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395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395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消息李素还是第一次听到,让他也颇为吃惊。

    他没想到,连杨奉都在几年前就被杀了的情况下,韩暹没了历史上归顺朝廷的引路人中介人,居然还能下得了这个决心,直接投奔皇帝求诏安。

    他不怕皇帝直接把他抓起来杀了么?

    但李素转念一想,又意识到这其实挺合理:如今刘协的嫡系势力,着实是不多,而他名义上已经中兴了大汉,靠朱儁又撑不过几年。这种情况下,皇帝为了扩大直辖领土,对于来投的贼军来者不拒,也是可能的。

    韩暹并非白波贼的首恶,首恶是郭太。所以韩暹也有了洗白的可能。

    只不过,刘协这么干,是一把双刃剑,直辖地盘扩大的同时,还要背负上韩暹军的一些历史包袱。如果韩暹的部队约束不了,继续祸害司隶,那也是皇帝的失察和失德,将来如果有诸侯找到借口“清君侧”,这恐怕又是多送一条把柄。

    李素想了想,这事儿他虽然没料到,但也不适合公开跟刘备认错,说他有失算、跟袁绍的分赃吃亏了。原先预瓜分的势力范围,有一小部分没实际拿到手。

    毕竟,大家都是汉臣嘛,被皇帝拿走了,明面上应该高兴,道什么歉。

    刘备提这事儿,本来就不是为了他,而是在笼络马超,以及比马超更低级别的武将。让他们为自己“暂时不能升到更高的将军位”找到一个宣泄口:是皇帝不让张飞立更多功,张飞后面的也只好排队等着了。

    李素就眼观鼻鼻观心继续喝酒,这种时候假装没听出弦外之音就好了。

    刘备知道他领悟到要点了,接着往下说:“翼德这儿很快就要大功告成,不过这个冬天,南边却是可能刚要开始闹腾呢——子龙和子敬到了南海,夏天的时候子敬就大病了一场,不适应南中气候,后来用了仲景留在长沙军中的祛暑方子,才调养好了。

    入秋的时候,子龙子敬和新到任的观察使王朗商议了一下,派王朗去观察士燮控制的交趾、郁林、合浦等地,并且给除了交趾以外的另外二郡,重选太守。谁知,王朗到了交趾龙编县,居然被士燮扣了。士燮对外说是王朗染了南方瘴气时疫。

    后来士燮还传出风声,对外说王朗观察到鲁肃、赵云割据一方,欺上瞒下,沆瀣一气,勾结阻断王路,导致王朗这个观察使无法行使职权,只能到交趾郡避祸。

    这士燮看来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愿意被朝廷设置的三使直接用朝廷敕命拿走两个郡了。只是当时天气还比较炎热,长沙去南海的兵水土不服,子龙不敢马上动兵。

    如今已经入冬,估计子龙已经动手了,只是路途遥远,也不知近况。等他把王朗弄回来,到时候究竟是士燮挟持逼迫王朗,还是王朗真的状告子龙、子敬无门主动跟士燮抱团,就真相大白了。”

 第449章 出兵交趾

    刘备的接风宴上,李素最后果然被灌得酩酊大醉、从三级陛阶上滚下去才收场。

    第二天一整天,他都处在迷迷糊糊的醒酒状态。好在他回长安后暂时也没什么任务,想睡多久宅多久都可以。

    他虽然又升了官加了头衔,但日常朝廷政务自有荀攸、钟繇帮忙处理,没有大事不用李素出主意。

    刘备入主关中一年半有余,对关中本地士人的人心收服工作也做得不错,举贤任能,世家子弟只要确实有才干,刘备也都重用,普通寒门子弟政绩突出、考核表现好的,也有得升迁,再加上去年的敲打,如今各方面都非常心服口服。

