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330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330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樱点头赔笑,一边心里非常专业地回忆着夫君前些日子交代的问题清单,觉得是火候问最后一个敏感问题了:

    “你们杨家也是四世三公,若是德祖公子也年少有为,将来五世三公也不是没可能。大王与右将军也是很想仰赖的,可惜当年的小误会,前将军在讨董光复雒阳的时候,杀了德祖公子的堂叔”

    周樱口中的前将军,自然是指关羽,这是上个月刘协刚封的。

    关羽光复雒阳时,杀过受董卓之命接任河南尹、负责放火烧毁雒阳城的杨懿,这是刘备阵营和弘农杨氏一个绕不过去的旧仇,虽然不是什么重要任务,但话必须说开了,这样才显得诚恳。

    而且这种话题也不适合男人与男人之间谈正事儿的时候提到,那样没有回旋余地。一群妇道人家正合适聊这个。

    林氏当然知道重要,都没等周樱说下去,就若无其事地接话了:“嗨,六叔那说实话,我家德祖也就给点面子,喊一声六叔,当初杨懿听命董卓接任河南尹的时候,就差点儿没把我公公气死,连说家门不幸。再说了,幸得前将军当时保住了雒阳城,按说你直接投诚义军不就好了么。

    不过,杨懿可能也是没想明白,也是怕弘农之地在董卓之手,不听董卓之命可能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老家族人会被过去都过去了,反正我公公和德祖每次聊起这事儿,都是说这种大是大非,宁可舍生取义,也不能焚毁宗庙啊,前将军杀了杨懿,也保住了我们杨家的声誉,算是两全其美了吧。

    我们杨家,还不是谁占了弘农就得仰人鼻息,不过如今可不比当初了。德祖经常跟我说,虽然段平东是个谨慎的,但董国舅为人张扬轻浮嗨,咱妇道人家,说这些干嘛。”

    林氏这番话说得很干脆,而且把杨彪、杨修的态度都说得似有根据,作伪的概率应该不大。或者说,至少杨家人是用心考虑过如何回避这笔历史账的。

    周樱也不负责最终判断,只是默默记下,又说了一会儿拉家常的话,送了一些果品让林氏带走。

    “这样一来,跟韦氏几个分支的人也都聊过了,卫氏那几个蠢妇倒是嘴上没把门的,居然还以为夫君最近真的重用王必呢。只剩下杜氏,族中要人多在袁术控制的那几个县定居,也不来走访,不好请呢让夫君另想办法吧。”

    周樱最后把这几天的成果在心中梳理了一遍,准备向李素汇报。

    “如此说来,杨彪杨修是不看好董承了,他们这是觉得董承德不配位,才不镇局,迟早头重脚轻,出事儿比王允还惨。杨彪杨修有脑子啊,这是已经看出了我让你请客的意思。另外几家,见识还差些火候。”

    李素当然比周樱懂行得多,听了周樱绘声绘色地说了各家女眷的表现后,很快就得出了自己的判断,结论跟周樱的看法差不多,但细节更丰富。

    周樱也是听得一愣一愣的,没想到夫君能从这些转述中,都听出比第一听众更多的隐藏深意。

    她也不敢多嘴,就静静地听李素最终分析结论:“如此说来,杨家应该是彻底捐弃对董承的期待了,知道他必然不长久,知道要怎么站队。

    至于韦家,只是一开始对王必有结交之恩,李傕当权那两年,也庇护过王必,所以这次王必要报恩。现在看来,是韦康这一脉跟咱作对,韦晃是无辜的,到时候清算分清楚就好,不要多株连,也安定人心。

    卫家的卫觊一脉,按你的说法,是铁了心跟韦康有勾结的我估计卫觊就是放不下旧仇,肯定想以袁绍为退路了。除了卫觊以外,其他那些当初没有分润到河东解县盐湖之利的卫家支脉,倒是未必一条心,如果有可能宽宥赦免,也可以考虑拉拢。只可惜,卫觊是卫氏最大的分支了,其他人也不值多少。

