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28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28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备敛容正色,对叔父许诺:“那是自然,我待伯雅,与德然相若仿佛。若论见识计谋,更是视之亦师亦友。叔父教诲,铭感于心。”

    刘备一路上跟叔父、堂弟说了些他跟李素的交情,很快到了县城门口。

    良乡县如今没有县令,所以刘备也不用跟前任交接前县令在张纯之乱中殉国了。

    县中留下的属官,职位最高的只有一个县丞,名叫齐靖,所以县里的情况就由他向刘备介绍了。

    “卑职本县县丞齐靖,参见县令。玄德公大名闻于京师,能来良乡任职,实乃百姓之福。”齐靖老早就在城门外等候,一看到刘备就带着小吏、衙役们迎上来行礼。

    刘备微微有些不习惯。

    两个月前他还是县尉,而且当了两年多。所以他知道县尉、县丞这些属官,在县令面前是个什么姿态。

    这齐县丞也太卑躬屈膝、谨小慎微了吧?

    “快快免礼,备初来乍到,还望诸位齐心协力、勤于王事,不必多礼。”刘备也是老收买人心了,当然知道如何与下属、群众打成一片。

    “玄德公太谦了,昨日便听说公乃当今第一位得天子明诏、免予缴纳修宫钱便上任的良臣能吏。如此忠义著于四海的大德,能来我良乡,岂非阖城百姓、与有荣焉?”齐靖坚持拱手作揖,还递上一碗清酒。

    刘备有点不好意思,但是看这架势,自己不喝对方也不会收手,就连忙喝了。

    一边喝,刘备内心其实也颇为得意,只不过他素来表情不写在脸上罢了:没想到咱的事迹传播得那么快!

    刘备是带着军队行军来良乡的,所以走得比较慢,路上花了一整天。估计是有些路过的商旅、那种单骑快马赶路的商人,比他先到了,就把大新闻传播开来。

    照这个趋势,十天之内,周边数郡肯定都知道他不交修宫钱的美名了,一个月内传遍幽州也不是不可能。

    对于未来做事,方便不少啊!

    另一边,齐靖又带着县中属吏,继续给张飞、简雍、赵云也一一倒酒。

    赵云其实还没任何官方的官职,他的曲军侯是刘备自封的。只是赵云保护刘备家眷有功,刘备重视他,赏赐了一套打磨亮堂的鱼鳞铁甲,还带明晃晃的护心镜当时明光铠还未成熟。

    县中属官看他甲胄鲜明,才以为他跟张飞一样都是有品秩的武官,还暗暗感慨刘县令的兵马真是装备精良。

    他们却不知道,这些装备、马匹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当初张纯问甄家定的货,结果因为案发太快,没来得及提货,便宜了刘备。

    双方一番交接后,刘备也赚足了面子,便并辔而行,引至县衙。

    一路上,刘备也向齐靖问些本县最近的战况、上官有何布防要求,齐靖都一一作答:

    “好教刘公得知,本县防区,目前由本州破虏校尉邹靖统辖。邹校尉节制本郡本县、广阳郡昌平县、渔阳郡渔阳县,沿燕山布防。

    要求三县驻军各自堵截防守燕山隘口,不使张纯叛军窜入三郡腹地。若遇叛军强攻,三县驻军也要守望相助。另外两郡的友军,分别由广阳都尉焦触、渔阳都尉张南统辖,都隶属于邹校尉。”

    刘备毕竟是本地人,熟悉地理情况,所以大致梳理了一遍,就彻底搞明白了现状。

    汉朝也是有修长城的,但因为汉朝时蓟县战略地位不是很重要,所以幽州境内的长城是单层的,不比后世明长城在京师附近有内外两道长城。

    汉长城修在上谷、代郡与乌桓之间的边境上,相当于后世的张家口一代,等于明朝时的外长城。

    而蓟县西北的燕山山区,明长城有居庸关、八达岭,而汉朝就只是原始的山林。但这片山区本身地形也是比较险峻的,能够起到一定阻挡大军的作用。

    加上这一代是上谷、涿、广阳、渔阳四郡的交界处,所以管理起来权属复杂。大军要翻越燕山,只能选择沿着水河谷行军。除此之外其他山路都得轻装弃马,也不能带粮草辎重。

    因此防守的关键,就是堵住水河谷!

