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81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481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凸厦鳌⒕还ㄋ匠稹

    而且,刚才祢衡质疑李素“闭门不见客、不纳谏”那事儿,因为石韬的打断,张松还没辩解呢,怎么能不把事情说清楚给李素留下嫌疑?

    所以,张松清了清嗓子,声音嘹亮控场:“诸位请别走,今日趁着这个机会,有些话正好说清楚。你们并非祢衡同流,何必回避。”

    张松这话一说,原本准备散去的人群当中,一些有头有脸地倒不好再走了,只能尴尬地暂时停下,多听几句。

    张松条理清晰地澄清道:“诸位,刚才祢衡指责司空这些天闭门谢客、拒不纳谏。这一点我身为司空府从事必须澄清。

    李司空之所以如此,一来是为了科场公允,考前绝不给考生私下求见表现扬名之机,不让豪门世族子弟仗势暗通款曲。

    其次,也是因为长安那边的北场已经考完,结果也出来了,有些中举士子居然趁着朝廷还未明确授职上任的闲暇,千里迢迢赶来襄阳谢恩。

    李司空认为,科举乃是为国抡才,不可恩谢私门。当年察举旧法积弊,多因被举之人与恩主家族关系盘根错节,做官之后还要酬谢恩主,这才有‘四世三公之弊’。

    当今天下大乱,远有董卓为害,肇始于袁隗、袁绍劝何进招董卓进京,董卓便是袁隗故吏。后有如今袁绍亲自挟持伪帝祸乱天下,而袁绍最初之建基,便是因为故冀州牧韩馥也是袁氏故吏,让冀州于袁绍。

    察举旧法,乃至如今伪朝所行所谓九品官人之法,皆不能杜绝结党营私、以朝廷权柄谋私党。如今圣君贤相在朝,一改数百年结党之积弊,李司空自然要以身作则,考前考后都不与中举之人结交。

    昨日、今日两天之内,陆续有数名从长安赶来的新晋官员想到司空府谢恩,都被闭门赶走了,李司空连名帖都没留下,也没问他们名字,可谓是大公无私!诸位对此事还有疑问么?”

    围观群众一听李素居然是因为这么高尚的节操,才选择这段时间闭门不见客,而非“拒不纳谏”,瞬间就觉得李素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了。

    荆州士人和来荆州的流亡北士,原本因为被刘备统治时间还不久,而且这地方与世无争,所以对李素的印象比较模糊,之前对李素的认知多停留在学术层面,不够有血有肉。

    现在这么一来,大家好歹知道李素的私德也非常高尚,不再是那种假大空的形象。

    当然,也有人多人是暂时不敢相信这一套的,毕竟张松是李素府上的从事,他说话天然就没有公允的立场,谁知道他是不是在护主。

    不过,就在张松说完、公信力还存疑的时候,忽然现场又发生了一些变故。

    忽然有两个戴着方巾包裹的简易竹冠、穿着候补官员袍服的年轻人越众而出,现身说法:

    “张从事说的都是真的!我们俩就是今科北场明算科的举子,八天前考的,四天前成绩就出来了,得知自己中举。我们都是贫寒子弟,若非李司空之法,给我们苦读算学的寒门子弟一条出路,不知得再等多少年才有机会做官。

    我等就想趁着朝廷还未授官的休沐期,来襄阳谢恩。快马日行三百里,三天赶到襄阳,昨天还被闭门谢客了。原来李司空拒绝见我们,竟有如此高尚的考虑,我们实在是惭愧啊。”

    见到有人现身说法,围观群众愿意相信的人自然多起来了,有些荆州本地名士就上前跟他们攀谈、互相介绍交换身份信息。

    那俩帮李素说法作证的新官也不忸怩,趁着这个机会多交点朋友,拿出名刺广泛传看,原来这俩人正是今年北场明算科突围的那俩寒门考生孙资、贾逵。

    说来也巧,北场今年按郡数,一共录取了明算科17人,但其中13人都是世家大族派人陪跑、围标成功的。真正靠着李素的“公平发放考前突击教材”突围的寒门子弟,只有4个人。

