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48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448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妙也有点心软,不过她不想干涉李素的私事,最后折中一下,在李素送她回华山的路上,她用商量的口吻跟李素打了个赌:

    “桥蕤有罪,无可辩驳。祸及家人,也是朝廷法度。不过他毕竟被外放京兆已久,当时未必知道袁术近况。伯雅,有句话,我最近有所疑虑,一直想问——你去年带我出去云游,不会是预感到华阴会遭逢兵乱吧?”

    李素心中一凛,这种时候当然是要咬死了说善意谎言了:“何出此言,我就是关心你,怕你钻牛角尖,带你出去看看。天地良心,我绝不知道袁术会让桥蕤配合作乱。”

    刘妙盯着他的眼神坚持问,李素也面不改色眼光诚恳地咬定了说谎,刘妙当然看不出破绽来。

    不过这个答案,反而让刘妙释然一些,也没有心理负担,她继续说:“不如一会儿到了妙真宫和阿亮的天文台,我们看一下,桥蕤袭取华阴和潼关的时候,有没有祸害华山清修地。

    如果他们没有兵匪为乱,你就别随便把两位桥姑娘送人为奴了,要为奴,也留个好人家为奴,这不违法度吧。”

    李素:“这有何难,还用你欠我人情。”

    一行人到了华山之后,重游旧地,问了妙真宫里留守打扫的几个宫女,说是山上清修之地并无乱兵来骚扰,桥蕤之乱前后也不过持续了小半个月,就被刘备平了。山上补给物资不够的时候,宫女下山采买,也没有遇到骚乱。

    再去诸葛亮的天文台看,也是各处都落满了灰尘,确实是一整年都没人来了。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刘妙跟李素同游了将近一年半,本来激情也就淡了。清静无为的心态占了上风,刘妙觉得自己成长了很多。原本算是“未拿屠刀,不知看破欲望有多难”,现在才是经历过之后,再“放下屠刀”,舍弃了欲望。

    李素回到长安后,想起这事儿,就招来庞统等人,先讨论了各自的入仕官职,把他准备向刘备表的各人官职都说了。

    徐庶去年是兰州县令,后来做李素参军,现在在参军这个兼差之外,另给个右将军司马的幕僚官,品秩一千石。

    庞统历史上从耒阳县令起步,着实比较低,现在有了卧底的功劳,按六百石的从事中郎做起,不过李素承诺他了,会把他直接推荐给刘备,算是“大司马府”的从事中郎。一个比较杂的参谋官。

    考虑到刘备马上会称帝,这个六百石的从事中郎也会很快再升个值,说不定有比千石的参谋类职缺。

    徐庶庞统纷纷谢恩准备告退。

    李素没拦徐庶,但叫住了庞统,说还有些话交代。

    庞统留下后,李素和蔼地问:“若是有犯官奴婢,但姿色不错,你想娶为正妻么?”

    庞统的自尊心似乎很敏感,直截了当拒绝:“右将军莫非以为我不知自尊?娶妻自然要清白读书人家。某虽貌陋,不至于无妻,多谢右将军美意为我操心!”

    李素笑了:“那就没事了,这样吧,你毕竟当初借口觊觎桥家女眷去当的卧底。既然你娶妻不用人操心,给你发个奴婢吧,就是年纪有些小,你多养几年。娶妻娶德,纳妾纳色嘛,也是正理。”

    庞统这才松了口气:“多谢右将军恩典。”

    李素随口介绍:“那奴婢姓步,才九岁,不过看着挺顺眼,脾气也谦卑,归你了。”

    李素这也算是把这幢恩怨给彻底了断、买定离手了。

    他这么安排,也是苦心孤诣了。

    看得出来,丑人的自尊心比较敏感,庞统显然也敏感,这就只能送他个脾气好的奴婢。历史上步练师在孙权后宫据说以不妒著称,估计遇到主人丑也只会忍着,不会流露。渐渐地发现庞统这人才干事业还不错,说不定能幸福。