    恰好水有三条支流,分别流经涿郡的良乡县这条支流就是后世京郊房山的永定河。

    另外两条支流,则是流经广阳郡的昌平县、渔阳郡的渔阳县密云,三股支流最后在雍奴县津门武清合流,注入渤海。

    堵住永定河流出燕山的三个河谷出口,就堵死了张纯大军蔓延的路。暂时把张纯困死在上谷郡,以及与上谷郡接壤的代郡东部、渔阳郡西北部。让张纯只能控制相当于两个郡的地盘,无法掠夺吸取更多物资。相当于后世居庸关以外、张家口以内,都是张纯的地盘,汉朝时这一代还是游牧草原为主,是内附乌桓人的牧区

    在朝廷集结足够兵力反攻之前,这是相持阶段最稳妥的战法。

    被张纯诱惑的那些乌桓兵,说到底也不是真心支持张纯,他们只是没钱发之后,遇到张纯许诺他们可以随便抢劫,才跟着张纯干的。所以只要堵住,不给他们“可抢资源”,乌桓人渐渐就会跟张纯离心离德,生出内部矛盾来。

    而这三条要防守的永定河谷当中,刘备要防守的这条,是相对比较难走的,威胁应该也轻一些。

    路况最好、最容易成为张纯主攻方向的,应该还是蓟县正面的昌平道历史也证明了,后来在这条道上修了居庸关和八达岭,可见这是防守的最重点。

    只不过,一个多月前,张纯击杀护乌桓校尉公綦稠时,就是在那一代猝然发难的,以至于朝廷军队目前也没有完全控制昌平道

    昌平道南口的居庸关地区,现在在邹靖和焦触的控制下,但北口的八达岭,目前被张纯的部将占领了,也在八达岭设置了营寨。

    刘备把县中的情况全部摸清之后,就决定立刻着手展开布防。

    他首先问齐靖:“邹校尉既要我等守卫水河谷,此处可有之前朝廷军马留下的营寨、关隘等设施?”

    齐靖:“县城往北15里,燕山山口处,有一座当年单都尉战死前留下的营寨,只是已经被火烧过一遍,非常残破,需要休憩。关隘是没有的。”

    刘备点点头,吩咐张飞:“翼德,你先点起一千人马,随我去单都尉留下的旧寨遗址看看,剩下一半人马且留守县城。所需军粮,我自会从县城给你送去。”

    张飞二话不说,就带兵出发了。

    刘备到了地方,看到的是满地残破的营寨,看起来修缮也要花费不少钱粮。

    他又登高而望,观察山势,思忖良久之后,眉头一皱,问跟随而来的齐靖:

    “这里沿着燕山,一贯都没有设烽火台么?那还如何协防三县河口?张纯大军集中扑击其中一处河谷时,难道另外两处谷口的援兵,还要等快马通传军情?那起码得多耽误几个时辰。”

    刘备一眼就看出,这儿虽然没有长城,但修几个烽火台也好啊。

    齐靖苦着脸:“单都尉战死前,本县官库的钱粮已经竭泽而渔,全部供给军需了,邻县情况也差不多,实在是修不起,就这么凑合着防守吧。”

 第46章 虚实之法

    “战局紧迫,烽火台是必须修的。钱粮不足,我会先行想办法,修好之后再问州郡要钱。”

