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5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正汉朝此前就是有作为常法的“市税”在特定市场区域交易,收2交易税,以及理论上作为法外临时措施的“关税”,但绝无手工业生产环节的税,未来肯定要慢慢梳理、统一。
关税在春秋战国时以过诸侯国之间的边境关隘才交,秦统一后理论上都是一国,不该缴关税。汉初也为了政治正确,显示天下一家商人流动没有出境,所以也不收关税、只收市税。
但西汉后期没钱花了,加上东汉大部分时间,都事实上法外恢复关税,也是每过一个郡封国边境、或者朝廷有都尉驻军的关卡,收货值的2。进入战乱后各方诸侯为了筹措军需,再法外加重比例,也都很正常,有加到10甚至更高的。
另外一贯以来的“市税”也只是理论上按营业额交,实际上是有监管市的官吏、行会组织包税的。也是因为查账困难直接征收成本太高,包税人就按照去年这个市的销售额估个数字、给官府交2,官府认了就行。
类似于日本战国时的“座”,或者西方的“同业公会”。信长游戏里的“乐市乐座”其实就是取消市的包税官,诸侯直接对商人统计交易额、直接征税,不让包税中间商赚差价。
这么复杂纷乱的征收方法,也没个稳定的制度,每一环节的统计都有很多猫腻。如果刘备和李素未来能把统计手段严格起来、税的种类合并、去掉不合理的中间承包人牟利操作空间、而且做好朝廷中枢和地方的利益分配。
那么,相信哪怕税率的百分比看起来稍微提高几个点,甚至一成,商人的反弹也不会太激烈。
至少现在先把“合并税种、减少中间环节”这个大思路先宣布出去,造势争取更多的理解。
兹事体大,刘备想全盘接受李素对军事和财政方面的修改意见,但他也不会真的“偏听则暗”,所以只是把那些还没要实施、比较遥远的部分,暂且摁下保密。
而那些即将实施的部分,只要不涉及军事机密,就跟钟繇、荀攸和法正都讨论了一下,让黄权也出席帮忙解说。
钟繇荀攸从这个议事顺序里就看得出来,他们只是查漏补缺的,根本大计陛下并不是第一时间请教他们,大方向上陛下只跟李司空讨论。群策群力之下,该通过的差不多都在四月份之内通过了。
前线方面,高顺整个四月份都在按照李素的要求,把征募来的新兵和袁绍军那儿俘虏来的北方兵,都优先加急操练、并且改善生活条件,争取尽快投入使用。
不过,李素也知道北方兵怕热,如果拖到最热的农历六月份用兵,就算高顺练兵之能再强,也很难让北方兵适应。
所以,李素必须用别的办法,从营养、医学各个角度加快这个适应的进度。
因为华佗、张机等名医都在刘备这儿做官,而且是早在五六年前的192年、193年就投奔了,李素这些年有请刘备特地设置一些品秩比较高的医官,让华佗张机也带徒弟,弄一批处理瘟疫、水土不服和伤情的军医出来。
其中张机还专门研究过当初彻底平定南中之役的瘴气防治经验,后来李素阵营打到零陵、交州时他也有参与。
多年的理论结合实际,加上李素的先进理念指导,汉军的军医官们大多有一个共识:水土不服主要是三方面导致的:
第一是天气的冷热干湿不适应,这个无解,但一般也就导致感冒或者中暑,不容易出传染性瘟疫。
第二就是对空气饮水和皮肤接触“微虫”的不适张机没法理解“微生物”的概念,李素也就没超前说,好在理解这个概念也不用真知道微生物,只知道螨虫也行了
