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247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247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帝王世袭,其他都是过眼云烟。我李某出身燕赵边民,如今官至右将军,多少人劝我冒认祖宗,我都不屑一顾。”

    绣瑟从未听主人说起过这些,不由好奇,手上也弹错了一个音,连忙住手道歉,又忍不住问:“原来……还有人劝先生冒认祖宗的。”

    李素:“想知道?”

    绣瑟连忙否认:“不敢。”

    李素嗤了一声:“小气,告诉你们也无妨,简宪和几年前就跟我说,他早年随大王幽州各郡游历。说上谷、代郡边民,凡是姓李而出生卑微无考者,多冒认李陵后人,也能追溯到李广。

    对于从戎搏出身有些好处,像我这个年纪,追认一个李陵的七世孙或者八世孙就挺不错。可惜他也太小看我了,怎么会看得上李陵这一脉败军之将呢。”

    李素说的这番话,也只是前些年的生活日常。当时他和刘备都还在幽州牧刘虞手下做事呢。刘备阵营里也就简雍资格老身份适合劝这种话。

    李陵的正妻和大部分小妾生的孩子,当年都在他投降的时候被汉武帝灭族了,所以不会留下后人。流传下来的都是李陵晚年娶的匈奴公主生的(且鞮侯单于的女儿)

    但李素内心的胡汉之别还是有很强烈的,所以他当然不会给自己泼脏水。

    咱就出身贫寒怎么了。

    这些话,他身边的奴婢当然不会听过,所以小姑娘也觉得主人变得有血有肉起来,绣瑟像是内疚白听了对方的家世,连忙认错地招供:“其实我姓何,父母早亡,寄住在伯父家,我伯父是……伯求公。姐姐姓周,她是周尚书的庶女,我们都是被董贼所害的犯官之后,所以籍没为奴了。”

    可惜李素对长安朝廷那堆无用之人不太了解,直截了当问:“伯求公是谁?哪个周尚书?”

    绣瑟咬了咬嘴唇,挣扎了一下,显然是因为直呼尊长名字不太妥当,但想到自己都是奴婢了,既然说都说了,还怕什么辱没先人。她就叹了口气:“就是何颙与周毖。”

    李素回忆了两秒钟,这才恍然:“那锦瑟的父亲,与许靖不是同僚吗?你伯父跟荀攸、种辑也是同僚,既然我救了你们入蜀,已经安全,何不投靠故旧呢,也好过做奴婢。”

    李素好歹知道周毖是跟许靖当初一起,劝董卓提拔被党锢的名士当官的。后来因为提拔的袁绍等人都造反了,董卓怒杀周毖全家,许靖则因为是副职、罪责较轻,熬到了找机会外放巴郡太守(因为蔡邕占了巴郡太守,刘备实授他巴西太守)

    同理何颙是跟伍孚、荀攸、种辑同案犯,伍孚灭门何颙死于狱中,荀攸种辑外放跑了。

    “难怪以现在小姑娘那么低的读书识字率,锦瑟能《诗经》、《孟子》信口拈来,音律乐器也多有精通,原来是周毖的女儿。”李素心中暗忖。

    绣瑟却是被李素前面的话,惊惶得闪烁了几下眼神:“是奴婢琴弹得不好吗?先生何出此言。夫人从不曾苛责我们,何况我们或为庶出,或为寄住,先人遇害之时都才十岁,那些先人的同僚肯定都没见过。就算他们怜悯,也不会如何善待的,再辱之耻,何如一辱。能在先生府上混个饱暖,我们都知足了。”

    李素一想,汉朝人对奴婢确实是这个要求,因为她们也没证明身份的证据,如果指望这个提升自己社会地位,会被当成是“诈称死者遗属,背主求荣”的。

    “不说这些了,我这儿一贯也不奴役婢女,不管你们是什么身世,在我这儿都和原先一样。”李素安之若素地示意妹子继续奏乐。

    他可不是会因一面之辞就感动怜悯之人,没有证据的话,听过就够了,好歹解释了她们为什么会多读书,别的不必当真。

    ……

    此后两三天,李素也没干什么事情,就是在侯府里大摆宴席,也不刻意遍邀宾客,只请跟自己关系好的,聊得来的,一起欢庆“变法成功”。

    这样最自然,不会让人觉得他是在演。

    荀攸,诸葛瑾,刘巴,都在受邀之列,着实见识了一番泡澡侯府奢华的新境界,让人不得不感慨李素在庆功这事儿上是真的走心,完全一副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

