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252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252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路过夷陵的时候,他还先把周泰留下,让周泰屯兵驻守夷陵和油江口对岸,他自己带着甘宁继续去找赵云。

    “唉,女人这玩意儿,没有的时候怪想的。身边一直晃又容易腻,躲两个月喘口气养养生正好。我爱出差出差好好。”下船之前,李素心中尚且如此暗忖。

    “末将赵云,参见右将军。”最后还是码头上赵云的招呼,把李素从胡思乱想中拉回来。

    “嗨,子龙不必多礼,大王又不在,咱俩谁跟谁呐。”李素拍了拍赵云的肩甲,铿铿有声。

    “那就请右将军入城,我已在长沙城内摆下酒宴给右将军接风。”赵云还是那么谨慎。

 第273章 君子可欺之以方

    长沙城内,太守府邸,当晚免不了一番歌舞升平、酒肉靡靡的招待。

    尽管赵云本身性情朴素,但他太了解李素了,面对右将军带着王命前来,他当然要极尽所能好好招待。

    荆南低湿,李素到的日子已经临近四月下旬,其实并不算什么太好的往南用兵时节,士兵后续作战会非常炎热,只能指望速战速决。

    而赵云安排招待的时候,也想到了李素这人一贯怕热、一到南方夏天就泡澡,胃口不开,所以也没搞太多油腻的大荤,宴席的酒菜以清淡为主。

    羊肉猪肉之类的家畜肉食一律没有,只有禽肉与湖鲜。

    赵云指着面前的汽锅鸡,不卑不亢地介绍:“这是我前日练手,在罗霄山上观景走马,随手射的山稚鸡。焖的配料也都是山珍的竹荪、猴头。那个薄方鼎里的是云梦泽的鲟鳇鱼和豚鱼,都是长沙郡名产,不可不尝。”

    另外还有几口小鼎和铁板,赵云都没介绍,不过李素都认识,无非是凤尾鱼和洞庭湖里的鳗鱼鳝鱼,这些别的地方也吃得到,益州的长江里也有。

    那鲟鳇鱼看上去怕不是有数百汉斤,长逾六七尺,豚鱼稍小,但也是百斤以上的,李素一个人当然吃不完,所以是和赵云等一个高层围坐数席,有侍者分割送到各人案上。

    李素大快朵颐,总算是又领略了一些汉末的好处——鲟鱼和豚鱼太多了,都不用仔细分辨是不是“中华鲟”或者“江豚”之类的亚种,反正容易捞到的都不是什么珍稀之物,没有机械化捕捞也不可能破坏洞庭湖的生态平衡。

    李素后世虽然生活还算优渥,对鲟鱼的认知也只停留在毛子国进口的鱼子酱的层面,没怎么吃过整鱼,今天这种排场更是想都不敢想。

    “总算感受到一点来到荆州的特色了。”吃完鱼之后,李素一边剔着牙,一边拍着肚子内心胡思乱想地感慨。

    谁让这个时代没什么地标建筑呢,走到哪儿自然风景都差不多。不吃点别处没有的土特产,实在很难让人有“我来到了大汉的另一个州”的真实感。

    赵云看在眼里,悄悄吩咐身边人:“以后让户曹史的人,每隔三日送一条新鲜的云梦泽鲟鱼和豚鱼来。不用太大,多出来的肉散给典校尉、甘校尉,和其他右将军的亲随。”

    刺史和州牧下面各曹的主官叫“曹掾”,太守下面各曹的属官则叫“曹史”。赵云是长沙太守,所以不管他要钱还是要东西,户曹都要帮他兜底办理,等于是领导的财务室。

    李素吃得痛快,说话也直爽了些:“都说益州是天府之国,长沙已近南方瘴疠之地,要我看,这云梦泽周边,还是好地方啊,物产丰富。往南用兵也大有可为。”

    赵云表情有些尴尬:“大王命右将军来此,督促末将讨伐自表自立之宗贼,乃是为正朝廷权威,杜绝不尊朝廷之贼私相授受官职,何言利益。”

