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317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317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去那些纷乱,无非是两种可能:一个就是将军与董承合谋,直接明确目标就是要救驾去华阴。右将军通过费诗给你的书信,只是恰好点破戳穿了你,逼得你在泾原战场上也不得不提前倒戈。

    第二种可能性,就是董承对将军也有所保留,没有全部和盘托出。将军在被李傕调离长安时,只是跟董承松散地守望相助,让他帮你照顾一下你留在京兆的部队,免得被李傕图害吞并。

    只是董承利用了将军对他的信任,所以将军才被裹挟到了冒险救驾、让陛下舍弃宗庙百官独自逃生的境地之中。当然了,这也不是坏事,毕竟陛下安全了嘛。

    但这事儿有没有可能做得更好、如果陛下不走李傕会不会狂性大发到这种程度造成如此损害,都无法假设,所以将来难免也有求全责备之人嚼舌头……”

    段煨听到这儿,已经意识到,承认被董承利用,似乎比承认跟董承高度同谋,要更加划算,至少也更加有利于他在皇帝和刘备之间左右逢源,谁都不得罪。

    当然了,在皇帝那边也要稍稍小立一点功,因为只要他不说自己是全程同谋,“救驾之功”上他只能是次功,董承才是唯一独占大头的首功。

    但段煨是个趋利避害的人,在皇帝和刘备两股势力面前,前者那儿功稍微小一点、换取后者那儿完全不得罪,也还是划算的。

    就好比选项A:刘协关系+10,刘备关系…8;选项B:刘协关系+5,刘备关系不变。

    对求稳保住自己既得利益的人来说,当然选B。

    段煨立刻回答:“我当然是忠于陛下,也跟董承将军关系不错,守望相助。不过在救驾这事儿上,我是真不知道,被他调用了我的人马。”

    荀攸:“那不对吧?如果你不完全知情,为什么梁兴偏偏会在李傕的急报兵败的密使回京之前一天,就突然跟着董承动手?梁兴和董承不可能比李傕的使者更早预知李傕要兵败。”

    段煨一咬牙:“是我在费诗费从事到我帐中游说后,当晚就派出了密使给梁兴!但我的密信只是让他寻机自保,跟董承守望相助保存实力。后面都是董承利用了我的信任。”

    荀攸终于笑了:“既如此,何不早说呢,段将军,我觉得你明天还是找个不着行迹的时机,把这些话跟汉中王说一下。你没有什么错,只是想保存实力而已,人之常情,汉中王不会往心里去的。

    反而你掖着不说,将来大王自己察觉到了,反而不美。如果你觉得自己口才不便,找不到恰到好处的开口机会。明日中午你来中军大帐蹭饭,我也会在的,我帮你制造开口的机会,帮你挑起话头。”

    段煨松了口气,明明是互相帮助,却还觉得自己欠了荀攸老大一个人情:“多谢荀参军为我这点小事费心!”

    ……

    次日中午,段煨果然如约去了刘备军营,找的是个汇报围城部队部署的借口。

    刘备也理所当然地留段煨一起用饭,荀攸恰好也在与闻军机。饭桌上,几人就聊了起来,荀攸非常巧妙地帮段煨捧哏,不着行迹说到了“梁兴能跟着董承一起跑掉,真是运气好”。

    段煨这才顺势接过话头,貌似很无辜很疏忽地说:“哦?这事儿我居然没跟大王说过么?都怪这几日军情繁杂,居然疏忽了,我还以为我早就说了。这事儿其实是我提前派信使给梁兴送信了。”

    刘备刚听的时候也不以为意,饮食如故。但荀攸故作跌足叹息地帮忙接梗:“什么?段将军你早就派信使让梁兴跑了?结果才被董承利用了?

