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516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516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是整个王屋山脉山区的南北宽度。后段分叉会大一些,而且另有一些困难之处。

    不过,看到这里或许就有人奇怪了:既然王屋山以北还另有一条路可走,袁绍军对于这条路真就完全不防么?

    虽然,袁绍给诸将划了防区,因为关羽挪到了王屋山以北,所以负责河内的麹义是肯定没有义务“御敌于防区之外”了。在地理上,王屋山以北的土地、往东一路延伸,都是属于并州上党郡的土地,而不是司隶的河内郡。河内与上党就是以王屋山南北为分界的。

    但不管怎么说,就算麹义没义务防了,上党守将张辽还是有义务拒敌于防区之外的。张辽也算名将之才,他怎么会疏于防范呢?

    事实上,答案是张辽也有防御,但他从没想过敌人会大规模从这儿来,他只负责防守沁水与其支流丹水之间的分水岭空仓岭防线,但不会提防敌人进入沁水后、顺流而下沿着山谷往南推进的那条路。

    张辽这么做,已经是足够尽职尽责了,因为历史上,长平之战前,赵国名将廉颇推得最远的一道防线,也只是沁水与丹水之间的空仓岭防线。

    而且这道防线还因为推得过远、自己后勤也有点困难,要把粮食运到山区制高点,所以没坚持多久就被秦军攻破了。后来真正帮助廉颇扛了两年之久的,是第二道丹河防线。

    因为丹河的宽度对于阻止敌人大规模快速渡河已经够用了,历史上秦军如果分兵渡河,先头部队绝对会被半渡而击各个击破。同时赵军守住丹河,运粮难度比运到空仓岭稍微少点消耗。

    张辽把廉颇都做过的事情也全做了,实在是很难指责张辽。

    于是乎,在调兵开战之前,当诸葛亮把此战进兵路线的计划、跟关羽商量到这一步时,关羽也忍不住问出了一个大家都会问的问题:

    “既然张辽和历史上的廉颇,只要防备我军/秦军进入沁水流域后、陆路翻山突破空仓岭谷口,而不用提防我们顺沁水而下。同时,麹义也不防着这一点。

    那么,我们选这条路,有什么好处可以捞呢?换个问法,如果有重大好处可捞,历史上的秦军为什么不这么迂回?”

    诸葛亮当时是这么回答关羽的,显然他也是饱读史书、而且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过了:

    “历史上秦军不用,一方面是当时秦赵对峙的态势与如今陛下和袁绍对峙的态势不完全相同。历史上秦军在长平开战前,已经从韩、魏手中取得了部分河内之地,所以,他们掌握了沁水、丹水入黄河的河口。

    也就导致开战时,赵国一方已经不可能从河北走黄河水运转沁水、丹水给丹水防线的赵军运粮。赵军虽然在那三年里也用到了丹水水运,可其实是陆路从壶关把粮食运进太行山、到了丹水上游北方之后,卸粮装船、再顺流而下二百里,给前线的廉颇。

    而我们现在不一样,不但河内郡全境都在袁绍手上,连之前河东的东垣,都因为夏天太尉您那次败退,丢掉了。所以现在袁绍全据陕峡以下、整个黄河中下游及其全部支流的水运。

    如果我们还模仿秦赵之战在空仓岭和丹水对峙,那绝对是消耗不了袁绍的国力的,反而我们纵然有林邑稻、有在关中大修水利劝农之利,依然会我军先饿死。袁绍可以直接通过黄河北岸支流把粮食运到防线边最后一里路。

    所以,这次我们要走这条路,先学习秦军的前半段、从汾水、浍水、沁水支流,进入沁水流域。但后半段则不学秦军,不打空仓岭,改为顺沁水而下、孤军深入攻打沁水与丹水交汇的河内重镇野王。

    拿下野王之后,我们才能切断整个并州与河北粮仓冀州之间的水运通道,让袁绍在并州驻军吃的每一粒粮食,都得陆路转运。这样相持得越久,才能让袁绍的国力越发消耗,除非袁绍集结兵力夺回野王。

