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391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391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羌兵终于进入连弩覆盖的射程,汉军车阵中的所有远程火力终于全开,“嗡”地一窝蜂射出去。

    大量没有金属箭头的纯木质削减弩矢,在二十步内的杀伤效果也完全够用。

    尤其是这些羌族部落,他们很多连专业的皮甲都穿不起,只是穿了破破烂烂的皮袄。虽然也是动物皮革鞣制做的,用皮也挺厚实,有一定防御力。

    一蓬蓬的血雨瞬间喷溅,把不少篷车的外侧挡箭厢板都喷红了,如同涂抹了朱漆。成片的羌族骑兵割麦子一样倒下。

    烧戈王眼神一眯,气势为之一窒,但他到底也是有丰富战场经验的,果断下死命令让部队继续冲!

    “听说汉人的连弩十矢射完之后重新装填比普通弩还慢!快冲!长枪突击!把车阵上的盾手都捅下来!后排集中攒射汉军帅车!”

    西凉羌骑的长矛长度,一贯也是以各族骑兵中最长着称的,历史上曹操都感叹西凉兵擅使长枪,骑兵的枪都能跟关东步兵的枪对刺冲锋。烧戈王柯吾王的信心不是没有道理,他们觉得自己都冲到面前了,怎么能不殊死一搏。

    可惜下一刻,又一个变故让他们大吃一惊。

    车阵上的第一排,每辆车都伸出了足足四五根长矛(结阵后后排的车不用留近战兵,都集中到外侧的前排车,所以能有这么多兵,平均的话李素一辆车四个兵都不到)

    这些长矛的长度,远远超出了烧戈王他们的想象,头部还有一个非常坚韧的四棱锥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没有容易弯折的弱点。

    “哪有人用这么长的枪阵对付骑兵的?这不可能!”烧戈王等人心中大惊,却已经看到己方不少骑兵被一根根超过两丈五尺的超级长枪捅中,纷纷惨叫落马。

    那些长枪因为前端木杆比较细、否则过粗的话枪头太重士兵们因为杠杆原理也抬不住。所以枪杆强度似乎不够,被全速冲上来的骑兵一撞,刺杀人或马的同时,枪杆也纷纷折断。

    不过,一次性的超长木制矛杆,能直接换掉一条羌兵的人命,怎么看都是非常划算的。

    哪怕五根超长木棍换一条人命都是超赚的,谁让李素有削木头的脚踏车床呢,这种东西工匠几分钟就能车一根。

    羌王们肯拿汉人工匠半个时辰的劳动换他族人一条命,尽管来,有多少换多少。

    反正李素车队里存货非常多,是远远超过每个士兵一根的,因为这些兵器并不是给他们自己准备的,是给前线主力部队准备的。断了之后的废料再车一车还能加工成好几截标枪,又不浪费。

    一阵血腥地皮甲皮袄骑兵往刺猬阵上撞的惨烈之后,烧戈王们最后的期待,就是突到近处的士兵们,能重点攻破汉军旗阵、帅车,斩首行动让汉军大乱。

    可惜的是,典韦亲自在李素帅车前的正面战况最激烈的位置,生龙活虎地双铁戟上下翻飞,斫杀不长眼冲上来的羌族骑兵。

    他身边几百个穿着铁甲的精锐护卫,也是拿着斩马剑和四棱锥枪酣战不退、两翼连弩装填好之后再次交叉火力攒射,几乎把想冲破旗阵的羌骑成片屠戮。

    羌兵们寄予厚望的上千支箭矢,在射手们奋不顾身的抵近射击下,朝着李素那辆银光闪闪的庞大帅车射去,可惜只是“叮叮”作响地全部弹开了。

    原来,李素在金城战役之后,觉得他自己那辆已经比别人加厚了一倍木板、厚达三寸的座驾,还是不够安全(而且别的车没有要求木材材质,李素这个还专门挑了硬橡木和红木来造)。所以在金城的那个把月时间里,他又让人给座车外面包了一层薄铁皮。

