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5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已经开始绸缪。
诸葛亮选择了太行山轵关陉所在的轵县、往河对岸弘农郡新安县的崤山北麓,然后往河道里设置铁锥和沉船构成的暗礁、同时在上游两岸险要之地设置营寨、拴置随时可以点火的火船。
这一段的黄河河面,虽然不如再往上游的陕峡砥柱山一带那么险要,但也是比较可观的,北岸是太行山,南岸是崤山。
陕峡砥柱山一带,等于是后世的三门峡,而诸葛亮选定的截击点,则相当于后世修“黄河小浪底工程”的位置,河面宽度也缩窄到只有一百丈。
袁绍的部队真要是敢从黄河一路往上绕到清水河、河东郡的东垣县,诸葛亮绝对会用火攻让他们痛不欲生。
换言之,诸葛亮堵死了袁绍陆路把野王、沁水、温县等河内据点包围起来后,黄河水路直接大迂回打河东的路线。
袁绍想要发挥兵力多的优势、围而不攻绕后,也只有乖乖先从陆路攻破之前丢掉的太行八陉之二的轵关陉、箕关陉,然后从太行山背面陆路把诸葛亮的火船水寨夺了、彻底肃清堵截黄河河面的防守力量,才能通过。
然而,要夺回太行八陉级别的险关,难度可比走黄河河面直接开船逆流而上难得多了。就算袁绍也有了强大的攻城武器,杠杆式投石机装备规模可观,最多也就是砸塌轵关陉的关墙。
但轵关陉一带的山谷陉道长达几十里,关羽作为防守方,绝对可以层层设防依托山势,真打起来绝对让兵力众多的袁绍苦不堪言。
而南线如果不能通过轵关陉和黄河河道进入河东郡的湅水流域,那么就只剩最后一条老路可以到湅水流域和安邑了,也就是一年多前张辽不宣而战偷袭关羽那次,从上党翻越中条山和王屋山、由闻喜县到安邑。
但这条路如今关羽已经设防,而且有王平的部队把守了沿途太行王屋险要之处的端氏、蠖泽二县,张辽如果能攻破的话,早就攻破了,攻不破的话,也永远到不了闻喜,到不了湅水流域。
……
六月二十二日,袁绍军的攻势开始了。
第一波的攻势,甚至比诸葛亮想象的还要不着调——诸葛亮是想好了,觉得袁绍应该理解“单路兵力超过十万人就容易展不开”的基本兵法常识。
所以一开始就应该野王、河东南线安邑、河东北线临汾三路齐攻,这样才能把袁绍军的兵力优势尽快发挥出来嘛。
但诸葛亮高估了敌人对兵法的理解。诸葛亮自从去年冬天写完《兵法。内外篇》后觉得已经是常识的东西,对于对面的敌方将帅而言,只有沮授能掌握这种“常识”。
而第一阶段掌握战略布局兵权的袁绍和许攸,并不知道这种“常识”。
许攸连避免部队单路堆叠过多的思想都没有,谁让他的兵法修养主要在于算计人、以及纸上谈兵呢。他就没见过十万人以上的大军堆叠是个什么概念。
所以他就是让十几万部队,分兵围攻野王、温县和沁水县,试图把丢失的河内郡领土先全部拿回来。与此同时,让剩下闲着的部队尝试从黄河干流逆流行军,绕过河内与河东之间的太行关陉。
所以,诸葛亮的那么多安排,只有如前所述的一两招用上了,剩下的几招还处于媚眼抛给瞎子看的状态,闲置在那儿。
类似于诸葛亮配置了一块3090的显卡,对付许攸却只需要运行斗地主、LOL一类的游戏,闹得3090都开始怀疑人生:我到底是不是一块3090显卡?怎么一万多个CUDA计算单元每次都只需调用几百个呢?剩下的怎么老是闲着呢?
