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84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484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个场外的利好因素——林邑稻也就是双季稻的普及。

    众所周知,因为李素的先知先觉、让人开拓南中找到了林邑稻,益州政权早在192年就开始小范围试中林邑稻了。

    后来又经过两年的严格管控和繁衍、加大种子贸易输入,刘备阵营是在194年实现益州全境稻作区全部种植一季林邑早稻,荆南地区也在195年全部种上了。

    而林邑早稻这种作物,毕竟不是什么“杂交水稻”或者别的“种子每年要重新买”的高科技玩意儿。这东西是前一年收割下来的稻谷就能直接当下一年的种子播种下去的。

    随着刘备阵营大范围把林邑稻投入食用,民间家家户户留种子,这东西事实上已经不可能被控制了。

    而孙策阵营是天下诸侯当中当时仅次于刘备阵营重视水上贸易的,而且那么大的事儿消息也瞒不住,因此孙策军得到最初的少量新式道种,甚至还比刘表稍微早了两个月。

    最终孙策和刘表,都是在195年开始,小范围种植林邑稻以求繁衍获得更多种子。在发现这玩意儿确实能多收一波后,民间贸易更是疯狂加大高价买粮。

    一石益州或荆南出产的林邑稻,在扬州市面上一度暂时能卖到相当于两三倍于传统晚稻的价钱——

    再贵的话也不可能,因为孙策可以靠着已有的稻种几何级数多繁衍一两年,也能得到足够多的种子。而且这种昂贵的行情也就持续一两年,等种子普及后就不会再忍受溢价了。

    于是,扬州和荆北地区,分别是在195年实验性小规模种植林邑早稻、196年种植面积就达到了几个郡的规模,今年197年更是达到了全境普及的程度。

    和平种田期和高产新作物的普及这两个重大利好撞到一块儿之后,导致孙策治下的扬州,最近两三年发展极为迅速。196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逼近一成了,大约在八点几百分比,到197年正式破一成。

    考虑到育龄青壮年人口本就只占总人口一半多,而女人又再只占其中一半,可知10几的出生率已经非常恐怖了,几乎相当于每年每三个育龄妇女中就有一个在怀孕。要不是粮食非常够吃,农民们才不敢这么疯狂生。

    当初孙策194年刚统一江东的时候,扬州的总人口已经跌破300万大关,后来靠着占领袁术的合肥、安丰、弋阳等地,夺取了几十万人口,又加上三年里累计抓来的几十万山越族奴隶,理论人口应该有360~380万之间。

    但是,再算上这三年里的人口生育自然增长,如今孙策治下的实际总人口,竟达到了惊人的450万,这三年里自然出生减自然死亡的富余值就有七八十万之多!

    孙策的总人口,竟和如今的曹操依然相差不大——曹操在拿下了原属袁术的豫州东部之后,再加上曹操从三韩掠夺的人口、内部屯田增长,也才从300多万人膨胀到500多万。

    当然了,孙策的人口增长质量不如曹操,曹操是靠扩大地盘增长为主的,所以新占领区的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好,可以直接派上用场的青壮年比例极高。

    孙策的增长主要靠粮食多了之后人民乱生,所以短期内婴幼儿比例极高——扬州450万人口中,3周岁以下的婴儿就有100万人!如果放宽到七八岁以下完全无劳动力的小孩,更是高达150万。