    只是铁皮太新,还没有形成致密的氧化层、变成黑色的“玄甲”,这才看得跟明光铠一样闪亮。

    另外,李素觉得车顶靠大篷遮蔽也不够万全,毕竟车篷是可以被射穿的。所以他还加装了两侧可以往上翻的额外厢板,这个厢板不但能以竖起来的角度遮挡,甚至还能往内翻,最后左右两侧内翻的厢板架在一起,就能形成类似龟船的顶部。

    外面的羌兵对着长达三丈的铁皮车射得叮叮作响时,李素在车里还有额外一道防护——他带着老婆躲在了车里随车运的那口石质浴缸里。哪怕铁皮和三寸橡木被射穿,他还有石浴缸挡箭。

    只要不是被投石车砸中,没人能奈何他。

    烧戈王和柯吾王被一开始投入的沉没成本伤亡所羁绊,走又舍不得走,直到轮番猛攻无果,足足几千族人惨死在车阵前,才开始动摇后撤。

    汉军所有弓弩火力全开,不光对着羌骑扫射,也疯狂覆盖原本跟在后面准备捡东西的普通老弱部民,给那些不长眼的部族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最后的总崩溃,是在烧戈王亲自督阵的时候,被汉军弩兵反过来攒射了一顿,连羌王带亲卫骑兵几乎全部带走,羌兵们才彻底溃散,如潮褪去。

    “这些汉兵都是疯子!五千人就能顶住咱几万人!打不了了!”被打疯了的羌兵精神崩溃地狂吼后退,自相践踏。

    李素等了好一会儿,见外面没什么动静了,才让传令兵把典韦叫回来,吩咐:“快!多抢一些羌兵遗留下来的马匹,看看有多少没射死没残的。让士卒把损坏的四棱锥枪的枪头卸下来,单独收拢,断了的杆子也收好,到时候重新车成短的还能二次利用。”

    典韦领命而去。

    厮杀得浑身浴血的王平,也是大喘了一口气,感叹:“右将军真是料敌如神,有备无患。兵法上说的以虞待不虞者胜,就是这个意思吧。”

    王平识字很少,但作战经验的书还是看的,主要让族里请的识字的人读给他听。

    李素拍拍他的肩膀:“多跟着我久历四方,以后看到这种小场面就不会紧张了。有些敌人虽然看着多、看起来还活着,但他其实已经死了。”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444章 千骑欲问边斩汜过居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李素督导的后勤部队、遭遇河西诸羌的抢劫,肯定不会只有一次。

    毕竟这个时代的通信条件那么差,消息闭塞,祁连山区的羌族本来就各自占据一条河谷过自己的日子,很少翻越雪山往来。

    烧戈王和柯吾王吃了瘪,甚至本人都因为挑衅汉军而阵亡,这种噩耗个把月之内都不一定能传到其他羌部蛮王耳中。所以他们之前被贾诩挑唆、贪于财货使绊子的行径,只会一而再、再而三,直到每隔两百里内都有部落被灭、成为反面教材,才能彻底震慑住。

    好在,这样的血洗和教训,不用每次都李素亲自出马解决,有王平就够了,将来还能靠马岱。

    李素本人在抵达酒泉之前的最后几百里路程中,只遭到了两拨袭击,规模还都没有烧戈王和柯吾王联手袭击那次大,全部是比较轻松击退。具体的屠戮经过也没什么好多说的,毕竟敌人都不是什么百战精兵。

    其中只有两点闪光点稍微值得说一句:

    其中一次,是从昭武继续往西、通过酒泉郡边境,在表氏县境内时。

    这一次袭击中,当地羌族蛮王似乎也打听了一些前面同行失败的教训,以为前面同行之所以失败,还是给汉军留了太多结车阵的准备时间。所以他们合计之后,觉得动手前部队行踪再隐秘一些、发难时更猝不及防一些,就有可能胜利。

    而且他们的兵力数量比烧戈王与柯吾王还少,本来硬仗能力就不足,但人少天然容易隐蔽。一番合计后就这么决定了。

    可惜的是,这套自以为改良过的20版本劫车作战计划,临到实施的时候,王平果断利用当地弱水比较浅、拉车马匹也能泅渡的优势,当机立断把车队赶到弱水中,渡河到对岸重新好整以暇结阵。

