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616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616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步骘:“只是区连没敢杀,也犯不着杀,但不能说都活下来。毕竟气候与中原迥异,因为水土不服而死便十有七八。不过三十多年都过去了,他们也会开枝散叶,总有活下来的。

    不过还请将军不要对他们抱太大期望,因为除了窦武陈蕃的子侄辈还是纯种汉人,其余孙辈,有不少是跟百越女人混血生的。他们流放过来之后,可就没有多少汉人士大夫家的女眷可以联姻了。”

    赵云:“这个倒是无妨,有窦武陈蕃后人的名声能用,也便于彻底恢复日南郡的统治了。五天之后,等子义有消息了,我这便去击灭区疆。”

    ……

    后续的战斗,倒是果然没什么好赘述的,赵云说击灭区疆,那就几乎是言出法随,因为林邑国大后方的根子都已经被赵云拔了。

    越往北民族构成汉人和百越人越多,漆蛮越少,愿意跟着区疆死硬抵抗、死硬不归汉化的顽固也越少。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区疆的部队,简直如同往计划里撞进来一样,直接中了赵云军的埋伏,被在途中各个击破了,所以主力压根儿就没撑到死守林邑的时候。

    十二月初六,区疆十天前匆匆忙忙从林邑城出发、想要走海路回援占城、救援父亲的四万人,包括两万多主力机动作战部队,还有一万多划船的民夫划桨手。

    在相当于后世越南芽庄一带的外海海角处,撞到了以逸待劳就等着截击他们的太史慈一万人海军部队。

    区疆不是亲自带兵救父的,所以这支林邑部队的统兵将领另有其人,反正是个没什么智商脑子的家伙。他看太史慈人少船少,只有他两三成的规模,就主动蜂拥攻杀而来。

    太史慈见状,当然是求之不得地趁势示弱,先假装利用自己的船更大的优势,往东边深海的方向调转船头全速拉开距离。

    林邑将领穷追不舍,他也知道自己的小船在离岸五十里甚至百里远的地方,都还是可以作战的,当天反正风力也不大,所以真当太史慈是怕了、以为到远海就能躲过。

    太史慈见把对方勾引得离岸数十里了、估计在这儿击沉林邑人的小船后,落水的人也游泳不回岸上,这才回头露出狰狞的面目,大开杀戒。

    结结实实教了那个林邑将领,什么叫“海军是钱堆出来的兵种,只要战舰比你先进出一个代差,那么哪怕数量规模比你小一个数量级,都能照样吊打”。

    四万林邑死硬部队,就这样被击沉大半,击沉的部队自然是绝大多数葬身大海。

    太史慈这才好整以暇回师,跟赵云会合,报告说已经在海战中把区疆从林邑城派来回援占城的援军全歼了。

    赵云便搜集刚刚在占城补给过的军粮物资,重新上船,跟着太史慈沿着海岸稳扎稳打行军,于腊月中旬赶到林邑城外海。

    区疆居然都才刚刚五六天前,才得知他派去占城的援军被重创,并且也只是在此前十天,才得知其父区连的死讯。

    不过因为犹豫,区疆并没有立刻放弃正牌国都林邑,便错过了逃命良机,被赵云撵上门了。

    当然,也或许是区疆知道就算放弃了林邑城也没地方逃,如果去龙编跟外甥合兵一处,迟早也是死,除非是放弃沿海地区,进入内陆山区热带雨林,那样汉军才不会追。

