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335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335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张义在见到袁绍之前,虽然谈不上忧心忡忡,但心中也是颇有悲愤。

    张义也算是个忠于朝廷的耿介之人了,虽然他主张与民休息,反对李素激进抗灾赈灾的经济政策,从大司农被平调为太仆。那也只是他读儒家经典读傻了书,不懂经济规律,人品还是可以的。

    所以他的悲愤,并不是担心自己出使后被袁绍杀害,而是怕袁绍继续不尊奉朝廷,自己的使命无法完成——前些年,袁绍杀过胡毋班和赵歧等好几位刘协派去的使者,分别是刘协被董卓和李傕控制期间派的,理由都是“这些人是挟天子的贼臣派来散播乱命的”。

    而且袁绍也没亲自动手,都是在半路上,假装自己不知情,借河内太守王匡等地方郡守,让这些使者没走到袁绍的直辖领地之前,就动手杀了。

    说人话,那就像刘焉对张鲁的使用方法一样,让边缘太守们扮演截杀汉使的黑脸。

    这次的情况哪怕不一样了,皇帝是直接控制在董承、段煨等并无恶名的将领手上,旁边还有刘备、朱儁两家遥遥呼应保护皇帝,名义上没有任何人表露出挟天子的恶意。但张义依然没有让袁绍听命的把握。

    双方狐疑之中,张义让随从持着天子给的旌节,气度雍容地走上幕府大堂。

    袁绍也起身,摆出接受天子诏命的礼貌姿态,拱手而不拜,静观其变。

    一番尴尬的对峙之后,还是袁绍身边的尊皇派谋士代表沮授,出面斡旋,暂时缓和了双方的气氛。

    张义松了口气,也顺势先找了个台阶下,不再追着袁绍礼数不全、犹豫不决的姿态说事儿。

    “敢问天使此番来意?”袁绍请张义上座,而后狐疑问道。

    张义忍辱负重地说道:“陛下得脱贼臣李傕虎口,特命我持节河北,加封讨贼诸臣。袁将军曾抗拒李傕乱命,加封自是首当其冲。”

    袁绍心中微微一喜:原来我也算是讨贼勤王诸臣。

    如果是董卓覆灭的时候,袁绍那肯定是以讨贼功臣自居的,但董卓死后,李傕当权这两年,他还真没为皇帝做过什么事儿,也没摆出“讨伐李傕党羽”的姿态打过什么仗,所以有点不好意思。

    看来,皇帝这是完全不追究他曾经拥立刘虞的事儿了?

    想到这儿,袁绍立刻笑得很灿烂,一个手势撤去了幕后警戒的刀斧手,立刻以礼款待张义。

    他麾下的谋士当中,沮授等尊皇派也立刻占了上风,逢纪、许攸则瞬间气势弱了一头。

    田丰这样的观望派继续保持沉默。

    至于郭图,虽然一开始是跟着逢纪、许攸一样的态度,但他更多是察言观色揣摩上意,看领导希望听到哪一派他就顺着说哪一派。所以看到袁绍本人表情和颜悦色起来之后,郭图立刻又改口夸赞起袁绍的忠君来,积极充当让袁绍张义和睦的润滑剂。

    从这个角度来说,郭图倒也有点作用,要是袁绍手下都是田丰那样懒得跟人解释的孤傲之人,袁绍哪怕想掉头,都没人给他台阶下。

    可不,郭图开口之后短短几句话,张义也变得神色没那么悲壮了,似乎真心实意感受到了袁绍对朝廷的尊重。

    张义嘉许了几句之后,连忙宣布自己带来的封赏:“袁将军,陛下已经定论了,凡是董卓挟君与李傕挟君期间,对外发出的朝廷使命,若是有利于地方安定的,倒是也能接受,然但凡是不利于地方安定的,那就都是二贼乱命。

    而前年王允拨乱反正那两个月里发出的使命,则都是符合天子本意的君子之命。所以,抗董卓、李傕期间朝命之事,无论天下何方诸侯,一律既往不咎。凡接受王允辅政时所发出使命者,一律论功行赏——袁将军可能领会陛下苦心?”