    毕竟之前跟烧戈部与柯吾部作战的时候,王平还没露过这一手呢,羌族部落根本不知道汉军的车队能轻易灵活地水陆两用。

    结果,自然是给了王平更充分的结阵防守时间,羌族联军再次大败,又被当场击杀数千人,还有更多伤员遍地哀嚎。李素考虑到部队也没有足够的伤药,后勤困难,也快冬天了,耽误不起,就把所有重伤的羌族乱贼全部补刀结束了痛苦。

    至于另一次袭击,是在已经靠近酒泉的会水县与乐绾县之间,因为这里弱水有个分叉,李素的部队为了抄近路,没有完全沿着河走,所以在一片没有河流地形可以利用的草原上遇到了敌人。

    而当地的羌族部落之所以还不死心,则是因为他们从前两天失败的同行那里吸取了教训,并且又得到了一个新的利好消息:李素的运输队经过前面多日内两场大规模血战,军械物资损耗非常多!

    诸葛弩的弩矢,应该已经跟当年汉武帝时的李陵打匈奴一样快射完了!李素运输的那批超长枪杆的步兵反骑兵棱锥枪,在累计刺杀了好几千羌族骑兵后,也都折断得差不多了!这一点从汉军部队的运输量就可以估算出来!

    所以,现在去打李素的人,就可以收获类似于当年匈奴单于给李陵补刀最后一刀的荣耀!李素现在是外强中干,最怕被羌人知道他箭快射完了!

    甚至于,某些羌族消息来源还说得有鼻子有眼,说李素军中因为消耗性军械不足,时期涣散,跟两百多年前李陵军中一样,也出了叛徒把箭快射完了的情报泄露出来了!

    综合这些利好因素,会水、乐绾、酒泉三县的好多个部落,又觉得自己行了,豪赌了一把。

    可惜的是,李素怎么可能跟李陵那样被人看穿?哪怕他的车队没有停车伐木大搞生产,光是把车队里每次打完仗之后收拢的断木柄重新车一下,又是源源不断的百万弩矢。

    唯一让李素有点不满的是:目前的车床虽然稳定状态下加工效率不错,放在工场里很好使,但是在大篷车上颠簸移动中作业,非常不稳定,也不便携。

    李素最后只是在心中暗暗下了决心:“今年打完西凉,把阿亮找来,让他把这个车床再改良一下,做个便携款的,可以把脚踏改为手摇式。

    哪怕用起来累一点、加工速度慢一点,但关键是机器本身要轻,适合便携式随时随地使用。这样不同的生产环境需求配不同的设备,不就完美了么。”

    这些后话暂且不提,反正最终的结果就是酒泉三县那些刺头羌部又倒了八辈子血霉,明明是奔着“李素箭尽”的利好消息一头撞上去的,结果又是直接被突突射杀了几千人。

    李素安全抵达酒泉之后,自己就躲进城里、坐镇一方遥控马超和王平,顺便了解当地民情安抚地方。打仗的事儿他只是给了一些纲领性意见,不再亲涉险地。

    王平带着主要的车队,在酒泉略作休整。考虑到后续远离林区,无法伐木补充木料,所以他把造箭造枪杆的车床全部留在了酒泉,在当地伐木了几天补充足木料,加工出大批枪杆箭矢耗材,这才重新启程北上,跟着马超追击郭汜。

    后来王平带队辎重部队的过程中,也偶有被消息不灵通的河西诸羌劫。但因为最跳的几个有不臣之心的大部族都被李素的挖坑钓鱼、血腥屠戮杀怕了,所以那些骚扰全部被王平一一轻松破解。

    王平原本是挺缺乏独领一军千里护航的经验的,但之前跟着李素打了三仗,耳濡目染,经验值飞涨。后续再看到那些羌胡,他就在心里回忆右将军面对此类情况时是如何指挥若定的,全部履险如夷。