    另一方面么,李素也是怀着历史刻板印象了——大小桥历史上毕竟是孙策周瑜的女人,这俩人都以帅著称。虽然现在历史已经彻底面目全非了,大小桥见都没见过孙策周瑜。但李素也犯不着刻意把她们留给丑人来羞辱。

    怎么着也得留在帅人身边,这叫尊敬对手。

    至于步练师,孙权的女人嘛,孙权这人人品相对孙策周瑜而言不咋滴,把历史上孙权的女人送给丑男李素就毫无心理负担了。

    完事儿之后,当晚李素回到府上,让人给诸葛亮下帖子,让他来府上吃个饭。

    然后他就去到后宅圈养俘虏奴婢的地方,先派人交代了几句,把步练师领走了,然后他亲自来到大小桥面前。

    大桥心砰砰直跳,知道自己没多少机会了,跪在李素面前膝行:“右将军当世英雄,奴知道自己戴罪之身,只能为婢,但求与右将军为婢,得个安稳。”

    李素想了想:“那你妹妹还是送走……”

    小乔受惊地往后一退,惊恐尖叫地退到荷花池边:“果然是送给那个庞统吗?”

    李素:“别急着投湖啊!你也见过的,是灵台令诸葛亮。”

    小乔这才浑身无力地瘫软在地,想到诸葛亮十七岁已经身高八尺,面如冠玉目若朗星:“奴既然是右将军俘获的罪婢,性命已经是右将军的了,岂敢随意轻生,右将军要送就送吧。”

    李素内心暗忖:干!大小桥果然都是深度颜控啊!送给长得帅的当奴婢立刻就肯了。

    好在小桥也才十三岁,刚好跟黄月英同龄。现在小桥的身份这么卑微,就算长得漂亮,也不可能嫁给诸葛亮了。估计也就是诸葛亮娶了黄月英之后,多个陪嫁丫鬟,纳妾纳色。

    ——

    PS:我知道很多读三国的人对于大小桥的待遇都会高估,主要是演义里面说她们是桥玄的女儿,所以地位崇高。

    但这个年纪显然是不可能的,除非桥玄七十五岁生女儿。历史上曹操也跟二桥毫无关系,那都是演义附会。

    所以,正史上她们只是被孙策周瑜“纳”,并不是妻,说不定就是按照袁术阵营伪官家眷处理的。我是为了尊重历史,把她们处理为身份卑微的状态,并不是为了便于开后宫压低她们的尊严。

    (

 第520章 胜利的阴影下

    李素了解清楚了大小桥的情况后不久,府上奴婢前来通报,说诸葛亮已经到了,在外面等候,李素就出去接待。

    李素如今这样的安排,也不是他矫情,更不存在“送妹”。怎么说呢,他这人好色当然好了,身体素质也不错,有个三五个美女轮着换换心情,完全游刃有余。既然都是古代了,没什么好遮遮掩掩的。

    但美人多既容易审美疲劳,也容易脸谱化。而且李素这人很讲情调,既希望自己的女人都有各自的性情特色,又不喜欢脾气不好的刁蛮大小姐。

    不过,一见面之后,诸葛亮却似乎有正事儿跟他说,直接就歪楼了:

    “李师这是今天才从华山回的长安?还没拜见过大王么?您去华山那三天,大王似乎有些要事商量,一时寻不着,还来我这问过。有空还是去一下吧。”

    李素连忙制止对方岔开话题:“明天一早我就会去拜见大王的,先说别的。阿亮,你这次参赞荆州军机也颇有建树,缴获俘获,该分发的赏赐自然不会少。钱财赏赐之外,再发给你一个奴婢吧,犯官桥蕤家的。”

    诸葛亮还有些不好意思:“我还不需要这些……”

    李素:“你自己别想歪,只是发个抚琴排遣的奴婢,又不是让你做别的。”

    诸葛亮:“……那就多谢赏赐。我准备今年跟黄公提个亲了,士大夫三月,秋天就跟月英完婚吧。”

    他这也是被赶鸭子上架,觉得收了美婢之后再不娶妻,似乎不太好,容易乱了先后次序。

    李素笑着调侃考验他:“哦?你这次立功,只是发了赏赐,还没议你的升迁呢。连庞士元初入仕,靠着反间之功,都能起步六百石。

    你不过是吃亏在年少,但毕竟十五岁时就是朝廷的六百石灵台令了,做了两年,现在又有立功,如果大王升你千石品秩的职位,你还肯与黄家这种不仕名士联姻么?”

