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68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468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匡为前将军,赵云为后将军,各食邑五千户。

    马超为征西将军,县侯,食邑四千户,典韦为中护军,乡侯,食邑两千户,高顺为安南将军,乡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其余杂号将军,有甘宁为横海将军、周泰为楼船将军、徐晃为鹰扬将军、太史慈为伏波将军,不能一一胜举。爵位也自千户乡侯至四百户亭侯不等。

    重号将军并不用全部封满,留下足够多的缺位,也是因为天下尚未太平,正好留出上升空间给大家奋斗。至于杂号将军就更是本来就封不满。

    黄忠、李严、张任、严颜以下俱为校尉,爵位最高者不过都亭侯、食邑二百户,或关内侯;关平、魏延、陈到以下为都尉,无爵。

    至于文官方面,九卿并没有全部封满,因为刘备的嫡系文官很多年纪资历不到,有些衙门就封个少卿主持工作,等改革完之后再提上去。

    九个部门的主要一把手人选,包括刘表、管宁、许靖、刘巴、国渊、简雍、法正、孙乾、董和。其中刘表、刘巴、国渊、简雍四人有食邑,除刘表外其余三人均为关内侯。

    而地位不在这些人之下的鲁肃、诸葛瑾等人,因为要负责南方两个大州荆州、益州的布政使工作,所以没有到中央来当九卿。黄权则是调到了交州当布政使,接替被调取荆州的鲁肃。

    不过鲁肃也得到了千户乡侯,诸葛瑾五百户亭侯,食邑甚至高于钟繇荀攸这些履历纯文官的三公。

    主要是因为鲁肃在地方上有军功,而诸葛家有巨额捐得的爵位。在秦汉爵位制度中,最早是有对巨额捐资助军封爵的,因为秦最初的二十等爵本来就是“奖励耕战”,其中“耕”的爵就是给国家捐军粮。

    只不过白马之盟后把助军侯爵渐渐废止了,刘备称帝后把这个口子重新打开、但打击卖官,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

    还有些各部副职辅佐的,包括秦宓、费诗、郗虑、程秉、张松、杨洪、伊籍、张既、向朗、杜畿……剩余群官,不能胜举。

    这些部门,很快会按照吏、户、礼、兵、刑、工改制。

    同时礼拆出“文”、“使”二部管教育、外交,剩下的“礼”归宗正。

    户部拆为“财”、“户”,这样加起来就是九个部了,原来的九卿会改名对应进去。所以九卿正职和二三把手的工作都是暂时的,先给个待遇占个坑,等过一两个月就实施改革。

 第545章 都当皇帝了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刘备奋斗了整整十一年——那还是从讨张举张纯开始算,如果从讨黄巾就算起,则是整整十四年——总算是当上了皇帝。

    要说完全没有“得意忘形、大功告成”的心态膨胀,那是不可能的。换谁爬到这一步都会多多少少膨胀,暂时有点“骄奢淫逸,不理政务”。

    所以七月初一登基之后,转眼就是整整五天的大宴群臣、大赦天下,还给长安城里的全部百姓施舍酒食,普天同庆。

    反正眼下战事稍歇,袁绍那边也在忙着处理内部的反对势力,肃清怀念先帝说怪话的干部队伍。大家都保持了诡异的和平,没有战事的打扰,五天不办公也耽误不了什么事儿。

    李素几次想趁着喝酒看歌舞的时候跟刘备聊聊即将宣布的选官制度改革的事儿,都被刘备以扫兴为由推阻了:

    “伯雅!别扫兴,说好了大宴五日就是大宴五日,我还不知道你?平时能丢给下面的事儿都丢给下面,你自己只抓最重要的大事。玩的时候就好好玩,干活的时候就好好干。”

    都做皇帝了还不能好好享受享受嘛?