    唉,如此说来,咱当初在临泾劝主公倍道兼行、穷追李傕,以免长安城守军过早反应过来胡乱杀戮段将军的部署,倒是白操心了。咱再快,那也是跟李傕决战后,知道战果才能派出信使。哪里比得上段将军还没打就派出信使。

    由此也可看出,人智犹有尽头,那次我还为自己偶尔比右将军细心,想到了这一点而沾沾自喜呢,到头来也是白多算了一步,算了也没用。真是天意啊,荀某谋划数年,至今竟没有一个计策能实打实从因果两方面都完胜右将军,咱还要努力啊。”

    刘备还没反应过来荀攸的深意,只是一边吃着腌马肉一边安慰:“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公达你已经助孤良多了,不要总是跟伯雅比嘛……

    嗯?不过这么说来,长安城里这番浩劫,说到底是董承鲁莽了,他对陛下被劫走后,李傕会发狂到如何报复,根本没想清楚啊。”

    刘备不知不觉就彻底把长安城里一切李傕发狂的伤害后果,全部归结到了董承头上。

    而且还别说,这种说法,后来也成了同时期局外人的标准解读,哪怕是刘备阵营的敌人,想黑刘备和李素,都没法黑,在这事儿上也不得不承认“董承有救驾大功,但同时也要为长安城里百官被李傕过激反应杀害负一定的责任,而其他反李傕阵营的人都完全不用负历史责任”。

    连李素老婆后来写的历史书上,也是这个官方口径。

 第358章 先当几个月京兆尹过渡一下

    话分两头。

    刘备、诸葛亮、荀攸在后方为攻城战的施工准备做部署、为长安城里至今为止的损失找历史负责人;

    与此同时,李素带着赵云和典韦,自从四月二十二日清晨启程东进,经过两天多的跋涉,也抵达了弘农。

    他是二十四日午后把求见的表章递进去的,然后皇帝宣布明日一早接见。

    长安到华阴就有二百二十里,华阴到弘农还有一百五十里,所以李素一共赶路了三百七十里。

    哪怕是骑马,两三天时间跑那么多路,已经是很赶了。他又不是逃命狂奔,没必要再快。

    来的路上,为了防止李傕军的流散残部为害,毕竟这地方几天前还是敌占区,所以李素带了八千名骑兵随行保护,包括五千名胸甲铁骑和三千名皮甲弓骑。

    反正攻城战用不到骑兵部队,闲着也是闲着,李素就带着赵云马超典韦一起来见见世面,顺便也吃点段煨的粮草,减轻骑兵部队滞留关中的军粮压力。大灾之年,能省一点是一点,八千骑兵来回吃个七八天,也不少粮食了。

    不过,到了潼关之后,绝大部分的骑兵就被挡在外面了,因为潼关以东从来不算李傕的控制区,而是段煨的传统势力范围。最后一百五十里,李素只带了一千人随行,而且到了弘农就要让这一千人在城外扎营,他只带数十亲随进城。

    而最后的接见,被安排在临时的行宫内。要进行宫,李素一个卫兵都不能带,得是写在刘备朝见表章上的人,留了名的,才能面圣,所以只有李素加赵云马超典韦四人。

    至于这座行宫,其实原本是一座没有修完的王府,也就是刘协已死的哥哥、废少帝、弘农王的王府。

    刘辩被废为弘农王之后,理论上是要就藩的,但董卓当时不放心他脱离控制,所以一直押在雒阳。但朝廷礼法不能废,不管刘辩去不去弘农,弘农的王府都得选址开始营建。哪怕是草草应付一下不造完也没事儿,但不能完全不造。

    没想到,这座半成品的王府,风吹日晒了三四年,最后居然被刘辩的弟弟逃亡路上暂住了。很多地方还没装修,但也没办法只能先凑合用。

    二十五日一早,李素就按照卯时三刻上朝的节奏,带着三名同去的武将去行宫。

    在行宫门口,赵云三人当然都要解剑脱鞋,他们可没有“剑履上殿”的待遇。

    李素也跟着脱鞋,但拿起挂在腰上的佩剑,要跟宫卫人员解释。

    那名宿卫的骑都尉,是董承的下属,不了解情况,直接把手按在自己剑柄上,威严地要求:“请右将军解剑!”