    杜陵杜氏,我来想办法,过几天,我带兵到杜陵边境,邀桥蕤一家饮宴,共商京兆救灾事宜。到时候,大家各带两户京兆豪族作陪,也算各安其心。到时候,就能见到杜氏的要人了。”

    桥蕤是袁术部下,跟李素自然是互不统属,但目前双方的辖区犬牙交错,李素有京兆八个县,桥蕤有京兆五个县,而且中间无险可守,真要是闹冲突了,桥蕤肯定是扛不住的。

    李素是刘协圣旨封的京兆尹,桥蕤只是表的冒牌货,李素以礼相请他不敢不赴约。

    只不过,桥蕤肯定不敢来长安城里,怕被扣了,李素也不可能去杜陵县城,双方只能是在长安城与杜陵县之间的上林苑遗址,选个风景优美的地方野餐交游,各自稍微带点卫兵,约个“单刀赴会”。

    上林苑就是汉朝的皇家园林,是汉武帝登基后第三年开始修的,不过上林苑占地极广,足有三百多平方公里,所以几乎是包着整个杜陵县的杜陵是汉宣帝的陵墓,那已经是汉武帝的孙子了,所以是先有的上林苑后有的杜陵,汉宣帝是在爷爷的园林里找个了地势高的地方埋了。

    说白了,连杜陵杜氏这些世家,都是当初西汉后期,原本是外地豪族,因为朝廷打击豪强,强行迁徙外郡富户来守陵,让他们种皇陵旁边的皇庄,但是又给他们免税,代价是“以役代税”,也就是免税的代价是让他们出人力和材料,确保常年修缮翻新皇陵的地表建筑、确保杜陵四时祭祀。

    后来西汉灭亡了,长安周边的旧皇陵翻新祭祀情况,雒阳的新朝廷也懒得管。所以杜陵杜氏这些家族,才靠着依然沿用的免税政策钱滚钱越做越大,一边免税一边在修皇陵和祭祀上偷工减料,完成原始积累。

    周樱听完,松了口气,觉得好歹交给她的活儿都忙完了,能打探的也都打探出来了,剩下的有夫君操心,她就不担心犯错了。

    周樱体贴地帮李素揉捏着太阳穴,懂事地说:“都是妾身不能帮夫君更多,还要劳烦夫君亲自邀约桥蕤到上林苑赴会。”

    李素淡然一笑:“我本来这几天就要请桥蕤摊牌我准备六月中旬,就把准备暴涨调高长安粮价、欢迎各地商人高价卖粮来长安赈灾的消息,通过桥蕤传达给袁术和刘表。

    何况,桥蕤名义上也是京兆尹,他不想自己治下的五县大规模饿死人,他就也该上心。我这阵子也了解过了,我们这边好歹还是修渠扑蝗,多多少少能抢救些粮食回来。桥蕤是个武将匹夫,袁术麾下又缺乏擅长内政整顿的大才,根本没人抢救百姓。

    袁术控制的京兆五县,情况其实比我们还遭得多,只不过现在还没到秋收,看不出差距,秋收一下来,高下立判。我肯牵头统筹这事儿,桥蕤还该感谢我呢。大家都带上女眷,桥蕤才放心我不是想动武扣人。”

    李素心情正好,就顺势怀着显摆之心,把刚才跟刘巴、邓芝说过的“模仿范仲淹和王安石的赈灾秘法”,跟自己的女人也卖弄了一下。

    周樱听说夫君要“让长安粮价暴涨,引诱商人远道而来卖粮”时,第一反应也是瞠目结舌,无法理解,反应比刘巴还不如。

    李素得意地跟她讲解了很多推演,她才似懂非懂。

    不过这也正常,深闺女子,能学会如何社交就不错了,哪里会懂经济和商业呢。

    周樱只是本着对夫君的关心,怕夫君惹事,想来想去,不放心地说:“夫君,此事哪怕真有你说的那么神妙,可以救民,但百姓始终不知道如果你不这么做,他们最后会有多惨,这种事情,怕是卖力不讨好啊。

