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564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564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弟弟!

    再说,沮监军的计策,难道你就是完全一字不差转述的么?你明明已经揣摩过主公心思、巧言令色加以修饰,把他原话中那些过于耿介、直刺主公之过的建议文过饰非、断章取义。

    你最后对主公说的那些内容,最多有七八成是沮监军的恳切原意,剩下都是你为了媚上、争取主公采纳而和稀泥的,都是你自己的意思!现在计策败了,你怎么有脸把责任完全推给别人!”

    辛评说完,几乎气晕过去,辛毗被骂得狗血淋头,也不敢顶嘴,只是拿湿麻布请兄长敷擦冷静一下。

    说句实话,辛毗这人,在此次代替沮授出谋划策之前,确实没有什么表现机会,历史上他在袁营阶段也没做出什么事儿。

    所以他只能算是跟着兄长寄身袁营混吃混喝、不做事也没重用。相对的,忠义方面也确实比较淡泊——都没事做的人,还嫌弃阵营内文官互相倾轧,自然也不会对主公死忠了。

    演义里把辛毗的前期作用描写得比较多,那是因为演义喜欢用一个人一生的最高成就来贯穿一个人的全部事迹。历史上辛毗后来在曹营做了不少事情,演义里就把他写得似乎在袁绍手下也有建树。

    (注:比如现实中,黄忠在定军山斩夏侯渊之前并没有一贯的名将表现,斩夏侯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到位了之后、水到渠成的人生最高光时刻。但演义不会强调一个角色的成长,都是一出场就把对方写成名将之才、按照一辈子的最高成就来吹嘘)

    混吃混喝久了,刚刚才捞到真。赏识,所以真。忠心也才刚长出来没多久。

    他巧言令色地安抚了兄长挺久,也表示了一番悔过,最后才请求辛评以解决事情为优先。

    “二哥,小弟知道自己错了,猪狗不如也好,你要如何责骂训诫也好,这都是后话了。眼下这事儿得解决完,沮监军真的被彻底褫夺一切权柄,断后的部队会不会乱?

    会不会给关羽可乘之机?你我又该如何明哲保身?二哥,听说您当年和刘备、李素也有些交情,您一直说当初您给贾琮当从事的时候,李素还对您礼遇有加,跟对沮授相去不远。

    若是袁……主公帐下真的文臣谋士倾轧如此惨烈,一策献错就要被众同僚落井下石,我们不如……”

    辛评大怒,直接狠狠一个耳光抽过去,把辛毗打得嘴角溢血、耳膜都嗡嗡地:“畜生!我们辛家莫非要出背主之贼了么?”

    辛毗被抽不敢还手,但也心中恼怒,加上他觉得自己是在为了全家人好,仗着自己年轻力壮,扑上去死死捂住辛评口鼻,防止辛评声音太大隔墙有耳。

    辛评本来就气得快晕了,被闷了呼吸,挣扎了五六秒就两腿一蹬,昏迷过去。

    辛毗大惊,他只是想让二哥别大声嚷嚷,同时也让辛评气力衰竭别在殴打他,觉得捂上短短数息不会有危险。

    哪有人被捂上几秒钟就憋死的?

    他慌里慌张松开,有掐鼻子与上嘴唇之间又拍脸揉胸口,好久之后辛评苏醒过来,他才松了口气。

    “二哥你别声张了!小弟这也是为了全家。”

    辛评被闷昏死了一次,整个人也颓了不少,下意识斥责:“你还好意思提全家!全族二十余口,连带良贱奴仆,共八十口,那可是全都在邺城!你要是起了歹心,这不是害了全族!”

    历史上辛评辛毗全家老小,可是全都被灭了的。

    那还是94版三国上,不少人的著名童年阴影之一呢。

    辛毗听了也是心中泼了一盆凉水,脱口而出:“原来二哥您对主公那么忠义是在担心这个……”

    辛评差点儿又重新气晕过去:这是何等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混账!你就是这么理解我的教诲的?!”