……
不过,虽然计策没用上,正面的堂堂正正进攻,还是打得非常惨烈的。
毕竟关羽要扮演“河东河内地区总共只有十万兵力”的状态,以免把袁绍吓走。所以留在河内一线防守的总兵力,不能超过六万人,否则就太假了。
剩下四万人,理论上安邑闻喜等地得留一万,临汾至少留两万多,剩下几千人守住临汾经沁水通往沁水县和野王的沿河端氏、蠖泽。
河内前线的六万人里,野王原本是交通枢纽,留两三万兵力也是应该的。黄河岸边的温县,乃至石门陉外的沁水,各留一万人也不过分。
剩下的万余人马,本来应该作为机动部队,填塞野王与另外两县之间的防线——因为关羽和沮授之前已经相持了半年了,相持阶段,沮授在那儿建造简易防线,关羽当然也要造,否则容易被偷袭。
只不过关羽压力不大,所以不用造三道简易防线,野王和沁水县之间因为有沁水河道的掩护,在河南岸再留一道防线就够了。野王与温县之间是纯陆路,关羽就修了两道。
袁绍在许攸的建议下,集结了近二十万人猛攻南线,在河内平原上进兵,所以第一阶段就得先攻破关羽连接河内三县的防线,把这三个县城分割包围起来。
负责攻击野王与沁水之间结合部的,是张郃、高览的部队,一线就分到了五万人。负责攻击野王与温县之间结合部的,是文丑、韩猛的部队,也是五万人。
其余麹义、淳于琼等人,跟随袁绍本人带领剩下近十万人,因为战场正面不够,作为预备队留在怀县,前线有进展再予增援。
麹义对于这个安排比较不满,他认为他应该跟文丑一样,担任钳形攻势的南面那支铁钳。袁绍居然宁可用级别资历都低得多的韩猛配合文丑,都不用他,简直把不信任都写在脸上了。
但麹义也不敢表露,他虽然情商低同事关系差,如今好歹也意识到:他之前不肯帮许攸夺沮授的兵权,所以许攸得势谗害了沮授后,肯定会连他一起穿小鞋。
还是忍一忍吧。
对面的关羽军守卫防线的部队,几乎只有进攻方十分之一的力量,饶是关羽立刻把野王、温县等处的守城兵力,也临时拉一部分出城、援护野外的连接防线,防守方的兵力,依然只有进攻方的五分之一。
不过,这种破口、堵口式的攻防战,对于器械精良、士气正盛的关羽军来说,正好很适合发挥。
搁小半年之前,他们还得去冲沮授的防线、然后哪怕冲破缺口也会被沮授的优势兵力反冲锋堵口。现在,已经轮到袁绍军破墙之后从缺口里涌入、而防守方可以堵口集火。
另外,因为第一天的攻势持续时间并不久,尤其张郃高览那一路要抵达进攻阵地时,就已经浪费了半天,所以刚发起攻势时就已经是下午了。
对方的防线在沁水南岸,张郃还要承受半渡而击的不利,结果在强行渡河阶段就损失了数千人马。
幸亏可以渡河的位置很多,五万人沿着沁水北岸五十里的正面排开、处处都能渡,导致南面的关羽军只能逮住几个点痛揍、其他没被逮住的点还能顺利渡过去。
张郃主力过河之后,就开始站稳脚跟,从多处猛扑关羽的防线。因为关羽本人坐镇野王、徐晃坐镇温县,都在守城,所以野战防线上倒是没什么猛将,水平都不如张郃。
野战防线的墙都不高,主要是太长了,造得高成本受不了,所以关羽这边的规格跟对面沮授一样,都是连夯土上的木质尖桩都算上,也只有一丈半高度。而且夯土有一定的坡度,甚至可以往上爬。
毕竟这种野战土墙没法跟城墙一样用粘合剂,堆砌夯土必须符合重力结构,如果墙的上下宽度差距不大的话,时间久了土自己就有可能崩落下来。所以这种墙从横截面看,都是跟修水坝时用的重力坝差不多。
张郃高览四万多人分几十处墙段往上冲,对面的七八千守军自然是捉襟见肘,很快就有好几个突破口被打破。张郃刚刚有点兴奋,吩咐投入更多兵力扩大突破口,结果就遭遇了防守方的精兵堵口。
