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323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323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宜,多薅几年胡人的羊毛。

    “既如此,北地郡就按大王的意思安排,我只派千人协助呼厨泉灭蝗,其余治理就按他们南匈奴风俗,暂时自治。这个最穷最难的麻烦暂时缓解了,咱也好腾出手解决其他诸郡的麻烦。”李素欣然答应了刘备的指令。

    两个当事人都觉得这么处置没什么,刘备麾下干了多年的官如荀攸、法正等人也不觉得有问题。但旁边的几个朝廷公卿,却面面相觑。

    即将回去当司徒的赵温,以及大司农张义,按说都是也要管理民政和救灾的,专业有点对口。他们此刻内心怕不是爬满黑线:这这李素不是才二十五岁年纪嘛?陛下念他知天命,有奇计,累建殊勋,让他二十五岁当京兆尹,已经是非常破格开恩了。

    可是怎么看起来在汉中王那儿,这李素的权柄远远不止京兆尹,这简直是雍州牧了吧,关中五郡甚至陇西二郡怎么抗旱灭蝗救灾,都由他全局统筹?

    大司农张义原本觉得自己好日子快来了,好不容易逃出李傕的魔爪,留得性命,而且其他九卿同僚死了那么多,九卿就升仨了,他该苦尽甘来大展拳脚。

    结果似乎没他张义什么活儿可干了

    这刘备,不会又是一个任人唯亲目无朝廷的专权者吧?把公卿视为泥塑木雕?那跟李傕时期差别也没多大了吧!除了刘备不像李傕那样乱杀人,也不抢劫。

    张义等人的这点嘀咕,刘备他们当然不会留心了。李素就继续往下交待其他四个郡的情况:

    “关中其余四郡,受灾最严重的的是冯翊郡,按照不治蝗不抗旱的自然状态算,今年的减收会有九成。不过这里的治理潜力还可以,大力灭蝗,能救回一两成收成,还能得到一些蝗虫供饥民不得已时食用,但治水的潜力不大。

    冯翊郡濒临黄河的土地都可以得到灌溉,但黄河水量过大,无法决沟渠引水到腹地灌溉,要是引发黄河决口,危害远比一年旱灾还严重。只有黄河的支流洛水、沮水可以挖灌渠、或水位下降时筑堤截流,抬升水位确保旧渠依然有足够水流,不放余水入黄河。综合治理的话,冯翊郡能抢回四成收成,并且改善将来历年的灌溉状态,就很不错了。

    受灾第三的是安定郡,安定郡蝗灾治理需要的精力更多,但治水简单一些,安定人口也少,百姓沿着泾河耕种,多少有些保障。治理得当,也能保住四成收获。

    情况第二好的,就是咱京兆尹,长安周边相对水网较足,水利设施自秦以来就不错,几个月不下雨也能保住一小半庄稼,再治治蝗虫,抢回半数收成不成问题,情况好甚至能留下六七成。

    但京兆尹的麻烦在于人口众多,人多地少,这儿本来就无法用本郡的田地产出养活百余万人口,要指望扶风与冯翊的粮食运过来接济,所以,哪怕京兆尹的田完全不歉收,只要冯翊扶风歉收了,他还是会饿死人。

    而关中五郡最有希望的,就是我们春耕时就建立起有效统治的右扶风了。陈仓、郿县、渭南等地的收成,因为灌溉得法,第一时间治水,加上我们改道了西汉水北流入渭增加了水量,如果没有蝗虫的话,今年能保住八成以上。渭水流域其他扶风诸县,也能保住六七成,郡治槐里差不多是六成。

    五月到七月,扶风郡不太需要再强化治水了,只要专注灭蝗,把这平均七成的庄稼保下来,再免掉百姓今年税赋,扶风郡自给自足肯定是没问题的,还能稍稍顺流卖一些余粮接济京兆。

    冯翊、安定二郡就只能是免税并鼓励他们自给自足了,要运粮到那些地方,损耗太严重,而且是逆流而上,粮船难行,不像扶风到京兆是顺流而下。在京兆都还无法确保完全不饿死人的情况下,安定、冯翊稍微饿死一点,也是没办法的。从算数上考量,安定、冯翊要少饿死一个人,长安说不定得多饿死两个。”