    李素一愣,意识到自己吃鱼吃嗨了喝多了,连忙顺着往下说:“我是说,长沙以南,平定整顿之后,虽然距离北方路途遥远,但也可以为国家驱除国贼、匡扶朝廷出钱出力。

    尤其大王今年锐意进取,颁布了租庸调法,从此那些南方山僻偏远之地,纳粮只需够本地支用、再加些常平仓的平籴备荒储粮,其余皆可换做钱、锦,甚至均输的特产,这也是减轻了百姓负担。想必这些边郡的百姓,定然会拥护大王的仁政,主动愿意加入大王治下。”

    李素这番话虽然是急智,但道理绝对是对的。

    因为租庸调法实施之后,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利于扩大国家的直接统治疆域范围,道理也很简单:因为距离首都越偏远的地方,给中央朝廷上贡的运输成本也就越大。

    租庸调法让边郡可以灵活变通,把原本非上贡不可的低价值密度笨重货物,无门槛置换成高价值密度、运输容易的东西,那边郡承担的运输损耗也就小了。

    古代收税可不仅仅只有熔金银铜钱有“火耗”,征粮食也有“鼠雀耗”和其他耗,到了明朝甚至要“踢斛淋尖”。选择越灵活门槛越低,你觉得交啥划算就交啥,普通老百姓怎么可能不欢迎。

    所以李素今年建议刘备安抚荆南,还有一点没说的目的,就是想试试看税法的改革对于还未纳入汉中王统治下的地区的穷人,有没有吸引力,有没有人“箪食壶浆喜迎王师”。

    李素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赵云当然不会再煞风景,也立刻改口说些表决心的话语,一定攻必克战必胜。

    不过,赵云也不忘提醒李素一点:“右将军,租庸调虽是让利百姓的良法,但朝廷往年旧制,对于零陵好歹还是按旧法施行,可对于没有潇、湘水运可达的桂阳郡,管制已经宽松如同交州的苍梧郡、南海郡一般。

    只有偶尔上供孔雀、香药等物,税无定法。而且自从诸侯讨董以来,因为董卓、李傕无力顾及偏远,所以这些地方事实上已经三年不曾朝贡朝廷了。如此一来,即使他们臣服大王之后,改行租庸调制,其负担还是比目前加重的,百姓未必会欢欣雀跃……”

    赵云说的这个问题,也是汉朝对于荆南最南边的山区郡,以及交州等烟瘴隔绝之地的管理弊端,因为太远,事实上羁縻统治,就形成了进贡没有常规的毛病,遇到个州牧铁腕强势一些的,行政征收能力强,就多收一点香料珍珠孔雀,行政能力差,可能连续好几年不给中央政府财物。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而行政征收能力强的,往往还激起民变。

    灵帝的时候之所以派朱儁来平定交州梁龙之乱,就是因为当时的交州官员巧立名目、假借朝廷名义收珍珠收多了。

    历史上后来东吴派陆绩、步骘这些人羁縻交州的时候,又因为征收孔雀收多了,也激起叛乱。

    李素听了,却不同意赵云的看法:“当地百姓目前的低负担,是建立在朝廷的无政府状态下的,不是长久,难道就因为这几年不用进贡,未来就要一直目无王法么?

    其次,朝廷不要他们上贡,我不信这几年当地的郡守、县令就不问百姓收税了不成?地方官员的俸禄、军队的军需,各种地方行政日常开支,哪个不是从百姓那儿收来的?没了朝廷的贡品这一项,官员的搜刮未必会减轻,说不定收得更多,差额部分中饱私囊罢了。

    行了租庸调法,才能让百姓对未来的税负有个稳定的预期,知道未来几年要交多少税,而不是凭朝廷心情好恶或者地方长吏刀兵是否锋利临时决定。

    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让百姓明确预期要交多少税,也是使之有恒产恒心的要务。”