    李素也就无话可说了,每天跟着一群秩千石以上的百官,坐在宣室殿里陪着喝酒看歌舞。

    而随着刘备称帝后把正式的朝班排序做好,现在每个官员对于自己上朝奏事或者赴宴的次序都很清楚了,不像刘备还是大司马汉中王时候那样打成一片随到随奏。

    所以饮宴的时候都是左边一排,第一个坐的是李素,可以上三级陛阶,在两段陛阶之间设席。右边一排第一个是关羽,也是同样上三级陛阶。(蔡邕年事已高不参加酒宴,而且太傅也是不用上朝的,可以长期请假,皇帝有要事咨询的时候才请来议事)

    这里面并不存在文尊武卑或者左尊右卑的问题。西汉初的左右排列是讲究左尊右卑的,但自汉武帝董仲舒之后,渐渐改为按照孔子“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的礼法来解释。

    也就是文左武右,做文官时左尊,做武将时右尊。如果一个大殿上全是文官没有武将,那站在左的确实要尊一些;但又有文官又有武将,就同等尊了。

    李素后面,目前暂时是钟繇荀攸,关羽后面,则是张飞赵云,整个朝廷最顶层那一小撮人的排序,一目了然。

    另外,早在登基之前,刘备就毫不客气地让李素再想想,拿不拿得出什么有牌面的新菜或者佳酿,为登基大宴增加点排场。

    这种事情,刘备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思维习惯,每当需要新的奢靡显摆生活方式时,就想到到李素府上蹭饭取经。

    可怜李素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十一年,他肚里那点骄奢淫逸的货基本上能拿出来都拿出来了,没拿出来的基本上也是条件不允许、材料不满足,比如缺乏非洲原产物或者美洲原产物。

    但是刘备登基大宴群臣这种事儿又不好丢份儿,要是吃得还不如李府菜很容易被人背后说闲话。

    所以李素早在五月初的时候就挖空心思排查了一遍,想到他去年年底才南巡交州,而交州地区算是刘备阵营收复比较晚的一个区域,高层应该都没吃过南洋海货。

    于是李素当时就给鲁肃写信。那时高顺还没拿下宛城,坐镇长沙的鲁肃还要负责给从荆州北伐的部队运送粮草物资。李素就让鲁肃趁着运粮的时候,运点南海干货到宛城、再走武关道进贡到长安。

    新鲜海鲜肯定是运不过来的,会腐烂,所以送的都是干贝瑶柱、蛤蜊干、对虾干、干制的海参鲍鱼,还有蝠鲼裙。另外还有鲁肃第一批福船海船去南海对面贸易、弄回的南洋燕窝(最好的燕窝在马来西亚,汉末马来西亚都是野人,但林邑国以南也有产燕窝)

    这些干货历史上基本要到宋明等朝代才渐渐流行,也就海参燕窝对虾稍早一些,主要是鱼翅鲍鱼瑶柱本身没有味道,需要精心烹饪增味才会好吃。

    换句红楼梦里的话说,就是“茄子也得十几个鸡配它,才得这个味儿”,鱼翅鲍鱼没有大量鸡肉火腿鹅掌大骨吊汤做鲍汁的话,会非常寡淡。

    而“蝠鲼”就是俗称的魔鬼鱼,海洋馆里经常可以看到的那种扁平一大片拖着根毒刺长尾的鱼。

    这玩意儿历史上古人是不吃的,但后世21世纪、李素生活的那个年代,因为讲究环保、保护鲨鱼,卖鱼翅的就开始用蝠鲼鱼外面一整圈的软骨鳍裙伪造鱼翅。

    而且蝠鲼鱼因为身体扁平,身体外圈可以扇动划水的鳍裙占身体的面积本来就很大,所以食用利用率很高,割个翅能抵全身鱼肉重量的三成。不像鲨鱼割个鱼鳍就扔掉的话,连身体半成的分量利用率都不到,肉都浪费了。

    所以李素这种吃惯了蝠鲼裙假鱼翅之辈,就让鲁肃进贡这个,一来免得捕杀鲨鱼不环保,二来汉末的南海渔民装备不够好,杀鲨鱼本来就危险。鲁肃还以为李素是仁慈为百姓渔民着想,着实感动了一把。

