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31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31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当时还是大宗正,手下的属官也都是一堆掌管王族户口的汉室宗亲,懂兵的不多。

    一想到要写信给羌渠单于、求羌渠单于出兵,刘虞便觉得身边乏人可用。

    缺乏懂外交谈判的人才啊!这信可怎么写?

    他自己的威望当然是足够的。但跟单于谈条件这种具体工作,才是要擅长外交的人才行。

    刘虞把宗正府里的属官在脑中全部过了一遍,最后竟然想到了那个官职最小最卑微的家伙只有正三百石的李素。

    “此人在宗正府中虽然名微望寡,但当初听君朗说,他在大将军府上时,就曾面驳袁绍、直谏袁绍不谙胡人心思,君朗与曹操也都觉得李素所言不无道理这求援信,就让李素来想想说辞吧。”

    他这么想着,就把李素招来。

    “拜见宗伯。”李素很快就到了,恭敬地任由刘虞吩咐。

    刘虞也不客气:“大将军矫诏征发匈奴骑兵,但是暂且被羌渠单于拖延了。大将军便让我以个人之名,给羌渠单于私信,从旁怂恿。素闻你知胡情、擅揣摩胡酋心意,可愿帮我写这封求援信?放心,最后我会亲自润色、誊抄一遍的。”

    刘虞只需要李素帮忙想几点劝诱的话术。

    李素心中一沉,第一反应依然是劝阻:“宗伯,我一贯以为,纵然征发南匈奴成功,只要朝廷不给钱粮,南匈奴内部恐怕也迟早不稳。何进既然征不到,不如就此作罢?”

    要李素写信,对李素而言当然毫无难度。

    他上辈子就是外交学院的,只是后世天下太平,用不到他那一身诈英坑美的屠龙之技,他才大材小用去当谈判专家。

    现在能学有所用,把本专业的技能用上,李素早就阴血,想要发泄阴谋骗人了。

    但提醒是不得不说的,否则将来南匈奴真出了事,刘虞怪罪他那就不好了。

    刘虞也有很多难处,最终果然没有听进去:“你说的,不无道理,但南匈奴迟早不稳,这个迟早究竟是多久呢?朝廷枯竭,远水不解近渴。

    如若强征南匈奴,会导致羌渠单于一年半载之后才不稳,甚至数年后才逼反,那么眼下就该征!匈奴人不会连这点压迫都受不了吧?总不至于第一次不给钱征,他们立刻就反?

    而且,箭在弦上,已经不得不发,羌渠单于跟何进虚与委蛇,也只是说秋草马肥之后再南下,没说不南下。我们不写这封信,羌渠单于最终还是会南下的,我总不好从中作梗阻挠何进。既然如此,迟不如早,说不定靠着这些兵,还能尽快压制幽州乱局。”

    刘虞都把话说这么明白了:征发不征发是何进的锅,他们宗正府的人推动,只是加速这个进程,结果不是他们决定的。

    既然如此,李素觉得他已经仁至义尽,而且已然撇清了全部“你为什么不提醒”的嫌疑。

    咱就当一把宋义,预言一次“项梁之死”,长痛不如短痛吧。

    李素拱手应诺:“既如此,素愿效犬马之劳。还乞一封宗伯原先与胡酋之间的抚慰书信,好让卑职习学宗伯的口吻措辞、称谓礼数。”

    刘虞便翻出一封原先在幽州做官时,跟胡人酋首往来的旧书信,内容不太敏感的那种,递给李素当面揣摩。

    李素略微看了一会儿,便提笔开始写,居然都不用怎么想。

    “这李伯雅写这类书函,竟如此轻车熟路?怕是卢子干劝诱胡酋,都没他这么利落吧?”