    这几句话如黄钟大吕,让赵云颇感启发,她这才意识到自己一开始想得理想化了。

    主要是赵云本人太廉洁,这就制约了他和贪官斗争的想象力。他自己觉得“我当太守的话,如果没有朝廷逼着我收税承担贡品,那我肯定不会多收这块钱”,他哪里想得到其他贪官的实际做法正好相反。

    也只有李素这么奸这么洞悉人性的人,才能一秒钟就看穿“贪官才不会因为朝廷不问我要,我也不问百姓要”呢,欺上瞒下两头吃,简直是家常便饭有木有。

    一瞬间,赵云终于觉得自己彻底从内到外解决了南征的动机问题。

    原来那些宗贼豪帅自封为太守之后,如此刮民害民,朝廷不搜刮他们也要变本加厉搜刮,那还不立刻用租庸调法去解救那些人民?

    赵云甚至觉得,租庸调法对于偏远地区人民减轻负担那么有好处,如此压缩贪官奸商和囤积者上下其手收各种损耗的空间,简直应该连交州也解放了。

    让原本被搜刮看心情的交州人民,也过上有“稳定税负预期”的幸福生活。

    可惜,王命不可违啊,要是解放了交州,那就损害了刘备的名声,会让世人觉得刘备这是在为自己抢地盘。刘备没给他命令,他也不好解放交州人民。

    赵云抖擞精神请命:“右将军放心!云五日之内便整顿军马,待甘校尉接手了巴丘防务之后,我便带长沙本部兵马,沿潇、湘南下,务必使二郡尽快归附大王,救民于水火。”

    李素笑呵呵地微微摆手:“也不要急,磨刀不误砍柴工。既然要彻底结束荆南的羁縻之态,我们也要留好后手。

    比如万一刘度、赵范不知好歹,我们非要拿掉他们的话,在这荆州本地,可有在当地威望足够的、又愿意投靠我们的名士、贤才,能够被派去接替两郡太守的职务呢?

    我此番前来,大王可是全权授权,连零陵、桂阳等郡的太守的空白委任状,都盖好了王印托付于我,让我可以便宜行事,自行任命不必请示。待事定之后,再报备即可。”

    赵云心中一凛,暗忖大王对右将军的信赖果然又提高到了一级。虽然右将军此番已经是“假王之符节”而来,但这个全权授权的尺度,居然到了可以不经请奏先表一郡太守的程度,那也没谁了。

    赵云想了想:“既如此,这几天末将先整军,再请右将军见见这两年投效大王的荆州名士贤才将才,看看他们的履历,说不定有可堪大任之才。”

 第274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

    稍稍适应了长沙的水土气候之后,李素就投入到了选拔人才的日常工作中去了,同时让甘宁屯兵巴丘封锁江防、搜集关东诸侯的最新情报,以便后续同时开展外交欺骗工作——

    他船队里运来的数以千计王粲写的《英雄记》,至今还躺在那儿呢,也没个合适的时机对外散发。

    而赵云则是忙于整兵运粮,军事与外交双管齐下,时刻准备发起南征。此外,赵云还把近年来投靠刘备阵营的荆州名士、以及在本地募集新军时选拔出来的有潜力的军官名单,统统给了李素一份,让李素可以慢慢筛选,进行人事安排调整。

    说句心里话,虽然李素已经官至右将军,但他原先还真没完全体会过彻底独当一面的快感。

    两年前刘备倒是封他为南中都督,权摄南中数郡的军政事务,可那次他并没有绝对人事权。比如他“建议”顾雍做建宁太守,最后拍板的还是刘备。

    这次可不一样,他看上谁觉得不错,直接就能拍板对方当新征服地区的太守。以至于李素自己都觉得有点上头,甚至开始明白“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对于一方主官有多大的诱惑力了。

    能够一言堂决定别人的官运前途,还能邀买人心结党营私,谁不想啊。

    辛亏李素是经过法治社会熏陶的,他深知这种凭心情和第一印象选才的恶劣,容易有多大的纰漏,所以才强迫自己冷静一下,短时间内别乱做决定。

    ……

    “第一印象害死人啊,还是暗中观察几天,别急着看每个人的履历,先看别的政绩、军情简报,掌握全局。”