    刘备也知道战时地方都被打烂了,缺钱是肯定的。

    但他也算有点军事素养,加上三年前他就是在涿郡本地跟黄巾军战斗过,所以对于地利的妙用理解非常透彻。

    这也是刘备天生比张纯有优势的地方。古代地理学不发达,外地人初来乍到领兵,肯定不如在当地住了几十年的地头蛇。

    而州郡官员之所以不肯牙缝里挤钱拨款,也跟他们不了解地利有关州郡官员都是外地来的,好多任职都不到两三年。他们也没有充分认识花钱在燕山沿线设置烽火台的性价比。

    东汉对于地方官员任命有“三互法”,河北管得比较严,很多州郡两级官员都是外地人。刘备之所以这次能回老家当官,一方面是因为他还只是县令,级别太低。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是朝廷目前树立的“弃官保卫家乡”的正面典型,所以可以放宽一点。但这种法外开恩,最多也就让他将来做到郡守一级。

    在汉灵帝死前,按朝廷法度,刘备是不可能在幽州升到“副州级”的。就算允许,短短两年多他也不可能升那么快

    李素不在身边,刘备没有别的挂可以开。他能够比历史同期做得更好的,无非两点:

    首先李素走之前,包括后来写信通讯中,给他提供的那些大局观。

    其次,便是刘备超越其他官员的“本地人”理解优势。

    县丞齐靖也是外地人,对刘备这么热心修烽火台,也是不太理解,他苦口婆心最后劝道:“刘公,要是真垫了这钱,州郡那边最后肯定是要不回来的,这就等于是你自己出了。”

    刘备斩钉截铁道:“尽人事,听天命吧,就算真要不回来,也不能拿弟兄们的性命、乡亲们的安妥冒险。你先算算,大致需要多少,我看看垫不垫得起。”

    齐靖这方面倒还利落,很快粗略算了一笔:“具体我也不清楚,不过修城是最繁重的劳役,动用民夫每日每人约需粟一斗,寻常年份也要三十钱,如今战乱,粮价上涨,没五十钱是不够的。另外所需木料、工具,全部相加,每日花费也跟民夫工费仿佛。

    在山上修一座两三丈高的夯土烽火台、上立木楼,总的要征调数百民夫,劳作七八日。算下来,征调所需不下十万钱,材料器具也要十万钱,修成后约能藏兵二三十人。此处到昌平道口,大约六十里地,山上要烽烟相望,至少得修三座,才能确保传递军情。”

    难怪古代筑城是最费钱的工程,修个长城能把秦始皇都给修穷了。

    夯土基台加木楼,都要二十万钱修个台,三座就是六十万钱。

    要是用砖石,价钱起码再翻几倍。

    幸好,八百万的县令都买了,六十万修几个通讯工事还是修得起的。

    刘备一咬牙,就吩咐齐靖立刻去找县中商人募集材料。

    至于民夫,还是让手下的士兵客串吧,大不了给参加重劳役的士兵口粮提升到一斗反正他们本来闲着也是要吃军粮的。

    刘备手头,如今还有五百万的闲钱,是昨天李素的密信里跟他说的李素在雒阳赚了大钱后,又雒阳的甄家商号管事张亮那里存了五百万,记在甄家商号账目上,让张亮给他爹写家书时,说明这事儿,然后在中山这边给刘备支取。

    所以,就相当于李素直接拿甄家人当异地存款的银行来使。

    汉末当然不存在钱庄、票号,连任何异地汇款的雏形都没有。只能是关系非常好的合作者,靠信赖操作。也没有“飞钱”、“银票”之类的信物,全靠熟人之间熟悉笔迹、查验密信的火漆印章。

    刘备在信中初见这操作时,也觉得很新奇,但随后就发现这招太好用了。

    只要以后李素那边结余比较多、而刘备手头紧时,甚至可以直接找无极这边的甄家本家透支,李素再在雒阳那边存进去,还省去了往返搬运钱财。

    烽火台至少要七八天的赶工才能投入使用。

    所以,把工程部署下去之后,刘备便吩咐选擅射之士三队,每队各二十人,到时候驻守这三处烽火台。

    另外,他让张飞驻守永定河口的大营,而把赵云单独调出来,拨给他一队一百人的骑兵,胡汉参半,都是精锐擅射之士,让他驻扎在三座烽火台的当中那座,以机动驰援。

    万一张纯派出小股斥候翻山越岭探路、要攻打烽火台,赵云的人也能居中快速支援。刘备给他的任务,就是对付那些几百人以下规模的敌军侦察部队。

    做完这些部署后,刘备就带着几十骑亲兵,去了一趟昌平县,拜见负责围困战役的主将、破虏校尉邹靖,汇报一下他的部署。

    钱花了,不能白花,得让领导知道你多尽心尽力,对吧?