    而之前,如果我们按照上半年的‘王屋山以南旧路’进兵,想攻打野王的话,得先攻下东垣、再突破箕关陉和轵关陉,困难重重。现在沿着沁水顺流打野王,箕关陉轵关陉两大太行险陉就绕过去了。”

    关羽当时听完诸葛亮这一波分析,沉吟推演:“这么说,战国时秦只是因为已经在河南地取得了优势、先得到了野王,所以不需要做这事儿?那如果秦王当时没有提前得到野王呢?他们模仿我们今天的路线,能得到野王么?

    只要有这个夺取的可能性,敌人就会针对、这条路线,看起来一北一南,往返多饶了三百里,还是太行山中的山谷河道,到处都容易出险,不得不慎呐。”

    幸好,诸葛亮给了他一个“别人都做不到,只有我们能做到”的理由分析,让关羽彻底相信了世人都不会多此一举提防这一点的:

    “太尉放心,历史上秦军如果没有先拿下野王,他们走我们今天这条路,也是很难拿下野王的。你要知道,秦军当时在沁水中接力运输浍水来的那些粮食,用的船并不是从浍水里开过来的——

    别看浍水源头和沁水最西侧支流之间,只隔了几十里,但那也是一道太行山的分水岭隔开的。秦军如果没提前拿下野王,那他们在沁水上拿来的船?赵人在沁水上的船,肯定是被廉颇提前坚壁清野都搜刮走了。

    秦人要是没有船,就靠两条腿从沁水岸边的端氏一直沿河走到野王,哪怕是白起带兵,都被堵死饿死在太行山里了。我们现在能这么干,甚至都是需要额外一些措施的——

    包括我们已经用了好几年的、老式的船型大篷车,在太行山里沁水上游那种狭隘之地,也是用不了的。从端氏到野王,一共三百多里,要迂回很大一段山险陡滩。我这次建议您走这边,还是因为拙荆又把前几年的船型大篷车又改良了一下……

    所以,我们绝对是在走一条敌人根本想不到我们能随军一次性带足够多军粮、几个月内都不怕被断粮道的路。

    而且即使在围攻野王期间、敌人慢慢反应过来了,来断粮道。但因为他们在沁水的野王以北河段的船都会被我们缴获破坏,他们得陆军截船队的粮道,难度大大增加,说不定还能利用这点诱敌重创他们出击劫粮的部队。”

    诸葛亮最后在出兵之前,又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给关羽看了一下黄月英当时刚造出来的“水陆两用大篷车20改进版”。关羽亲自测试了,发现太行山绕后迂回三百里偷袭都能用上,才答应的这个进攻方略。

    当然,到了这一步,最后具体打成什么样,还得看关羽的实战操作、统兵之能。诸葛亮作为长史,能帮他调动敌人,绕开雄关险陉,已经是非常称职了。

    就好比足球比赛里,诸葛亮帮关羽把敌方后卫吸引到另一侧、然后长传给球制造单刀机会。但单刀能不能进,还得看关羽的射门脚法,诸葛亮帮不了忙。

 第605章 旱地行舟2。0

    关羽防区内的部队一共是六万人,此次出征他带走了四万,在闻喜、安邑留两万精兵守城。

    从绛邑县开拔西进后,经过两天的行军,部队就悄悄抵达了浍水源头的黄父邑今侯马市翼城县,绛邑就是现在的侯马市。

    别看这段路程才一百二十里,走了整整两天,似乎不快。但考虑到这里已经是太行山区边缘,坡地丘陵众多、谷壑纵横,这个速度已经挺难得了。

    部队的人员基本上靠沿河步行,物资才用新式船型大篷车沿着浍水运输。

    关羽这四万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他两三年前平西凉青唐羌时的旧部,包括王平、张任等年轻将领。这支人马今年下半年刚刚从西边调来增援,所以没参加过上半年关羽那场从雒阳败退回来的战役,战力保存也比较完整。

    当初关羽之所以不用他们,是觉得上半年那场突袭雒阳的战役,用不到王平麾下的青羌兵、叟兵、板楯蛮等山地部队,那次关羽选择的路线,也是王屋山脉以南的,没有山地兵的操作空间。

    但这一次,诸葛亮劝他走迂回更远、更为险峻一些的王屋山以北进军路线,全军需要愈发深入太行山,来换取奇袭的突然性。这种情况下,闲置了两年的王平张任就有用武之地了。

    袁绍根本不知道刘备那五年是怎么过的!