    这天一早,在长沙太守府的书房里,李素仅仅翻阅了半个时辰人才履历后,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然后他就强迫自己要“对事不对人”,先看最近荆南的事儿办得怎么样,再顺着治迹优良的成果顺藤摸瓜,往回追溯贤才,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偏颇。

    为了换换脑子,李素就放下履历册,随手拿起政绩军情简报,翻看起来,漫无目的地了解情况。

    还别说,看点别的换换脑子,还真让李素注意到了一些他之前忽略的东西。

    原来,赵云给他准备的材料里,就有不少今年开春以来,赵云搜集到的关于袁术、孙坚、曹操等军阀的战况,甚至还配了一些简略的表示诸侯势力范围的地图。

    李素心中暗忖:“早该问子龙了解这方面的新情况了,关东诸侯的走势已经跟历史上完全不同,早就被蝴蝶效应彻底搅得稀烂。咱在益州又太闭塞,时效性太差了。”

    不过看了几眼之后,李素就是一惊,因为他发现战报上很多军情最早都是二月底的,而现在已经是四月下旬了,战报里面的都是关系全国的大事,赵云不该瞒报才对。

    李素就喊过一个赵云配给他的郡吏,问道:“这些军情赵将军为何没有上报大王?我看有些事儿都是一个半月之前发生的,就算三峡水路逆流不好走,二十多天也该报到成都了吧,以后这种大事要一事一报,不要怕麻烦攒着。”

    那小吏斗胆过来看了一眼,确认李素说的是哪些,这才拱手回报:“禀右将军,凡是三月中旬以前的军情,赵将军应该都是以邸报汇报了大王的——您现在看的这条,应该半个月前就送到成都了,或许……是您在路上错过了?”

    李素一想也对,自己来荆州路上都花了那么久,或许是在长江上跟赵云送军情邸报的信使擦肩而过了。那也就是说,这里面的消息,刘备可能反而在半个月之前就看过了。

    “这倒是有可能。”李素觉得面前这个小吏心思还算缜密,应对也不卑不亢,虽然没有看出别的过人之处,好歹能用,就问道,“你叫什么名字?现居何职?”

    小吏拱手:“卑职邓芝,自邻郡来投奔赵将军,忝为记室令史,并无品秩。”

    “你先退下吧,我自己慢慢看。”李素点点头,也不意外,记室令史就是最基层的“书记员”了,如果是重号将军府上的基层书记员,有最低级的品秩“一百石”。

    但赵云是杂号将军,凡是杂号将军乃至太守身边的底层书记员,那都是没有官品的,只配“计日而食”,也就是工资日结,每天发两斗谷麦,相当于月薪六石、年薪约八十石。

    但看眼前这个自称“邓芝”的小吏,年纪也不大,还没及冠呢,做做书记员也不算委屈。

    李素也丝毫不会因为“派给我的书记员后世都是名臣”而觉得骄傲或者惊诧,他已经习惯了,毕竟是右将军嘛,还未出头的潜力股来投都是应该的。

    李素就一个人继续往下看。

    首先映入眼帘的第一条重要军情,是两个月前,庐江郡太守陆康的驻地皖城,终于被袁术所表的扬州牧孙坚攻破,陆康本人也被杀殉国。

    李素知道,他和刘备给孙坚发的财物,是腊月发出的,孙坚收货并且转卖处置一部分、形成军需战力,至少也是今年正月了。所以二月底才拿下庐江,将自己的地盘扩大到两个郡,进度并不算慢。

    赵云搜集到的情报里,关键是还详述了孙坚拿下庐江的经过,以及其中的一些计策:陆康也算是擅守之人,持重老臣,本来要是笼城死守,不至于两个月都坚持不到就完蛋。

    但问题是陆康也知道自己没有外援,白白死守没前途,所以一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