    但如果真去了山区丛林,活着也没意思,他又不想当野人活着,还不如也轰轰烈烈搏一把呢。

    边地蛮夷,多的是这种生死看淡的蛮干货。

    腊月二十五,林邑城外决战,区疆带着最后的死忠,尤其是林邑城周边的大部分漆蛮部族青壮,跟赵云决战。

    这一战赵云军不仅有上次就出场的赵云和魏延,更有太史慈,加上应对战术都磨合过了,当然更加毫无悬念。

    只是林邑蛮子信息不畅,还不知道赵云在占城灭杀老伪王时的表现,所以才有信心再来一次。

    当天傍晚,得知自己才刚刚继位林邑伪王身份十几天的区疆,被赵云一枪捅死,去跟他那个早死了一个月的老爹一起整整齐齐了。

    赵云按照步骘之前总结出来的羁縻统治经验,在林邑如法炮制,同时花了几天时间,把林邑国的地名重新改回大汉的日南郡,朝廷官员编制也都调整回来。

    把窦武、陈蕃留在日南郡的后人,也都请出来做官,同时根据这些人的妻族血统,适度微调对各族的笼络力度,以便于统治。

    最后,赵云还宣布了这些部族虽然恢复成大汉臣民之后需要恢复对朝廷的义务,但如今的大汉皇帝刘备,跟当年导致他们脱离王化的桓帝、灵帝完全不同。

    刘备施行的是租庸调输制,而且对偏远蛮夷地区还有特事特办的操作,都是李司空规定的。距离朝廷中枢越远的地区,对朝廷的进贡、纳税义务,都可以折抵减免掉运输损耗的部分。

    所以,如果他们是自行负担运输进贡,实际上只要进贡一丁点东西就好了,把朝廷的面子维持住,确保各地别“不患寡而患不均”就好,不会对百姓造成什么负担,绝对比区连的统治行政成本更低。

    另外,根据租庸调输法,本地政府也能自行自愿选择“不承担运输任务”,那么也行,他们只要在林邑的海港,与将来到林邑贸易的步骘商船队交割就行。

    在以物易物贸易之外,他们每年的贡赋税收义务,都以离港价交给步骘签收,而这些珍货的计税价格,可以按交州地区的统一指导价算。

    这个政策着实让当地百姓对于大汉重建统治产生了希望。

    毕竟原先交州偏远地区的进贡压力,主要就是运输。为了把几根孔雀羽毛和珍珠、砗磲运到雒阳,派出一支专门的朝觐使团,开支就比珍货本身还大好多倍了。

    另一方面,因为意外多,运输损耗大,所以地方上征收的时候其实是按照比雒阳收到的货多好多倍来预征的,类似于后世收银子的朝代地方官额外收火耗。

    更像是原本历史上杨贵妃要吃荔枝,岭南进贡起运时候要送的荔枝,得比杨贵妃最后拿到手的多很多倍。

    多余出来的部分,就算不被运输损耗掉,也成了朝廷经手官员的中饱私囊——灵帝时候,交州的梁龙叛乱不就这么来的么。

    地方造反,为的就是偏远地区额外加征的珍货进贡运输损耗。

    现在,朝廷明码标价了:朝廷统一承担运费,你们不用负责运到,所以,征收的相关物资的数量,就以透明的离港价算,后续的不确定性、风险、上下其手的捞油水,都跟你们没关系了。

    这是区连都绝对做不到的!区连在比景县收税,还要求比景人承担从比景县运到林邑县的运费呢!

    华夏自古以来到汉,中央收税时那部分“地方运到中央的损耗”,都是地方自己承担的。

    刘备的朝廷肯承担运输,哪怕把离港价压一压,偏远地区也心服口服,至少童叟无欺了,收获了一个确定性,很肯定知道自己今年要交多少。

    “早知道如今的中原有租庸调输法了,我们这些偏远之人造个什么劲反呢!大汉朝越到末期越是边远之地造反越多,不就是扛不住运到中央的运费么!”

