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6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月二十,很快到了抄引发售答疑会的日子。
孙乾在布政使衙门大摆宴席,水陆毕陈,酒水都是上好的五粮液和江阳老窖,免费随便喝。
毕竟都是认购三千万钱的大客户了,这种招商引资大户,州级官员请他们喝好酒也是应该的。
不过,富商们显然都不是来喝酒的,也没什么心情多喝,唯恐醉了神志不清一会儿遗漏掉什么重要政策解释。
酒过三巡,看其他人不敢发言,原犍为郡太守陈实的一支旁支族人代表,一个叫陈秋的世家族长,就率先向孙乾发问。
当年的蜀儒四宗、董任陈杨,董任两家早就灭族了,陈、杨还有旁支。
陈家虽然被削弱了两次,尤其是六年前第一次租庸调法改革时,陈家某个旁支跟其他一些巴郡豪强勾结,想要加杠杆放粮囤锦、趁着秋收后粮贱钱贵,百姓缴税非得有钱、锦的契机,让市面上缺钱缺锦盘剥一下百姓。
结果那次被李素和诸葛亮敞开放货供蜀锦、把他们的资金盘打崩了,那些参与囤积炒作的家伙根本没那么多本钱接住天量的蜀锦抛盘,不但巨亏一笔,连抵押融资的田地庄园都被抄走了无数,一度连益州的土地兼并问题都得到了极大缓解。
不过,陈实的家族毕竟也是在蜀中经营三百年了,分支太多,其中几个分支被朝廷趁机扫灭了,总还有安分守法的。
这次代表发言的陈秋,就算是还比较安分守法做生意的一支,只是想趁着新盐法赚点小钱。
陈秋问道:“使君,朝廷一开始开卖盐铁抄引,可是说了能够足额兑换成盐铁专卖权的,现在朝廷超额多卖,导致来年可能发生挤兑提货,货源不足,这未免有损朝廷信义、出尔反尔。
还请使君向上传达下情,新法初施,不可失了朝廷信义。我们都是朝廷顺民,少赚一些倒是没什么,只怕因此使远人惶惑,裹足不前,不敢共襄盛举,那才误了大事。”
这陈秋说话倒还知道本分,他没敢说“朝廷没信用害我们少赚、挤兑”如何如何不对,只是说“我亏了不要紧,就怕更远方的还不够充分信任朝廷的人,因为看到我亏了而害怕新法”。
这巧妙的说辞,直接把孙乾架在了台阶上不好下。
幸亏孙乾也是充分讨论准备过了,他知道在朝廷信用上不能有丝毫含糊,所以他立刻拿出了对策:
“诸位不必担忧,首先本官要澄清一点:朝廷绝无超发之意,第一年多印一点,一方面实话实说,朝廷今明两年确实是比较缺钱,天下重归一统在即,哪里不要花钱?
另一方面,抄引印刷,确实也是需要不少成本,每一次雕版、刻印、每一批特制的抄引印刷布料的纺纱,都是成本。
所以,一次性多生产一点,可以把这些成本摊薄。朝廷也是为了节约印钞的损耗,所以不想每年都印。最好开机之后一次多印几年、几年就印一波。
今明两年多印的话,后年说不定就只印没有年号的无利息普通版了。所以这理论上就不存在超印超发的问题,本来就是打算让大家三年用完的。”
孙乾解释完之后,一开始提问的人暂时没消化完这些信息,但很快又有其他富商提问:
“孙使君,您说的固然有道理,但我们商人也有钱财周转之难。现在朝廷一次性卖数年,对于我们这种家产不过亿的小本买卖,若是也跟进多买,又恐来年经营中再有未知的缺口,周转不灵。
朝廷既然卖了抄引,就该给一个随时可以赎回、变钱的门路。哪有让人买了后,说好随时能用,实际上却非得多等两三年的道理?”
孙乾听了,心中冷笑。这些家伙还真是会找借口,家里资产不过亿,就敢说自己是“小本生意”了,大汉朝的小本生意什么时候门槛这么高了!