    也就是孙策手下三分之一的人口,至少还要七八年时间才能勉强形成“童工”劳动力,或者是当少年兵。这人口结构已经不是年轻了,而是年幼。

    如果孙策政权活不过未来的七八年,那么它这些“账面浮盈”的“人口红利”,也就轮不到孙策来享受了,或许会便宜将来接盘这个政权和地盘的外人。

    但不管怎么说,看着己方蒸蒸日上的国力,孙策的野心也是稍稍有些膨胀的,这都是支持孙策再鼓起勇气快速扩张的筹码。

    如今的天下大势,随着袁术被彻底瓜分,刘备治下在今年年初时还只有1300万人口,并入弘农、南阳、原刘表领土后,膨胀到了1600多万人,依然是天下人口最多的诸侯。

    袁绍在战前有1100多万人口,吞并了司隶大部分地区和颍川、汝南等地后,还夺取刘备的小半个河东,增长到了1400多万人。

    曹操从300多万增长到500多万,孙策涨到450万。整个大汉朝总人口规模靠着前几年的和平,勉强爬回了4000万大关左右。不过很快,更血腥的、毫无外交花哨可言的新决战,就会愈演愈烈,流血百万。

    ……

    孙策很清楚自己的斤两,他也知道刘备阵营如今总共有多大的战争潜力。不过他对于李素这一块刘备阵营下面的分支、眼下有多少立刻可以投入的兵力,还不甚了解,所以当晚就专注于此事,向周瑜耐心请教。

    好在周瑜的情报比较充分,这些日子他仔细搜集了,更关键的是上次张允来的时候,带来了重要的内部部署情报。

    周瑜很有把握地说:“刘备军如今总共有32万左右可战的一线机动兵马——总数也有可能有出入,不过留在北方的至少二十余万,留给李素的我很清楚,一共是12万。

    这12万里,留在交趾南海郡掌握海船水师、并协防林邑国、同时可以用于骚扰我们会稽南部沿海的,大约一万多。还有留在成都防守的可随时四处支援的精兵、以及在滇南防御掸国反扑、防御西南夷作乱的机动部队,加起来也有一万多。

    所以,李素手上部署在整个荆州的机动兵力,不过九万人。其中兵源来自荆南和巴东、宜都等地的久战精锐,不过五万人。还有四万,是原本刘表、袁术的降军。

    这九万人,他要在宛城、昆阳…博望一线留三万人,防备雒阳和许昌的袁、曹兵马南下。

    汉阳、巴丘两处要害各自留机动精兵一万五千,加起来也是三万,这些部队还要协防长沙、夷陵。

    最后三万是襄阳…樊城…新野的守军,以及总预备队。这支部队在李素本人驻地附近,随时可以支援吃紧的战场。所以我军出兵十万配合蔡瑁,兵力是有绝对优势的,只要夺取江陵,机会非常之大。”

 第566章 科场见闻

    话分两头,时间线回溯到数日之前的十月初三。

    襄阳城内,“江南贡院”,第一年的常科南场考试,已经到了最后一天。

    来自整个刘备阵营南部地区三个半州近四十个郡的上千名举子,为了争夺近两百个录取名额,正在进行最后的奋战。

    这个录取量在后世科举看来,确实是有些大了,不过毕竟考出来的官职含金量也低些,所以也不存在官员泛滥的风险——

    后世唐宋明那些科举只要考出来后实授,基本上也是副县级的官为主。而类似于“县某某分局”的官,历史上是不作为考试选拔的,都是“吏”。

    李素设置的科举,四科专业考试考出来也只是县六曹起步,等于县分局领导,正八品。孝廉出来的更是候补郎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实习才能给到上述实职。

    而考取后直授县级官职的茂才,每三年取一次,南场一次也才取十几个人,只占总取士的一成都不到。所以每三年凑十几个县令的缺还是有的。

    董允、杨仪、费祎这些人,都是今年的考生,他们也有着不同的境遇和参考背景,甚至可以说刚好代表了三类不同的考生——

    董允是官二代,父亲董和已经名列副卿级待遇,费祎是世家中的落魄贫寒分支,杨仪则是还算殷实的中等读书人家,只是因为年少,家族还没打算特地扶植他,只是让他跟着碰碰运气,中了是他命好。

    他们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他们都还很年轻,全都还不满二十岁,即使试水失败了将来还有的是机会。