    世家子弟的代表,主要是去年从袁术地盘投奔来的杜畿。此人去年在刘巴幕下,得到了一些赈灾和劝农恢复生产方面的工作,干得还可以。

    刘备就把他提拔到了副郡级的冯翊长史,算是给态度良好的韦、杜世家树个正面典型。韦家去年在地方任职表现最好的官员叫韦晃,也提拔到了郡丞。

    寒门子弟方面,刘备完全是公事公办。去年提拔最快的是一个叫张既的官员,此人原本只是右扶风美阳县的县令,不过据说两年都是“治绩三辅第一”。

    也就是去年大灾期间,美阳县饿死的百姓人数和百分比,都是京兆、扶风、冯翊三郡最少的。今年灾后重建恢复生产也是产量最高的,刘备也破格把这个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提拔到了副郡级,当个长史。

    李素这次到长安后,看到这些提拔名单,一个个在心中梳理,看到“张既”这个名字的时候还好奇了一下。因为这个人他前世读史书时浮光掠影没注意。

    但他前世打光荣公司的三国志游戏,好像每一代只要选李傕郭汜挂了之后的时代剧本,点开长安城执行内政指令,就会看到跳出来的侯选名单上,最上面两个人就是“钟繇,政治96;张既,政治91”,跟下面一堆政治值拉胯的西凉系官员形成鲜明对比。

    李素用这人种田从三国志9代种到14代,一直好奇这人书上见都没见过,凭什么“政治91”。现在才知道,原来只是从基层干起的。

    诸如此类的人才拔擢例子还有不少,李素看过之后,也考虑建议刘备,明年调几个能吃苦的,去凉州种田安民,治理地方。

    毕竟徐庶算是军师之才,只是和平年代一两年内无仗可打,才让他治理民政磨砺锻炼一下,也让徐庶多见见世面拓展一下视野。

    徐庶在兰州,按照李素的规划随机应变、兴修水利,那是可以胜任的。但日常劝农、齐民编户、整顿吏治税收这些日常工作,徐庶就不一定在行了,他也不是那种在数学上细心的人才。

    张既这种人,倒是可以跟国渊搭档一下,未来几年作为长期治理西域、发展生产通商的人才。

    过完年可以跟刘备建议一下。

    此后一段时间,因为都已经十一月份了,年关之前天气太冷。李素也就懒得勤政,就当是每天看看简报、了解一下各方形势,顺便半休假猫冬了。

    歇息了十来天后,十二月初九,北边又传来一条好消息,原来是张飞派回长安的信使到了。

    说张飞在四天前,在汾水以东、平阳东北的杨县郊外、吕梁山区,终于围住了白波贼创始人郭太。经过两日激战,郭太身边的两万多人嫡系老贼被杀数千,余众终于崩溃投降。

    太史慈射杀了郭太,张飞战后打扫战场、清点尸首,从死人堆里找到郭太、枭了首级,腌制送回长安报功。

    整场战役,确实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地方,毕竟张飞的兵力又不弱,去年之所以打得有来有回只是因为关中缺粮,不是军事实力不够。今年有粮了当然是碾压性秒杀,何况韩暹都叛变了,张飞简直觉得杀了郭太都提不起劲。

    刘备得到信使汇报后,给张飞也上表请功。等六天后,张飞带着太史慈和部分兵力班师抵达长安、留下徐晃带着剩下的人驻扎镇守安邑,皇帝的回复也已经来了。

    张飞没有升官,加了一千户食邑;太史慈提拔为护匈奴中郎将;徐晃就只是赏赐了一笔钱财。

    张飞对于升官与否并不在乎,他也知道只要皇帝还得给各方诸侯端平了安抚,刘备阵营就不可能吃相太难看。反正有大哥的信任就够了,官职都是虚的。

    回到长安后,张飞听说李素已经到了,就过来蹭吃蹭喝,自不必提。

    刘备阵营今年需要动兵的将领,只剩下一个岭南的赵云了。

    ……

    说句心里话,李素刚回长安那阵子,他对于岭南士燮为什么会如此决然、试图联合王朗寻找“忠于朝廷、反对乱命”的可能性,感到很不能理解。

    刘备阵营的势力,已经非常庞大了,就算士燮起异心的时候,关羽和李素还没拿下凉州,仅仅只算刘备当时的人口规模,也已经是跟袁绍并列的天下两强了。等到凉州平定后,刘备治下的人口,已经肯定超过了袁绍。

    而且刘备拿到了朝廷任命的交州三使,有了大义名分,士燮凭什么跳?

