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575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575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还有些忧疑:“陛下这是已经决定了?”

    荀攸:“陛下没说的事儿,我们也不好提前说,不过明日便是五日一朝的朝议日,今日且尽兴,明日自知。”

    诸葛亮:“我只是觉得,雒阳未下,太尉还未算克尽全功。李师在江东,也还有建业不曾攻破。提前受封赏,总觉于理未必适合。”

    荀攸:“陛下仁厚念旧,非其他肇基之君可比,不怕对臣下功高不赏。官职和爵位可以分开给嘛,下次雒阳、建业城破,周遭平定,还可以再补的。

    伯雅可是多次说,圣人三十而立,他尚未而立,不可独相,这话也只有他配说得出来了。”

    诸葛亮这才放心,没有再问。

    ……

    次日朝议,刘备果然提了封赏的事儿,诸葛亮顾虑的那些问题,朝中也有大臣演白脸装模作样隐晦地提了一下。

    刘备表示不存在这些顾忌,随后就宣布了官职赏格:

    河北方面诸将,关羽因破袁首功,从太尉调任大将军。

    爵位暂且不变,显然是留待雒阳光复之后再给。

    诸葛亮功劳已居其次,主官由太尉长史转为大将军长史。爵位升为阳都乡侯,食邑增加到两千户(原先是阳都亭侯)

    同时,诸葛亮在朝议结束后,还通过私下渠道得到一个消息:等关羽光复雒阳之后,他原本兼任的地方官差事,也能顺带跟着往上挪一挪。

    河内战役期间,因为诸葛亮要统筹关羽军的后勤和军需,所以他是兼了河东太守的。光复雒阳之后,他的河东太守就要调任为“河南尹”了,也就是做雒阳所在的郡的长官。

    河南尹级别跟京兆尹一样,都是比普通地方太守高出很多的,等于是直辖市和地级市的区别。

    当初刘备刚光复长安、从“权摄汉中王”升级到正牌汉中王的时候,李素就代理过几个月的京兆尹。现在诸葛亮从地方太守改为河南尹,也是复制他恩师五年前的老路了。

    另外,等关羽光复雒阳之后,按照汉家故事,大将军就该重设北军五校、并设北军中侯作为协调监督五校的文官。到时候以诸葛亮的身份,也能兼北军中侯之职。

    这个职务在汉灵帝末年、何进当大将军的时候,原本是刘表在干的。刘表卸任之后,因为很快何进就把自己玩死了,北军五校也名存实亡,此后朝廷再也没有设置过北军中侯官职。如今时隔八年多,刘备才准备重设。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诸葛亮的官职升迁速度,就是五年前的李素——当然了,后续他不可能再升得那么快,因为没几年就要天下太平了。

    一旦天下重新一统完成,和平年代立功的机会当然没有战争年代那么多,升官速度也就要慢很多。

    以诸葛亮目前的年龄和资历,战争结束前升到三公是不可能的了。或许将来还有海外开拓和变法革除弊政的机会,让他攒攒功劳。天下太平后再过个四五年,能做到三公就很不错了。

    即使那样,其实也很快了,到时候诸葛亮也就跟他原本历史上27岁出仕时年纪差不多。也能勉强追平他恩师李素登上三公时的年纪(李素也是27岁做到三公)

    关羽和诸葛亮,显然是这次河北军中升赏幅度最大的赢家。

    其余众将当中,原本职位较低、年轻资历浅的王平,却是此次功劳第三的存在。

    主要是这次的河北战役,对于王平率领的山地部队穿插包围的要求非常高。奇袭光狼城杀文丑、围张辽,数次战役都是王平的无当飞军打硬仗,立首功。

    所以王平的升官幅度也是最大,直接从校尉级别跳过中郎将和杂号将军,居然最终给到了四X将军中最低级的安北将军,封阆中亭侯,食邑五百户。

    历史上,王平得三十年后、年过五旬时,才在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打完街亭之战斩马谡后,因为王平有劝阻马谡之功,才给到这么高的位置。现在算是一步登天了。