    后来因为李素的这个操作,后世国人把吃蝠鲼鱼裙称为“鱼翅”,列入海鲜八珍,真正的鲨鱼鳍反而没人吃了。

    只能说文化话语权对附庸风雅方式的影响实在是大,李素对于后世文人什么是雅什么是俗,定义权太强了。

    ……

    于是乎,刘备的五天庆典大宴当中,就看到了葱烧海参和红烧蝠鲼翅、对虾瑶柱种种珍物镇场的气派排场。连烧菜的方法都是从李府借来的厨子教的。

    至于其他前些年就有的各种李府菜,就不用多说了。最后还难得把益州进贡的“僰道五粮液”和“江阳老窖”这两款本该用于将领疗伤消毒的白酒,拿来临时大宴群臣。

    这两种蒸馏酒问世也有三年了,但刘备阵营一直很注重控制其制造规模,之前基本上不给喝。

    后来也是北伐彻底成功、关中也渡过了194~195的灾荒之年,彻底恢复了元气。然后李素考虑到蜀道之难,益州地区又本就富庶。

    而且益州是从194年开始就全面普及双季稻了,换句话说,最近三年益州都有每年两波稻米收成,粮食已经堆满了成都的官仓要溢出来了。所以李素建议刘备特许只在益州一地稍微放开酿酒规模。

    毕竟益州的余粮要运出来运费也很高,哪怕是支援荆州战场,益州起运一石粮食,最后也就六七斗抵达长沙。

    这还是全程走长江水路的运费,没算空船回程过长江三峡的辛苦。如果是从益州那些不沿长江的地方起运,损耗还会更大些。

    这样的情况下,把全国所有必要的蒸馏酿酒业都特许在益州经营,其他地方禁酿,也是最大程度节约运输成本。十几斤的粮食浓缩酿成一斤高度白酒后,再运出川运费就省掉了九成以上。

    蒸馏酒的工艺本就受到严格控制,这东西四年前就是诸葛亮发明的,当时还为此做了“江阳半球实验”,所以至今为止的私酿只有诸葛家一家商号在做。

    其他的僰道、江阳等地的官酿,则分别有盐铁校尉王连和将作左校张裔两个官员执掌,允许吸收一些贵戚巨富的投资。

    所以要限制产地还是很容易的,至今外地人也不知道怎么蒸馏。刘备阵营此后多年都坚持了只有蜀中产高度白酒。

    此时此刻,因为登基大典高度白酒总算解禁,最爽的当然是张飞了,他简直没半个时辰就酩酊大醉。要不是旁边的关羽压着他,张飞早就喝得飞上天了。

    而且关羽当初斩魏越的时候手臂受伤复发、调养才一个多月,按伤筋动骨一百天算,至少还要养两个多月不能豪饮。看在二哥眼馋不能喝的份上,张飞只好稍稍收敛。

    文官那边,大家都比较斯文一些,也看场合看地位座次。因为李素不喜烈酒,特地为今日的场合发明了那种只有四钱一杯的小杯喝白酒,其他人也就不至于狂滥豪饮。

    当然也有些不太讲究礼法的狂放之士,比如法正和庞统二人,一个是孤臣人设,就是要被同僚排挤的,像是给领导打小报告的存在;另一个则是长得丑一贯朋友少,这俩人酒量又好,才不管三公喝不喝,他们自己凑一桌喝得酩酊大醉。

    刘备也挺喜欢这个氛围,并没有为难他们。喝到后来刘备甚至还招手让法正上前来,亲自赐他多喝几杯:

    “孝直,今儿个该喝多少喝多少,这儿没有尊卑,朕就喜欢你这爽快劲,你别看伯雅喝了多少、就管你自己!诶,你偷看别人反应做什么?瞻前顾后喝酒心不诚,再罚三杯!”

    法正连忙认错:“臣恰才确有私心,臣认罚。”

    喝到最后,法正都摇摇晃晃站不稳、从陛阶上滚下去了。他下意识攀住了在场中献舞的一个宫女的大袖子,才勉强没有头脸着地。

    太常卿管宁在旁边有些不忍卒睹,几乎要呵斥其君前失仪。

    不过刘备早就看在眼里,他太了解自己的臣子都是些什么人了,他直接开口堵住管宁的话:“幼安朕劝你别多事啊!今日没有失仪之论!来!”