    孙资、贾逵最后出来的成绩还不错,他们之前扮猪吃虎假装成绩差装得挺像,估摸着就算大家都没有考前复习,他俩应该也能突围。剩下两个突围的,应该是全靠考前一个月突击复习新的数学教材才突围成功的,要是李素不普卖数学书,那些人估计就完了。

    不管怎么说,孙资、贾逵一看就是还挺会官场钻营的,中举之后居然想到了跟原本察举制那样,私下里找举主谢恩。没想到昨天风尘仆仆赶到襄阳吃了闭门羹,李素宣扬的是“考中的人都是你们成绩好,跟主考官无关”。

    而事实上,李素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大公无私,另一方面也是他早就算到了,故意不想跟孙资、贾逵这些人走太近,不希望给这俩人烙上“李素门生”的标签。

    因为李素很清楚,今年第一批不择手段突围的寒门举子,私德多多少少都有问题,至少也是有点“背信弃义欺骗世家”。

    李素对这些人定下的原则就是利用他们跟世家大族互相牵制,但绝不把他们拉成“自己人”,那样将来万一他们犯了事儿,惩戒起来也可以公事公办。

    何况以李素的地位,他也不缺这点投靠之人,没必要结党营私。他不仅对北场的孙资、贾逵是这种利用态度,对南场可能会中举的杨仪也是这个态度。

    此刻,在场的荆州士人和流亡北士,听了孙资、贾逵这么生动地描述自己的故事,不由彻底相信了李素的品德高洁、真不结党营私。

    “李司空之高洁,当真三代以下罕有其比啊。大汉察举糜烂多少年了,居然还有人举了官不图报不结纳的。”

    “古之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此之谓也。李司空之举,可谓抡才之至公、古今之盛轨。”

    “有李司空这等旷古贤相抡才,我们还有什么好觉得不公的,考不上也只怪自己学问不济,怨不得人。”

    张松在远处,看着孙资、贾逵在那儿往自己脸上泼脏水、给李素贴金,也是暗暗鄙夷,但又意识到这事儿或许该一会儿跟司空通报一下。

    这种这么上道、主动揭自己的短、燃烧自己声誉、衬托照亮领导美德的人,张松也不敢担保李素会不会喜欢重用。

    马屁精谁不喜欢啊。

    不过,在处理这些杂事儿之前,张松还不能放过祢衡,他还有最后一刀必须一气呵成补完,免得将来给李素留下瑕疵话柄。

    张松窜上前去,让卫兵一把拉住已经羞愧想逃的祢衡,吩咐道:“祢正平你别走啊!你不是自居天下饱学之士么,你可敢说说,你究竟专长什么学问?

    李司空大公无私,从不公报私仇,你今日虽然无礼,却也是为流亡北士倡声,他不会报复你的,还会给你一个参加宾贡科的机会。”

    祢衡用力甩袖子,可惜甩不开,挣扎大吼:“我祢衡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天文地理,无所不晓!但我仗义执言是为了天下人,不是为了自己!我是不会去考那种污秽之试、落在李素手上的。”

    张松皮笑肉不笑地说:“别啊,那不成李司空打击报复你了么——好,你说你三教九流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事儿倒好办了。

    你不就是怕别人故意贬低你的文采、给你判低分么。既然你无所不知,就让你参考今年的宾贡茂才科。而且你与他人不同,为了奖励你直言切谏,你只要考算学与刑名这一文一理两科就行了,别的三科不用考。

    李司空说过,这两科题目纯粹‘客观’,算学和律法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到时候不服还可以把你的答卷贴在这张榜处让所有士子围观。

    你只要这两科总分加起来,比今年同科的其他举子的这两门成绩都好,排进录取名额的前几名,就直接授你茂才!”