    妾不懂什么大道理,读书也不多,只知以扁鹊之神技、想要上医治未病,尚且被蔡桓侯讳疾忌医。百姓之无知,过于蔡桓侯,夫君之神术,却未必显于扁鹊”

    李素摆摆手:“你这番话,倒是跟邓芝相似,不过邓芝是怕我们清算世家太慢,给他们时间如此造谣生事。只要正式实施之前,把造谣挑事的源头掐了就好。我心中自然有定论。”

    周樱听邓芝想到过,就没有多说,当晚只是好生服侍李素,让他缓解疲劳。

    但还真别说,三人成虎,听周樱也想到了这一点,李素第二天就忍不住反思为什么连邓芝和周樱都想到了,刘巴当时却没提醒他呢?

    刘巴对于经济规律的洞察,应该是远远高于邓芝和周樱的。

    熟读史书的女子都看得出来,刘巴不至于智商不够。

    动了这个念头之后,李素忍不住往深了揣摩,然后自己吓了自己一跳:“卧槽,刘巴该不会是去年为租庸调法改革背锅背多了,这次不想再主动背锅吧?他要是也看出这里面的风险,怕不是怕我让他以他的名义提出涨粮价的恶政,到时候出事了让他背锅?

    连刘巴都如此趋利避害,莫非是他真心觉得这事儿会留下恶名,洗都洗不白,所以哪怕有大王力挺,他都不想主动沾染?”

    一想到这儿,李素不由有些不甘心。

    确实,上医治未病,最怕的就是无法证明自己的功劳,反而因为病人没生病,最后还以为自己白挨了几针针灸、白吃了几副苦药,反而埋怨医生。

    偏偏李素还没有设置对照组实验其实,要证明他的经济学理论正确,有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设置对照组实验。

    比如原本如果什么都不做,京兆一百多万百姓要饿死二三十万Ian,或者被迫流民逃荒。要是李素给部分地区提前高粮价、另一部分地区不做处理,作为“实验对照组”。

    那么到时候,提前涨价区域该饿死的十五万人或许才饿死一两万,而没提前涨价区域依然饿死十万到十五万,那百姓肯定将来都会彻底记李素的好。

    甚至不打击挑头散播谣言的韦康、卫觊,都不要紧了,到时候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可问题是,为了证明李素的正确,白白多饿死十万对照组百姓,这个代价也划不来啊。

    从头到尾,李素的治疗手段,都是把病人压制在无症状状态,这人家怎么感你恩嘛。

    不过,李素想了之后,觉得还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吧,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就多死十万人,这种心狠手辣的事情还是干不出来。

    他还是按照原计划,让邓芝准备收网,另一边,也给杜陵桥蕤发去了邀请函,约好了双方只需各带五百骑兵到上林苑赴会,商讨买粮赈灾,而且酒宴上带的贴身侍卫不能超过五人。

 第373章 让乡下人见识朝廷威仪

    李素让使者邓芝跑了一趟杜陵,给桥蕤发了帖子,双方说好了六月十五,在上林苑曲江池畔的乐游苑举行会晤。

    乐游苑是上林苑里的一座附属景点,在长安城东南角城外,汉朝的时候叫这个名字,到了后世隋唐,因为原本的建筑和围墙都没了,只剩树木水景,同时又被隋时扩建的长安城包到了城内,才叫“乐游原”。

    李商隐就写过《登乐游原》,也就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首。

    至于乐游苑里的曲江池,倒是一直留到了21世纪,依然是西安市东南郊的景点。只不过因为千年的淤塞,原本一个整体的湖,后世被分成了“曲江池”和“芙蓉园”两个景点。

    距离会晤还有两三天时间,李素就跟刘巴先最后彻查摸排一次长安各仓的存粮情况,并且安排暗访民间的库存,好在大规模买粮之前心中有数,最终微调准备“哄抬”的粮价幅度。

    六月十五当天,周樱也要跟着一起去,不过眼下却是没什么事要忙。自从被李素收为妾侍以来,这还是她第一次忽然空闲了下来,周樱松了口气,一时还有点不习惯,就跟夫君知会了一声,用这几天闲暇访玩故友。