    运输有损耗,既然连运输最便利的地方都免不了有人饿死,那么当然优先救活运输便利地区的百姓。这不是李素残忍,而是力量只有那么大。

    实在不行,最后只能是让百姓稍微冒险吃蝗虫,只要官府多教导科学灭蝗吃蝗虫的办法,尽量消弭化学危害性,而且让一部分最穷的流民集中吃蝗虫,免得大部分人都冒险吃蝗虫,这样能活下来也算听天由命。

    按李素的算法,京兆尹如果管理得好,本地百姓需要吃蝗虫的比例会较低,最多只是之前的苦役营俘虏得吃,实在不行把张济那儿抓来的俘虏、之前泾原之战抓到的俘虏也派去吃蝗虫。如果蝗虫养活的人口从一万提升到三万,那么基本上京兆尹境内的蝗虫也差不多吃光了,再多你想吃都不够吃了。

    而安定、冯翊的最穷苦流民,就只能是普遍的吃蝗虫了,哪怕他们只是普通百姓,没有罪恶,不需要以“吃蝗虫”作为服刑手段。

    刘备静静把李素这几天了解到的情况和讨论出来的规划听完,内心也是稍稍有点郁闷的:

    “孤早就料到李傕这禽兽肯定会留下一个烂摊子,但还是没想到会这么烂。唉,就当是休养生息吧。不过幸好,去年袁术才刚刚平灭黄邵、何仪,曹操也是去年才杀了臧霸,他们也要屯田休养生息。”

    刘备这番揣测,其实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了。事实上他提到的这俩人,只有曹操会意识到之前连年跟徐州军、泰山贼绞肉的危害,开始努力屯田历史上194年的曹操,可是跟吕布打得民穷食尽,最后程昱给他做不明肉类的“脯”作为军粮。

    那也是曹操饿得最惨的一年,所以历史上后来的195、196两年也是曹操争霸之路上少有的尽量不打仗、纯休养生息回血的两年政治上曹操还是做了不少事情的,主要是挟天子,军事上没什么大动作。

    但是,同样被反复拉锯导致南阳、颍川、汝南被绞肉成烂地的袁术,显然不像是吸取教训的。他要是有机会,显然还会穷兵黩武,而且对内经济建设基本上靠百姓自然发展,没有官方统筹规划支持,他只管穷奢极欲喝蜜水就行。

    而且还别说,袁术这种不与民休息的随意扩张,眼下就给刘备和李素制造了好几个麻烦按说,京兆尹的辖区,是包括了武关道的六百里山区的,也就是包括武关和商洛二县。

    但现在,因为之前袁术被董承诱惑了想来窃取胜利果实,所以武关道六百里的三县,全部落入了袁术手中。

    更有甚者,当峣关的李别被李应调回来防御张飞后,每过几天,连峣关内的蓝田县也被袁术军大将纪灵占领了。随后几天,大约是四月下旬、刘备在围城长安的过程中,纪灵本人守住蓝田和峣关,分出桥蕤继续往西北推进,最近占领到了长安附近的杜陵县。

    没错,就是唐朝诗人杜甫自称“杜陵野老”的那个杜陵,那地方在长安城东南方向,距离长安只有六十里路。这个县的地名之所以加个“陵”,是因为这儿是西汉宣帝的陵墓所在。

    换言之,在刘备和李傕卯着劲儿厮杀的时候,袁术的先头部队已经悄咪咪占到长安东南远郊了!要不是当时纪灵、桥蕤都汇报给袁术,表示李傕还有数万死士,袁术不想损失太多嫡系兵力,加上纪灵桥蕤的兵也没比李傕强,单挑不过。

    所以袁术所以指令纪灵桥蕤观望、等刘备跟李傕两败俱伤,消耗得差不多了再抢人头,否则说不定桥蕤早就协助刘备对长安展开攻城了。

    当时刘备和李素也注意到了袁术的小动作和纪灵桥蕤的存在,但考虑到他们也是打着汉臣的旗号一起来讨贼的,所以除非刘协下旨宣布袁术是朝敌而非勤王,否则刘备也不好主动做出攻击友军的动作,给其他诸侯留下口实。

