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5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说“即使有了水陆两用大篷车,还是得修这条运河”,明显是在为尊者讳,给自己的恩师的决策帮腔。
刘备作为“仁君”的人设,在征发民力大规模修运河方面,肯定不能像隋炀帝那样横征暴敛竭泽而渔。不给点借口逼一下,未必下得了这个决心。
但如果在战争年代的动员体制下不做这个事儿,到了和平年代其实更加难以动员了。因为可见的直接收益没那么大了。
李素想挖这条运河,目的当然是进一步把大汉朝的西南地区与东北地区紧密连接起来,让汉朝的朝廷中枢,未来可以更高效地调度荆楚和蜀地的资源。
益州的物资,在西汉的时候曾经通过蜀道连接关中,对朝廷颇有助益。汉初文帝把邓通弄去蜀地开铜山,富甲天下,景帝武帝的时候卓王孙司马相如那些家族,多少蜀地豪商都能襄助国用。
不过,东汉之后,因为朝廷要调集物资的中枢从长安东移到了雒阳,蜀地的物资就很难直接供应到中央了,只能输出铜钱。后来的朝代蜀地铜净输出缴税花完了只好用铁钱。
后世杨广的大运河,也只是把东南和北方紧密连接起来,解决的是扬州或者说吴地的割据倾向,缓解东南六朝的历史遗留问题。
但蜀地的割据倾向,杨广并没有解决,可能是因为隋之前的北周末年,南朝梁…陈交替的过程中,北周已经把蜀地夺了。南朝最后一朝的陈没有拥有蜀地。所以隋初蜀地已经暂时被北朝收复了几十年了,统治者觉得问题不大。
可后来的历史证明,蜀地的割据倾向一直还是有的,历史上后来宋朝的君主见识了五代十国时前后蜀两度割据的教训,也想过这事儿。
只是宋朝是“士大夫共治天下”,君主没法独裁,也没杨广的魄力和动员能力,加上当时修这条短短四十公里(八十里)的运河时,遇到了一些工程困难,所以没这个决心搞到底。
按照原本的历史,这条穿越方城垭口(汉朝叫堵阳县,位于博望和叶县之间的山坳里)的运河,一直到20世纪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时,才下定决心修完。
现在李素建议修通这条运河,益州种田多年的物资,就能直接顺着长江运到南郡,然后甚至都不用去武昌,可以从南郡直接到汉津口然后逆流到襄阳——
因为汉末云梦泽、夏泽、夏水这些航道还没彻底淤塞,之前孙策偷袭南郡的时候甚至都走过。走江陵到汉津,能比绕武昌再额外节约往返九百多里路。
然后就是从襄阳转入淯水经新野入运河、经昆阳后沿着颍川到鸿沟。蜀地积蓄多年的富庶物资可以支援黄淮战场的消耗。
也就是说,益州的物资到江陵集结后,有新运河的情况下,走北线从江陵到许昌,总里程才刚一千里出头。
没有新运河,走长江继续顺流而下、濡须口转合肥转寿春,是两千八百里。如果寿春再绕回来到许昌的话,逆流走淮河和颍川,还有八百里——当然实战中肯定不会指望围攻许昌的时候,要从合肥运粮过来,那太夸张了,沿途八百里敌占区都已经先凿穿了。
但不管怎么说,益州物资往未来的司隶中枢地区调运,新运河节约两千多里水路路程是肯定的。
而且,不能因为历史上后来宋朝放弃了修这个运河,就觉得这个运河不重要,因为那就等于倒果为因了——
宋朝的时候,江南吴地的经济发展已经很好了,而且朝廷放弃了一贯建都雒阳,东移到了汴梁,就是尽量靠近鸿沟,靠近大运河,吃漕运来保障首都。吴地够朝廷吃,也就没必要非得再降低蜀地物资到中枢的损耗。