    李素:“此乃权摄汉中王奉表中提及的斩蛇剑,此番要面呈御览,待长安城破,便送回太庙高皇帝牌位前供奉。陛下昨日回谕是答应了的。”

    这把斩蛇剑是四年前、李素送刘协的姐姐万年公主刘妙就藩时,路过长安,长安太庙“白虹贯月”飞升到李素船上的,李素就带回去给了刘备存着。

    现在刘备打回长安了,这把剑按说也要放回太庙,到高皇帝的牌位前面供着。但于情于理应该跟刘协说一声,看完还是要拿走的。

    稍微纠缠了一两分钟,董承听到外面议论声,亲自出来,代表皇帝表态,那名骑都尉才放行。

    如此一来,两旁卫士架戟之类的通过仪式也免了。李素也正好不喜欢那种折腾,四个人一把剑,终于来到正殿上。

    ……

    刘协看到李素觐见时,也是心情略微忐忑。

    刘协这辈子至今,还没有见过刘备。因为刘备虽然在灵帝末年当过一阵子京官,在暂代九卿之一的宗正(但当时刘备资历不够,不是正职,只是副职代理正职工作),不过那时候刘协才八岁,而且只是陈留王,压根儿没机会与闻外朝之事。

    不过,李素他是见过的,赵云也见过,是五年前十常侍之乱的时候。

    当时他九岁,从雒阳南宫的温德殿逃到北宫德阳殿的复道上,跟着何皇后与万年公主一起跳楼逃生,只有十四岁的大哥没敢跳。当时是赵云接住了他,所以赵云对刘协也算略有救护之恩。

    基于这层旧交,哪怕知道李素和赵云现在肯定是更倾向于直接忠于刘备,刘协对这两人还是比较嘉许的。而典韦马超就完全没露脸,只是普通外将了。

    刘协想了想,居然使用了一种套近乎的开场白:“卿别来无恙,朕五年没见过你了吧。记得母……母后托你送皇姐就藩,如今她还好吧。”

    提到何太后的时候,刘协措辞稍稍犹豫了一下,但最终还是喊母后。

    这是因为去年的时候,他举行了元服之礼。

    所谓元服,就是成年礼,按说要十五岁才举行。但皇帝要娶妻就得先元服,所以193年朝廷打了个擦边球,提前给刘协元服,然后立刻把伏寿和董贵人娶、纳进宫。

    然后按照元服后的规矩,三公就议定他的生母王美人尊号,也追为“灵怀皇后”,跟何后的“灵思皇后”并列。而王美人当年是被何后鸩杀的,把刘协养大的董太后也是疑似被儿媳何后鸩杀的,刘协翅膀硬了肯定对何后心里有所芥蒂,继续喊母后有点疙瘩。

    李素有些猝不及防,他是真没料到皇帝的开场白这么卑微求和,连忙逊谢,说了些场面话:“蒙陛下关切,臣自数年前,将万年公主托交其叔、权摄汉中王备抚养,居住王府,并无缺漏。其余臣并不敢窥伺。”

    在皇帝面前,哪怕称呼刘备,也得说名字。但是刘备跟皇帝同姓,所以姓可以不说。

    他很快结束了客套,然后引到皇帝切入正题。

    刘协也不想这么说话,只是投石问路确认刘备阵营诸将的态度,看他们都还很尊君,估计不会干出僭越的事情,才松了口气,追问:“皇叔此番讨伐贼臣之后,又作何打算?”

    这是此番面圣的关键,皇帝很担心刘备要控制他,可要刘备吐出到时候浴血奋战攻下来的长安,也是不可能的。

    退一步讲,就算刘备把长安让出来,周边右扶风安定郡都是刘备的地盘,长安根本无险可守,刘协回长安住也不放心啊。

    秦之四塞,刘备都在塞内了,随便想拿回长安也是易如反掌。

    另一方面,李素之所以卡着现在这个点进贡,也是不希望皇帝狮子大开口。要是长安已经拿下,那皇帝还好糊弄过去,让人觉得“长安收复很容易,让刘备还回来也没什么”。

    但现在还没攻下,而且无论怎么看李傕都是带了几万死士,想要临死前多过一年半载最穷奢极欲的好日子。要指望刘备继续出力辛辛苦苦拼命拿下这么一个硬骨头,刘协怎么好意思开摘桃子的口?