    甚至费祎之所以被主家选来陪跑围标,就是因为看他太年少,欺负他“读书没几年,学问肯定还不行”。要是费祎今年已经及冠、族长看他成绩上暂露头角,说不定就不敢让他来了。

    但到了场内,他们为前途一搏的决心都是一样的。

    ……

    “最后一天了,忍一忍吧,这破地方,两晚都睡不好觉,怎么可能发挥得好,简直有辱斯文。”

    作为官二代的董允,坐在半敞开的考房里,身上盖的是纯白色粗棉布作为被面的被子,从硬木床板上伸着懒腰起身,觉得浑身筋骨难受。

    随后他用官府统一提供的粗瓷小水盆擦了脸、用一个类似于后世茶道里刷抹茶的竹丝刷子清洁了一下牙齿,然后把污水都倒到考房隔间前那条水沟里。

    再从旁边的大瓷瓶里继续倒水把盆子弄干净,一会儿还得继续用这个洗脸刷牙的盆吃饭喝水呢。

    整个考房里,一切东西都是官府统一提供的。无非是一张架在墙上的桌板、一张跟号房同宽的硬木床、一床被褥。还有一个装净水的大瓶、一个兼脸盆牙杯饭碗水碗的容器、还有一个便溺的小木桶。除此别无他物。

    号房门口挖了长条下水道,污水可以直接倒,但便桶必须等考场内的打扫杂役统一收走。

    同时所有号房的床其实都是一个底下连通的炕道,天气太冷的情况下,官府会在两端专门生火把热气热烟吹进去,让考生暖和一点。

    因此炭盆这些个人取暖之物就被彻底杜绝不许带了,一来是减少作弊夹带的操作空间,二来也是防止号房密集私自生火取暖一氧化碳中毒。

    不过董允并不知道,就是这样他觉得不满的条件,也已经比后世的科举条件好好得多、对士人的尊重程度也高得多了。

    要是搁宋朝,好歹还把文人当成有风骨之人,而到了明清,还指望官府给你提供被褥和洗脸刷牙吃饭喝水容器?

    明清号房的木板甚至都不够一个人躺平,所以那时候的科举考生中间两个晚上根本连严格意义的睡觉都没有,只是下半身搁在木板上、上半身靠在墙上,折着身体打个盹,争取尽快写完结束这个地狱。所以明清科场才偶有虚弱之人伤亡。

    这一世,李素发明的科举,他已经极力争取在朝廷成本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把客观物质条件尽量弄得不羞辱士人了,让读书人学会自尊。

    这也是李素深思熟虑、了解世情才做的判断。因为汉末读书人还是很要道德面子的,对羞辱比较敏感,真跟明清那么搞说不定就愤而弃考,甚至会投奔袁绍来报仇。

    所以李素的原则就是:吃好喝好睡好是不可能的,毕竟众口难调。但至少让考生不会感受到饥寒、躺得平睡得着。

    另外,明清防舞弊的搜身,在这里也是不存在的,但官府变着法儿以提供福利的名义做了别的安排——

    所有考生进场后穿的衣服,也是朝廷公费帮忙做的统一着装,简单的棉布袍服,不许穿自己的衣服。

    而且第一天进场的时候,从第一批入场到最终发卷子,足足有一个半时辰的准备时间。从卯时过半开始放人,到最后辰时末巳时初才正式考试。

    进场之后所有人这三天内都不许出来了。先进去的也不会发卷子,可以在考房里眯一会儿休养精力,到了点才公布题目。

    之所以留出相当于三个小时的时间进场,正是因为李素的一个创举——他在贡院大门内、考区外,设了一个隔离区,这地方是给人更衣和淋浴的。

    所有人先把自己带来的所有东西留在外面更衣室,按手上的考试号牌手环存放上锁。三天后考完离场才能凭号牌回来领取。

    脱掉自己的衣服和随身物品后,进去就是在公共淋浴房里淋浴。这样什么都洗干净了,更不可能夹带作弊,又避免了明清科举搜身的有辱斯文,说起来是朝廷给考生的卫生福利。

    洗完澡之后,所有人换上朝廷统一白给的制服,也避免了以衣着贵贱看人,大家都是一视同仁。

    今年赶制这批制服还有些仓促,而且规格不太统一。这让李素有些头疼,他还想到了请诸葛亮想办法发明一下简易的手摇式缝纫机,李素毕竟知道这个大致的原理,也知道这条路线肯定能做出来,他提供创意让别人发明还是有希望搞出来的。