    刘虞光是看李素下笔的速度,就是微微一惊。

    李素之前的文笔速度,已经惊讶过很多人了,从刘备到张郃,都见识过。

    但刘虞却是第一个见识到李素写外交文书速度的人。

    他脑中第一印象想到的对比参照物,就是卢植卢子干

    卢植的职务是尚书。汉朝没有翰林院一类专门帮皇帝蟹圣旨的文学机构,所以少府卿下面的六曹尚书,其中有一项职责,就是帮忙草拟诏书。

    卢植在六曹尚书中以知兵事著称,往年何进还未揽权矫诏之前,皇帝给南匈奴、乌桓、鲜卑那些的单于、酋长下诏书,都是卢植写的,卢植就相当于汉末外交国书写作的第一高手。

    须臾之后,李素就把东西递给了他。

    除了字丑了点,别的暂时没看出毛病。

    刘虞也不在乎字,反正要亲自再抄一遍的,他关心的是劝诱的借口。

    “匈奴诸部,汉眷之盛,起于昭宣,衰于哀平,不过八十载乌桓诸部,汉眷之盛,起于光武,盛于明、章,至今百五十载”

    李素在劝说信中,直接就对比南匈奴和乌桓,被汉朝皇帝重用的历史。

    原来,南匈奴内附的时间,是比乌桓更早的,因为汉武帝的儿子昭帝的时候,匈奴就分裂了,南匈奴就内附当了汉朝的雇佣兵。

    但南匈奴当雇佣兵、每年有固定钱拿的好日子,只持续了几十年。

    后来到光武帝中兴,汉朝皇帝最信任的雇佣兵民族,就换成了乌桓。

    这里面原因是什么呢?匈奴单于估计都没透彻想过,但李素帮他们想了一条:

    是因为新莽代汉的时候,南匈奴当时认为西汉气数已尽,所以也没打算再为大汉尽忠、跟王莽保持距离。所以等刘秀重兴汉室,当然要另外找一派一贯支持他的!

    其实说白了,乌桓人也是匈奴当中的一部、再次分裂出来的。

    确切地说,乌桓当年就是位于河北的南匈奴。而“光武距河内”,刘秀是从河北起家的,所以他就要把“外族雇佣兵领军饷”这个好处留给最早支持他的外族嫡系!至于那些王莽代汉时跟着王莽走的,你们就别想再有拿钱当兵的好日子了!

    这才有了东汉后来近150年里,乌桓族每年能领到平均两亿钱的雇佣兵军费,可以给汉朝拿钱打仗,而南匈奴只有在特别吃紧的时候才能偶尔拿一笔!

    150年了,乌桓人为汉朝打了那么多仗,也累计收了将近300亿钱。

    把这些历史分析明白后,李素在信中话锋一转:现在,乌桓人短视,无非是因为他们以为汉室即将衰微。可大汉四百年威烈,岂是那么容易倾颓的?

    如今朝中有能有威望的汉室宗亲那么多,就算形势危急,破而后立的机会也是大得很!

    到时候,羌渠单于今日的雪中送炭,便可以至少在为子孙后代再谋一份150年的长远工资!乌桓人如今不靠谱,你们却靠谱,等汉室三兴、朝廷有钱之后,再要外族雇佣兵,可不就永远长久雇佣你们了么!

    当然了,李素的具体措辞,还是比较隐晦文雅的,他不会直接写那些大逆不道的话,只是作为外交骗术,这么铺张一下。

    刘虞看了之后,脸色也是数变。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李素这番长远考虑的话,成功说服羌渠单于的概率太大了!条件也太有诱惑力了!

    李素把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的道理写得太精辟了。

    谁让后世那些欠包工头项目款,说“忍一忍,现在手头紧,这个项目你帮我扛过去了,我记得你的人情仗义,后面一辈子的项目都给你做”来劝诱包工头暂不收钱的开发商,也都是这么骗人的。

    论用外交诈骗暂时稳住对方,汉朝人哪有李素阴呢。

    能把“不给钱白漂对方精锐大军”这种不要脸的事情,写得如此清新脱俗,这世上恐怕真没第二个了。

    而刘虞的第二个反应,竟然是有些惶恐和不好意思。因为这封信,最终是要以他的口吻去写给羌渠单于的。

    如果按李素的写,暗示羌渠单于“不要怕汉室衰微、投资到汉室身上的钱回不了本,就算中央不行了,肯定还有汉室宗亲三兴汉室”