    辛毗连连摆手:“不不不!我什么都没说,二哥我知道您的难处,这样吧。如果这次撤换沮监军真的出事儿了,我绝不会辱没使命的。

    哪怕最后撤退的战事不利,只要我以身殉国了,主公肯定不会为难您,也不会为难咱的家人,这样我总不连累家族了吧?”

    君子可欺之以方。

    当然辛评也不算什么绝对的君子,他只是大节不亏,但是在不卖主的情况下,还是喜欢贪点小财的,毕竟家族里八十多口人要他养呢。

    被辛毗这么一解释,他还以为弟弟真要冒死执行任务、同时以死洗脱袁绍对辛家之前献错烂策的怨念,反而不好意思起来了。

    辛评:“佐治,你也别这么想,咱辛家这点脸面,不至于让你……”

    辛毗:“二哥你别说了,别担心我,照顾好家里人吧,主公战败肯定要找人撒气,咱也别住邺城了。我看沮监军也算是忠义之士,既然您跟他同僚一场,关系也不坏,要是沮监军没于军中,你也该照顾他的家眷。”

    辛毗竟是起了“要是真的事不可为,就索性投刘备好了”的打算,当然他知道自己身份低微,投过去也没什么待遇,而且刘备也不喜欢他这种反复无常小人的做派,所以没资格谈条件。

    所以,辛毗觉得要是真崩了,设法拉着沮授投刘,到时候二一添作五,跟沮授透底说“我兄长辛评也觉得袁绍猜忌、喜欢谋士内讧,不愿意再蹚浑水,愿意投降,只是看在家眷被扣,不敢妄动。

    先生只要愿意,可以不用投降刘备、只是暂时保住有用之身,请刘备宣布我等已死于军中殉国了,袁绍自然不会为难我等家眷,我二哥自会把家眷都救出来。”

    当然了,这只是辛毗对于被迫陷入险地之后的一招自救,他还没到铁了心非要投降刘备、甚至拉着沮授一起投的地步呢。

    一切还得看前方战况,看沮授的权力交接会不会导致正面战场的崩盘险情。

    ……

    筹划好了退路之后,第二天一早辛毗也就跟着郭图一起去宣布袁绍命令、撤换沮授兵权。

    辛毗心中有了底之后,也表现得更加积极了一点,表示危险的活儿他去干,郭图如果不愿意的话,可以不用进沮授的军营,以防沮授真有包藏祸心的话、狗急跳墙害了郭图。

    郭图本来就心虚,听辛毗居然一下子大义凛然肯承担危险任务了,当然是大喜过望,把“传旨”的最后一公里使命彻底交给辛毗去办。

    反正传令团队里都是郭图的人,袁绍又没千里眼,只要自己人不嚼舌头,袁绍怎么会知道前方具体工作是怎么做的。

    辛毗带了寥寥几个护卫直入沮授的营地大帐。

    沮授亲自出迎,看到只是辛毗来此、并无其他位高权重之人传令,还有些诧异,但也没有丝毫不恭敬。

    辛毗要求沮授屏退左右,然后拉着他单独进帐,一言不发把袁绍的手令给沮授看了。

    “沮公,事急矣。为今之计,你自己看着办吧。有件事儿我得承认,是我对不起你……但眼下形势危急,不是做哪些于事无补的追究责任的事儿的时候。”

    (

 第667章 诸葛亮 你觉得以我的智商会错过这种白给的机会么

    辛毗这次来见沮授的时候,内心的打算虽不至于说要主动背叛袁绍,但至少也是五五开,没有任何倾向性,想主动点爆沮授这个火药桶、给个痛快,看沮授自己怎么抉择。

    如果沮授乖乖交权、而且没闹出交接过程中的麻烦,那辛毗也就跟着走,继续当一阵子袁绍忠臣。

    如果沮授不交权,那他也借坡下驴,对沮授表示“我也有此心久矣”,这样自己的人生安全就能绝对有保障。

    就像演义里吕布威胁李肃“杀此老贼、同扶汉室、共作忠臣,不知尊意若何”时,李肃借坡下驴那句“肃亦欲诛董贼久矣”。

    然而,沮授不愧是忠臣,最后关头得了如此噩耗,虽然痛愤不已,但还是选择了交权。他只是考虑到断后部队的稳定性,大义凛然地说:

    “主公要我彻底交出对断后人马的监军之权,这没问题,但如今时已近午,石门陉厮杀正烈,不可临阵变故以免动摇军心、坑害三军将士。容我今晚收兵,再跟你们交接军权,可否?”