    也就是从董卓进京到李傕被灭、刘备被堵在益州山沟里那五年!

    刘备为了穿越秦岭大巴山岷山陇山搞北伐,做了多少种田部署、精炼了多少山地部队。

    刘备阵营上上下下都一度以为,随着“光复关中,还于旧都”的目标打成后,这些山地兵可以光荣完成历史使命了。没想到歇了两年后,又从西凉祁连山边缘地带拉回来,要在太行山里再穿插一波,发挥余热。

    关羽的四万士兵里,专业山地兵一共是一万五千人,主要是青羌兵最多,占八千,因为青唐羌人本来就生活在青海、川藏边界的山区,包括祁连山,习惯了苦寒雪山的气候。所以哪怕农历十一月到并州来打仗,依然受得了寒冷的气候。

    其次第二多的是叟兵,也就是川西大凉山的彝人,这些部队也靠近川藏边界雪山,耐寒也还行。

    最少的是王平老家的板楯蛮,也就是巴西郡的大巴山山民,只有两千人,要不是因为山地军主帅王平得带点老乡充实基层军官,板楯蛮甚至都不会带这么多,因为耐寒性太差了。

    至于历史上为季汉提供了相当一部分“无当飞军”兵源的南蛮昆明夷山地兵,这次一点都没带,这些人来了不用打仗都会直接冻死。除非是仗打到明年夏天还在太行山区拉锯,倒是有可能把这些人拉来用用。

    抵达黄父之后,部队此番山区迂回进军的精髓才真正要开始体现。

    王平、张任等部将,指挥士兵们把一辆辆比原本型号更大更修长的新式船型大篷车,从浍水里拖上来,费尽千辛万苦生拉硬拽,在缺乏牛马牵引的状态下,完全靠人力推拉,拖到三十里外的沁水上。这短短三十里,就要拖一整天。

    不过,到了沁水支流源头后,这些大篷车和旧式大篷车的区别,才真正显露出来。到了目的地后,士兵们纷纷拆开车厢底下连接轮轴套的卡榫,再次把车厢推下水,车轮连带轮轴依然留在了岸上

    原来,黄月英这次改良的大篷车,加大了车厢船体,尤其是拉长了长度,也跟走舸一样在船舷加高了更便于堆货防水的挡板,也调整了船底的水线面。

    也正因为这些调整,这种篷车其实不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只能是专注水运,陆上只能稍微偶尔走一段,还非常费劲。等于是用更好的水运适航性换取牺牲陆运通过性。

    但更关键的是,车轮和轮轴做成了一次性可拆卸的,所以船在航行到沁水之后、把轮子永久性拆掉,从此就变成了船,这船就一辈子只能呆在沁水丹水里航行,最后汇入黄河中下游。

    因为只要大篷车的车底有永久式的车轮和轮轴留着,那它的水上适航性肯定是不如真正的船的,阻力,流体稳定性,都会下降。篷车这种东西,原本设计就是在大西北,水陆运输里程占比比较平均的环境下,不得已而用之。

    篷车最怕的就是山地起伏的地形、哪怕走水路也不敢走落差大水速不稳定的山区河流,更怕山区小河吃水深浅变化快、过险滩的时候把船底的车轮子磕了,直接就是船体被顶起来解体、船毁人亡的下场。