    那他自己就是大宗正,而且是如今宗室中威望最高的,那岂不是在暗示他刘虞能三兴汉室?好像有点大逆不道啊

    刘虞挣扎在三,最后还是决定国事为重。

    这是给羌渠单于的私信,是为了尽快求援兵,单于看完之后也会烧掉的,稍微措辞露骨一些,也就罢了

    为了天下!刘虞大义凛然地决定不避嫌疑,按李素的写。

    第二天,这封信就被刘虞最心腹的密使送走了,信上封了最严密的火漆,用了封印。

    刘虞最终还非常厚道地在信的末尾稍微隐晦地加了几句话,主要是安抚羌渠单于,让他“量力而行,实在有困难少出点兵也可以,内部团结也要注意。”

    然后就是等待了。

    信使骑的是最快的马,四天之后就送到了并州西河郡以北、雁门郡以西的南匈奴王庭。

    羌渠单于见信后,深以为然,一改之前看到那封何进矫诏的态度,跟部族内部好几个心腹商议主要是他的儿子们,最终决定果断出兵!

    但即使如此,南匈奴内部依然有很多反对意见,主要是休屠各部的人。

    休屠各部首领须卜骨都侯,力谏羌渠单于不要搭理汉庭的征发,也对羌渠下注汉庭的做法完全不信任。

    为了阻止发兵,须卜骨都侯还在各部散布言论,强调汉室不可能再兴,现在再为了汉朝皇族的人情而给汉人白白打仗,只是把南匈奴勇士的性命往没有回报的无底深坑里填!

    羌渠单于与须卜骨都侯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但羌渠竟然不觉得有必要防备内患,自信仍能控制各部,大大咧咧就让自己的长子、左贤王于夫罗、带领单于直属的八千最精锐匈奴骑兵,号称两万,南下帮助汉朝勤王了。

    大军行进到雒阳就得走个把月,但信使比军队快得多。

    四月中旬的一天,传递南匈奴正式出兵勤王消息的信使,就抵达了雒阳,先把这个好消息禀报了何进,随后又禀报了刘虞。

    何进、袁绍、曹操、陈琳,乃至刘虞本人,或震惊不已,或觉得“没想到果然能成”。

    “刘虞的威望这么高?天子诏书请羌渠单于出兵,都要借口多拖延数月,刘虞一封书信,都不知写了些什么,竟然羌渠就这么果断出兵了?”

    为了这事儿,何进都忍不住几次找刘虞试探口风,想知道刘虞是怎么劝诱的。

    刘虞都有些惴惴不安,怕那些“三兴汉室”的说辞暴露,就推到了李素身上。

    “此事,某只负责付出名望、担保罢了。具体游说之辞,是我府上的公主家丞李素写的,是他的计策说服了羌渠单于最终出兵!”

    刘虞直接就把仇恨值甩到了李素身上。

    “什么?我设计的劝诱条件、配合孔璋的辞令文笔,所拟的天子明诏。对单于的说服力,居然不如李素编的一封信?这李素究竟是何等文采口才、洞悉人心?韩非之书,仪、秦之舌,恐怕都不过如此吧?”

    袁绍和陈琳听说了这条内幕后,直接震惊地呆滞到说不出话来,只觉得自己的才华和智商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简直特么见了鬼了!

    这样的人才,要是出身足够高贵、官职起步足够高,简直可以去当“使匈奴中郎将”了有木有!代表朝廷持节去当驻匈奴大使都没问题啊类似于苏武干的活

    李素的信水平如何,他们是看不到原文了,只能靠袁绍这个劝诱失败的同行来衬托。

    另一边,袁绍和陈琳并不知道,就在他们被李素的骚操作震惊不已的同时,李素本人却毫不居功。

    刘虞只是在得到回信后,惊喜交集,从而对李素更加信任。但刘虞手下人才匮乏,他只能用升官赏赐劝诱能者多劳,很快又堆给李素更多的差事任务。

    “你此番劝诱南匈奴有大功,但此事不宜明着宣扬,但我定会另给差事,使你立功。待你下次回返,两功并赏,至少升你为宗正府私府长。届时让你以私府长之职,跟我平调到地方。”