    袁绍一愣,刚才还忙着客套呢,对于这番定调子划线的操作,一时没有琢磨出政治意味来。

    幸好沮授对这些大义名分的事儿反应最快,立刻拱手贺喜:“陛下年少,却能如此圣明烛照,实乃天下之福。

    张太仆,在下沮授、乃河北微末之士,敢向太仆确认一二:陛下之意,可是说王司徒辅政时,所发出的册封刘备为汉中王、刘虞为燕王的使命,乃是天子本意。而后来李傕当政时,指使贼臣公孙瓒杀害燕王的使命,乃是乱命?

    既如此,袁将军董统鹰扬、扫灭听命李傕乱命的贼党公孙瓒,并扫击黄巾余党张燕,也都是在为陛下分忧?”

    袁绍听到沮授帮他翻译,瞬间就是眼神一亮:妙啊!

    刘协身边有高人,故意教他以“王允活着还是死了”为时间线分割,来划分朝廷对外使者的命令是否是乱命,可不就恰好向袁绍示好,而且安抚了袁绍担心将来清算的顾虑。

    毕竟,袁绍拥立刘虞,是发生在“天子确实没有行为能力”的时期,还是被挟持的,是发生在刘虞被封为燕王之前。

    现在皇帝说:“哪怕刘虞曾经被人动议过另立朝廷,朕依然不介意,而且是在那之后,还确实发自本心给刘虞封燕王”。

    那么作为刘虞扈从的袁绍,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王允已经死了,天子金口玉言盖棺定论,说王允那两个月封的都是一律对的。这个线一划,以后就不好出尔反尔单独挑某一件事情改口了,否则说不定天下各州的诸侯都会人人自危,也不利于朝廷重新建立威望。

    袁绍想明白这些,眼神热切地看着张义,又嘉许感激地看着沮授。

    张义点点头:“陛下正是此意,这也是汉中王,与赵司徒、蔡司空、杨太尉公议支持的结论。

    袁将军有讨伐董卓的首义之功,而公孙瓒有假借乱命杀害陛下所封总统青冀幽并兖徐六州诸事的燕王的罪行。袁将军讨伐公孙瓒,也是大功一件。

    陛下钦命,嗣燕王刘和,可继承故燕王刘虞一切前封职权,所总统如故。至于袁将军你,陛下有意加封骠骑将军,协助燕王继续安定六州诸事——不过,要在攻灭逆贼公孙瓒后,才能实授。”

    袁绍瞬间从跪坐的姿势直接跳站起来:“陛下厚望,臣敢不从命,旬月之间,臣定然攻破易京楼,将公孙瓒逆贼首级献于弘农。”

    沮授比袁绍心细,又借故问了其他中枢将领的加封情况。

    张义也一一跟他说了,有问必答。

    袁绍麾下谋士们,这才知道除了刘备成了汉中王、待郭汜被灭后皇帝就实授他大司马,

    其余朱儁封了大将军,董承封了车骑将军,袁术从后将军加封为卫将军,段煨从平东将军加为镇东将军。

    如此一来,朱儁、袁绍、董承、袁术四人,算是把大骠车卫四个坑占全了,后面才轮到前后左右将军。

    袁术之所以加封,皇帝也是没办法,因为他毕竟派兵攻破了李傕的峣关,拿下了京兆五县,名义上这也是勤王之功,刘协不安抚肯定会出事。

    当天的会晤结束,袁绍立刻加大了对公孙瓒的最后斩首进度。

 第378章 功过谁人评

    张义本来是宣完旨,在蓟县稍微住两三天就该走的。

    但既然袁绍因为皇帝的善意而心病暂去,急于完成皇帝给的任务、兑现骠骑将军职位和协助刘和总统六州诸事,所以他当然是非常热情地留张义足足住了半个多月。

    看袁绍这架势,俨然是在说“陛下不是说了灭了公孙瓒就实授骠骑将军么?那就有劳太仆多住几日,看本将军破贼!”