    透过窦武陈蕃的族人把这个政策一宣传,才算是从根子上把“离雒阳越远的地区越该不服汉朝统治”这个问题解决了。

    ……

    解决伪都林邑周边的统治问题、把日南郡恢复后,最后剩下的麻烦,只是士燮当年仅剩的弟弟士?献给林邑国的九真郡;外加小半年前刚刚被林邑国大将范熊攻击的交趾郡。

    不过,连林邑国的根子都被拔了,这些新沦陷的地区普遍还有点人心向汉,要收复起来也就容易得多。

    赵云经过第二次整顿,拖到正月里才再次靠太史慈的转运,海路沿着海岸线一路往北光复。

    这次他也非常有分寸,进入九真郡后,因为漆蛮几乎不存在了,都是汉人和百越人,赵云对杀戮极为克制,把百姓都视为大汉子民,作为“沦陷区人民”来对待。

    两战打下来,每战都只是杀了数千人,跟之前相比直接下降了一位数量级。

    正月初八,九真郡光复,士?在破城前举火自尽,以免受辱。

    正月二十六,交趾郡龙编县在内应的投诚下里应外合拿下,范熊还想组织林邑兵突围,但被歼灭击杀于乱军之中,也去整整齐齐见他外公和舅舅了。

    从红河到澜沧江,交州之地一路皆平,光复两千余里。

 第731章 拿来吧你

    赵云在正月底光复交趾郡治龙编县后,二月上旬,交趾境内的规模战事就彻底结束了。

    剩下都是些小股的盗贼,不知道交趾的统治已经重新变天、拨云见日。

    赵云觉得只要稍稍留下一些需要养伤、同时经过这几个月观察也确实适应交州南部气候水土的士兵,在当地维持治安,拖过这段权力重建的过渡期,便不会有问题。

    至于交趾郡和九真郡的治理、安抚,自然也是比日南郡容易得多,毕竟他们接受刘备阵营的变法和制度建设更久,人心也就更稳定。

    赵云在龙编县拖到二月十二,随后带着连通太史慈的海军在内,一共两万七千人,顺着红河顺流而下,二月十五抵达红河口的港口县城武安县。

    留下了大约三千适应气候的士兵,继续驻守维持,拨给军屯自给自足。而且尽量选的都是在扬州和荆南老家就没什么田地、也不留恋故土的游民、佃户出身士兵。

    这样他们对于换防的诉求也不会很强烈,只要朝廷给他们钱、在交趾分田,给别的物质好处,就容易留住人。

    尤其是赵云选出来的留守士兵,有些干脆就是之前投降的东吴扬州南部地区士兵,是山越族人。孙家统治江东的时候,可没少抓山越人充军扩张实力,毕竟连丹阳兵都是山越人。

    山越人本来到哪儿都是住,那些孤鳏的山越兵你给他在交趾发个老婆再发个奴妾,他就乐呵呵住下,愿意长期在此安家镇守。

    而交州和林邑故地本就人口不多,采集捕鱼为主的生活方式也养不了多大人口密度。在册统计的总人口不到一百万。

    这次战乱被直接杀掉二十万,那就是接近一半的男人都被杀了。所以朝廷也不用吃相很难看地强迫蛮夷女人发给大汉士兵,按自愿原则都能凑够——

    毕竟,赵云也要讲究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好直接学曹操的强行嫁寡妇,那样有损刘备的名声,赵云完全知道尺度在哪儿。

    吃相优雅一点都能把问题解决了,何必吃相难看呢,犯不着。

    而明眼人也看出来了,赵云回师的部队比来的时候少了三分之一人数规模,差额这些,显然是都死了。

    赵云带领的撤军主力,在武安县花了几天休整、补给远航物资、做好重新航海的归程准备后,二月下旬,才算是再次出海。

    船队横穿北部湾,绕过朱崖半岛,十日内航程一千五百里,三月初抵达南海郡治、珠江口的番禺县。

    赵云和太史慈也不得不感慨,这远征的赶路是真够折腾的,都已经在大汉故土之内的,交州内部从东到西都有两千多里海岸线。

    到了番禺后,赵云总算是可以派出信使,逆流溯珠江而上,抵达苍梧、翻越五岭到荆南,然后舟马并用,飞速给雒阳和长安传去捷报。

    这不是赵云不上心,而是他体恤下情,对士兵仁慈。如果从交趾那地方就直接陆路翻越十万大山送信,不知道路上要死多少信使呢。可以海路把最凶险的一段走完了,后续都是有驿站有官道的,这才稳妥。