    诸葛亮正色回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志趣相投,岂嫌爵禄上下。”

    李素:“不错,那为师也跟你直说了,明日见大王时,顺便把这个议赏的事儿敲定,为师准备荐你为前将军司马,秩千石——

    虽然古圣先贤举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但毕竟还是要避亲疏顺序。庞士元他们是外人,所以这次论功行赏,都是先给他们议升,都升完了才轮到你。”

    诸葛亮:“理解李师苦心。”

    李素:“先别急着谢,我放你外任,到地方上历练,有信心么?”

    诸葛亮:“固所愿也,名臣必起于地方,如果不知民间疾苦,安能做大事。”

    李素点点头:“那就好,我是这么想的,大王称帝在即。到时候,为师怕是没有再执掌地方的机会了。有一个谨慎、擅机变的心腹干才外放,辅佐那些独挡方面的大将,时时沟通,也是好事。

    大王称帝之后,云长可能会任大将军,到时候你这个前将军司马也会成为大将军司马。别看到时候品秩和庞士元一样,但你可以历练执掌的东西不一样。光看品秩,京官人浮于事,一千石的京官决定不了什么大事。

    云长虽然是大将军了,但如今天下大乱、东西对峙,云长肯定会暂时总督方面,执掌一州甚至两州的资源为战事服务。你做了大将军司马,可以协助督办除了作战以外的事情。”

    李素给诸葛亮想的这个配置,已经是典型的“品秩不高,但能全面管到各方面事务”,也是为诸葛亮的成长量身定做的。

    庞统只是奇谋之才,并非丞相之才,历史上他哪怕活到刘备建国,也是一个谋士,不能做萧何诸葛亮的位置的。

    所以对庞统不用考虑他的履历是否接地气、是否满足“宰相必起于州郡”,有没有地方执政经验。

    但诸葛亮显然是要当丞相之才来培养的,做过了京官、而且是高高在上的历史官后,管管地方事务是个不错的补充。

    历史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后,被刘备封为军师中郎将,管的也是荆南四郡的钱粮军需调度,类似于刘邦东征时萧何在关中干的事儿。

    只是现在吃亏在诸葛亮依然比历史上他出山时年纪年轻了整整十岁。哪怕做官两年多了,也才虚岁十七。为他特设军师中郎将肯定是不行的,其他资历更老的文官会不服,所以有实无名已经是最好的选择。

    名义上是大将军司马,实际上关羽到时候管哪几个州的战场,后勤军需军备全部可以让诸葛亮慢慢接手,还能帮忙出谋划策。这也弥补了李素成为中枢宰辅后,无法亲自出京独当一面。

    毕竟除非是刘禅那种全权委任的皇帝,否则不可能有丞相亲自在外面主持战争的。在刘备这种君一代手下,只有外放的大将军,没有长期外放的丞相。

    丞相最多是遇到灭国之战、临时出去几个月担任监军。

    这种可能性,李素倒是早就考虑过了,他觉得刘备为了将来更好的“君臣相得”,保护那些老兄弟,应该会把灭国之功平摊一下。

    不会让关羽或者某个具体的将领兼得灭袁绍、曹操、孙策这些诸侯的功劳。而是灭了一个后就雪藏调、改打辅助位,换一个人来立下一次灭国的头功。

    这一点历史上嬴政和刘秀做得都是比较好的,刘秀基本上不会让某个名将灭完一个重要诸侯后继续灭,这样就不容易功高震主。

    嬴政的事迹就更众所周知了:王翦、蒙恬这些家族要交替着用,每个家族灭两国,而且父子兄弟各灭一国平坦。另外韩国是内史腾灭的,最后还试图启用年轻的李信,不过遇到昌平君投楚败了,只好再用王翦。闹得王翦都意识到潜规则惯例被打破了,得求田问舍。

