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4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备姿态诚恳地感谢了诸葛亮首战即获奇功、不但破了贾诩,还为关羽的成功撤退提供了决定性的辅助。
言谈之间,刘备连连嘉许,这才想起诸葛亮因为还差几个月才十八,至今没有取字,便问起这事儿。
诸葛亮也坦言,说兄长曾和他讨论过取字的事儿,只是年岁未到所以没用。刘备就问诸葛瑾和他商量的字是什么,让他赶紧用,诸葛亮才总算是正式有字“孔明”。
拖不得啊,当初马超就是拖了许久,因为年纪不到没字,结果都立了两场战功,明明都能顶门立户了还拖着,逼得刘备给他赐了字。
诸葛亮现在各方面都立过一些功劳了,眼看要身居显职,没个字成何体统。
这一幕,看得其他陪刘备来迎接凯旋之师的文官颇为羡慕:因为上赶着要给高位升官发财,才火线取字,这是何等荣耀。
聊完这些嘘寒问暖和感谢之后,诸葛亮才请示该如何交接处置贾诩。
贾诩被押在囚车里,神情委顿,这些天都没怎么吃饭,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避免当众弃市的羞辱,打算提前饿死自己。
刘备看了一眼,义正词严地宣判:“此贼仅当年教唆李傕郭汜谋反之罪,便当族诛。竟被他诈死逃脱,且打入廷尉狱好生看押,不许饿死了,到六月底这天再当众弃市。”
刘备称帝的最大合法性来源,就在于他平定了从董卓开始直到李傕郭汜的叛乱、北伐关中还于旧都。
但董卓是死在王允任期内的,李傕郭汜都是死在战场上,没有被明正典刑。难得有个教唆主犯可以公开处刑,当然不能放过这个宣示新皇合法性的机会了。
因为刘备现在还没称帝,所以他也就没有设廷尉(雒阳那边的廷尉是华歆,现在去了邺城)。
刘备这边廷尉系统下最大的属官只是廷尉正,秩千石,由法正担任,可以在没有廷尉的情况下代理廷尉的事务。
刘备显然是最近两年总算认清了法正这人“睚眦必报”适合做“孤臣”的特性,想登基后搞点新帝气象、人事制度变法以对抗袁绍的九品官人法,所以让法正来执掌司法,到时候把反对变法的死硬者想办法搞掉,继续让他干得罪人的事儿。
这样“低品秩、高实权”的授官情况在刘备目前的九卿、六曹班底中还广泛存在着,也为刘备麾下的很多心腹文武之前年龄不够、官位资历较低提供了缓冲。
比如鲁肃、法正这些跟随较早但才二十五岁以下的年轻谋士,要直接当九卿是有难度的,刘备称帝前他们官职都不高。哪怕他们“从龙”早于钟繇荀攸,也比钟、荀这些四五十岁的人有劣势。
鲁肃相对好一点,毕竟是一州的布政使了,法正却连秩两千石的太守都没当过,当廷尉正之前一直是右扶风长史,谁让他才二十二呢,又没有李素那么铁的功劳。
不过只要后续登基变法实施得好,法正也是可以转正的,这就是刘备为他设计的快速升迁通道,用当孤臣得罪人的代价换。
法正今天也在跟刘备来迎接之列,闻言立刻吧贾诩带了下去,保证好好看押绝对不出意外。当天回到牢里就让人把贾诩彻底五花大绑、牙齿全部敲了,每天灌粥,确保想绝食绝不了,想嚼舌也没牙嚼,养满半个月再砍。
……
诸葛亮跟刘备回城、在未央宫参加了庆功宴后,就回寓所歇息。刘备给了他好多天的假,基本上能歇到刘备登基之前。
诸葛亮因为如今不是京官身份了,在长安也暂时没有正式的府邸,只是买了些豪宅作为寓所,门口连匾额都不挂那种。他歇了一天后,想起该去拜访李师,顺便打听一下长安这边的政坛近况,就随便让家里仆役准备点礼物上门。