关羽手下留了两个陷阵营,沁水防线和温县防线各投入了一个,这些营又被分成曲为单位,专门司职堵口。两百人一个曲,每营四曲,哪儿被突破了就先上去救火。
争取到时间之后,后续装备四棱锥枪且配盾的重装长枪兵方阵就上去堵口,把陷阵营替换下来,从缺口里冲进来的袁军士兵任你三头六臂都躲不过被捅成马蜂窝的下场。
每个缺口,不到一刻钟,就是几百条人命,一时哀嚎遍野。
张郃稍稍受挫之后,才意识到就靠一开始突破的几个口子是不够的,后续主力还得撞墙爬墙继续攻坚、打开更多缺口,让关羽军堵无可堵。
而张郃自然而然就选择了在已有突破口附近、不超过一两百丈的距离,再打开一些新口子。
可惜,他这种选择倾向,在知兵的关羽看来,也是很容易想到的,所以关羽也安排了对策。
关羽之前就通过攻打沮授的防线时,积累了很多攻防防线的经验,并且总结了沮授的不足。
半年前,关羽就发现了沮授不擅长在堵缺口时使用连弩,哪怕当时连弩已经有数年的残骸缴获逆向仿制经验了。
而之所以不能用连弩,关羽自己揣摩的理由,无非是“连弩笨重,移动不便,而防线太长,有几十里,不适合每隔五十步设箭楼立连弩”,成本太高。
关羽吸取了沮授的不够灵活应变教训后,改为把连弩做成车载,用车阵装连弩,在防线后面机动。一旦发现哪儿被破口了,陷阵营和四棱锥枪阵堵住口子,连弩车队也很快到位。
不过,车载的连弩也有一个缺陷,就是无法跟箭塔上那样居高临下、越过墙壁射击外面的敌人,这也是沮授不用这种办法的重要原因。
同时缺口正面又因为敌我绞肉搏杀、连弩无法抛射过顶越过自己人专射杀敌人,使用场景也不是很契合。
但是,随着张郃在已有缺口两侧再尝试突破新缺口时,关羽的机动连弩车阵就派上用场了——他们射不到墙外的敌人,却可以瞄着那些已经被新突破的点,对刚刚翻进墙内侧的敌人予以痛击。
无数张郃军士兵刚刚破墙翻墙,立足未稳,就被连弩洗脸,矢集如猬,惨死当场。
张郃又付出了上千条人命的代价,才学会了如何选址打开新的突破口。
血腥的厮杀足足持续到傍晚,张郃在付出了无数鲜血代价后,总算把自己的登陆场连成了几大片、而且看似有机会把关羽的防线防守兵力分割包围。
但就在张郃振奋想要克尽全功的时候,关羽恰到好处地给了他当头一棒——从下游野王城的方向,居然驶出了百余艘战船,大的有二三十艘艨艟,剩下小的都是走舸。
毕竟,野王城掐断了丹水与沁水的交汇点,从野王往上游,袁绍军是没有任何一艘大船的,连渡河要用船,都只有用临时砍伐绑扎的木筏,或者直接徒涉。
张郃好不容易分割包围了几块防守方部队,但这些部队都选择了发动反冲锋、冲出缺口,让自己背靠防线、面朝沁水,死守沿河的狭窄区域,然后就被关羽派来的船接走了。
张郃明明成功突破、分割,却因为没有制河权,根本无法成建制地包围歼灭关羽的有生力量。
他努力的最终结果,只是用死了几千人、受伤更多人的代价,夺取了一段五十里的沁水河两岸野地。
南面的文丑表现倒是比他好一些,主要是文丑那边需要面对的是两道墙的防线,而不是一道墙加一条河。
关羽的防守部队在面临被突破后、遭到野外分割包围的风险时,得提前放弃防线有序后撤、往两边的县城里撤退。所以温县防线那边关羽军没有死磕到底,文丑的伤亡也就比张郃少了至少一半。
袁绍军获得了一部分野地,还一个县城都没拿下呢,但有生力量被消耗不少,全军士气一时都为之低落。
(
第648章 谋士多有谋士多的坏处
因为张郃那一路没有掌握沁水上的制河权,所以尽管第一天就成功攻到了南岸,但入夜之后还是没站稳脚跟,反复拉锯了两天,才算是稳住战线。