李素前世经常出差,刚出差到一个地方时觉得身上起疹子皮肤痒,这就是螨虫。因为人对于自己住久了的地区的螨虫已经习惯了,螨虫也不会致病,但外地螨对外地人就容易致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汉军的军医都知道夏天的席子这些要熏蒸,军中多备专门的驱虫熏香,至于用了五六年的神器花露水,更是加大供应量,这些也能加快北方兵适应南方瘴气。
南中多鲜花香药,这些东西李素在决定用北方兵打孙权的时候,就第一时间吩咐滇州那边加大生产,让滇州布政使顾雍亲自督办这些南中军需品的调度筹集。还让顾雍在合适的时候亲自押运一些物资过来,顺便参与平吴会之战
这事儿当然不是李素私自调一方封疆大吏,也是他那次让黄权带回给刘备的建议。因为拿下吴会之后就得考虑地方治理、收拢民心。
原本江东四阀是顾陆朱张,现在陆家除了投曹的陆逊陆绩其他都被孙家杀光了,朱家是孙策孙坚时代就跟着的铁杆,灭了孙权之后肯定会一损俱损把朱家拔了。所以,就剩下江东本土排第四的张家,和“还乡团”的顾雍。
李素还私下里跟顾雍说过,好好干,前面五年帮朝廷稳定南中、发展生产、笼络归化蛮夷,这些内政之才朝廷司空都看在眼里呢。
所以,只要这次帮忙做好平吴会的最后一战的后勤工作,以及攻下后的安民工作,就把顾雍从滇州布政使平调为扬州布政使。
虽然是平调,可南中之地的富庶程度和化程度、以及辖区面积、人口,怎么是天下大州之一的扬州可比的呢?而且对顾雍来说还是衣锦还乡,顾雍当然表示要好好干了。
除了气候和螨虫瘴疠两方面,最后导致人水土不服的第三大类原因,就只剩对食物和饮水的不适应了。
这一点,张机和华佗原本也有点模糊的印象,但说不出科学原理。李素倒是知道的,主要是人的胃肠道微生物菌群不适应新的食物。
这在后世已经是医学常识了,大家都知道“人想吃什么东西,其实不只是你的大脑想吃,更是你的肠胃里的微生物在反馈告诉大脑你想吃什么”。
一个不吃辣的人到了川黔湘赣等地,一吃辣就拉肚子,就是肠胃里的微生物不适应,疯狂刺激身体,拉久了之后渐渐不拉的,就是肠子里不耐辣的微生物死了大半,不抵抗了。
同理交州吴越之人的肠胃就是适应海鲜江鲜鱼虾,西北的就是适应牛羊拉面,都是人和肠胃微生物共生选择的结果。
李素有这方面的科学常识,自然知道让高顺练兵时保证北方兵的待遇。高顺特地把那些袁绍军俘虏的练兵基地从宛城南移到襄阳,然后还奉李素之命问地方多要军需,确保袁军士兵至少每隔一天能吃一顿长江汉水里的鱼虾水产。
不爱吃鱼的也得逼着吃,每天还有军医队巡营,凡是发现疑似“肠胃不习惯吃到鱼而萎靡、吐泻”的病人,都集中收治,给药物调养。
这样的科学管理之下,那些北方兵对南方湿热和吃鱼虾的习惯速度,自然是远超自然适应的速度。
正常没人管或许要一年半载才能培养出来的适应性,这儿一两个月就略有小成了。
当然,人过一万,形形色色,改造的战俘多了,这样强行推进,个别死伤也是有的,反正控制在了千分之一以下。
两万战俘改造完,也确实有十几个人因为不能吃鱼还给鱼吃、急性反应比较猛烈,或者是有奇怪的过敏,最后吃鱼虾河蚌河蟹拉肚子拉死了,那也是没办法的。
第628章 战前准备
198年,农历五月中旬,夏口城。
夏口这座城市,是今年三月初,才在李素请示皇帝之后,成为新的荆州治所,以及李素这个总督南方五州诸军事的临时幕府所在地。
短短两个半月后,夏口的市井已经略微可见欣欣向荣。