另一方面,运河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并不是“这里已经发达了,所以运河修过来掠夺这儿的物资”,而是“先把运河修过来了,所以运河沿岸才发达了”。
杨广和唐朝前期,经济中心全在河北。后来北方打烂之后吴地能在五代十国到宋飞速崛起,是因为运河沟通了河北中原和吴地,另两块打烂了,当地的资源当然要沿着运河往吴地倾斜、迎来“吴地大开发”。
如果李素修了方城垭口的运河,说不定以后再有北方战乱、资源大举避乱南下,就是导致“荆楚大开发”和“蜀地大开发”了。
就好比近代百年,有些人说江西是“阿卡林省”,是不适合发展才没人来连接他们,是彩礼多导致外省人绕着走,但这个看法一开始就因果倒置了——
如果历史能假设,晚晴修粤汉路的时候,走九江而不是走长沙,那说不定湘赣二省一百年的经济命运就倒过来了,反正只要南北大动脉上发展一个省就行,但具体是哪个省,历史本身并没有倾向性。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历史是可以掷骰子有偶然性的,第一条铁路偶然修经哪个省,飞轮效应转起来了,后续资源就马太效应往上堆叠。
……
这一世的刘备起家于益州,他打出去之后,远离了益州,当然要从地理上设法改造、杜绝龙兴老巢将来再出现新的割据者的可能性。
尤其是李素这个总督南方数州事务的总督,法理上即使刘备特许延长,也就两年的任期。明年李素肯定是要交还南方之前总督的一部分州的治权。
如果李素都交出了对益州的军事控制,刘备本人也不在,关羽张飞赵云也要在前线带兵,他应该从制度方面就杜绝后患。
把这些方方面面的利弊都想清楚之后,刘备和荀攸法正都不得不承认,李素请求在这种年头、下决心修完这条运河,也是很有道理的。
原本不太划算的事情,把军事账、长远治理成本账、借着战时体制的动员便利性账、外加外交计策欺诈账都算上之后,四本账的总收益,已经超出了修筑成本。
这个被李素多年前就跟刘备吹过风的计划,总算是借着四账合一,到了砸成本的阶段。
刘备拍板道:“这事儿就按照伯雅的做,光复雒阳之后,袁绍的颍川、汝南必成飞地,我们就趁着袁绍动摇是否要把这两地防务委托给曹操的契机,提前动手开始安排这些事儿。
反正朕本来就打算雒阳光复便授伯雅司隶校尉。此番信使回去宣旨之后,让伯雅把南方安排好,择时回一趟长安复命。等雒阳那边消停了,他就可以去雒阳上任了。
南阳郡与雒阳接壤,他继续兼管高顺那边的事儿也方便。领了司隶校尉后,他对益州、滇州的总督权,就到今年年底为止了。明年开始交还益、滇、交三州总督权。
保留荆州、扬州的总督权和司隶的监察权,到时候把司隶校尉改为兼司隶的总督权,就总督司州在内三州之地。
子龙年底要趁着凉快去平林邑,伯雅的交州总督权交出后,可以全权转给子龙,从明年正月算起,具体任期视交州收复进度和林邑剿灭进度而定,如果快的话就一年,慢的话再加一年。
两年后,必须收回子龙对交州的总督权,到时候如果吴地生产民生都有恢复,有积蓄发动对淮南的北伐,那就把子龙移为总督扬州事,把伯雅的扬州总督权也收回来。
最后,伯雅那个在博望叶县修运河的事儿,两年里必须彻底解决,两年内要从南阳、雒阳东出夺取汝颍之地,在那之前也要交还荆州总督权,朝廷法度不能废。”
荀攸和诸葛亮法正盘算了一下,对刘备的决议都没有什么可以再谏的,这事儿就这么办了。