诸葛亮已经很久没在长安住了,去年他跟着李素南巡、一直到武关战役逼降桥蕤,他才短暂回到长安。此后李素倒是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但诸葛亮很快又被派出去支援关羽,忙到现在才回。
所以他对长安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派人去市上置办礼物的时候,才发现长安的市井气象都跟去年很不一样了。
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商业氛围极为浓厚,哪怕是最底层的普通百姓,都得每隔两三天就出门购物,这种商业氛围原本是绝对没有的。
事实上,自从刘备之前把租庸调法变为租庸调输法后,这些大型都市的商业井喷已经到了比唐朝还繁荣的程度,只是比宋朝弱。
因为粮食交易不用额外交税,运费可以折抵硬通,长安周边二百里内的百姓都种蔬菜不种粮食了,粮食全部吃外地产运来的。
买米可以一个月甚至两个月买一次,反正米面是干燥的保质期很长。买菜却不能隔那么久,因为新鲜的菜保质期很短。于是长安城里普通平民的商业交易频率都比变法前提高了十倍。
而诸葛亮看到的新气象,就是去年同期,长安普通百姓只能吃便于长期储运的腌菜、干菜,现在基本上都能吃到新鲜蔬菜了,而且新鲜菜的价格居然还比去年的干菜便宜。
这一切,之前只有那些关心农桑民政的官员能感受到,比如当初来刘备这儿出使的袁涣,他是通过观察沿途百姓的农耕注意到的。
但对普通大众来说,这一切就是入夏之后才发生的,因为菜种在地里需要至少大半个季度的时间生长。袁涣当初看到的是田里还没长成的,诸葛亮看到的却是百姓实实在在吃到嘴里的。
“咱和李师组织的租庸调输变法,居然对百姓有那么大的额外好处,当初推行的时候却没有想到。变法之利害,果然不是定法之人可以事前全部料到的。还是‘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尤其是他打听到在长安周边圈地建庄组织贫民佃农种菜、并且给指导价包销的,是甄家的主意后,诸葛亮就愈发觉得自己家在这一生意上明显眼光窄了。
诸葛亮一路观察民情,内心不禁又引用了一句李素说过的名言,同时他内心对于刘备称帝后即将开始动刀子的人事制度改革,也愈发期待和慎重起来了。
诸葛亮胡思乱想之间,已经抵达了右将军府,他来这儿当然不用通报,门外的侍卫直接就放进去了。
诸葛亮看到府门内就有不少工匠在刷新装饰,还有人在定制匾额、替换飞檐斗拱的木质零件,一副大兴土木之状。
走入正堂,见到李素,行了礼后,诸葛亮孝敬地问起李素怎么想到修房子,莫非将来还准备住这。
李素谈笑风生地说:“旧遗的三公府邸哪有我这儿气派。搬了府邸还得里面重修,划不来,就直接把门面换了,陛下准了的。”
诸葛亮连忙问:“哦?陛下……要授您三公之位?不用另设新职?先恭喜了。”
李素随口说道:“先当司空吧,新帝践祚,不宜骤增高位,咱不学袁绍,袁绍那边让刘和一登基就搞各种前所未见的爵赏,闹得唯恐天下人不知刘和是傀儡似的。
咱要让陛下注意恩自上出。所以,先三公就行了,阿亮,你不是外人,这些话我才不瞒你。将来袁绍、曹操、孙策迟早是要覆灭的,覆灭他们的过程中,谁得了首功,不得大大升赏?
