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607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607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种感觉,有点像是《笑傲江湖》上描写的、中计被困在华山思过崖机关密洞里的魔教长老,明明拿着两柄利斧疯狂砍山岩试图破路而出。却因为不知道离出口还有多远,砍着砍着力竭放弃了,最后死在思过崖山洞里。

    而令狐冲却因为运气好,最后对着岩壁被砍得即将砍开的位置砸了几拳,就把缺口砸开,找到了魔教破解武功和五岳剑派失传剑法。

    李素和宋朝那些工程统筹人员相比,最大的优势还不仅仅是施工效率上的,而是他开了透视,他知道总工程量的进度条,也知道后续几个还没暴露的难点的解决方案,心中有希望。

    这次来,他就是来解决后面这些问题的,不管是刚刚暴露出来的,还是暂时没来得及暴露出来的。

 第720章 息壤降世 李司空强要逆天而行遭天谴啦

    李素抵达博望县之前一天,最近几个月刚刚调到李素身边承担护卫工作的陈到,正提前带了数百骑,沿着宛城到博望县的大道策马疾驰。

    他这是在执行护卫任务,提前为李素的行程开道,肃清可能出现的沿途匪类,并且通知当地做好接待工作、具体什么时候迎接。

    领导出行都有人打前站,这是很正常的。

    李素还没亲民到搞突袭拜访的程度,他的私生活还是比较奢靡的。每到一地定要好吃好喝好住,这样他的脑子才有更好的办公效率,这也是为了国家大业。

    这方面没什么好装的。

    眼看博望县就在前面,陈到心中也早已是思绪万千:

    “司空这次南下视察,诸事顺遂,到博望应该也是随便看看,走个过场而已。让我打前站肃清道路、安排接待,不过是司空体恤下情。

    实际上就是想给我提前放天假,跟故旧袍泽叙叙旧。四个多月没见了,也不知道元俭和德艳他们情况如何。

    记得去年我被调走前夕,便是司空遥降指示,攻克了斜井爆破施工的难点,如今挖掘山石的进度肯定快了很多。元俭他们带的部队,肯定超额完工,这次该准备受赏了吧。”

    陈到是去年腊月、李素到雒阳之后,重新整编身边的护卫部队,跟高顺要人要走的。所以陈到离开之前,也是在高顺麾下训练南阳的新军,同时要监督俘虏施工。

    所以,他跟廖化、宗预这些人是同僚,在高顺手下做着一样的工作。

    尤其宗预是陈到的老下属,廖化则是襄阳军出身,跟着刘表的部队一起接受的改编。如今廖化已经做到都尉,而宗预太年少原先级别太低,至今只是个军司马。

    但他们其实都已经算升得快了,毕竟没什么过硬的战功,全靠新军扩编负责练兵、客串一下监工的角色,积攒些事务性的功劳。

    须臾之间,陈到到了城下,喊开县城城门,直入城中衙署。跟县令、以及驻扎在博望的工部、工曹官员交割过之后,陈到得了空闲,就直奔军营,找廖化宗预私下了解些近况。

    一见之后,陈到才颇觉意外,因为廖化宗预都很颓废的样子,他这才想起刚才跟工部和工曹属官交接时,他们也是垂头丧气的样子。

    至于工部尚书国渊,倒是不在城里,他亲自在一线工地上吃住、亲自监督调整施工方案,所以陈到暂时没见到。

    “元俭,德艳,怎么回事?去年底我走的时候,司空不是指点了国尚书新的施工方案了么,按说你们应该进展顺利才是。是爆破效果不好,还是黑火药供不上了?还是说有意外,爆破炸死民夫了?”

    陈到看同僚愁眉苦脸之状,忍不住追问。

    廖化在营中也不着甲,看起来满营新兵都有些懈怠,廖化悲催地说:“就上个月下旬开始,又出新麻烦了。冬天好不容易挖掉的土,挖出来的河道雏形,居然又长回去!