了解李素的众人不由心中暗忖感慨:李伯雅终究只是个修水利的,到哪儿都改不了。在益州的时候挖西汉水改道,修嘉陵江航运。到了西北凉州搞水陆两用大篷车改良后勤。到了荆州一年,本以为可以逃过这个命运,谁知最后还是离任之前不修一条运河就不舒坦。
第687章 袁公定然否极泰来
对于在博望和叶县之间修运河这事儿,后续执行阶段当然还有无数的困难,无论是技术论证还是工程实践,麻烦都少不了。
但李素不会吧这些东西写在奏章里,因为在问皇帝要资源要决心的时候,就是该快刀斩乱麻。
先干起来,再按实际工程量要求加钱,预算五个亿的工程最后造着造着追加预算到二三十亿都是正常的。
事实上,哪怕刘备没批准这个奏折之前,李素利用他总督荆州的权力,已经让高顺干这活儿稍微干了几个月了——
今年刘备阵营不是扩军了八万人么,四万是南阳和巴郡的新兵,还有四万是袁绍和孙策的降卒。因为高顺长于练兵,八万新军的训练都是放在南阳地区,吃的是荆州的军粮。
几万人也不可能天天操练格斗技能和骑马射箭这些战场专业能力,也要训练吃苦耐劳和令行禁止、军纪操行。
所以,除去李素打周瑜时从高顺那儿抽调走的援军,剩下还留在南阳的新军,就让高顺带着他们先施工起来。尤其是后续的整个冬季农闲时节,南阳驻军闲着都能参与进来。
只不过,一开始没拿到皇帝的授权,那两个月的准备施工阶段,李素没有正式打出“修运河”这个旗号,只是说要“改善从宛城前往叶县、昆阳的后勤运输条件,整治道路”。
然后实际上,就是先把适合开挖河道的选址给勘测出来,该平整挖土的先稍稍挖平、修一条土路出来。
反正挖掘掉的土方量也不浪费,未来进一步挖为运河时,沿着已经挖低的路基继续深挖就好了。
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间方城垭口最低位置的地质条件也能先摸个底,便于后续准备分段挖井凿隧道埋黑火药炸山。
种种提前准备,不一而足。
当然,李素这种先斩后奏、隐瞒困难、上马再说的行事风格,也不能乱用。
它有个大前提:主持者得是李素这样的清官,知根知底。如果是别的官,那就得上严密的监察制度了,“编制预算/可行性论证/环评”一个不能少。
李素就是这么的宽于律己、严以待人。
谁让他是圣人呢,他自己的钱多到自家人永远也花不完(他也没想要很多儿孙),多出来的钱都能开地图编辑器了,给他权力也不会堕落。
……
刘备批准了李素的全部计划之后,一方面吩咐河北前线,按照李素和诸葛亮不谋而合的那个进兵方案,“佯攻壶关和邺城,实则吸引袁军火力后全取河南尹”。
另一方面,刘备花了几天时间,梳理了他要给李素的全部命令后,派出信使去武昌,让李素准备工作交接,然后抽时间回一趟长安。
算算日子,河北前线的关羽部队之前阶段的胜利是九月下旬初取得的。后来停顿了十天八天整顿后方、在新占领区慢慢建立统治。现在是十月初,很快可以投入新的军事行动。
佯攻壶关和邺城的活儿,不用半个月,十月半之前绝对会收回来。而彻底光复河南尹地区,差不多也就前后脚的时间,最多额外拖几天,所以十月下旬绝对可以搞定。
刘备给李素回信的使者,大约十月初五之前也能派出,十月初十就能到武昌。李素再花点时间交接东南线的工作,把扬州那边的事务扫尾交代一下,十月下旬之前肯定能动身回一趟长安。
不过李素毕竟不可能跟那些专门的加急信使一样狂奔,他得坐车船慢慢走,还带着家眷呢,陆路日行一百多里就是极限了,只能走到专业信使三分之一的行军速度。