如果现在就是丞相、大将军了,那这一切做完之后,该如何升?岂不是升无可升?正好这次云长确实大意战败了,虽然后来你帮他挽回了局面,但毕竟不是他亲自将功折罪。
陛下也不想示天下人‘任人唯亲、只看从龙资历’,为了公允,这次就让云长先当太尉。将来大破袁绍,再当大将军不迟。
翼德倒是可以为车骑将军,这也是陛下让天下人知道,官职高低和亲疏资历没有绝对的关系,翼德也是可以和云长平起平坐的。”
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骠骑将军偶尔高于三公,有时与三公并列(霍去病时期的骠骑将军高于三公)。而车骑将军则是一贯三公并列的。
关羽当太尉张飞当车骑的话,就是完全并列了。
那些顶级的将军位,本来就没规定要时时刻刻封满,可以留着作为以后灭诸侯之功的上升空间。
诸葛亮听到这儿,才意识到自己预估的众人的升赏估高了——刘备这样才是爱惜臣僚,真一步到顶的都是不考虑可持续发展,是天子被人挟持时才有的恶例。
李素见他出神,还以为诸葛亮是在担心“关羽都不是大将军了,那我怎么做大将军司马”,所以立刻安慰他:
“云长被暂时平抑与你无关,你这次建功超出预期,才扭转败局。所以陛下登基之后,你的实授职务只会高于原定。我为你争取了太尉长史、兼领河东太守。
三公没有司马,属官以长史为最高。但云长这个太尉还是会负责与袁绍的作战的,你还是可以辅佐其民政后勤、战策方略。”
诸葛亮连忙解释:“不不不您误会了,弟子并非担忧自己前途,官职于我并不重要。对了,陛下以您为司空,那军职是否还……”
李素:“军职当然还是要的,我是卫将军、领司空事。”
——
PS:大段的战争戏之后,切换到登基新政的内政戏,需要一定的过渡,大家别嫌流水账。
(
第543章 围标式科举
诸葛亮毕竟不是什么权利欲熏心之辈,所以他只是稍微聊了些关于个人前途的话题,很快就歪楼关心起刘备登基后的人事改革变法事宜。
他也知道李素一直在这个领域憋大招,只等新皇新气象的时候拿出来,但诸葛亮自己最近一个多月军务倥偬,此前一直没机会关心,也没精力帮着出谋划策。
如今时机已经成熟,李素也不会跟他藏着掖着,直截了当相告:“这事儿你听听也好,我今日正好请了法孝直来赴宴,交代他点事儿,你也留下一起吃吧。”
诸葛亮当然是乖乖领命,然后趁着等法正的这点时间,先向李素了解一下他这段时间为刘备筹划的官制人事改革。
李素让婢女先补上了一轮茶点,然后边喝边提纲挈领说道:“陛下登基之后,我打算从三个方面整顿选官和吏治,要一步步走,不能急于求成。
首先是选拔制度,我劝谏陛下依然保留察举制的名头,但是把察举的方法改为地方举侯选员额、朝廷中枢以新规考察,确认地方举来的侯选者是否胜任。
其次是官员的设置,之前的三公九卿虽然不至于过时,但是部门分配明显已经不合时宜,落后了数百年。
本朝自先汉末年,至光武中兴后明章二帝时,多次改制,新设、拔擢尚书令、侍中等官员,有些权柄实则已经与三公近似,但品秩却极低。
三公空有高位,但只要没有同时兼任录尚书事,则反而沦为虚衔。如今可以革除弊政、以求气象一新,当然要把那些秩低而权重的官职与公卿统合兼并、确保名实相符。
九卿当中有些卿位已经名不副实,或与其他系统的实权官重合,卫尉、太仆、光禄勋与卫将军、城门校尉、执金吾诸多分掌兵要马政的将领、曹官混淆,不如撤去。
但为了防止改革过快群臣不适应,可以保持九卿数量不变,对少府等过于臃肿的彻底拆分,大司农也要财、民分治,改完之后依然保留九部卿。
而且目前的九卿只有属官,缺乏副职,权柄落差过大,所有部都该常设少卿为副,也好安置品秩资历不够的朝臣。九卿正职若无其人则阙,以少卿署理其务。
