔的山谷地形里,步兵倒是也不太怕骑兵,反正骑兵没有空间绕后迂回,所以诸葛亮一路还算顺利。
诸葛亮让军中武艺最高的陈到为先锋,廖化率领中军,宗预策应。
这些将领都没什么战功,也谈不上将才,诸葛亮只能是暂时凑合着用,毕竟原先都是挖河监工的。
只要撑上几天,撑到宛城的高顺亲自带大军来了,也就不需要陈到这些年轻菜鸟做事了。
步兵为主的部队,对诸葛亮的唯一掣肘,只是行军速度比较慢。
从博望县出发到博望坡还要走四十多里,还是带点坡度的峡谷地形,哪怕佛晓出发也得午后才走得到了。
而对面的夏侯惇,昨晚原本是听了李典的劝,稍稍稳扎稳打、分梯次推进。
昨晚先让行动迅捷进退便利的骑兵肉侦,也是给大部队打探清楚埋伏,如果有伏兵立刻就退,没伏兵就立刻报信、原地等待主力赶来。
发现诸葛亮也不过如此,山口居然真没伏兵,半夜时间什么都没发生,所以夏侯惇的骑兵也就把实情飞报回去,同样是黎明前通知到夏侯惇。
夏侯惇也立刻四更造饭、天没亮就强行军,他到山脊垭口只有三十里路,比诸葛亮还短十里,最后居然跟诸葛亮几乎前后脚同时赶到。
确切地说,是汉军这边前后队稍稍有脱节,陈到的先锋跑得快,午前杀到博望坡,先把夏侯惇的斥候骑兵部队逼退,杀伤了夏侯惇百余骑,汉军自己也死伤了一些。
随后陈到发现夏侯惇主力即将赶来,他果断提前后撤,往回收缩了十里,跟廖化合兵一处,然后在山谷中扎营堵口。
夏侯惇刚到的时候,想趁势掩杀陈到一阵,但随即发现陈到已经成功和廖化会合,也就各自撒开,双方都死伤了数百人规模,算是小规模试探接触。
毕竟夏侯惇也担心敌方诱敌有诈,故意卖个破绽。
客场作战刚刚到一个陌生环境,还是先摸摸底比较好。
而且曹操在他出发之前反复叮嘱:
“是否击溃敌军不重要,高顺在南阳郡和襄阳郡一共有十五万兵马,哪怕都是新兵,你六万人也是不可能完全击溃的。重要的是堵死高顺支援昆阳的可能性,务必当道扎营!”
曹操这番叮嘱,堪比历史上街亭之前诸葛亮对马谡的叮嘱。
夏侯惇又不是作死之人,他怎么会故意不听劝呢,所以他的智商表现,目前可是比原本历史上博望坡之战时还要高一些的。
这一世的刘备阵营又不弱,夏侯惇何来的自信跟前世那样轻敌!
“不管了,先当道扎营,观察清楚摸清敌情再考虑别的!”夏侯惇忍了又忍,想起主公的嘱托、李典的劝说,选择稳了一把。
当天下午,两军各自简单立营。冬天木材砍伐也很不容易,所以半个下午的时间也施工不出什么像样的工事,只是稍稍拉一道栅栏警戒线。
营帐这些也比较短缺,主要是夏侯惇这边后方李典的营地并未废弃,帐篷不够用。诸葛亮那边则是来不及从博望县运过来,也来不及搭,估计第一个晚上双方都得挨点冻。
然而,眼看天色将晚,诸葛亮那边连帐篷都还没全搭好,诸葛亮却破天荒的吩咐陈到带领一支部队,再去夏侯惇那儿搦战。
陈到惊诧,委婉建议:“诸葛长史,夏侯惇前部约有三五万人,这是午后小规模接敌交战时大致摸清的。我军在博望这边的士卒虽然不比他们少,可都是今年才入伍的新兵,野战不如敌军骁勇果敢。而且您只让我带先锋搦战,那就只有万人。
既然已经都堵在险要谷地里相持住了,不如再等三天,高顺将军带着七万主力赶来,再作打算。高将军那七万人,虽然也是新兵,好歹是去年参军的,有一半还参加过平江东之战,被司空带着练出来了。”
(注:诸葛亮至今还兼着大将军长史,在直接领兵打仗的时候,将领们都得称呼其军职,所以不喊府尹或者尚书。)
诸葛亮并非不讲道理之人,但陈到级别太低,他就懒得多解释,直接铁口直断:
“夏侯惇既然都当道扎营了,说明其心已怯,怕我们退却防守有诈。如今天色将晚,他看我军去而复返,又来搦战,肯定不敢出来的。你去就是!被杀败了我负责!”