    所以,当年李素在从益州北伐关中的时候,只敢造独轮车,从头到尾没考虑过大篷车。大篷车是他北伐关中成功后、从关中大西凉大戈壁时才敢拿出来的。

    现在,把车轮搞成一次性可拆卸、拆完后就永久变成船的设计,也只是为了解决“刘备阵营至今没有占领任何一个黄河三门峡以下的流域沿岸港口,所以没法在黄河中下游造船”的问题。

    黄月英这种新船,其设计指标是真正意义上的永久性船舶,不是水陆两用的临时货,能充分满足山区河流水运。同时,又能在关中造好、陆路开过来,到并州一侧下水。

    当然,因为这种船拆轮在山区河流航行后,就回不来了。所以原本用篷车运输时,可以节约掉的装卸工作量,又会重新冒出来。

    现在只是第一次带货翻山,可以不用装卸,以后再回来接第二批货、打持久战的时候,就要在黄父邑安排很多民夫,把西边汾水来的军需物资卸船装车、往东拉三十里、然后再在沁水卸车装船。

    这样的装卸工作量也是非常恐怖的,如果前线是几十万大军对峙,这边常年养活数万人数量级的码头工人是很轻松的。

    不过,好在诸葛亮不是管杀不管埋的人,他跟着李师游历过一年“毕业旅行”,也带着当时还是未婚妻的黄月英坐了大半年的篷车,亲自坐得多了,每天揣摩其中痛点,也能拿出一些配套解决方案来。

    所以,这次诸葛亮提供思路、黄月英帮忙实施,搞出了一种新式的人力滑轮组式起重机,可以用在码头作业上,也就是后世的“鼠笼式起重机”。

    同时,诸葛亮优化了关羽军的后勤车船装货方式,弄了一些木板拼钉的方框,把粮草军械等东西都堆在这些木框里运,类似于现代仓库里铲车一板一板铲货的那种木框子。

    这种木框可以直接挂上绳钩、用鼠笼式滑轮起重机吊起来,然后到另一端放下。这样就能轻松一键式搞定,从船上吊下来放车上、或者从车上吊下来放船上。不用再一包包粮食扛来扛去了。

    不说实现了“集装箱式效率”,那至少也是做到了“托盘标准化”。码头装卸工的劳动量大大降低了,操作动作的繁琐程度至少节约了八成。虽然花的扛货力气没变少,但只要操作繁琐度简化,以后就可以设法再加点传动机构,让牛、驴等畜力来拖动吊车。

    “异地造船”和“起重机集装框装卸”这两个后勤小外挂微微一开,关羽军在太行山区的战略机动性和持久性,自然是爆发了一个小台阶,走那些敌人根本无法想象的大纵深迂回路线,也就不奇怪了。

    在黄父邑折腾了两天,在沁水支流上游凭空变出了一支船队、并且建立起一个码头水寨稍稍留下一些兵马防守后,关羽主力继续西进。

    而且因为这两天他的部队其实是在太行山里的险峻荒僻之地动作,所以敌人根本没注意到袁绍军占领的最近的县城端氏和蠖泽,都还分别在六十里和八十里开外呢。

    稍微设身处地想一想也能明白,山区河流的源头位置,肯定都是在山势比较陡峭高峻的险僻之处的,也没有良田可以耕种,所以连农民的聚居点都没有,最多是一些户。

    而都已经农历十一月了,要不了多久太行山就要大雪封山,打的也早就储存好熬过冬天所需的收获了,谁会往这种地方跑?

    相比之下,这一路上,倒是也有遇到过小撮人烟,结果抓回来一问,都是几年前就覆灭的张燕的黑山贼余孽。

    可见太行山深处的蛮荒,张燕五年前就被袁绍吕布杀了,他麾下一些死硬顽抗之人往山沟里一钻,居然五年过去了还没被袁绍杀绝、斩草除根,袁绍的行政效率实在是不敢恭维。

    不过这些黑山贼余孽也犯不着帮仇人袁绍出头,所以哪怕看到了关羽的大军也懒得通风报信。

    十一月十三,关羽的军队就先后分别出现在了端氏和蠖泽两个县城的城下,而且都是提前迂回、截断沁水大路,防止城内官兵百姓突围报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