    不过这也导致了为什么雒阳和长安地区,都是一直拖到四月底五月初,才收到赵云的捷报。

    而捷报抵达的时候,赵云的大部队其实才沿着海走走停停,刚刚回到长江口的吴郡。

    大军遇到的季风风向也一度不是很顺,几次停下等逆风过去,就这么硬生生回程又沿着南海和东海海岸航行了两个月之久。

    回到吴郡时,赵云才松了口气,感慨此次行程之远:

    “算从会稽出发的话,到南海郡揭阳两千五百里,揭阳到番禺七百***禺到龙编一千六百里,龙编到林邑再一千二百里,林邑到占城九百里。

    这次回程,从最远的占城算起,航行了七千里!幸好去的时候,我们是从揭阳经朱崖就抄近路直扑最远的占城,把后面四段总计四千五百里海路,缩短到三千五百里,省了一千里。

    那就是去程总共六千里,回程七千里,八月启航来年五月归,整整九个月,航行一万三千里,真正的万里远征了。

    三百年前,霍骠骑也不过深入大漠两千里吧,从长安到凉州、河套还不足两千里,总共加起来就是单程四千里,往返八千里。这大海可是比大漠辽阔多了。”

    魏延闻言,也是吹捧赵云、太史慈:“那是二位将军殊勋卓著,陛下雄断圣明,司空庙谟怀远。”

    赵云忍不住笑了:“文长你这几年居然也读书了,陛下雄断司空庙谟自然是有的,我们不过是仗了新式海船之利,还需戒骄戒躁。”

    魏延和赵云如此对答,倒不是他们掉书袋,而是因为某些书是代表朝廷官方意识形态、近年新出的,满朝文武都会学习文件精神。

    “明明庙谟,赳赳雄断”这八个字,素材来源于蔡邕《东观汉纪》,后来又被收进刚成书不久的蔡琰《后汉书。光武帝纪》,文学上是互文的手法,后来便约定俗成雄断是皇帝的,庙谟是辅臣的。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虽然蔡邕蔡琰写的是光武帝创业史,明眼人都知道可以套用到如今的情况上,大家说话也都套上了“陛下雄断、司空庙谟”。

    赵云跟魏延谈笑一会儿,恢复肃然,又想到了一些为长远计的建议,准备把此次万里远征的经验心得总结一下,给刘备上表。

    “不经万里远征,不知航海之不易。如今虽然天下未定,急需有过久战经验的老兵为国效力,北击袁曹。但在海上航行过一万多里的士兵,再去攻城消耗太可惜了。

    那可是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手,还有花费了朝廷无数物资才攒起来的经验,以后就该作为种子,远跨海疆。就算跟袁曹交战,也该是在东海之上,海路拦截曹军、与辽东通讯息,不能再白白浪费在一般的陆战里了。”

    赵云如此总结,心中觉得颇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这话如果他不说,没人会跟刘备说,刘备也不可能知道。

    在后世,这种经验其实是众所周知的。

    因为海军比陆军需要更多专业训练,人员宝贵,近现代海军成军后,除非是露西亚人卫国战争那种军舰打光港口都沦陷了,才让海军填堑壕防线打阵地战,否则海陆都是分开的。

    至于空军出现后,更不会让飞行员去填地面防线,飞行员培训起来成本多高。

    但是在199年,华夏大地上还真没这样的历史经验,此前水军技术含量还不算高,水陆都是混用的。

    赵云不懂什么“技术兵种不该拿来当炮灰浪费”的科学道理,但他一万多里航行下来了,目睹那么多袍泽的损失,自己心中隐约有此实践心得,不吐不快。

    毕竟他去的时候四万五千人,最后活下来只剩三万,损失的这些人相当一部分不是战死的,光热带病直接病死就几千人。

    战斗伤亡的人数,其实是一万一千多人,其中占城战役死伤最多,前后六七千人,后续三战加起来也还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