从益州来的商旅,原本该在巴丘转运集散、大部分继续顺长江而下、一小部分转入洞庭湖,往长沙等郡贩卖蜀货。
但现在,巴丘的相当一部分货运集散都被夏口取代了,蜀地的货物更加畅通无阻、全程只有夏口这一个卡点收2的过路关税,随后散往北边汉水流域各地。
襄阳宛城这些地区,原本在夏口或者说整个江夏郡没有光复之前,要么早年忍受刘表辖区的截江收税、要么忍受孙吴的盘查刁难。
现在这一切总算都没有了,一次付清一遍过关,让益州商人们的体验好了很多,无形中也为今年下半年李素和刘备即将提出的商税改革营造了一个不错的民间讨论基础氛围。
除了市井商旅繁荣,夏口周边的军事、民政也有很大改观。
高顺从三月下旬开始砸钱粮狠练的部队,在结束了基础军纪和忠诚度洗脑、交代了基础的技战术训练后,就陆续一批批运到夏口取齐,练兵军官们也一起来了。
反正北方士兵只要稍微适应了襄阳的气候水土,再往南一点到夏口,也能循序渐进适应,练兵在哪不能练,当然尽量放在靠近前线的位置,还便于有机会就随时投入作战。
民政方面,夏口城周边,原本的地理环境是比江陵还差一些的,所以也得治理——如果倒退八年,江陵周边也是沼泽地很多,云梦泽残迹东一片西一块,所以这也不是一个地方独有的困难,整个江汉地区都这样。
江陵也是刘表当荆州牧后,因为没有别的生产基本盘,只好着力治理江汉沼泽。把大沼泽和连接的河道如夏泽、夏水之类的疏浚挖深,然后挖出来的淤泥用于肥田,把小沼泽围泽造田填平了,至少产生了上千万汉亩的新增肥沃耕地。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表治理地方八年,还是给百姓做了很多事情的,没有刘表,南郡能养活的人口潜力至少小近百万。
好在李素本来也是个喜欢兴修水利的,南方这两年余粮又多,朝廷官仓里剩的粮食打仗赈灾都花不完,往北方运支援北线战场路途损耗又太大。
李素就趁机拨出粮食组织百姓在夏口周边也围湖造田、把大沼泽彻底挖成湖,把小沼泽填了,水陆分明,既增加了田地面积,又没有降低丝毫“汛期分洪库容”。
剩下的湖泊深度大增,雨季总蓄水量比原先更大了。而且造出来的田也都是极肥沃的沼泽淤泥堆的上等水田肥田,灌溉条件也是先天就极为优越。
当然了,这个活儿没个几年的慢条斯理治理,是不可能克尽全功的,今年才动工了两个多月,只是稍微整了点雏形而已。整个夏口周边方圆近百里,都成了动员民夫和辅兵、士卒众多的大工地。
这样的安排,也省得大批部队在跟曹操、孙权相持期间除了训练没事干。
反正平时驻军对峙不干活也要吃军粮,把部队拉出来轮番参与施工、确保前线江防没问题,正好一举两得省点招募徭役民夫的粮食,拿出省下来粮食的一半给劳作士兵加餐,还锻炼了身体。
经过两个多月的整治,夏口城外的平整田地、市镇面积起码增加了一百多万汉亩。梁子湖东北部一大片原本水深只到人腰部的浅滩,都被从别处深水区挖出来的泥填平了,把梁子湖的湖面隔成了南北两片。
中间只留了一条河的宽度,继续沟通西北、东南两片湖区。而这条河道的深度自然是比原先还深了至少一丈。原本这段湖面只能过走舸或艨艟,连斗舰来了都会搁浅——
这一点在三个月前周泰截击吕蒙的那一战中,已经证实过了。当时吕蒙敢走这条水路试图突围,就是看在梁子湖湖区很多地方浅得就只是沼泽,都不配叫湖。
现在李素整治过后,这条河道至少可以过载八百人的斗舰,大中型商船也便于直接过,百姓商旅莫不膜拜李素之德。