    挖掘位置两旁的土石,竟似活的一般,开春之后不久,硬生生每天见风就长。一开始我们还不信这个邪,以为是徭役的新兵偷懒,前几天谎报了挖掘量,就催督加把力多挖一点。

    谁知那土石还是继续往外涨,后来连工部国尚书都觉得诡异了,下令停工五天观察一下,结果居然博望这边累计有二十多里的河道,重新长没了!叶县那边也有一些长回来的,不过没那么明显。

    现在人心惶惶,大家都无心干活了,监工也无计可施,根本连每天的挖掘量都无法统计,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偷懒。反正挖得少的,就说是河床自己长回来了,也没法对证,趁机偷懒的民夫十有七八,唉。还有人说司空这是逆天而行。”

    陈到听完之后,大吃一惊,觉得简直是闻所未闻。

    泥土和石头居然会自己生长愈合?这特么是什么山海经夜谭!

    “能带我去看看么?明天司空就到了,你们这样怠惰就不怕被处分么。”陈到急道。

    “看是无所谓,但又解决不了。”廖化宗预都是一副已经认命了的样子。

    随后,他们就策马出城,带路引陈到到工地。果然现场沿着河道走了几十里之后,发现有些河段已经开挖得比较明显了,有往下挖了四五丈深。

    但有些位置只是看上去有挖动的痕迹,不过深度只有一丈多,甚至几尺,要不是有工程画线的石灰粉堆在预开挖位置两侧、指示工程量,甚至都不一定会觉得这儿是一段施工中的运河。

    (到时候的河道深度没那么深,因为要翻山,所以挖下去的深度普遍比较大,桐柏山上往下挖五丈,都还没到淯水源头的水平面)

    不过,看这些静态的状态,陈到也看不出问题来,他不知道这些东西真的是一开始就没挖,还是重新长回去的。所以他托廖化引见,见到了工部尚书国渊,向他请示。

    “国尚书,明天司空就要到了,他派我来打前站接待,顺便肃清沿途。元俭他们和我说这运河河道有土石自然生长,您能不能今天让工匠们再集中某一段挖上一天,对最终挖的深度做个测量、画个标注。

    明天司空来的时候可以看看有没有明显长回去,我也好帮着做个见证。毕竟司空军务倥偬、日理万机,怕是没那么多时间在工地上连续观察好几天。”

    国渊倒是不想怠工,他只是最近这十天里确实被这个新情况整活得郁闷了,陈到这么说,他也愿意配合再试验一次。

    于是,国渊亲自召集了好多带领新兵服劳役的都尉、军司马,吩咐他们迎接视察、配合司空派来的陈到做个实验见证一下。

    大家听说是为了向上面反映情况,才重新鼓起士气,疯狂猛挖了半天,入夜后还打着火把继续干活。

    国渊集中了几万人挖一段几百丈长度的试验河道,而且正是之前土石生长最严重的,四成新兵猛挖,还有六成负责担土运到远处,累了之后还有预备队轮班。

    因为投入巨大,不计成本,算上夜里开工的时间,竟然大半天之内,就把这段三里长的试验河段,多挖深了两丈、截面宽度也有则有四丈。

    一直到二更将尽,国渊才吩咐停手,还给挖土运土的士兵都额外加餐,这一天士兵们都吃了五顿,全部是干饭,还有两顿是抹了猪油酱油的馒头,才算是安抚住了重劳力的辛苦。

    停手之后,国渊派了测量员,当着陈到的面,先做了标记,然后测量了挖掘深度,记下数据,他和陈到都在数据上签了字,以示今晚这个挖掘成果是公证过的,明天要是涨回来与人无尤。

    最后,国渊才宣布把旁边准备好的一个蓄水池挖通,把水引过来先淹没这段新挖的河道。

    陈到不解:“为何要放水淹河?”