    不过,后来李素深入了解情况,还看了赵云、鲁肃等人从七月份到九月份发回来的奏表密信,才大致理解士燮的想法。

    首先,交州之人自恃险远烟瘴,那排外程度可是远比益州强得多,甚至比凉州都强,只有益州的南中地区、如今刚划分出来的滇州,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毕竟论纬度,交州可是比南中更加南方,更加炎热。

    另一方面,交州跟南中一样,也是有一百多年的“当地人做当地官”的排外历史了。因为北方人适应不了那里的气候,东汉自光武帝末年、伏波将军马援死后,交州就渐渐用当地人治理,北方人也懒得抢。倒是东汉中后期,开始有交州人北上做官。

    朝廷派往交州的官员,一般就是刺史,而且多半还是扬州、荆州这些南方州籍贯的。考虑到刺史的职权只是监察型的,当地人也还能接受,把刺史半架空就行了。反正每个郡的郡守百年来都是本地人。

    早年朝廷也没有恢复州牧制度,不存在所有权力一把抓的州级强势外地官员。但如今设置了三使,三使的权限如果拧成一股绳,都是外地人,那就让士燮很难受了。

    本来趁着前任刺史张津完蛋的机会,士燮已经实际控制了三个郡,鲁肃却要他吐出来两个,最多只能保留一个交趾郡,吐出来的两个郡选的新郡守还是荆州来的外地人,士燮就有些受不了了。

    关键是士燮不知道鲁肃蚕食了两个郡之后,会不会就此罢手。如果将来郁林、合浦被北方官员掌握彻底消化好了,继续伸手交趾,他要不要继续任人宰割?

    这时候,士燮观察到“民心可用”,当地百姓和官员士绅都很排外,都不希望北方官员南下,他也就胆子大了一些,把来观察的王朗扣留了。

    这也是想要自立必须的操作。因为要是直接连王朗都反对的话,那就是彻底丢掉了大义,别人想支持士燮都不敢了,没有遮羞布。有王朗这块遮羞布,好歹能说朝廷三使本来就意见分歧、刘备嫡系的赵云鲁肃排挤天子直派的王朗。

    王朗是农历七月初抵达交州上任的、鲁肃恳请他去交趾郡观察说服士燮,已经是七月底了,王朗被扣的消息传回南海郡,已经八月初。

    鲁肃闻讯后又惊又怒,这里面还有一些小插曲:他一度请赵云立刻出兵,速战速决把士燮扑灭。

    但赵云委婉劝说:子敬贤弟你自己上个月病才刚好,你不知道交趾的炎热有多恐怖,多容易造成士兵疾病。士燮之所以选择夏末的时候动手,就是算准了他可以有几个月时间准备,我们打不过去。

    但鲁肃觉得敌人刚刚冒头的时候是最容易扑灭的,坚持己见,还质疑赵云窃战畏敌、不为君父效力,还要写信让刘备下令进攻。

    赵云本性是谨慎的,但被挤兑了之后,不想破坏朝廷首次设置州级三使的制度、让人怀疑这套制度存在文武互相拖后腿。

    所以,为了政治影响,赵云只能试探性带兵出征。结果刚打到合浦(广西北海),士燮的人坚壁清野,赵云才围困了合浦县没几天,军中就开始出现热带病。

    赵云连连让军医好生整治、防止瘟疫流行,并且撤兵,最后还是热毙了四百多人,伤病数千。仗还没打呢,就被热病瘴气弄死了一些。

    鲁肃亲自到军营里看了,见赵云撤下来的部队有那么多直接因病热毙,这才知道极南之地有多热多恐怖。

    “子敬,不是每个普通士卒都能像你这样得到仲景的亲自调治的,不过咱也算吃一堑长一智,听我的,至少熬到十月底,北方全面入冬了,交趾合浦等地才勉强能让北方人活着走过去。夏天北方人就是行军走路走多了都会死人的。”赵云痛心疾首地警告。