水路坐船倒是快点,反正只是船夫累,李素可以睡大觉周夜行船。
长安到武昌一千六百多里路(直线距离才一千二百里,但不能走直线),水路占三分之二,李素差不多要十到十二天回到长安。到时候应该就是十一月初了。
刘备肯定有很多大事要跟李素商量,也不可能觐见刚三五天就放他走。所以留他住上半个多月交代各种事情都是难免的。
所以到时候雒阳周边肯定是已经彻底光复了,逃散的残敌和战后的治安漏洞也差不多扫清了,正好让李素这个司隶校尉上任。
争取十二月初之前正式上任,以司隶校尉的监察职权,花上两三个月时间清扫整顿,来年过完年后正好挪到司隶总督的位置上。
节奏很完美。
……
正因为刘备和诸葛亮的计划节奏完美,所以后续操作阶段倒是没什么好多赘述的——因为执行的时候,压根没遇到什么足以让他们措手不及的大意外。
十月初四,刘备的命令就加急传到了上党前线。关羽的部队本来就还处在战备状态,所以仅仅稍微准备了两天就转入进攻姿态。
哪怕没有刘备的命令和诸葛亮的调整,关羽拿下雒阳都是必然的,区别只是现在还要去壶关演一演,以便于将来多气一气袁绍,想尽一切办法促进袁绍尽快气死。
十月初六,之前负责占领上党郡的张飞部队,便在壶关县驻军数万,前出到壶关口摆开阵势、大造攻城器械,一副两三天的短暂攻城准备后,就可以总攻破关的架势。
壶关这个地名,分为壶关县和壶关口、壶关陉。前者是一个县,已经在张飞占领上党的过程中被刘备军占领了。
壶关口是壶关县以东、壶关陉这条山道的西侧出口,自古筑有关卡,目前还在袁绍军的占领之下。
而且即使突破了壶关口,后面继续往东还有八十多里的太行山山区谷道,袁绍军还可以沿着这条陉层层立营寨设防。走完最后八十里太行山谷,才能进入邯郸安阳周边的河北平原,再往东才是彻底一马平川到黄海。
张飞的举动让袁绍军很紧张,魏郡赵郡之地都是一夜数惊。
虽然最初两天只是组装投石机、用神臂弩压制城墙,对壶关墙上的袁军杀伤不大,告急求援的军情还是一次次往邺城送。
壶关这地方,关墙确实不算高峻,在投石机的猛砸下也确实撑不了多少天——这种山险之处的关卡,主要是靠地势狭窄逼仄来保持防守方的优势。就算破口了第一道关墙,后面八十多里山路还是会处处被堵,所以墙壁本身不重要。
张飞的佯攻演得很认真,刚进入十月中旬,壶关关墙已经被张飞的投石机砸得处处缺损。还没到十月十五,袁绍军终于撑不住了,放弃了这道关墙往后续的纵深山谷营寨撤退——
袁绍军将领已经意识到,壶关陉的西端出口不好守,因为那地方留给张飞的攻击正面太宽阔了,张飞的大部队可以呈扇面远程输出关墙。
如果退到山谷中段,因为山谷正面就那么窄,也没那么大面积给张飞展开远程部队。
说白了,先秦的时候壶关关卡的位置设在西端谷口,那是因为那个时候远程投石机对关墙威胁没那么大,不需要考虑“关外战场面积太辽阔,会不会给敌人太多部署远程武器的展开空间”这个问题。
吸取了教训后的袁绍军节节后退,迟滞防守。但因为放弃了坚固的土石关墙,后续的防御工事都是非永久性的,虽然还能继续死守,需要的预备队兵力却陡然上升。
不往壶关战场背后投放个十几万人以上的预备队,谁也没把握守住八十里深的壶关陉。
……
十月初十,壶关方向的第一波噩耗就传到了刚刚回邺城养病的袁绍——
袁绍败退已经有快二十天了,但是之前他刚撤到黄河北岸的黎阳就因为颜面丢人、忧气交加病倒了,在黎阳卧病了半个多月。现在稍微好一点,才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