陈到觉得也有道理,他也知道诸葛亮是司空的得意门徒,连忙领兵而出,只是关照廖化准备接应他。
第752章 从实则虚之到实则虚则实则虚之
诸葛亮和夏侯惇这两军,本来就只隔了区区六七里地下寨,对方的营寨都是在地平线视线范围之内的。
所以陈到的搦战,可谓一伸腿就到。
夏侯惇听说陈到来袭,果然很诧异:午后的时候,陈到刚遇到咱就跑,怎么现在相安无事到天快黑了,又杀回来了?
麾下的部将、副将们倒是有劝他出战的。
之前领舞阳兵的杜袭,都上刚搭的望楼瞭望了一下,确认陈到只带了最多一万人,便也劝夏侯惇杀一个下马威:“将军,陈到兵少,不如杀一阵吧。”
夏侯惇瓮声瓮气反驳:“早干啥去了?要杀刚才下午就该撵着追杀,把陈到连廖化一起裹挟着打崩。当时你劝我听曼成昨晚之劝,先持重当道扎营,现在倒叫我应战了?天色已晚,恐怕有诈!陈到胆敢上前,以敌楼弓弩射退便是!不许出战!”
杜袭觉得也有道理,没有再说什么。
陈到搦战到天色全黑,辱骂了好久,讪讪退去,不过也算是松了口气:“夏侯惇果然怕我们诱敌设伏,没敢出战,诸葛长史料敌倒也精准。”
不过,回到己方营地之后,他却好悬没被同僚廖化的状态给气笑了——他出发前关照廖化做好接应他的准备,但廖化居然完全没有让士兵披挂执兵做好出击准备。
士兵们都脱了重甲,兵器也没拿,在那儿干修营地的苦力呢。
陈到气得追问:“廖元俭!你差点害死我!幸好夏侯惇真是多疑没出战,他要是出来了呢?你又没做好接应准备,我逃回来岂不是要被一路掩杀?”
廖化也很无辜的样子:“我有略作准备啊,只是没全员戒备,而且探马得知前方没打起来,就让士卒又回去赶工了。
这是诸葛长史的命令,工期很急,让我们一夜时间用膨胀土修两道长墙横亘营前,然后找柴火煮雪稍融后泼到膨胀土堆的矮墙上。一晚上要修两道两里长的墙,不全军努力怎么干得完。
诸葛长史说了,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敌人怕我们诱敌设伏,我们就假装先诱敌设伏、其实赶工死守。这样敌人就以为我们真是赶工死守了。”
陈到还有些云里雾里,还没捕捉到诸葛亮的真实意图。
不过好在,第二天一早,夏侯惇的反应就让陈到渐渐明了了。
……
十三日清晨,夏侯惇还在睡梦中,忽然听到西边敌营方向鼓噪喧天,曹军士兵也纷纷起来戒备。
夏侯惇急急忙忙睡眼惺忪披挂上马,带着部队小心出营迎敌,才发现了惊人的一幕:对面的诸葛亮大营,一夜之间修起了两道长墙,横截断了博望坡附近的山谷,一看就对防守方很有利。
“诸葛亮是怎么一夜之间修起长墙的?这儿的土那么容易挖掘么?不可能,附近的土都冻上了,挖出来就很费劲,没那么快的!”
夏侯惇心里还在诧异,对面营中诸葛亮却施施然晃着折拢的折扇,骚包地让骂阵手们大声辱骂公布答案:
“夏侯惇匹夫你中计了!我军昨晚其实只是虚张声势,为的就是逼得你不敢进攻!你还真被我军吓住了。
我们靠区区两万修河民夫,临时拿起兵器,你就畏敌如虎,把我们当成精锐,不敢一战。现在我们一夜之间修起长墙,纵然你的兵马精锐于我,依托地利,你也打不过来了!
再告诉你一个坏消息,高顺将军三天之内必然带着宛城十万大军赶到,到时候就是你化为齑粉之时!”