    这个条件,张松自己当然不能随便答应。这也是李素刚才派他出来之前,听说闹事之人是祢衡,提前关照张松的,如果条件合适可以这么答应。

    数学和法律的客观题考试,是没有判卷官主观好恶误差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数学不会骗人。

    别人考茂才要考五门课,特许祢衡考两门,有本事你这两门总分最高!

    如果不是,那也好羞辱一下祢衡。到时候看他还有没有脸老是说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通只是不屑于跟你们哔哔”。

    旁观的其他流亡北士听了张松的这个建议,也是进一步觉得李素大公无私、不公报私仇,想得很公允。

    祢衡则是彻底傻了眼:让他考主观题,他考不好还能借口“他们陷害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他们就是故意把我的文章判得差”。

    现在全考客观题,到时候还怎么找借口啊!

    尼玛自己为什么刚才到了最后一刻还要嘴贱、还要吹嘘自己“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只是不屑于考”呢!

    牛吹过头了,这下怎么收场?

    张松看他心虚,愈发知道他数学不行,得意狞笑吩咐:“来人呐!护送祢先生到驿馆好生歇息备考!这些日子他要看什么书就给他提供什么书,勿使有缺!

    每天好吃好喝招待着,不过酒也别过量,免得祢先生宿醉伤神。他的友人有要巡访的,也尽量满足,不过路上你们都要保护好了!”

    张松要的就是祢衡找不到任何借口,最后还考不到前几名。当然或许祢衡会选择交白卷反抗,但那也不要紧,大家都已经把过程看在眼里了,交白卷也是祢衡自己的问题。

 第562章 蔡瑁的决断

    祢衡事件被平息下去之后,李素倒也难得得到了一个更宽松的变法环境,至少直到南场常科考试开场那天为之,都再没有本地士人和流亡北士为选官制度的不平而闹事了。

    大家都真切看到了李司空的高洁品德人格魅力,愿意相信他最终能拿出善政,大伙儿都乐意等等。

    此后数日,李素逐步给了公众更多的信息,在七月二十五日就公布了今年“宾贡科”的时间、考试地点、科目设置范围、应试资格。

    宾贡科会在常科考完之后的十五天,也就是十月十五加考,卷子会有所不同,李司空为了这些人重新出了一套略微修改过的卷子。

    之所以要提前二十天就通知,也是为了便于符合条件的考生从南阳、南郡各地赶来。

    好在从沦陷区来到刘备统治区的流亡北士,基本上都集中在襄阳周边的荆北三郡。很少有流亡到荆南甚至更偏远地区的,这点时间完全来得及。

    而且因为都住在附近,考完后也不用担心回乡需要再赶路很久、遇上寒冬腊月的冷天——之前的常科考试必须在九月底考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要考虑到益州来的南方考生的回程时间。