    周樱在长安也没什么故友,想来想去,就去长乐宫探望了一下万年公主。

    刘妙最近也是在宫里闷得发慌,李素周樱之前都忙,现在周樱终于来走动,让她很开心,拉着一起说私房话:

    “樱儿,真是恭喜你了,总算得偿所愿,跟着右将军伺候了那么久,也算有名分了。咱姐妹也该好好私下庆贺一下。”

    周樱:“殿下……妙姐折煞我了,妾也谈不上什么名分。我算是看透了,夫君那是外冷内热,又不肯说疼人的话。明明是怕唐突了我,迟迟犹豫不决,最后却落得那么仓促,连私下里摆个酒补个礼的机会都没有。

    好在他就是这样孤高的人,不但对妻妾不擅表达,连对他自己的名望都不甚介意。真是‘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

    周樱最后这句话,随口引自《孟子》,自然是形容夫君的“为了大义,无所谓个人名声、是否被世人理解”。

    后世的看官更喜欢误用后半句,也就是“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但汉朝读过儒家经典的人,哪怕是女人,都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因为孟子在这两句话里面,用了缩略语,“虽褐宽博”也好,“虽千万人”也好,都没说这些人干什么,是支持还是反对。

    没有了文言文的上下语境后,确实用后半句断章取义更能抓人眼球,有震惊部的气势。所以现代人大多理解为“只要我自省后觉得对,哪怕有千万人反对我,我也要去干”。

    而孟子的原意是“如果我自省后觉得不对,哪怕千万人支持我,我也放弃”。

    前半句的“不惴”才是“不怕,要干”,“往”只是“放弃,不干”。

    当然了,真正懂得大勇之道的人,是不会觉得孟子的真意比后人的误读气势低。

    因为大勇若怯,懂得在有人支持的时候放弃,比懂得在有人反对的时候坚持,更加难得。就像居合斩蓄势未拔时,美感更甚拔刀一击、宣泄殆尽之后,未拔就是无,无就有无限可能。

    刘妙读书虽然比周樱少些,毕竟也是皇家公主,也是略懂,理解周樱话中的含义自然没有障碍。

    她若有所思,很想问问周樱,李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名声与务实难以两全的困境,但稍微问了两句,周樱也知道保密,自然不会把具体的事务告诉她,只是提了李素的人品,就遮过了话题。

    刘妙打听未果,也就暂时放下,跟周樱聊些开心的事,让周樱陪她出宫去玩。

    聊着聊着,周樱提到她过几天要去乐游苑,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赏玩的注意事项,刘妙对长安周边宫殿和皇家园林当然是熟得不能再熟了。

    毕竟几年前她就藩的那段时间,也就是皇甫嵩执掌长安、董卓还未西归那几个月,长安周边就刘妙一个宗室亲贵,她想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皇甫嵩也不会约束她。

    刘妙自然是大包大揽地说:“这有何难,你收拾些野点茶炉,我带你去看有哪些好玩的。嗯,乐游苑快到杜陵了吧,周边还有不少皇亲国戚埋骨之地,姑姑姑父横死,我还没去看过,顺便祭扫一下吧。”

    “野点”就是郊游野餐的食物,由汉至唐都是这么叫的,后来还传入日本茶道,茶道里至今有这个概念。只不过后世的野点都成了精致的“和菓子”,没几分汉风了。

    周樱也怕到时候尽不了地主之谊,接待不好对方的女眷,给李素丢脸,自然乐得让刘妙给她提前当导游踩点了。

    姐俩让宫女收拾了些茶具兽炭果子点心,又借了一些侍卫,当天就去乐游苑先玩了一圈,享受了野餐,小显摆了一下茶艺,互相煮茶给对方喝,一路有说有笑,聊了很多私房话。

    回程路上,还顺便去了大长公主刘华和已故国丈伏完、已故皇后伏寿合葬的墓地。

    刘协年少,登基至今还未修陵,而且皇后伏寿是被李傕的人杀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