“原来诸葛亮带的这些都是挖河的民夫?昨晚我没打才是中计了?”夏侯惇脑子不由有些混乱,恨不能捋清楚到底是出击中计还是不出击中计。
“眼下当如何应对?要不等今天后方营地的曼成也赶来,从长计议?”夏侯惇心中暗忖。
这时,杜袭也在旁边劝他持重,并且给些不痛不痒但也绝对不会错的建议:
“将军,不如等李典将军后军赶来,稳扎稳打再商讨对策,决定是否要趁高顺未到之前击破诸葛亮。
另外,诸葛亮能一夜修起两道长墙,这里面颇多蹊跷。但既然他能做到,我们也肯定能做到,只是没摸索出方法。眼下当务之急,还是摸清诸葛亮究竟怎么做到的。
如果能学他的,我们也好修墙,那样就算高顺到了,大不了不战就是,等后方主公和夏侯渊将军建功,主公给我们的命令本来就是当道扎营,阻断高顺而已。”
夏侯惇觉得也有道理:“让士兵们立刻也开始修墙。另外,诸葛亮手脚那么快,估计是跟本地的地理有关。前一天骑兵斥候搜索的时候,不是有抓到一些投降的修河俘虏么?好好问问,说不定这些俘虏久在此地挖河施工,对其中关窍比较了解。”
还真别说,夏侯惇这条命令刚下,没半个时辰,就有“贪图荣华富贵”的俘虏过来献策、揭穿诸葛亮的工程学把戏了——
没办法,这些俘虏本来就是诸葛亮提前安排的细作,战前给他们的任务就是留在工地上放哨,等到敌军来了立刻跪地投降保命,然后适当时机献策给夏侯惇科普地质科学知识。
夏侯惇要是不关照,这些人还要多费点事,假装贪图荣华富贵,主动揭秘故主的把戏呢。
俘虏很快被带到夏侯惇面前,噗通一跪:“听说将军肯给献策之人分钱财田地,俺就是被抓来附近修河的民夫,曾因为偷懒,被诸葛亮和国渊的监工打伤。俺情愿献策换点赏赐,不敢多贪心。”
夏侯惇一拍桌案:“少废话直接说!”
“这南阳运河试图开凿以来,就屡有异象,地下据说有上古时的息壤,挖掉多少土一遇到雨水又会长回来多少!根本挖不完,所以我们才怠工,说着事儿根本就是跟老天对着干,成不了。
偏偏李素和诸葛亮不信鬼神,还非说这叫膨胀土,不是息壤,逼着我们挖,所以大家都怕得罪上天,变着法儿偷懒。谁知诸葛亮算学歹毒,不知哪里学来的核算工作量的法子,明明膨胀土会胀回来,他还是算得出哪些组人偷懒了,就把咱都痛打。
如今他一夜修墙,估计就是用息壤浇水冻成的。别看息壤冻住了也难挖,但只要挖出一点点,在地上铺个一两尺厚,只要足额灌水,或者在旁边烧火融雪让雪水渗进去。一夜之间,两尺厚的矮墙能自己长到半丈高才冻硬。”
夏侯惇大眼瞪小眼地看了一会儿,还在想对面这人是不是细作,然后他想到一个很容易的鉴定方法:
“你,把这个快速修墙的办法,教给我军中的士卒,组织他们也一天修一道出来。要是修成了,本将军赏赐黄金十斤!要是有诈,按细作祭旗伺候!”
细作连忙哭天抢地地跪地求饶:“将军俺不敢呐!俺真心来投,而且这法子一定修得成的。”
夏侯惇懒得再听,吩咐部队戒备,一边分配人手琢磨怎么修墙。
因为上午一开始被嘲讽、列阵迎击浪费了一点时间,后来寻找答案、征集投降者也折腾了一番,所以开始施工的时候已经快中午了,到天黑才勉强修出点雏形。
夏侯惇不想等到明天早上再看结果,就在夜里休息之前,巡营验收。
墙虽然没施工完,但俘虏交代的那些特点,倒是都验证了。
夏侯惇一到工地,他的一名负责监工的副将就上前禀报:“将军,错不了,那些都是真的。这些被诸葛亮称为膨胀土、被乡野无知愚夫称为息壤的土,真的是遇水就能膨胀数倍。
所以哪怕冬天冻土,也只要几分之一的挖掘量就能快速施工了,这才有一夜墙。我军到明天也能修好墙。而且听说诸葛亮对这种土很了解,他还在博望县设了作坊,广收这种土,添加到别的东西里打造一些秘器。”
夏侯惇听后并不欣慰,反而很是失望:“这么说,诸葛亮一开始就没诱敌,他就是想假装诱敌实则拖时间,吓住我,拖到两天后高顺援军赶到!让我此战劳而无功,只是当道扎营堵了个口!”
一想到自己错过了一个歼灭两三万鱼腩弱敌的机会,夏侯惇就很懊恼。
他恨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