可见,还是陛下圣明,司空与刘巴擅长理财鼓励民间工商,短短九年发展下来,成都周边和犍为郡,都富成什么样了!
好在孙乾也是有准备的,他示意盐铁校尉王连来解答这个问题,显得专业对口一点。
王连便起身对众富商解释:“诸位不必担心,朝廷知道,你们担心的无非是抄引一旦挤兑提不到货,赎回年限过长,可能导致周转不良。
不过,以司空和刘尚书的远见,定然早已想到这方面的问题。朝廷为此补充过一条特许,那就是如果出现紧缺资源型的抄引,因为缺货承兑不了对应货物,就允许持抄商人用挤兑抄引另外折抵其他税赋。
我举个例子,比如盐铁和烧酒,产量是朝廷限制的,所以这三种引有可能在缺货之年出现挤兑。
但是瓷的烧制和蜀锦、棉布的织造,朝廷从不限制产业规模。只要你们有钱自建织机、磁窑,想扩产多少都可以,只要你们自己卖得出去。
所以,资源型紧缺抄引在多出来的时候,朝廷会承认你们用于支付织机税、磁窑税,甚至还可以支付相关技术的专利费。你们想转业经营其他不受产能限制的产业,尽管转。只要出现挤兑,都可以等额转到不挤兑的行业。
更有甚者,你们如果保守一点,不想扩产,但只要家族还有良田庄园,就可以用这种出现挤兑的抄引,等价缴纳朝廷的租庸调输税。
那种算上佃户家奴、有几千口人的大家族,按照每人每年租庸调输折一千八百钱算,族中有五千口人,一年缴正税也要九百万钱了。多买两千万钱盐引,也就够交家族两年正税而已,还怕花不完么?”
王连这个政策解读说清楚后,场内富商们反对的声音立刻低了很多。
毕竟朝廷想得很细,“出现挤兑就允许转票跨行,甚至折农业税”,这样一来信用担保就更高了。
换言之,抄引是比钱更高级的存在,想转钱随时都能转,只要出现挤兑,政府收任何税的时候都是认的。
这下子,很多富商想了想,都盯着盐铁和烧酒这三项明显容易出现短缺的货物,立刻增购抄引,不少人直接在酒桌上就表态要买。
当然他们不可能带那么多金银随身,有些就拿之前为政府采办物资的契书、拿朝廷还没给付的账款冲抵。
几样最容易短缺的物资对应的抄引,销售形势立刻大好。
把这些抄引抢了一遍之后,富商们才注意到几项原本不太注意的、但朝廷也将其标注为“有可能短缺”的物资。
他们看到,“白瓷抄引”和“白糖抄引”这两项,也被孙乾列为“容易出现提货挤兑,请注意风险”。
之前蜀地商人很少有买这两样抄引,主要是他们还没大批量见过白瓷和白糖这两种货物呢,也就打算观望观望。
白糖上个月才在博望县量产,白瓷更是只有试烧成功,但大规模的瓷窑还没建好,产量极少。
于是便有富商追问:“敢问使君,白糖和白瓷这两项的抄引,为何也归为‘产量有限、容易挤兑’呢?瓷和糖我们益州也有出产,红糖还不至于太贵。
青瓷虽贵,主要是原先诸葛使君在时,他族中收的‘专利费’高些,但只要给了高额专利费,也是可以民营的。白瓷和白糖如此归类,不会故意制造稀缺么?”