    要是后续张纯没有偷度,也没有紧急奇袭,不需要三个隘口的守军快速反应协防,那刘备这些“以备不虞”的烽火台,从结果上来说可就白修了。

    为了防止白修,哪怕没用上,也要先表个功露个脸。

    四月十二这天,大约烽火台修建过半,刘备就赶到了昌平。

    邹靖也并非驻守在昌平县城中,而是前出到后世居庸关一带的山口,当道扎营。当然,如今并不存在内长城和居庸关,只是一个比较险要的山口。

    “玄德,数年不见,你颇有长进啊。”邹靖一见到他,就很熟络的样子,一副对门生故吏的态度。

    刘备态度谦逊:“能再在恩公麾下效命,备之幸也。敢不竭股肱之力,杀贼报国。”

    原来,刘备三年前组织乡勇参与讨伐幽州黄巾时,邹靖就已经是本州的破虏校尉了,当时刘备还是白身,跟着邹靖打完仗才升到县尉。

    所以这是老领导了。

    叙过数年别来之情、还给邹靖送了一份值二十万钱的私礼,刘备才聊起他的部署,介绍了他修烽火台的方案和好处。

    邹靖听了,连连嘉许,也颇感刘备很了解当地的地利,但钱粮不足没法推广。

    “玄德,你虽然官职卑微,好歹是一县之令,可以调集本地民夫钱粮。我等只是军职,刺史郡守不拨钱粮,筑城是不可能的。不过,你既然修了,可以先试试,若果真有用,也好向刺史谏言。”

    邹靖话里话外,似乎对刺史陶谦也不大尊敬。

    他当年的校尉,是前任刺史郭勋提拔的,只不过郭勋被黄巾军杀了。所以陶谦对邹靖没有任何提拔之恩,这三年里他原本是什么官现在还是什么官。

    邹靖也觊觎过公綦稠的位置,想调动一下,陶谦也没搭理。

    叙旧之后,刘备也就暂时返回良乡驻守。他和邹靖并没能闲暇多久,因为张纯的骚扰很快就来了。第一次骚扰,甚至是在刘备的烽火台修完之前三天发生的,当时烽火台都还没派上用场。

    张纯并没有采取长期、大举围攻的持久战姿态,而是经常一沾即走。

    刘备一开始有些不适应,渔阳县那边的张南张都尉也不适应。

    但双方各有死伤,尤其是刘备这边,刘备占据地利,从没让张纯找到过好处,杀伤交换比至少在五倍以上。

    打着打着,刘备也大致摸清了张纯的策略:敌军之所以这么干,跟张纯手下的骑兵比例较高,是有很大关系的。

    因为三条河道山谷的汉军守军,都是没有城池关隘的,只有简单的营寨。骑兵不能攻城,但是攻打简陋的营寨还是不比步兵差的。

    至于拒马、鹿角之类的营寨工事,并不是让骑兵直接冲上去撞死的,最多只是拖延一下骑兵的节奏和速度,让骑兵丧失冲击力。

    张纯骑兵多,乌桓人多,他就指望发挥战略机动优势,调动守军,所以经常渔阳谷打一下、良乡谷打一下,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有些看起来是佯攻的,佯着佯着攻势就忽然变猛。

    有些看起来一开始攻势很猛、被攻打的谷口守军都紧急请求援军了,结果援军赶到时敌人已经跑了,援军大多数是步卒,就被张纯调动得很是疲惫,怨声载道。

    偏偏还不能大意,因为大家都知道,守军如果把七八千人马全部拧成一股绳、拒守其中任何一个谷口,死守,张纯全力进攻也是突破不了的。

    这样的地形,哪怕是攻打营寨,你没五倍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