    要不是沮授这个态度表得快,辛毗都差点儿主动拱火了。最后好悬是话到嘴边收住,只是恭维地赞了几句:

    “沮公深明大义,一切以三军团结、文武同僚和睦为要,实在高风亮节。主公纵然对先生暂有误会,终将拨云见日,毗回去复命时,也会极力为先生辩驳。”

    沮授和辛毗都以为这事儿已经压下去了,这一个白天至少不会再横生枝节。

    而且他们在这儿断后拖延敌军的时间,也不用再坚持多久了——袁绍今晚应该能退到怀县,明晚能退到平皋,再往东,就彻底安全了,能回到冀州境内。

    就算中间略有拖延,最多也就留一天多的时间余量。

    所以,沮授这支部队,在这儿最多再堵口两天,也就能找个晚上的时间、抛弃辎重,全部骑马轻装后撤。

    纯骑部队不带物资不惜马力,短期行军速度比步兵大军快三倍都是轻松的。所以袁绍还剩一天多步兵路程脱险的情况下,沮授多追赶三天的步兵行军路程差,也是追得上的。

    这段时间里,马超应该也还赶不到丹水战线。

    ……

    不过,只能说大军将要彻底溃败的时候,内部矛盾总是会特别容易引爆出来。

    另一方面,这种“引爆”也不完全是偶然或者运气不好,而是跟对面的谋士拱火挖坑有关——

    此时此刻,沮授对面的石门陉关羽大营里,负责拱火工作的可是诸葛亮!那是何等的存在!

    前些日子的稳定相持阶段,没有任何战术花哨可以玩,诸葛亮发挥的空间自然不大,也就是稳健指挥战略防守。

    当然了,指挥相持防守、以正道用兵,诸葛亮也是很不错的。

    毕竟后世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打稳固的相持战,诸葛亮的防御就没被突破过,他相持战的唯一弱点就只是寿命,有时候比命长比不过对面的老乌龟,会被活活耗到阳寿用尽。

    但现在十九岁的诸葛亮,完全不用担心寿命方面的破事。

    他当初有一搭没一搭地往袁绍阵营内部埋雷、弄那些“不计回报”的长线反间作业。现在到了袁绍军运动起来、有撤军嫌疑的时候,当然要集中拿来活动拿来用了。

    于是乎,辛毗跟沮授聊完,刚刚回到沮授给他安排的营帐里歇息,没过多久,居然有些军中的佞幸嫉妒之辈来拱火。

    这些人也不是什么历史留名的人物,无非是一些军司马级别的龙套,只能说任何时代都不缺想要落井下石翘掉同僚、上司让自己往上爬的人。

    辛毗一开始还不了解,以为是沮授的人,听他们开口之后,才大吃一惊——这些人居然向辛毗告密、提供了一些证据,显示负责轵关陉那边堵口的将领麹义,居然也有跟关羽的人勾结。

    关羽派人给麹义送信谈条件、叙旧了不少事儿,还提到了去年冬天“警告麹义别救援张辽”那次野王以北野战时,双方的默契和交情,还有后面很多其他久已有之的破事。

    辛毗越看越是心惊,一边稳住这些告密者,然后拿着密信去找沮授。

    沮授也是一个头两个大:“这些都是关羽的反间计!这几天我虽然严密封锁了主公的主力已经后撤的消息,但估计关羽嗅觉敏锐,自己估计到了,所以各种反间变本加厉。

    我已经严明军法,要求不得传播一切这方面的谣言,违令者斩!大敌当前这是动摇军心的事儿啊!”