    权衡之后,刘协主动提出:“长安本就是董贼所迁,本朝税赋,历来多出关东,董贼擅权以来,四五年间,百官及北军俸饷,皆出关中百姓税赋,及贼军劫掠,关中士庶早已不堪重负。

    朕不忍害民,欲东归雒阳,劝说各方诸侯按税赋捐派旧制、酌情减免,供奉朝廷,卿以为可取否?皇叔可愿如此?”

    李素拱手:“陛下圣裁,为臣者岂敢妄评。何况陛下爱民之意,足显仁厚。不过当年故卢尚书劝阻董贼迁都时,就曾谏言‘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

    董贼与李傕郭汜相继祸害三辅、畿内,累计残灭人口何止二百万。不知陛下如今东迁,是要连当初被强迁来的百姓一并东归河南尹,还是……”

    刘协知道这是李素要“诤谏”了,连忙表态:“故卢尚书所言,真金玉之言也,卿之引述,也足以为鉴。士庶既已在三辅安家,而且关中田土也足够百姓分种,不可再劳动其回归畿内。至于百官……百官近况如何?”

    李素脸颊的法令纹微微一抽:“百官中有京兆尹赵温、宗正刘艾、光禄勋邓泉、大司农张义等数十人逃出长安,被权摄汉中王所救,三公除杨彪卧病在床,其余均被李傕杀害,公卿死者近半,其余活着的也还陷于城中——陛下可是要等王师将他们救出,再带着他们一并迁都?”

    刘协很是尴尬,他原先还不知道百官的死伤有多惨重。

    李素也注意说话分寸,渐渐让皇帝意识到他的出逃导致了李傕因为恐惧自己会被定位朝敌、怕刘备攻城时城里有内应,才这么狂杀诛锄异己。

    不一会儿之后,刘协终于意识到自己抛弃百官百姓宗庙的失德所在了。

    这个失德分量不小啊,你好意思再开口要很多条件吗?

    为了面子,刘协也不得不拉着旁边的董承一起说些后悔的话:“国舅,此皆朕之过也,你们都是救驾功臣,奈何辅佐了朕这般不肖失德之辈。”

    董承连忙跪下:“陛下何出此言,陛下不过是事急从权,一切还是李傕丧心病狂,陛下不必揽为己过。”

    刘协:“国舅不必安慰朕,抛弃宗庙、百官,若是还不认错,天下人心将如何离散?朕自当下罪己诏。”

    董承:“陛下不可啊!值此国难之际,朝廷权威早已被董贼、傕汜卑污甚矣。再下罪己诏,恐怕远人愈发不敬。”

    刘协不知所措地摆摆手,转向李素问道:“卿以为如何?”

    李素长揖而言:“陛下常省己身、闻过则喜,天下必然敬重,不过,此事也不必急切。刚才陛下提到迁都时百官的处置……”

    刘协一拍脑门:“卿提醒得是,朕都忘了正事儿。既局势如此艰危,百官都还没救出,朕又何谈迁移朝廷?

    这样吧,若是已经出城、受皇叔保护的百官,有愿意暂时来弘农的,可以来此。长安估计一时也收复不了,朕今年就暂住弘农行在,一边遣使让河南尹朱儁修缮雒阳,预做准备。若是一切顺利,明年再议从弘农东归。至于到时候带多少百官,也请皇叔届时再行商议。”

    这是为了换取刘备的支持,进一步放权示好了,到时候公卿里如果不愿意跟着皇帝走的,把办事机构留下也行。作为皇帝,其实已经没有多少政务可以处置了。

    不过,刘协眼下只是为了脱困换取支持,这么随口说说的,刘备要主政,也不够名正言顺。

    李素当然不能由着不谙礼法的小孩子随口许愿,他办事必须名正言顺,所以就提醒道:“臣此来,还有一件事务,要代替权摄汉中王备请示——当年圣意册封为汉中王,刘备再三推脱,只因故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