孙乾示意大家安静,好整以暇地回答:“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今年朝廷确实也缺钱,而这两样东西,分别是司空和诸葛府尹所发明,这点也不必觉得意外了吧。
他们愿意为朝廷分忧,说他们预计未来几年这个产业也就年产二十亿钱、年税数亿。如果没有人认购这些物资的分销抄引的话,他们愿意垄断认购十年。
一旦他们垄断认购之后,朝廷会规定,未来十年天下人都不许生产这些东西,要转卖的话,也得从李家或者诸葛家那儿连货和抄引一起买,独此一家。
众所周知,之前朝廷实施的专利制度,是给了一笔专利费之后,就允许别人也进入这个行业生产,不管技术是否有泄密。
这次诸葛家选择买断十年白瓷税的话,那就是彻底不许别人生产了,朝廷给他们十年独家特许经营,你们想给专利费都没门给了。
如果违禁生产,族中有官爵的,那还可以拿爵位削低抵罪,同时按侵权所得的三到五倍罚没赔款。
如果没有官爵的民间商人,故意犯禁侵权……那就别怪朝廷丑话没说在前面,与贩私盐同罪,可以抄家斩首的。
当然了,司空和诸葛府尹仁慈,他们也不是与民争利之人,这次是为国分忧、如果没人买,他们才买断十年。这个时间是以年底为限,也就是到年底的时候,距离垄断还差多少,他们把剩下没卖完的买了。
在此之前,如果民间商人百姓愿意买,还是百姓优先。”
李素和诸葛亮的姿态是非常清高的:我们不追求直接垄断,百姓要让百姓上,百姓不要我们才垄断。垄断之后就别后悔,到时候就是陷阵营保护的垄断,谁偷偷犯禁生产就等着抄家吧。
成都富商们一听瞬间噤若寒蝉:卧槽?这是给我们机会看我们中不中用了?要是不抓住,就不给后悔药了?
反正真要是产生了挤兑,还是可以折换成其他没挤兑的物资的抄引的,也能拿来缴农业税,还有每年一成利息……算了,还是买一点吧,走过路过别错过。
此后半月之内,孙乾手上凡是有可能出现提货挤兑的紧俏物资的抄引,都顺利把三年期的份额都卖完了。
富商们钱币周转不够,就大量拿蜀锦和其他硬通货折抵,官府倒也按官价承认,照收不误。
“这下今年的布政使业绩,咱益州可算是在陛下和司空面前露脸了。”看着自己的成绩,孙乾内心也很是得意。
第745章 该醒醒了还在打仗呢
九月中旬,刘备从南阳回到雒阳之后,就陆续收到了地方各州对于抄引预售的整改意见、执行细则。
他也非常勤政地跟刘巴、李素讨论,最终去芜存菁、删繁就简,批准了其中可执行度比较高的部分,最终收获了工商税抄引预售的巨大成功。
当然,这个成功也不是大水漫灌式的均匀卖爆,毕竟新政细则出来之后,那些不能轻易扩产的紧缺型资源抄引,卖得特别好。
少数一两个州甚至把多预留的配额都卖完了,请求朝廷加印一批,年底之前送过去便于他们继续卖。
而那些非紧缺资源型的税种,也因此有些滞销。不过好在以后还能卖,无非损失一些重复印刷的工本。大部分商人摸清了里面的门路后,都倾向于多买紧缺资源品类的抄引,反正将来想折成非紧缺类的,还可以指望挤兑后官方承诺转置呢。
种种好消息,不一而足,总之是让刘备非常满意。
“没想到工商税抄引到了开售之后,还有那么多问题,幸亏公佑和子初他们殚精竭虑,及时调整,竟能扭转民间之疑惑,最后卖出去这么多。这下,修河修雒阳新城的打仗的军费总算是有着落了。”
怀着这份喜悦,刘备觉得对钱粮短缺的关切,可以暂时放下了。算算日子,吕布十天前就已经开始“传檄天下”,广泛昭告他的弃暗投明,并且揭露袁绍的黑料。
檄文是十天前从太原开始发散的,六天前送抵的雒阳。不过考虑到雒阳这边是有加急信使专程送来汇报的,所以这个传播速度不能作数。
敌对阵营那边,考虑到传过边境就会有好几天的损耗,后续袁绍阵营肯定也会尝试封锁消息,所以民间自然传递的速度肯定比较慢。