    不过大家也没有什么不服的,朝中高级武将都知道,这是王平这辈子最高峰的闪光点了,后续他或许没有再建这种奇功的机会。也许到天下重归一统,王平都要一辈子顶着安北将军了。

    王平之后,张任功劳再次,因为他在持续近五十天的围困张辽战役中,始终围住了张辽往南突围的道路、以及阻挡了袁绍往北狂攻石门陉救出张辽的企图。

    所以张任被提拔到杂号将军,称强弩将军。这封号也不算首创,几百年前汉武帝的时候就有了,最初汉武帝以李沮为之,此后历帝也多有封此将军号。

    关羽麾下诸将,功劳再次的是徐晃,他参与了阻击吕布的战役,以及对张辽北逃的围堵,综合算下来,也是提拔到四安将军,称安东将军,战后跟王平平级。

    不过,徐晃战前的级别比王平高,所以这次战役中的升官幅度也就小了。但他的领兵才能比较泛用,未来还有不少别的立功机会。统一过程中还有可能升。

    另外,考虑到做了四X将军级别后,就有可能承担一个州的防御使差事。战后王平如果没有用武之地,可能会被安排回益州担当防御使。

    而徐晃因为是河东人,关羽老乡,后续的战斗还要一直参加,有可能被刘备任命为并州防御使。至于并州防御使的地盘,就要靠跟吕布的后续作战抢过来了。

    至于其他参战部队的主要将领,比如张飞、马超,那战功自然是在徐晃之上的,甚至更在张任之上。

    毕竟他们都在击溃吕布的战斗中立了主要功劳,马超还有歼灭成廉、保卫河套的功勋。

    只是他们级别都已经很高了,所以张飞只是增加了食邑,没有动车骑将军的官职。马超则是从征西将军提为左将军。

    河北战场的主要功臣全部封赏完之后,重头戏就轮到了平吴的文武众臣。

 第682章 册封公爵

    刘备对李素的封赏思路,恰好与他对关羽思路互补。

    因为建业还没光复,所以对李素的封赏同样不能一步到位。刘备留下了这个借口,准备过几个月、拖到来年再升一次。

    于是,刘备就暂不动李素的职官,继续保留司空,同时对他的外任总督略做调整。考虑到司隶地区即将全部光复,刘备就把李素的卫将军职位拿掉,先加司隶校尉。

    明年说不定还会改革官制,让司隶也允许出现临时性的“总督”职务,然后把李素对司隶地区的管辖合并到他的地方官职里面去。也就是在李素的“总督XX州”里面,加一个司隶,类似于后世那些设总督的朝代,有“直隶总督”一样。

    当然,“总督”的年限上限依然是要卡的,所以刘备才希望过完年再给李素加司隶地区的总督。这样才能确保“总督”职务依然是任期一年、皇帝可以特批再延长一年,也就是总任期绝对不超过两年,杜绝出现割据的趋势。

    最后,将李素的爵位从万户的县侯提为郡公。

    这也是刘备三开汉室后封出的第一个公爵——倒不是说刘备给李素的待遇超过了关羽,只是朝三暮四调整下顺序。给关羽先升大将军后给公爵,给李素先封公爵后升丞相。

    主要是刘备知道,李素自己不希望在三十岁前当上丞相,要给后世一个好榜样,那就明年再说好了。

    局势发展到目前这个状态,对李素的每一次封赏,都不再仅仅是他和刘备之间的事情,而是要作为一种制度建设的模范,供后世帝王子孙学习的“祖宗之法”。

    所以,才必须慎重。以后几十代皇帝,都是要不断援引这个案例,作为卡功臣升迁速度的标杆。

    关于郡公设置的很多细节,也都成了今天这场大朝议上的重中之重。

    当然了,关于郡公的性质,关西朝廷和关东伪朝倒是非常默契,都规定是不立社庙、不追封祖宗。

    所以这种郡公跟历史上王莽、曹操的公爵有本质区别。

    因为对王莽和曹操来说,最关键的不是是否称公,而是这个公要自带社稷、追封祖宗七代,和一套独立的公国朝廷班底。有了那些东西,才能先自成独立国家、有独立行政和军事体系,为篡汉建立基础。