    国渊:“这河床土邪性得很,一开始我们也没摸清生长的规律,后来发现浸水才会长,不过这也不奇怪吧,万物生长不都需要水。

    之前冬天的时候开挖的部分没涨回来,估计也是因为冬季缺水,不怎么下雨,山雪也都封冻积累。

    三月开春之后,桐柏山高处积雪融化,汇流成凌汛,顺着低洼流淌下来,所以就是最近半个多月开始有河土回涨的问题。

    但这事儿是没办法的,未来要修运河,河床肯定是要常年泡水的,哪怕知道这个土是遇水才长,你也没法让他不遇水啊。

    所以这个问题肯定非解决不可,否则这河就挖不了了,明日司空来看的时候,我会把水现场放出去的,但哪怕放干了,土还是已经长好了,不信你明天看。”

    ……

    陈到也被这事儿折腾得,跟国渊一夜在工地上没休息好。

    次日,李素总算来了博望,随后立刻被引来工地上,接见国渊为首的工部官员,顺便视察工作。

    项目重要,所以诸葛亮、桓阶等人也都跟来了。至于之前刚刚收服的那些工程人员,不管是马钧还是罗马来的提图斯,也都一起观摩学习,李素还指望他们说不定能给出些技术意见。

    李素一出现,现场场面就有些失控,无数军官和新兵、被征徭役的百姓,都跪在道旁,求李素收回成命。

    国渊还算理性,只是把困难客观陈述了一遍,然后说:“河土遇水生长,重归平地,这一点昨天陈都尉也是见证过的,他还在施工纪录上签押了。

    一会儿属下就让人放水,司空可亲眼眼看挖开后的河床被泡水后重新长起来的样子。此事若不解决,这河怕是修不了了。不过,属下也不是怠惰,只是不想做无用之事,还请司空先想办法。”

    李素心中其实早就知道这事儿,因为原本历史上宋朝人最后崩溃放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邪性的“土自己会长回来”,这种事情对古人太灵异了,精神打击足以让主持者崩溃,觉得自己是在逆天而行,被天谴了。

    所以李素只是冷静地要求先观察实验结果,立刻放水。

    不一会儿,那部分深挖河道的水被放空,李素一眼望去,果然土质黄白,按照施工纪录昨天挖下去两丈多深了,但现在一天之后就缩水了至少七八尺,要是再泡三天还不彻底长没了。

    几个迷信的基层官员,脾气比较迂腐的,这时候已经摆出一副耿介的姿态,想求个“直言敢谏”,越众而出劝道:

    “司空!凿穿桐柏山修运河,此事怕是逆天而行!昔舜帝时天下大涝,先后用鲧禹治水,鲧用息壤,遇水而堵,遇水而胀,却不明堵不如疏的道理,最终失败。

    今日这博望段的桐柏山土地,怕不是上古息壤所遗,其遇水而胀之状,简直与上古之述完全一致!请司空不可强行逆天啊!”

    李素闻言,不由好笑:原来这玩意儿对古人伤害那么大,一个膨胀土,居然能联想到“息壤”,难怪宋朝人最后放弃了呢,不光是花不起钱和人力,更多是怕得罪了神,逆天而行遭天谴啊。

    而李素此刻其实已经看清楚,这些黄白色膨胀土的真相了:没错,就是他前世看的那些南水北调新闻报道里写的。宋朝人遇到的桐柏山膨胀土,其实就是高岭土和蒙脱石。

    这两种东西,遇到水就会疯狂膨胀,体积能涨大无数倍,所以只把河道内的土挖掉,是不够用的。

 第721章 司空面前只有伪神

    李素前世既然看过详细的新闻报道,对于如何对付这两种膨胀土,如何避开历史上的坑,这些矿物有哪些坑爹的特性,当然都是心中有数的。

    高岭土,又有个俗名叫“观音土”,这种土在史书上最有名的用途记载,就是描绘明末时的民不聊生之状。

    说西北农民因为连年灾荒外加横征暴敛,树皮草根都吃完了,只能吃观音土,吃多了之后拉不出来,就肚子胀死了,这才有了高迎祥李自成等等农民起义。

    高岭土有饱腹感、但又会导致便秘涨死的科学原理,主要就是因为遇水就膨胀。

    所以吃到胃里一点点就能提供强烈的饱胀感,也因此塞住肠胃。

    另外,高岭土工业上还有一个重要用途,那就是烧瓷器,还包括烧制各种耐火陶瓷和其他耐火材料。

    汉朝原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瓷器,都还是陶向瓷的过渡阶段。在诸葛亮烧出青瓷之前,汉朝原始瓷都是青黄色釉的,而且偏黄更明显,跟后世农村那些表面有釉色的黄不拉几水缸一样。