如今应该才刚刚传入冀州不久,什么时候到魏郡、到邺城,还不知道呢,不过估计也就这几天了,误差不会超过十日。
刘备觉得他有必要跟李素和诸葛亮再商议一下这方面的新议题,看看如何利用袁绍进一步病势加重后的有利局面。
……
九月二十二,刘备听说李素和诸葛亮也从博望、昆阳那边回来了。刘备向来礼贤下士,考虑到属下舟车劳顿辛苦,也就不召他们入宫觐见奏对,而是自己微服去司隶总督衙门找属下谈事儿。
反正李素那边条件又不差,刘备已经习惯了跟赵匡胤找赵普那样串门了。
不过,因为没有预约,刘备居然扑了个空。守在司隶总督府衙的几个李素手下曹掾如张松等,都吓得不轻,连忙禀报:
“不知陛下驾临,司空今早和诸葛府尹去了将作监右校,监督新币的压铸试样。臣立刻去请司空回来。”
刘备愣了一下,摆手示意张松不必紧张,一起改去将作监就行:“这事儿朕知道,不用了麻烦了,上辇吧,一起去将作右校。”
张松有些忐忑,听说刘备让他同车,着实受宠若惊,但还是奉命而行。
车马掉了个头,从司隶总督府衙转去将作监在雒阳的分校。
刘备前阵子听李素提过“铸新币”的建议,他们还和财部讨论了一套方案,以解决目前“抄引和朝廷物资贸易规模越来越大,铜钱不够用”的问题。
所以把金银也铸造成较难伪造的铸币、把铸币权收归朝廷独家,还是很有必要的。刘备就是前阵子刚刚批准了这事儿。
毕竟,往年朝廷的官方采购规模没那么大,民间也没那么高的需求、去提前几年巨额周转资金。硬通货的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就可以被掩盖,不会出现“通货紧缩”、“钱贵物贱”的问题。
但是,这两年财政放量太明显了,而且民间的生产力也确实在突飞猛进,每年能生产出那么多新的物质财富。
在铜钱规模基本恒定、只有微量增长的情况下,单位钱币对应的物资也就变多了。哪怕蜀锦也可以当钱花,还是有点不够。
之前军需紧张的时候,朝廷府库里的零钱,也只能优先发放给超期服徭役的挖河民工,确保底层人民的工钱不拖欠。
而对于大笔军需和材料采购订单,朝廷多少有账期赊欠,实质上就是打几个月的白条。一方面是朝廷当时付不出钱来,另一方面也是世界上确实没那么多金属货币。
毕竟20世纪都还有政府采购先赊欠打白条的,2世纪末朝廷打打白条就更不奇怪了,完全在百姓和商人认知范围之内。
后来很多来认购抄引的富商,也都是之前做过政府采购,结果直接拿着供货的契约和欠款未结清的欠条,来支付抄引认购款项。
如今抄引制度总算是稳了下来,但毕竟抄引还没变成纸币,中间还要过渡好多年。在通货紧缩、赤字扩表的情况下,增加直接货币供应还是很有必要的。
桓灵年间,全天下的铜钱数量规模,估计也不到两百亿枚,平摊到每个人口头上,也才几百枚。而且其中还有很大一笔被富豪们窖藏了,甚至有更多的损耗是被汉代的厚葬陋习拿去陪葬了,好博孝廉。
朝廷不能再只认黄金和铜钱是货币,要把黄金铸造成金币,银子虽然如今不多,也要拿出来铸币,多少能缓解通货紧缩,过好过渡期的这几年。
当然,既然是为了解决货币短缺,刘备也不得不学曹操那样,把对方好的地方拿过来用,打击厚葬之风。
宣传朝廷未来对孝道的认定主要是看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对父母好不好,而不是看死后陪葬多不多。陪葬绝不纳入政府选人才、地方郡举孝廉的考核标准。
甚至要反过来,发现有把钱财用于陪葬而不是给活人花费的,要认定为不孝!剥夺被举为科举应试人员的资格!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这种政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