    没有社稷、没有自己政府班底的郡公,是没有皇权威胁的。

    季汉第一个公爵的册封,当然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满朝羡慕嫉妒和热议。

    不过,光复整个江南的功劳,毕竟足够巨大。李素从年初歼灭击杀孙策开始,他已经累计了那么多功劳都还没议升赏,此刻数功并赏,升高点也说得过去。

    另外,为了给郡公这个制度开个好头,形成惯例。刘备这次虽然给李素公爵,却没有打包“不名不趋、剑履上殿”这一整套“如萧何故事”的额外礼遇。

    只是把“剑履上殿”这一项单独抽出来,作为未来公爵的一贯礼遇。

    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历史上的萧何故事只是给萧何这个特定人物的,而不是普发给某一级爵位的待遇。后世模仿“如萧何故事”,一般也都是一朝只有一人,都是权倾朝野之辈才配。

    刘备是希望把公爵制度建设好,别玩崩盘,这就要卡一卡礼法待遇,不能一次性给全。

    剑履上殿没什么问题,只是上朝面君和去太庙时的着装待遇。以后凡是封了郡公的,都可以穿鞋佩剑,也便于一目了然看清臣子之间的尊卑。

    不名不趋如果给的人多了,容易造成朝议秩序混乱,看起来不整齐,就不普发了。

    不趋意味着一个臣子上朝的时候可以走得慢一些,如果有这种待遇的人有好几个,上朝的时候还压在文武领班之首,后面的人却要碎步小跑又不能超过他们,看起来不整齐,也增大了其他大臣的礼仪负担,不利于朝廷团结。

    不名,则意味着觐见的时候宫廷常侍报来人身份时,只报官职不报名字,这本来隐含了一种“皇帝跟咱交情很熟,只说官名皇帝就知道是谁”的暗示。

    关羽张飞李素跟刘备当然是熟得不能再熟了,不名刘备也知道是谁来了。但这个待遇也不该作为公爵的普遍待遇推广,不能保证未来每一个公爵都是跟皇帝熟到称兄道弟的。

    所以,为了制度建设,即使李素和关羽等人这辈子注定可以拿到“不名不趋”,也要分开给。

    ……

    商定完郡公册封的全部细节和待遇之后,下一个关注点就是李素这个郡公的封地究竟在哪儿。

    按照常理,大部分公侯爵位都会尽量选择受封者本人的祖籍所在。

    但考虑到李素名义上的故乡中山郡还没光复,而且刘备私下里也知道“伯雅早年在中山的出身不太好,也没什么亲戚”。

    所以刘备一贯是想帮李素回避早年经历,哪怕当年刘备做不了主,也会尽量为李素斡旋他实际控制的辖区,给一个实封——比如当初刘备盘踞蜀中,给李素斡旋争取来的郫侯,其实就花了很多代价。

    如今,益州已经治理多年,而且蜀地人口稠密、之前受战争的破坏也比较小,已经和平了八年了,人口增长恢复明显,成都平原就那么大平原面积和发展潜力,后续发展都只能往工商业上走了。

    而且,天下统一进程推进到这一步,蜀地因为交通条件的不利,已经很难继续作为往关东、往东北方推进的后勤基地了。

    毕竟从华夏大地的最西南角打回最东北角,蜀地除了提供军工武器和其他高附加值工业品之外,别的农牧产品和基础的林矿产品都没法外输,运输成本太大。

    天下一统之后,刘备的朝廷越往东迁移,反而要防止蜀地出现一家独大的势力,避免割据的嫌疑。所以为了朝廷也好,为了保护李素、帮李素避嫌也好,刘备都选择了在李素新光复的占领区,也就是扬州地区,给李素选了一个郡作为封地。