    到时候让张义直接把公孙瓒的首级带回去,袁绍也好火线升迁、直接开建新幕府,免得钩肠债一直惦记着。

    袁绍加强了攻势之后,又得到朝廷大义,公孙瓒很快就撑不住了。

    一方面,随着张义的到来,关中之战的很多细节,袁绍自然也会闲聊之间向张义了解。

    听张义说了刘备在破长安城时,使用的投石车、新式望楼等攻城技术效果不凡,袁绍见贤思齐自然也会模仿。

    虽然一时之间还造不出配重式投石机,但把袁绍军的投石机技术含量提高到超越历史上官渡之战时霹雳车的程度,却是轻轻松松。

    有了改良后的投石车,攻打易京楼的进度也就相应加快了。

    另一方面,在袁绍坚定了速攻决心后,他手下的谋士也不是吃素的。逢纪献了穴地之策,一如原本的历史惯性,让袁绍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搞地道战。

    河北军穴地之能,数千年来都是华夏之冠。从历史上袁绍打公孙瓒打曹操官渡,一直到抗战时候的冀中平原地道战,可谓一脉相承。

    河北平原靠黄河冲积形成的松软地质,非常适合低成本挖掘。同时又不像南方长江流域的冲积平原地下水那么丰富,挖得深了也不会渗水塌方——谁让黄河数千年来老是改道呢,每一次改道之后,旧河道冲出来的冲积平原就远离了大河,变得又干燥又松软。

    对于袁绍军来说,是否发动地道战,只是一个物力成本投入决心的问题。

    袁绍军花费了十几万人的劳力,从远远深于公孙瓒所挖壕沟的深度,绕过那十层堑壕,把地道一直挖到易京楼四角的夯土高台底下,一边挖一边用木柱撑住洞顶。

    待确认把土台底下整个挖空了,然后挖地民夫全部撤出,一把火把木柱烧断,易京楼四角的四个六丈高的副台营地就整个陷了下去,守在台上的士卒东倒西歪、掉下台摔死无数。

    由此可见,在反制地道战时,壕沟在深不在多。公孙瓒易京十层浅壕,还不如曹操官渡时一道深壕。

    不过,即使到了这一步,易京楼那个十丈高的中央主台还是没塌。袁绍要想再搞一次地道战,就得等地质重新稳定之后,沿着被埋了一半的旧地道继续施工,依然需要不少时日,而且施工难度也会大增。

    不过主台是实心的,里面没有足够的空间储存物资,公孙瓒的守城物资全部是囤积在副台和主台之间的空地上,粮囷武库也都建在那儿。

    外面的副台塌得太突然,公孙瓒根本没时间转移物资,所谓“谷积十年”的战争潜力,也就瞬间缩短到了只剩几个月。

    袁绍连着几个月都不想等了,拔掉外围工事招降大批公孙瓒士兵后,就发动填人命的强攻。

    所有的投石车全上,还把投降的士兵押在前面当先登炮灰,同时各种宣传战心理攻势,让骂阵手们向公孙瓒军高喊宣扬:

    “天子已经被救到弘农,李傕被杀,公孙瓒被天子明诏定为听信李傕乱命、残害宗室藩王的协从反贼。投降者免死,执迷不悟继续从贼者,破城后严惩。”

    如此凌厉的攻心攻城双重攻势下,存粮也被夺走了九成,饶是易京楼主台高达十丈,每天还是络绎不绝有士兵投降、放水。

    ……

    七月十二日,太仆张义持节宣慰袁绍的第十六天,易京楼主楼内,也算是一时枭雄的公孙瓒,终于迎来了人生末路。

    如血残阳之下,公孙瓒挎着宝剑,一手仗槊,倚在顶楼残缺的阑干边,俯瞰着土台四周的烟火残缺。

    这些残缺之处,都是被投石车的碎石囊砸坏的。

    “袁氏之攻,似若神鬼;日穷月蹴,无所聊赖。何况还有懦弱天子支持。哈哈哈哈,不过我公孙伯圭,也活够本了!什么人?”