文丑那边,倒是进攻第一天就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战事持续到六月二十五时,袁绍军总算是把关羽的防守部队全部压缩到了三座城市里,把关羽野外连接三县的防线统统摧垮。
可惜事实上,关羽压根就没付出多少人员伤亡,完全是在用逐步退却式的弹性防御,疯狂杀伤袁绍军的有生力量。
年初的时候关羽在沮授那儿受过的憋屈,现在全部逆转过来,由袁军将士加倍承担。
而且关羽的部队在后撤时,连精良装备都没多少损失,毕竟打防守的一方,撑不住也能有序撤退,不像进攻方攻势失败丢下尸体就跑、铁甲和灌钢兵器都会被缴获很多。
甚至张郃、文丑这次打攻坚的时候,就投入过不少铁甲兵,一开始才进展那么顺利——但这些士兵身上的铁甲,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沮授年初的时候打弹性防御、从关羽那儿缴获过去的。
尤其是那些锻钢胸甲,袁绍那儿根本就没有这种产品,那就几乎都是之前剥尸体缴获的了,袁绍那边至今还在生产普通札甲和鱼鳞甲,一锤子一锤子锻打出来的,没有水车锻锤。
于是,张郃文丑看似推进了一些地盘,实际上却把沮授为他们攒下的家底又送回去了相当一部分。
……
六月二十五日夜,作为袁军前进基地的怀县,城中居然是一片欢庆之状,因为袁绍要庆贺“成功将关羽掌握的河内三县三陉分割包围,将来各个击破也指日可待”,酒席就摆在怀县的河内太守府里。
可见部队一多,主帅与前方脱节,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伤亡对于袁绍来说只是一个数字而已,他看到的更是成功把关羽分割包围。
既然都分割了,以袁军如今也有杠杆式投石机等利器的现状,破城还不是迟早的事情?到时候还怕关羽突围么?
沮授要是早点不计伤亡这样打,不就轻松搞定了?关羽的兵马虽然也精锐,但六万人被分割在三座城里,还有后方的几个关卡,互相不得救援。
关羽还傻呵呵地舍不得放弃任何一个重要据点,野战防线被分割了依然要死守城池,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二十万大军分批往上堆,不就每一处都形成局部优势兵力,把敌人歼灭了么?怕强攻城池伤亡大,也可以酌情围困几座存粮不久的,攻饿并用,随机应变,岂不美哉。
沮授,妇人之仁!不堪为帅!打仗哪能怕死人,一开始多死人是为了合围成功后的成建制歼灭迫降敌人!
袁绍的这种想法,偏偏还得到了许攸的极力吹捧拍马,愈发坚定了其固有认知。其他随军谋士一看许攸得到嘉许,也不甘心马屁被他一个人拍了,向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郭图,也是跟着吹嘘起袁绍的“果决”。
沮授虽然伏低做小换来了随军机会,面对这样的环境,也是根本没有机会直谏,袁绍的酒宴上他还得跟着强装笑脸,祝贺袁绍取得的局部突破。
从太守府离开之后,当晚,沮授就忧心忡忡地琢磨,该如何巧妙地迂回提醒一下袁绍,别中了关羽和诸葛亮的计策,用一条条不值钱的破防线和几个看似没退路、实则有退路的破县城,就消耗了袁绍军数以万计的生命,更要防止士气因为伤亡而重挫。
想来想去,自己跟许攸的梁子已经结下,只能另外找人。
“郭图为人贪鄙,趋炎附势,智数短浅。且如今许攸得势,郭图断不会仗义执言。逢纪虽然略有军机见识,但他跟许攸是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