    辛毗:“先生,你这样果断专行,就不会回去之后,主公对你更加猜忌?而且按照军法,对于发现己方将领有通敌嫌疑的发现者,怎么能乱行军法?

    这些人虽然来我这儿告密,可他们也是实打实截获了关羽派出的信使和密信的,物证并非捏造。于情于理,最多只能把他们暂时监押,还请三思!”

    沮授是彻底没办法了,心中那个憋屈啊,暂时就把那些两头告密求升官发财的家伙关起来。但这样一来,军中死忠于袁绍想捞好处的人,又少了一批。

    ……

    当天午后,对面石门陉内的关羽大营,关羽在听取了当天上午的交战情况后,正在跟诸葛亮一起吃饭、商讨对策。

    “今天沮授防守石门陉的战况怎么比前两天愈发激烈了,他居然还趁着我们一波攻势结束的时候,投入那么多生力军反推回来。”

    诸葛亮放下筷子,凝神思索地回答:“依我看,沮授这是虚张声势,外强中干了。前天我预料袁绍得知张辽覆灭后会全军撤退,这一点肯定是没料错。

    袁绍只是不肯声张,这样一方面他能安全撤,另一方面也少丢点面子。但沮授那么快就要奋死反扑装出还有余力的样子,是我没想到的。

    我觉得他应该在自己的断后部队也要撤退的时候,才会虚晃一枪、然后趁机与我们脱离接触。现在算算时间,如果袁绍是前天跑的,现在还没撤到安全的地方,沮授应该再多坚持一阵子才对。

    他提前狗急跳墙,只能说是沮授内部又有了新的麻烦——或许是我们的某一项反间计真的成功了,也可能是袁绍内部主动有了别的内讧,或者谋士们对于后撤计划具体执行的意见分歧。

    我无法判断究竟是发生了这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或者哪几种,但肯定逃不出这个范围,总之都是对我们有利的。

    我军可以继续加强攻势,或者假装在傍晚的时候如前几天那般收兵、但实则趁收兵天黑后敌军放松警惕、再次发动全军猛攻。

    而且可以让王平带无当飞军中之部分精锐,趁着下午天色未黑、山路还好行走之时,带少量精锐从石门陉旁一二十里寻相对不那么险峻的地方,翻出去,趁夜从别的方向配合袭扰,以为疑兵。”

    诸葛亮没有猜到沮授那边究竟发生了什么,但他能根据分析组合想到全部各种可能性预案、然后有三分之一的命中率,那也已经是非常逆天了。

    而且细节本来就不重要,对刘备阵营一方而言,这三种可能性的军事应对方式是差不多的,可以一招鲜吃遍天。

    石门陉这边的太行山地形,自然是比光狼谷更难翻越。因为带着“陉”字的地方,就意味着谷道两侧都是悬崖峭壁。要绕很远或者用吊篮绳索吊坠下悬崖,才能通过。

    否则,“太行八陉”这种地形也不至于让历史上秦赵两地的诸侯动辄相持厮杀一年半载甚至好几年的,实在是这地形不好展开绕不过去。(历史上太原城被围攻的战役,也经常一围城就是一年甚至几年,地形实在太恶心了)

    这行军难度,堪比邓艾过马阁山或者傅友德过摩天岭,所以哪怕是王平那些登山如履平地的精锐,也带不过去太多。

    吊篮绳索配套都够,最多也就带两三千人吊下去当敢死队,夜袭骚扰。剩下的两万人只能是走正面慢慢攻。

    关羽想了想,追问:“王平带不了多少人,这么干有危险么?”

    诸葛亮:“如果是强攻,当然不行,我敢这么干,那就是准备给沮授最后一击了。黄昏之前翻过最险峻的路段,入夜后迂回到位发起奇袭、配合正面,绝对没问题。

    对了,之前安排的那些反间、流言,今天也要继续加大力度,最后一击之前,能扰乱敌人多少军心就扰乱多少。”

    ……

    一切,都按照诸葛亮的安排、乃至关羽亲自督办交代的细节,部署了下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