    那些益州人考完后等成绩、回老家还要个把月的时间,如果考晚了,回家途中遇到大巴山冬天大雪封山,就会道路难行。

    宾贡科潜在考生到了襄阳之后,还得提前参加一场筛选性的预考,成绩得及格,才能参加正式考试。这是为了防止阿猫阿狗文盲都混进来,到时候人太多坐不下,不好组织。

    至于“大家都没时间专门复习”,这倒是没什么,反正公平就好。

    历史上第一次开科举的时候,考生也都没机会提前复习。后世首次恢复高考时,机会也都是留给那些风雨飘摇年代仍然坚持学习的有准备之人的。

    而考试的细则、录取的规则,李素还会在这二十天里慢慢调整、跟幕僚们群策群力。

    ……

    李素放宽心运筹的同时,却轮到另外一些人坐不住了。

    第一个觉得如坐针毡的,就是蔡瑁蔡德珪。

    因为他在祢衡闹事后的次日,就听了友人的转述,得知那天祢衡再跟张松骂战的时候,因为跟石韬的对质,祢衡下意识把蔡瑁给出卖了——

    其实也谈不上出卖,只是祢衡提到“蔡瑁告诉我说你们要乔迁回乡、蔡瑁还准备接盘买你在南阳的田宅”。

    李素未必会对这条一闪而过的信息上心,甚至张松也未必会把这个细节禀报给李素。但蔡瑁却非常紧张,惴惴不安,唯恐自己原本还处在暗中拱火状态的计划暴露更多,被李素清算。

    这时候的蔡瑁,毕竟还没下定为了“蔡家、蒯家等荆州世家子弟世世代代举荐做官”这个目标而坚决反叛的决心,而且连外应他都还没开始勾结呢,想发动也发动不了。

    所以,蔡瑁的第一反应还是先尽量打探风声、稳住上面对他的猜忌。

    不管最后是否要勾结外敌反叛,都得先稳住,这一步是没得选的。

    于是,七月二十四这天,蔡瑁就开始想办法,先找蒯良隐约暗示,希望蒯良帮他安排机会求见李素,或者求见李素身边的什么心腹也好,探探口风看看上面有没有注意到祢衡的胡话,如果注意到了再想办法解释。

    可惜蒯良目前还不打算蹚蔡瑁的浑水,没有帮他。只是告诉他李素闭门谢客,在科举常科考完、成绩出来这些日子里,什么官场客人都不见!后续宾贡科期间,也是如此!

    “李素居然真的这么公事公办?连蒯良身为襄阳太守都不见?看这架势,北方人那边传来的那些风声,什么法正许诺各地地方官,围考之法至少还能沿用十年八年、坏不了大家的利益,拿肯定是说说的了……李素能让咱占三年便宜就不错了。”

    蔡瑁心中如是暗忖,被逼得愈发狗急跳墙。他知道蒯良蒯越好歹在刘表时期就走上了荆州官场中高层,可他蔡家这几年还没怎么发达呢,未来两三年里,族中想升官的子弟哪来得及加塞完?

    心中挟愤之下,蔡瑁表面继续隐忍,又托关系使钱卖人情,虽然见不到李素,却好歹是求见到了张松。

    李素身边如今四个参与这一事务的幕僚当中,邓芝是文职核心,肯定不会轻易见客,他得主持主要工作,而王累是功曹的,也是以人事为本职。只有张松反而是其他跟人事无关的曹、暂时借调过来讨论政策,以后不会参与判卷和录取这些事务。

    所以,李素身边那些人,眼下也就张松见外客最不犯忌讳,蔡瑁见不到其余,只能托到求见张松。

    蔡瑁也知道事情紧急,备了厚礼忍着恶心请张松吃喝歌舞、谄媚疏通。

    同时为了避人耳目,蔡瑁没有在襄阳城里请客,而是把张松请到外地,请到襄阳郡与南郡交界的宜城县,在宜城郊外的蔡家庄园设宴,还送美貌舞姬。

    宜城便是历史上刘备封为“宜城亭侯”的那个宜城;也是历史上刘表“单骑入荆州”时,跟蒯家蔡家等人联盟的地方。此城在襄阳以南七八十里远,汉水下游。

    汉水流到宜城之后,就不再径直往南,而是折向偏东,渐渐去往江夏。所以那个位置大约是襄阳到江陵路程的三分之一处,也算是襄阳与江陵之间的军事要地。

    过了宜城后,后续前往江陵的路途就不能沿着汉水走水路了,得走一百里陆路从宜城到当阳,当阳在沮水沿岸,沿着沮水再往正南汇入长江,就是江陵城。

    这地方几乎半座城都是蒯良家的产业,另外半座城是蔡家的产业,两家人几乎平分了宜城的田地佃农,这才能在历史上刘表来投时,拿出那么大的能量支持刘表。

    张松这次来,表面上是他自己出于私心来收受好处,但实际上他早就暗地里跟李素报备过了,是李素关照了他:

    蔡瑁问你什么,只要不是立场性的问题,你都假装稍微犹豫一下,然后碍于重礼答应好了,看看蔡瑁到底玩什么花样,别打草惊蛇就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