    刘备最后一个字是对那个被拉了袖子的跳舞宫女说的,招了招手示意近前。

    宫女还有些窃喜,以为被皇帝看上了,但刘备只是上下其手摸了一番检查辨认一下,确认自己没睡过,然后就大手一挥:“孝直,这个舞女就赐给你了!”

    法正酒还没醒,不过迷迷糊糊也大致知道发生了什么,连忙滚了半圈从仰面倒下换成趴着的姿势,趴在地上口呼谢恩。

    不少礼法派的官员也是暗暗摇头:这……虽然雄才伟略礼贤下士,但生活上怎么就望之不似人君呢?

    还是李素喝得少,帮忙圆场:“此宫女并未被陛下临幸,放出宫去或赏赐臣下也是仁德,胜于楚庄王绝缨之会。”

    大多数普通文官听了这话,就浑浑噩噩觉得这事儿算是过去了。

    不过极少数智力值95以上的人听了,则是心中暗暗警觉:

    楚庄王绝缨之会后,那个被楚庄王赦免的武将就在对晋的战斗中拼死报效楚庄王不追究之恩。今日法正喝多了拉扯掉了陛下宫女的袖子,陛下把宫女赏赐给他,这是准备让法正做什么不计后果得罪人的事儿了么?

 第546章 科举雏形

    智商敏锐之人,已经意识到刘备在大宴群臣时跟法正搞“绝缨之会”的戏码,肯定是稍后就要让法正帮忙干豁出去的脏活儿了。

    他们的智商果然没有误判,这不,五天欢宴大赦结束之后,七月初六,也就是刘备登基后第二次五日一朝的正式大朝会上,就正式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法议题。

    聪明人隐隐感觉到,这项变法议题肯定会迎来重大的洗牌,不知又有多少擅长搭上便车的家族能崛起,又有多少错失良机的豪门将成为过气的云烟。

    这天一早,朝会那些常规性议题盘点完之后,司徒钟繇率先出列,向皇帝请奏:

    “陛下,自桓灵以来,天下选官之制糜烂,非佞幸贿谀阉宦之辈不得为官,灵帝时更是公然卖官鬻爵横行。天下大乱之始,皆肇于此。

    而后董卓李傕郭汜等辈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朝廷威仪衰微时,刻菔为印、狗尾为绶,授官随意至极。以致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

    如今更有袁氏二贼、弟兄相继残贼汉室、挟傀伪帝,伪称欲以九品官人法革除选官弊政,内行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狂士标榜、欺世盗名、窃盗鼎司,倾覆重器之实。虽号袁逆得人之盛,实则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

    今陛下神文圣武,肃清西夏,除残去秽,荡涤乾坤。既正大位,正当趁此气象,一扫四十来年弊政,使祖宗之法存菁祛芜。

    且自灵帝以来,天下士人所习之学,与前代多有不同。董仲舒天人感应邪说,多有曲解孔孟原意、穿凿附会,先帝时也多曾罢斥,若察举所考继续沿用前代,已无法适应时势。

    如今对于董逆罢黜之论、事关纲常者多改李司空之学,事关历数者多改诸葛长史之学。臣请陛下整顿察举旧法,与时俱进,以应时变,顺海内志士仰望,解天下百姓倒悬。”

    第一个挑起话题的是钟繇,而非李素。这也是为了程序上更少惹人非议。

    钟繇所言,也多半是针对变法动机,不涉及具体操作方向,以优先解决“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问题。

    按照三公的分工,司空更多管的是财税和工商,也就是未来九部中的户部、财部、工部。司徒分管的才是人事和司法,对应未来九部中的刑部、文部、使部。

    刘备让李素当司空,一来因为他岳父蔡邕在刘协一朝挂司空。二来也是李素本来就擅长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搞种田,之前税赋制度变法都是他搞的,才有“租庸调输”法今天的程度。

    如今关于钱和税的变法基本上到头了,后面重头戏是关于人和官的变法,理应由司徒担纲。谁让李素现在还不是人和钱都管的丞相呢,有人分权,就得演戏。

    过几年等他名义年龄也超过三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