    而最后的结果,大家也很清楚刘备军构筑攻城装备和工事,加上围城佯攻,花了足足十几天,可最后的决战致命一击,却是一天之内就秒杀了。

    所以桥蕤根本没反应过来,带着两万兵马在杜陵县干等了几天,得到刘备发力的消息时,城已经被破了。刘备占领长安的既定事实已经造成,外交困局就丢到袁术那一侧了。

    袁术这时候再想抢,一来是刘备消耗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袁术前线的四万人也打不过。二来么袁术如果主动对已经得了皇帝勤王授权的刘备动兵,那袁术就提前成为朝敌了,他要是想这么干,还不如先攻破雒阳弘农把皇帝杀了自己称帝先。

    于是双方就这么隔着六十里、敏感地对峙住了。刘备丝毫不担心袁术搞事情,打完仗就可以把大部分军队先徐徐撤回益州,以减少灾年关中地区的粮食消耗速度。

    袁术要是想留下四万人、靠着武关道六百里山路运粮维持,那就维持着吧。反正蓝田、杜陵这几个县的产粮,肯定是养不活四万军队的,蓝田杜陵今年也算是灾区。

    所以对峙到临近五月中旬,袁术看没机会,也把前线的大部分兵力撤走了,四万人只留下了一万多人,最善战的纪灵也走了,只有桥蕤被袁术瞎几把表为“京兆尹”,留守袁术军投到的京兆五个县。当然袁术的这个自表刘协并没有答应,刘协只封了李素京兆尹

    这也就成了刘备和李素下一阶段治理京兆尹地区的另外一个难题:

    京城周边的地盘,出现了两个京兆尹。

    李素这个正牌京兆尹,下辖长安、池阳、高陆、万年、阴磐、新丰、郑县、下邽、鄠县,一共只剩八个县。

    桥蕤这个冒牌货,居然也窃据五个县。

    只不过李素暂时不想打嘴仗也不想主动挑衅。今年直到秋收之前,救灾是最重要的。而且一旦交恶,导致刘备军剩下的近十万人马不能撤回益州、要继续留在关中对峙打仗,对刘备军的后勤压力损耗也太大了。不是维持不住部队,但维持住部队的代价起码是今年再多饿死二三十万百姓。

    而有些山区穷县拿下来,灾年暂时也是包袱,不如先让袁术拿着。另一方面,袁术的触角深入到长安附近,也可以弄一些经济战手腕,诱骗袁术逐利往长安卖粮食帮忙缓解。

    等灾情一过,袁术失去利用价值,李素当然会立刻搬出皇帝的招牌让桥蕤滚,敢不滚就名正言顺把他灭了。

    李素把这番道理跟刘备说清楚,刘备倒也同意了,就暂时跟袁术这个火药桶保持着“大家都是勤王汉臣”的一团和气,让他拿着这五个县多拿大半年。最晚明年春耕结束、春荒渡过,等夏粮和蔬菜收获之前,刘备一定要拿回来。

    初六一整天的救灾会议结束,次日开始,关中数郡就有条不紊地开始了治理和外交,一边灭蝗修渠,一边稳住袁术。然后把朝中大臣也分批分拣,由刘备阵营的人事官员进行甄别。

    一部分年老无用、或者有德无才的,比如司徒赵温之类,就送回弘农,到刘协身边,构筑起“朝廷”的班底,实则成为了没有实权的吉祥物。

    而一些年轻的,或者确有治民才干的,一部分直接下放关中五郡的地方官,让他们下基层救灾,观其实绩再决定升降,也算是“宰相必起于州部”,中央高官必须有地方上的实打实行政成果。