    鲁肃羞愧得把发髻都扯了,披头散发悔恨挠了很久:“是我年轻得志,轻敌了。这次听你的,至少十月底,还得看天气,否则绝不出兵,再歇两个多月吧。

    将来就算讨平了士燮,我也不敢居功,自会上书给大王,求个功过相抵吧。到这烟瘴之地干几年,也算是一种新的历练。这边任满了,我能到别的州再当一任布政使,就不错了,实在无颜要更多。”

    赵云宽慰了他几句,说不必气馁,正好趁着这几个月,为后续的作战充分准备。

    他俩知耻而后勇,谋划筹备了两个多月,到十月底的时候,气温总算降低到二十多度了,这才再次出兵。

    直到出兵那天,鲁肃在南海郡治番禺县南门外,给赵云的部队践行,他还忍不住调侃:“没来过岭南真不知道这儿的苦,子龙你自己多加小心——我这辈子活了二十四,第一次见到能连活好几年不死的蚊子。”

 第450章 王朗殉国

    早在赵云和鲁肃还在南海郡秣马厉兵的时候,在交趾郡治龙编县,士燮也已经多次给被扣的观察使王朗,做过思想工作了。

    士燮是真心需要王朗这个招牌给他当傀儡,让他可以维持住“死忠大汉”的正义名分,把赵云和鲁肃反而推到欺君割据的反面角色上。

    要是王朗宁死不从的话,事情就会变得有些麻烦,士燮说不定会变成汉灵帝时候的梁龙那样的反派。而南海郡那边,就算有同情他的、愿意跟他一起支持“交州人做交州官”的内线,恐怕也会沦为孔芝一样的角色。

    当然了,对于交州人来说,再当一把梁龙或者孔芝,也不是什么多严重的事情。

    早在灵帝的时候,光和年间(黄巾起义前最后一个年号,178~184),交趾郡的梁龙,和南海太守孔芝联手,发动了反汉的叛乱,最后是被如今已经当了大将军的朱儁平定的。朱儁凭借平交之功封了一千五百户、赏赐了黄金五十斤。

    不过哪怕是那一次,凭着朱儁这样的名将,其实也没有彻底打掉交州人的“地方保护主义”邪念。

    因为朱儁一上来就是先许诺“只杀梁龙孔芝,胁从不问”,暗示交州人以后官可以照做、保证不让北方人来抢官位。朱儁许诺安抚住大部分人之后,梁龙势力渐渐成为孤家寡人,才被一战而破。

    换言之,朝廷要是敢摆出“我们不但要灭了交趾割据势力,而且以后还要让北方人来治理你们”那种强硬姿态的话,说不定当时就群起输死抗争了,朱儁能不能打下来还是两说呢。

    这一点士燮是最清楚的,因为他本人就是十八年前朱儁那番封官许愿的受益者——那时候他才三十多岁,他爹士赐都还活着、是日南郡太守,日南郡还没有被林邑国夺取。士燮本人还只是一个县令。

    但后来因为士家是交趾、九真、日南第一大望族,朱儁伸出橄榄枝后,士家立刻支持了朱儁平梁龙,平完后没几年士燮自己也趁着黄巾之乱被封为交趾太守了。

    ……

    作为十八年前上一场叛乱的亲历者和既得利益者,士燮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所以,赵云出兵前十几天,他又一次把王朗请来,苦口婆心加威逼利诱,双管齐下。

    “王使君,老夫倒是想跟你说‘别来无恙’,可惜你这气色看起来不太好啊。我知你是徐州东海郡的孝廉、陶谦当徐州牧时举的茂才。看来,你也只能适应东海的气候水土,适应不了南海的呀。

    你说你也四十有五了,到这种烟瘴之地做官,还图个啥呢?稍微操劳一点说不定就染疫暴毙了。跟我合作,我保你锦衣玉食、另有妻妾成群,岂不美哉?

    只要你肯公开露面支持我,赵云鲁肃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