    刘邦在这个问题上做得不好,魏赵燕齐楚都是靠韩信灭的,六国里只有一个跟韩信同名的韩王是张良游说下主动投的,最后搞得大杀功臣。

    历史的教训该吸取还是要吸取,有条件吸取还不肯吸取的人,也不配统一天下。

    反正刘备最好是自己意识到然后吸取,不然李素得设法让他注意到并吸取。

    天下还剩袁曹孙,关羽最终灭一家,李素灭一家,张飞或者赵云灭一家,这是最不功高震主的规划。张飞或者赵云里挑剩下的那个,可以在李素灭的时候当副手,一文一武。

    ……

    李素最后这番思考,凡是能够说的,李素都跟诸葛亮说了。

    哪怕是那些“功高震主”的历史教训,李素也是略加包装当寓言讲给诸葛亮,只是拿掉了对刘备的具体建议,只谈嬴政、刘邦、刘秀的教训。

    诸葛亮觉得获益匪浅,哪怕他当灵台令的时候,已经把前二史和东观汉纪都翻遍了,也没想到用比较学派的思维视角分析过。

    对于李素对他的官职晋升计划安排,诸葛亮也是完全心服口服,暗下决心按照李师的规划好好干,将来也要成为青史留名一代贤相。

    第二天,李素就带着诸葛亮入宫觐见,一方面是跟刘备正式敲定对诸葛亮的任命,顺便也是了解一下自己离开去华山的这几天,刘备又有什么突发的事情需要跟他讨论。

    因为是私下的会见,其他谋士都不在场,地方就选在了石渠阁,刘备非常随和,让李素和诸葛亮都坐着聊。

    对诸葛亮的任命,刘备没有任何异议,听了李素的建议就直接准了。

    而且因为恰好说到了“把诸葛亮派给关羽当参谋”的事儿,刘备顺势说道:

    “前日孤找你商议,也是想问问云长那边的战事。前天和大前天,刚好南阳与河东都有奏表抵达。子龙那边,听说是不太顺利。

    袁术本人明明已经撤到汝南了,颍川…南阳之间的撤退路线已经被我军和袁绍军会师截断,翼德正带着重兵在昆阳跟张郃高览对峙。

    按说雒阳都成了飞地,跟袁术的地盘断为两截,被抛弃的雷薄等将领,应该战意全无、随时会投降才对。可子龙猛攻伊阙关、太谷关,一时不得攻破。咱在弘农的兵马,也依然在函谷关外难以进展。

    孤和公达也分析了,雷薄等将领怕是得了袁术的授权,条件迫不得已的时候,宁可向袁绍投降。所以孤就想,顾不得云长在河东那边船只暂时不够的问题了,是不是督促云长率领少量部队渡过黄河从小平津上岸,直接逼降雒阳城?这是我军唯一拿到雒阳的机会了。”

    李素眉头一皱:“能拿到雒阳,固然是好,不过我们之前的预案,不是一贯以稳妥为主么?雒阳被袁绍抢先劝降,这是很有可能的。

    云长冒进的话,可别陷在里面,我们应该做好和袁绍全面开战的准备,才能如此。陷在的兵力布局还是跟袁术决战的姿态,没有调整到跟袁绍开战的最佳部署”

    刘备摆了摆手:“道理孤当然懂,但雒阳这个筹码的价值和象征意义实在是大。更何况,孤还没说前天收到的奏表呢——就在子龙奏报困难的次日,云长来表说:

    虽然在东垣大肆造船的进度比较缓慢,但他这一个多月里,从后方河套地区调集征发了很多去年攻打伪匈奴和鲜卑人时用的水陆两用篷车,已经可以支持三四万人规模的部队渡过黄河,并且确保后续粮道。

    只要快速兵临城下、而且雷薄防守意志不坚定、城内又有足够多的公卿百官、朱儁遗留北军骨干肯略为内应,奇袭雒阳有较大的把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