    宗正府的私府长,秩比六百石,与公主家令平级。

    李素如今是公主家丞,才正三百石,“丞”和“令”有多大差距,看看县丞和县令就知道了,直接是品秩翻一倍的。

    这一步,可是跨得够大,难怪光靠一次的功劳还升不上去。

    “但凭宗伯吩咐,为国效力,岂敢推辞!”李素答应得很漂亮。

    “南匈奴行动拖沓,不能全指望他们。既然大将军特许了我募兵之权,明日你便以我属吏身份,跟随拟上任渔阳郡都尉的毋丘毅,南下招募丹阳兵。

    任务完成后,也不必回京了,从兖、青之地直接渡河,把兵带回幽州便是。朝廷已经暗定我为幽州牧。给你和毋丘毅的期限,是两个月,两个月后要带着兵回到幽州,最晚不能超过三个月!”

    “属下领命!”

 第50章 官位秒回收,元宝秒到账

    在刘虞那儿领受了任务后,当天回到住处,李素就立刻开始着手准备工作。

    “伯雅,这是终于有朝廷差事要出远门了?”

    看到李素收拾东西,这些天一直客串保镖、在雒阳闲逛喝酒的关羽,终于来了精神,眼巴巴指望李素这个有官身的小弟能带他一起出远门晃晃。

    李素一边打包裹,一边解释:“奉刘幽州钧命,即日随渔阳都尉毋丘毅南下招募丹阳兵,而后回幽州取齐会师。”

    刘虞现在还是大宗正,但募兵令确实是以“即将上任的幽州牧”的身份下发的,所以李素称呼了刘虞未来的官职。

    关羽:“那我呢?就当随行护卫好了。”

    李素笑道:“怎好委屈了二哥,幸得我最近颇受刘幽州信赖,举荐二哥领兵之能,刘幽州答允暂表一个武官之职,若是差事顺利、果然有功,到时再实授。”

    关羽居然有些不好意思:“无功不受禄,哪有事儿还没干,先预拟一个表官的,罢了,这一趟尽量勤勉,报答刘幽州提携之恩便是。”

    李素又吩咐了关羽几句,先带着他去甄家商号,找大管事张权商量,把李素尚未提取的分红钱财全部取出来。

    除了必须要马上使用的铜钱之外,其余的钱也全部确保以金饼形态携带,便于收纳。这些黄金自然是交给关羽亲自保护了,李素那么虚,可没有体力背负动辄上百斤的黄金。

    另外还提了好几车雕版印刷好、尚未售出的书籍,也让关羽押送,准备沿路带着。

    李素此行,倒不是说要沿途卖书赚这点小钱甄家在南方并没有商号,靠李素一路自己叫卖是不可能的,不但销量少,方式也太捞了。

    之所以带那么多书,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扬名和结纳人才。这个时代书籍难得,如果低价半卖半送结交人情,很容易勾引到读书人,也可以跟当地的豪商打开合作渠道。

    而且之前甄家商号主要是在京城和邺城卖书,刘备的“孝义”事迹在南方扬名的程度还比较低。自带记载光辉事迹的书卷过去半卖半送,才好更快扬名。

    李素知道,历史上刘备就是靠着跟毋丘毅南下募丹阳兵这一趟,在青徐之间辗转,后来结交了不少早期人才。而按照现在蝴蝶效应后变动过的轨迹,刘备这辈子估计是没机会亲自到南方发展了。

    李素既然替代了刘备这个差使,一路上总要想办法尽量勾引一些南方贤达之士。

    倒不一定要跟历史上刘备勾搭的那些友人一样,反正遇到大贤就随缘呗。

    从甄家商号领了钱之后,李素就让关羽又先把所有的铜钱,足足好几辆大车,分别送去西苑和刘虞府上。

    送去西园的钱,是给关羽买官的。

    送去刘虞府上的钱,是走刘虞的“秘密渠道”,由刘虞直接偷偷塞给皇帝、给李素自己买官的刘虞这条渠道毕竟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