    经过这一年秋天和初冬,光是死在李素直接指挥钓鱼上的羌兵就超过三万人,其他王平等人的战果都加起来,至少杀了五万。河西羌胡从此称李素为卧虎,足可止小儿夜啼。

    ……

    郭汜的部队,在八月底从酒泉逃离,抵达千里之外大漠深处的居延海时,已经是九月初了。等马超再逶迤追杀、一路把沿途羌胡都给扫了,追上的时候已经是九月中旬。

    毕竟马超不是主场,他得时刻提防,还得分出时间处理半路上那些次要威胁,物资不够了还要等一等王平补充。

    在天气寒冷的年份,“胡天八月即飞雪”,而且居延海所在的西海郡,相比酒泉郡和张掖郡是往正北方向再多走一千里远的,所以就更冷了。

    好在195年并不是一个特别寒冷的年份,倒是没八月飞雪,可是从九月初六开始,酒泉郡已经连续数日下雪,弱水北段更是彻底连续下雪。

    哪怕中间有几天偶尔雪量小到快停了,但气温肯定是始终保持在零下五度以下,所以凡是下下来的雪就不会融化,只等下一波大雪再叠上去、越来越厚。

    弱水河也彻底断流了,偶尔有些河段还有积水,也都冻成了冰渣子。王平的车队至少有最后四百多里路,是在完全无法利用弱水水运之利的情况下前进的。

    幸好李素战前想的就周到,也为王平和马超琢磨过各种处理预案,他们就试了一下,把一部分车子的轮子先拆了,直接用车腹在雪上让马拖着走,底部不够平就垫一些木板固定住。

    结果居然效果还不错,大篷车都改成了类似雪橇,在稍稍积雪的戈壁上被马拉着滑行。

    至于李素原本在金城战役中用过的拉车的牛,这次早在从姑臧出发的时候就已经弃用了。把牛都留在了金城郡作为耕牛。因为牛比羌地的马匹更加不耐寒,北方戈壁的冬天根本不适应。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李素跟马超说,只能动用一万骑兵兵确保补给的原因之一:牛都没有算在运力编制内,全额靠马,所以作战部队规模要省着点用。

    ……

    李素和马超能想到的这种问题,郭汜和贾诩当然也能想到,贾诩在酒泉跟郭汜分别之前,也都把功课做了、把该有的注意事项全部跟郭汜说清楚了。

    所以,郭汜也很了解,什么情况下马超有可能追击,什么情况下马超来晚了就没机会了。

    九月上旬的时候,郭汜自己也才刚到海西郡的最初四五天,他还是有些紧张戒备的,每天让他的一万五千最后的嫡系精锐骑兵,以及一路上搜罗收买的几千羌胡援军、以及之前靠多余的马匹撤下来的二线部队。

    反正全加起来集结了接近两万四千人,其中一万五百战精兵,准备为今年冬天的活下去而战。

    不过,戒备了几天之后,到了九月初十,还没看到马超追击的踪影,雪又越积越厚,除了居延海湖边、以及西海郡城里的草料仓库,其他地方马都找不到草吃了。

    西海郡的城都几乎没有城墙,最多只有跟民房院子围墙一样高的土墙。因为这地方太偏僻太穷了,东边有七八百里的沙漠无人区,西边也要一千多里才能到后世新疆的哈密、如今的西域长史府伊吾县(名义上属于西域长史府,实际上东汉中期开始就失去控制了)

    所以西海郡只有南边沿着一千里弱水到酒泉,是有水草可以过来的,这个地方也就没必要造城墙来防备别人攻打。

    这样恶劣的环境,郭汜的雄心壮志每日都有所消磨,安全感倒是增加了一些。他觉得今年能在这儿活过一个冬天了。

    “马超的部队别说没有草吃了,就算有草吃,这么冷的天,他怎么追击作战?就靠那些破羊皮袄子,又是从仲秋打到冬天,中间没有时间专门补给征集冬衣,我在张掖酒泉把民间能搜刮的牲畜都抓了,羊皮也搜刮一空,怕是马超来了能直接冻死在半路上。”

    郭汜麻痹之后,渐渐就是这么安慰自己的。

    ……

    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