    公孙瓒时而痴狂傻笑,时而豪爽感慨,看起来精神已经有些不太正常。神经衰弱之下,对异动和声响愈发敏感,听到背后有脚步,就忍不住拔出剑来回身戒备。

    谋士关靖吓得一哆嗦,随后拱手示意无害:“主公勿惊,是我。为今之计,主公不宜褒贬过多,自丧斗志啊……”

    公孙瓒苦笑一下,倒又恢复了几分豁达,叹道:“我是那种看不开生死的人么?两年前,刘虞非要与我刀兵相见那一刻,我就已经当自己死了,我不仅仅是死在袁绍的攻势之下。

    若是不论出身门第人脉,只看打仗,我未必不能与袁绍一较高下。可以天意难测,朝中龌龊天子不问正义,只求安抚诸侯,定我为朝敌,此非战之罪也。”

    公孙瓒说出这句话,关靖听了,显然知道是已萌死志。

    那可是自比项羽啊。

    虽然公孙瓒肯定是没资格跟项羽相比的,但人死都要死了,自己意淫一下,别人也拦不住。

    关靖叹息不语。

    公孙瓒自嗨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关靖肯定是又有事情来禀报,估计是坏消息不忍说出口。但公孙瓒既然死都不怕了,表情语气忽然豁达起来:“别愁眉苦脸的,说吧,可是又有谁投敌了。”

    关靖松了牙关,低声说:“田楷守京台东阶,被袁绍围攻甚急,献阶投降了。”

    京台这种高大的夯土建筑,因为是实心的,所以防守方的关键并不是“门”,而是“阶”。

    楼才有门,台子是没有门的,只有一条几丈长、十丈高、来回曲折的石阶往上爬,石阶被守将献出,京台基本也就沦陷了,只剩下台顶的楼。虽然楼底一层没有窗户,只有铁门,也扛不住多久了。

    历史上,田楷是最后在易京之战中,作为守方将领,坚持战死的。如今却因为打不过,火线倒戈了,这里面的差距,显然是因为这个时空的公孙瓒更加不具备法理正当性,连皇帝都宣布他朝敌了,将领们也就有了投降的台阶。

    “罢了,你也降了吧。”公孙瓒说着,把槊往楼下一掷。

    槊的尖锐沉重,加上公孙瓒的臂力,和十丈落差的自然加速,当然是迅猛无比。

    下面的袁绍军士兵正在疯狂涌上土台,摩肩继踵。公孙瓒这一掷都不用瞄准,随机扎死了一个袁绍军的小校。那倒霉蛋被钢槊从头盔脑顶扎进,贯穿胸背,钉在地上。

    随机扎死一个敌方军官,让公孙瓒死前的心情好了一些,似乎觉得那柄陪了他多年的钢槊没有白白湮没,自己这一生的终点,也没那么难受了。

    这很符合心理学家所说的“峰终定律”——因为人类的健忘,所以一段消费旅程的体验,只跟这段体验的峰值和终点值有关。人生,也是一段消费旅程嘛。

    公孙瓒微笑着捏着剑,吹着口哨回去杀自己的妻子女儿,路过关靖身边时,还有些不耐烦:“你怎么还没走?不是说了你也降了吧,你一介文士,又不是你劝我杀刘虞的,袁绍不会为难你。”

    关靖苦笑道:“去年围城之时,将军曾想突围去草原,说不定还有机会重整旗鼓。我劝将军不可弃军而逃、以免人心离散。如今人心还是离散,反而是我陷将军于重围了。君子陷人于遇,当挺身分担,我实在无颜投降。”

    公孙瓒没说什么,拍拍关靖的肩膀:“也好,由你吧,也算是全你名节。”

    说罢,公孙瓒头也不回冲进内眷的住处,随后传来几声女子的惨叫,公孙瓒的妻子女儿都被他亲自手刃了,以免受辱。

    然后他就拿着油灯往帐幔上一泼,拿着燃烧的帐幔把整层楼都点了,须臾便死于火中。

    楼下的袁绍军士兵们看到火起,蜂拥往上冲,上面的公孙瓒亲兵看顶楼大火,知道主公死了,也不抵抗了。

    袁军很快冲到倒数第二楼,关靖拿着佩剑厉声喝道:“公孙瓒已自尽,休得辱其尸首!”

    不过他剑术不佳,刺伤了两个袁兵后就被乱刀砍死了,袁军找到公孙瓒还没烧糊的尸体,把人头抢了下来,送回袁绍处报功。

    袁绍看着毛发皮肤都烧没烧黑的人头,有些不爽,但还是让人修饰一下,装个高档漂亮点的匣子,让张义带回弘农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