李素自己前世也来过武汉,看过武汉的地图,所以只有他自己知道:如今被他填平后分割出来的梁子湖湖区,其实就是后世的武汉东湖。
只不过,一千八百年后的东湖应该是梁子湖千年自然淤积断开和百姓自发围垦造田的结果,那地方一贯肥沃,后世的华中农大就建在东湖以南这片淤塞成平原农田的地区。
现在,这一切则成了自上而下规划的政府工程。所以,未来也就不存在“武汉东湖”这个地名了,百姓只叫此处李公湖,是李素治水的产物。
在李素的治理下,这一切的一切,都意味着夏口越来越适合成为未来南方的三大政治核心之一(成都,夏口,建业)。
毕竟,江陵适合作为钱粮重地、鱼米之乡,襄阳适合作为军事要塞、扼南北要冲,但并不适合作为一州的政治核心。
在天下未乱之前,荆州的政治核心也是帝乡南阳郡的郡治宛城。襄阳成为荆州牧治所,本就是八年前刘表初到、赶不走霸占宛城的袁术,不得不临时找个地方设幕府,才选了襄阳。
这种选址思路,并没有摆脱“荆州的核心也要靠拢中原、靠拢雒阳”的桎梏,始终把自己的核心区往最北方离司隶最近的地方靠。
这实际上非常不利于荆南大片肥沃之地的开发。至少江夏郡和长沙郡都是非常值得开发的。李素要让大汉朝有更全面的发展,华夏大地能容纳更多的人口、有更大的文明纵深,就必须做出改变。
……
五月十六这天一早,从夏口上游的长江江面上。一支两天前才通过巴丘、继续东进的运输船队,载着一些官员、士兵、还有皇室和勋贵的商旅、朝廷的补给物资。
从夏口(这里的“夏口”指长江分叉出支流通往梁子湖水系的那个河口,不是指城市)直入李公湖,随后在李公湖西北岸一处刚刚疏浚好没几天的码头上泊靠。
这支船队的级别很高,船上挂着朝廷封疆大吏的旄节,还有车杖直接随船运载,车子也是朱轮华毂。
如此气派,还是客旅至此,来人的身份显然已经没几个选项了,正是等着交接新官职的现滇州布政使顾雍、未来的扬州布政使。
顾雍虽也位高权重,但李素显然是不会亲自来接下级的,所以码头上迎接他的只是如今名义上跟他平级、但实际上还比他略高半级的荆州布政使鲁肃。
毕竟州与州虽然名义上平级,但实际上大小贫富对官员的前途和实权影响很大。
如今荆州的发达程度比即使完全光复后的扬州都还略强,顾雍就算调为扬州布政使后,也就勉强跟鲁肃差不多,现在他还在滇州,差小半级是免不了的。
“元叹兄这几年辛苦,在南中一干就是五年多,从建宁太守做到滇州布政使,始终为朝廷安抚西南夷、开拓瘴疠之地。这次回来,只要司空交代的差事不犯差错,总算是功德圆满了。”
鲁肃站在码头上,平等论交地跟顾雍寒暄。
他跟随刘备资历比顾雍老,而且他投效时的姿态更加坦诚,不像顾雍一开始并不是很看好刘备,刘备拿下汉中和巴西的根据地后,顾雍才正式出仕。所以鲁肃比顾雍地位高是应该的。
但鲁肃仍然称顾雍为兄,毕竟顾雍确实比鲁肃还年长四岁。鲁肃十六岁投刘,顾雍当时二十。多犹豫了一年后,二十一岁才来。如今十一年过去了,鲁肃二十七,顾雍三十一。
三十而立,顾雍也配当大州的布政使了。
顾雍这人话不多,喜欢干实事、查漏补缺,工作中也都是发现别人有问题才整改,而且都是对事不对人当面说。如果没发现问题,他基本上不会多哔哔,更不会文山会海折腾下属。
历史上顾雍本该给孙权当丞相,张昭却没捞到相位。朝议的时候张昭依然滔滔不绝,顾雍只在张昭意见有问题时,切中要害补充两句。如果张昭的计划老成谋国很持重,顾雍就完全不求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