    诸葛亮把青黄原始瓷改良成青瓷时,主要是靠把烧瓷窑的温度额外提升了大约一两百度,但陶瓷用土的配方其实没怎么改良。只是温度升高后,黄釉转青,才有了本该南北朝才开始流行的青瓷。

    但只要不改良配方,不加入高岭土,诸葛亮也是不可能烧出颜色更浅白的瓷器的。

    往瓷土里普遍多加高岭土,这是历史上宋朝以后才有的工艺,也正是那一步改良之后,烧出来的瓷器才有浅白色的(不一定能做到纯白,但颜色比唐以前的瓷浅很多,然后才可以有青花瓷这些)。

    并最终导致瓷器的出口大爆发,大规模远销阿拉伯世界和欧洲。

    当然,此刻在这桐柏山方城垭口附近,河道河床里的膨胀土,除了高岭土还有蒙脱石。

    蒙脱石是比高岭土更加坚硬的成分,毕竟前者松散似土,后者已经算“石”了。这两种土石高低搭配,共同构成了运河施工的顽疾。

    蒙脱石没有什么如今工业技术条件就可以大量利用的场景,这也是一种火成岩(火山活动形成岩)在碱性环境下作用反应产生的、不太硬的石头。

    可见桐柏山这地方,自古地壳运动隆起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垭口山脊那一条,下面才那么难挖,有花岗岩和大理石(火山岩主要包括玄武岩和花岗岩)。

    往两边山坡下来,花岗岩少了,次生反应形成的火成岩如蒙脱石却多起来了。

    李素后世对蒙脱石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一味止泻药“蒙脱石散”的层面,也就是药店里常卖的“思密达”。

    思密达的唯一有效成分,就是纯净滤取煅烧粉碎后形成的蒙脱石细粉颗粒。这东西比吃观音土吸水止泻更有效也更安全,用量容易控制。

    但如果不遵医嘱吃多了,止泻也是会转为便秘的,再严重吃多,就是跟吃观音土一样涨死,说到底也是利用了膨胀土的物理特性。

    李素既然知道这些问题,当然知道如何排除迷信,宣扬科学,让大家有信心,同时科学地克服这些困难。

    再配合一点别的手段,争取部分实现变废为宝,分摊一些额外增加的运河施工本钱。

    ……

    此时此刻,面对那些叫嚷着“挖穿桐柏山垭口是逆天而行、遭天谴被息壤所阻”的文官,李素直接拿出了他乾纲独断的一面。

    他先是记下了那些反对的荆州官员的身份,呵呵,里面为首的居然正是蒯良家的那个蒯祺。作为襄阳、南阳一带的本地文官,他们参与到这个项目中也是很自然的。

    还真别说,蒯家也就蒯良蒯越兄弟还有点才能,有点担当(虽然也是个保住地方小利益集团的货色,没有大格局远见),但他们的子侄辈,第二代,是真的不行,毫无魄力胆识,也谈不上远见。

    历史上他们投曹后,后人泯然众人,不是没有道理的。

    李素对于这些人,第一代可以量才使用,但对他们的后人继承官位,就要严格审查。科举制对付的就是这些没本事但是有家世的官N代。

    拉好清单、在内心大致审视了一番他们反对的不同动机后,李素对于那些别有用心就是想扯后腿的,就要严厉打击。对于那些只是担心滥用民脂民膏、浪费民力的官员,则要挽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