    另一部分专业型官员,则就地留在长安,构成“少府”下属的六曹尚书机构等办事。

    刘备本人虽然还没灭了郭汜,按刘协的约定,他暂时只是拿掉“权摄”二字成为正牌“汉中王”,但“大司马”的头衔还没拿到。

    所以,刘备跟李素荀攸等人合计了一下,问刘协暂时要了个“录尚书事”的临时差遣,这样刘备就可以把吉祥物公卿甩开,单独靠少府的六曹尚书管事儿了。

    比如即将到任的大司农丞刘巴,作为财政改革的先锋,就可以到时候多兼一个“少府户曹尚书”,某个曹的尚书品秩才六百石,比大司农丞还低,但管的事儿却重要,有实权。

    如此一来,刘备军官普遍资历品秩低,不能当九卿的问题,也就绕过了。诸如刘巴这样的灵活任用,还有很多。

    不小心又是六千字大章不好断。

 第364章 大灾之年过分了啊

    李素的京兆尹生涯,就暂时这么古井无波地展开了。

    整个五月中旬,因为蔡邕、刘巴、国渊等人才还没到位,他也没有大动干戈,只是单纯组织百姓扑蝗、挖渠、造简易的翻车,每天听听汇报,与民休息。

    十几天整顿下来,不少严重缺水的田地暂时救了回来,庄稼也能再撑一段时间,李素不懂种地,就亲自下到田间,一个个县巡视,拿着田里的庄稼,每个乡问当地的老农,让他们评估一下粮食能救回几成。

    根据百姓老农们的反馈,各地今年歉收至少三四成是最少的,而更主要的问题是庄稼的生长期会延长——这一点李素一开始倒是不知道。主要是他也不懂农学不懂植物学。

    而实际上,植物在缺水状态下,也是会有一定的应激休眠的,新陈代谢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都降低,糖分淀粉积累也变慢。所以原本七月份可以秋收的庄稼,补水挽救说不定最晚拖到八月份也能收割上来。

    但缺水更严重的那些,就没办法了,到了九月,日照和积温都剧烈降低,麦子就无法灌浆饱满了,到时候还没熟收的都会完蛋,最多高粱粟米这些比麦子相对耐寒、日照要求低的作物,还能再稍微延长一些生长季。

    李素亲自下到基层民间,每天抓紧时间了解,对灾情有了那么多认识之后,他也动脑子,自己想办法,跟部下懂农事的官员商量,还注意跟老农请教,比如“发现明显挽救不了的缺水麦田,在农历五月份重新灌溉后,是否还来得及铲了半枯死的麦苗,重新种上能到深秋还继续生长的高粱”。

    如果有这种可能性,就还要让小吏们下乡劝说,加急修翻车和水渠,然后马上给田地浇上水,把注定救不回来的麦子尽快铲了,翻耕到地里变成肥料,然后改种高粱。

    高粱的产量比麦子低不少,一亩地未必能有两石收成,但好在更耐寒耐旱。要是特殊情况高粱都种不了的,只好再退求其次种豆子。豆子更加容易在深秋活下去,但产量也更低,一亩地一石半都未必收得到,却也好过完全没有,就当是为第二年春耕肥地了。

    这种活儿可不轻松。在李素之前,还没有京兆尹官员那么实事求是的。因为从来组织生产都是百姓自己的事儿,或者说是世家豪强自有帮他们打理庄园的专业人才,哪里需要朝廷管那么细。

    所以李素管得那么细,也着实会触犯一些豪强的利益。

    一方面,是汉末并没有“专利法”,也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所以很多豪强庄园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方法,只能用保密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独门利益。

    这一点,看看东汉后期的农书《四民月令》就知道了,很多都是世家大庄园式的经营宝典,跟后来北魏以小农经济为主的《齐民要术》完全不是一个风格。

    而李素派人干涉那些大地主们怎么规划种植、派小吏强行贴身视察,过程中肯定会发现某些私藏了绝活儿的世家庄园主们的独门种田秘密——虽然这些秘密,李素自己未必会觉得先进,但毕竟还不是所有人都懂的,他们藏着掖着,还是可以赢得多年的相对竞争优势的。

    要是大家都学会了高效的有科技含量的种田技术,那岂不是不读书的穷逼都能种田种得好了?生产科学知识一普及,还怎么指望没文化的穷逼们荒年过不下去、不得不卖地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