    (确切地说是请黄月英发明,因为诸葛亮现在已经很忙了,也不适合再研究这些女人用的科技。)

    历史上给考生大规模洗澡换装防作弊之所以不现实,那是因为历史上古人洗澡都是靠泡,除非夏天才会浇水冲凉,秋冬寒冷状态下根本扛不住,而科举的“秋闱”时间正是深秋。

    但有了李素,情况显然不一样了,他早在八年前跟着刘备刚入川的时候就发明了淋浴用的铜管花洒,还弄了集中烧热水供应的水塔。

    六七年前在成都安定下来、建了泡澡侯府之后,泡澡和热水给排水科技更是点得远超时代。甚至后来李素为了推广成都平原的商业文化氛围,组织起百姓自发的村村通茶楼澡堂,早就积累了无数的给排水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经验。

    所以,如今在长安和襄阳修贡院,这些建设经验很轻松就派上了用场。早在李素刚决定要搞南北分场考试时、哪怕当时他本人还没来襄阳,他已经吩咐下属到襄阳督办贡院的建设。

    所以前后赶工了两个多月,才有如今一千多张床位、数座大水塔、水压足以满足同时百余个热水管出水的贡院规模。

    每一批放进去的考生都要求淋浴时间不能超过半炷香(15分钟),洗完后就要立刻擦干换新衣服进场,这样澡堂也能轮流利用起来,不用建得太冗余。只要确保每次有十分之一考生同时淋浴、分十个批次洗完就行。

    说白了,考试的号房建设,其实已经和历史上的科举号房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有后世之人来参观,肯定会有一种印象:这号房怎么看着像是洗浴中心的休息区?

    只是多了前面一个写字答卷的案板、加上每张床位之间都是隔板隔开的包间。这一点倒是有点像后世曰本人的东京胶囊旅馆、或者说休息舱的装修风格了。

    不管怎么说,把科举的住宿待遇升级到洗浴中心级别,肯定是不会有人因为考试时过于疲惫透支而猝死了。

    而且后来还导致了一些搞笑的蝴蝶效应,就不足一一赘述了:比如,因为这一世是贡院这种事物先出现、而民间的“洗浴中心”后出现。结果导致所有的洗浴中心装修风格都向贡院学习。

    那些原本经营文化娱乐产业的秦楼楚馆,一看贡院这逼格多高雅呀,纷纷学习,也在自己的营业场所内划地方修高品味高营业附加值的洗浴休息忠心。

    不过这些污秽的演变,就实在跟李素的本意毫不相关了,只能说是资本逐利、读书群众自发喜闻乐见,李素堵也堵不住。

    ……

    董允杨仪等人洗漱收拾完个人卫生问题后,正觉得饥肠辘辘,随着辰时初刻的更锣声响起,考场内渐渐肃静。

    然后就有工作人员开始发第三场的专业课考卷,每一组都是两个工作人员发放,第一个人发卷子,第二个人发一天的食物。

    为了纪律,减少考场内工作人员的走动,发食物的工作还是每天集中早晚各一次完成,这样也防止打扰到正在做题的考生思路。

    所以考场餐只有早饭和夜宵两顿是热食,中间白天的都是冷食,随便考生什么时候想吃就吃。

    董允在家的时候条件好,到了这里前两天觉得菜差不对胃口,吃得少了些,第三天因为稍稍适应过来了,加上前两天饿过了,总算是对早餐充满了期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