    江东前线三郡丹阳综合发展最好,是江东政治中心,但目前还没收复。人口和经济原本是吴郡最好,不过吴郡民风更暗弱,民不尚武,所以军事潜力太弱,不像丹阳郡可以征出山越族的丹阳兵。

    发展最差也最地广人稀的是会稽郡,不过那儿发展潜力上升空间也最大,还有漫长的海岸线未来可以发展航海,于是李素就被封为会稽郡公。

    另外,刘备考虑到李素将来可能还有爵位封邑方面的上升空间,而且会稽郡面积大,县的数量很多,所以没有一次性把整个郡封给他,只是划了十个县作为封地。

    未来李素再立其他功劳,要拥有跨郡的封地,是很困难的,但是在本郡再多拿几个县,增加封户数量,阻力就要小得多,李素继续立功的动力也大得多。

    刘备这么安排,也是又埋伏了一个“祖宗之法”在里头,给后世帝王子孙学习模仿。

    刘备知道李素擅长种田搞建设,而且他跟诸葛亮师徒那些小巧的工业发明也层出不穷。到地广人稀山越人密布的边郡当公爵,李素于公于私都会帮忙建设自己的封地,也好扩大属于自己的财源和赋税。

    同时,目前的扬州和荆州,才是未来对抗曹操的最前线。战后把扬州恢复生产一下,将来还可以出兵夺取淮南,作为统一天下最后之战时的一路重要力量。

    于是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虽然没有不名不趋,但剑履上殿加上郡公爵位,再考虑到司空的年纪,将来显然是超过萧何故事了。

    纵然陛下不用像高祖那样防范武臣,但文官谋主先封公,也算是开后世子孙垂范了,今天的每一着安排,都是奔着将来被人当祖宗之法借鉴的考虑去的。”

    参与朝议的众臣,在讨论完李素的具体封赏和公爵设置后,心中纷纷如是揣摩。

    ……

    搞定李素的事儿后,其余赵云、黄忠、甘宁、太史慈、周泰、鲁肃、顾雍等人的升迁,就容易处理得多了,毕竟都是有惯例的常规操作,不用搞制度创新。

    赵云是南方众将中、此番升赏前原始官职地位最高的。

    他也是从去年当阳之战起就没有论功过了,考虑到他有多场野战全歼敌军步兵大军主力的战绩,先全灭程普,后全灭于禁。仅这两项,就已经不亚于历史上关羽从荆州北伐中原时的总功绩了。

    何况赵云还有其他多次小规模战役的功劳,在全灭江东的过程中总功绩绝对排得进前三,所以最终是从后将军升为卫将军——李素的卫将军头衔换成司隶校尉后,已经空出来了,正好给赵云。

    连赵云都只是“平吴之功前三”,而第一毫无疑问是李素,那也就意味着,那些武将里面,也有人功劳比赵云更大一些,抢了第二的位置。

    熟悉今年以来战报的朝臣,早已看出来这个功劳第二的位置,是黄忠的——黄忠运气非常好,在赤壁…沙羡这场歼灭孙策六万水军主力的最大决战中,捞到了最大的一块功劳,击毙了孙策本人。

    而且因为李素的战事任务安排,后来的太湖水战中,黄忠也是带着李素的中军收割了不少功劳,最后还让他主持对建业的攻城战。可谓是有始有终,有水战也有攻坚。

    所以,这次南方诸将的升迁中,黄忠升的级数是最多的。只不过他来得晚,基础起步低,最终官位依然不算非常高。

    黄忠战前是校尉,赤壁之战之功和杀死孙策之功,经朝议认定当升为杂号将军,暂定的封号是“积射将军”,这也是一个西汉就有的杂号,跟“强弩将军”并列。

    也就是说黄忠杀完孙策这个功劳论完之后,他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