除了选官、设官之外,第三个要改的,就是官员俸禄待遇。汉初以禄米计俸,那是因为距周、秦分封不远,财赋多以田土封户为媒介。
此法沿用四百年,竟未整顿,实在已经落后。自从先汉武帝时起,土地兼并剧烈,民户占田早已名实不符,富豪巨贾也不以封户见长。后汉自明章起,问题也是一样。
更何况如今朝廷已经使用租庸调输法,这最后一个输字,把运费折合了硬通,民间商贸流转大大增加,不能再以沉重的米粮发俸。
所以,朝廷要改为钱、金银、锦硬通发俸,官府给出指导汇兑,实则可以发什么划算就发什么,或许官员会略微承担一些折损,但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之前发米粮,也有粮价下跌的时候。
新法官定五尺宽锦六千钱,金依然一两万钱,银一两千钱。棉布就暂时不给官汇了,但是短期数年内可以暂时作为官员发俸折色的临时性替代,因为棉布还在一个快速降价的阶段中,未来几年会变便宜。
三五年之后,如果朝廷发俸的硬通够用,就把棉布退出俸物清单,要是金银锦不够用,那就再沿用几年。
除了发俸的方式和媒介要改,俸禄等级也要重新核定。前面提到的尚书令、侍中这些秩轻权重的,该跟三公同俸的就拔高到三公的薪酬,该跟九卿一样就提到九卿。
改发钱锦后俸禄也该普遍涨一涨,同时严格执法,对于贪汙贿弊要抓紧清查今年马上就要秋收了,河东之战稍歇,袁绍肯定也急着整顿内务,秋天估计是不会再战了。
你身为太尉长史,也好趁机帮忙整顿军中后勤弊政。这事儿以廷尉正法正为主,官养廉肃弊以刘巴为主,之前施行租庸调输得力的张既辅之。
武将方面的养廉,以你会同刘巴处置,不过最终结果要报云长备案,毕竟武职整顿政出太尉,不能乱了法度。”
诸葛亮听李师说着说着提到他了,连忙起身表示领命,一定做好这件差事。
李素心里其实也清楚,连岳飞都说了,“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在古代帝国制度下,对武将的要求还是不怕死不拥兵为主,钱的方面只能稍微管一管,少吃空喝兵血、后勤浪费不能太严重,其他也不可能弄太清楚。
武将要是真的完全不要钱了,就该皇帝担心了。这事儿从皇帝制度诞生那天起,王翦和秦始皇这个头就没开好。
李素是觉得:历史上诸葛亮搞内政审计方面也颇有建树,能做到“吏不容奷,人怀自厉”,如今年纪资历也够了,让他积攒积攒这方面的经验也不错。
而且本该制定蜀科的五人当中,如今只有法正、刘巴、诸葛亮三人级别资历够了,这些人当然要吸收到新帝变法的监察执行工作中来。
原本蜀科的第四号修订人李严因为这一世担任武职为主,加上年纪太轻,现在还在荆州当将领,地位远在周泰甘宁等人之下,是不可能来修法了。
另外的伊籍因为跟着刘表,来投太晚,如今什么地位都没有,依然只是一州之别驾,也不可能参与立法。
就算刘备当了皇帝后,伊籍这个带资进组之人也只能提到中央的大鸿胪下面,做个三把手以下的外交官目前最可能的是接替刚刚跑路的大行令杨修。
这里说句题外话,杨修因为父亲杨彪跟着雒阳朝廷旧班底去了邺城继续当太尉,杨修也只好到袁绍那儿去了,就是最近一两个月的事儿。
好在杨修本身就是两头下注,当年他做外交官时,促成刘备袁绍联盟,本来就是两头卖好联手坑袁术、曹操,所以杨修为了父亲而投袁绍是丝毫没有障碍的。
杨家和袁家的联姻关系也一直在,杨修去了之后袁绍又嫁了个本家侄女儿给他。还把杨修的官职从原本雒阳朝廷的大行令进一步提拔到大鸿胪丞,相当于是从外交部门的三把手提到二把手了。
杨修没法被刘备持久拉住,也跟袁绍的九品官人法的诱惑力对世家大族尤其是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