    而荀攸来的时候,李素还特地让婢女鼓瑟奏乐招待,想看看荀攸有没有认出老同事何颙的侄女,但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反应,李素心中对于那天的闲聊也就愈发不当回事儿了。

    庆功宴上,喝酒的时候,荀攸和刘巴倒是注意到了酒桌上一批不寻常的餐具,色泽青黄,光洁如玉,不由好奇问道:

    “伯雅真是奢侈啊,此物不似琉璃盏,也不似羊脂玉,竟为何物?若是某种未见过的南中宝石,竟能雕琢大如俎豆瑚琏之器,恐怕其价不斐。”

    荀攸有此说,是因为他看到桌上一个盛饭的大饭盆也是这种材料做的。一般很少见到用除了土瓷或者漆木以外的材料,做那么大的器具。

    瑚琏是祭祀时盛饭的桶,《论语》里记载子贡向孔子要评价,孔子评价“汝器也”,子贡不甘心还追问“何器也?”孔子才追加回答:“瑚琏也”。

    “还不成器的青瓷,就暂且叫青黄瓷吧,比土瓷多几分青蓝之色,也更加润滑光泽。”李素随口回答。

    诸葛瑾则是嘴上谦虚、内心有点小骄傲,代为吹捧解释:“这是舍弟的尊师之礼,尚未成器,大家凑合着用。按伯雅的说法,若是烧制彻底匀净除杂,可为天青色,淡雅不下于羊脂玉。如今提前拿来宴客,也是喜事临门,情急从权了。”

    原来,这是诸葛亮改良工艺后让工匠第二窑烧出来的青瓷,但炉温还是不够,而且炉膛里装的还原剂炭料配比还要调,瓷釉里的氧化铁依然没彻底还原干净。

    荀攸看了李素这样排场,也是暗暗摇头:右将军太理想化了,咱虽不懂财赋税制,可人心是相通的,任何变法动了中间商上下其手的操作空间,怎么可能没人反扑呢?莫非右将军是胸有成竹?但也不像啊,谁虚情假意庆祝还能弄出那么多前所未见的奢靡之物。

    荀攸正在琢磨,让他更震惊的一幕出现了,原来是李素又让人端了一个大磁盘上来,里面却装了一种前所未见的食物。

    宴会的日子已经是农历四月初,算是初夏,天气还不算热,可运动一会儿或者喝喝酒还是会出点汗的,李素让婢女端上来的食物,却是冒着肉眼可见的凉气,显然是冰饮之物。

    战国时期就有铜冰鉴了,能够封侯的有钱人,家里有冰窖也不奇怪,所以荀攸在长安就吃过夏日冰饮。

    可别人的冰饮,最多是往酒水饮品里加冰块,或者隔着容器冰镇,绝没有见过面前这种细腻柔滑的冰饮。

    “此乃何物?”荀攸再次惭愧了。

    “冰酥酪,以牛乳、蜂蜜、少量果汁、香料炼制凝结而成。”李素自豪地介绍他今年刚搞出来的冰淇淋。

    荀攸诸葛瑾刘巴都尝了一口,然后就震惊了:“冰物怎可如此绵密细腻?就算是以斧凿破碎冰块,破碎得极细腻,怕是也做不到吧?”

    李素得意卖弄:“当然,所以这不是直接破碎冬天的老冰。这是融了老冰来冰镇,让老冰的冷气传导到酥酪上,让常温的酥酪凝结,凝结的时候还要婢女不停拿着长棍搅拌,使其凝结打散,不会冻成一大块。”

    荀攸还算三人中读书最多,最有常识的,稍微想了想,就认识到不对:“自古从未听闻冷气可以从已经融了的冰水传给热的东西、让热的东西结冰的。”

    幸亏荀攸没学过热力学第二定律,但好歹他这句话还是最颠仆不破的大实话大真理:热量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李素闻言也不禁嘉许地点头:“说得好,确是如此,所以,我实际上是有妙法让化开的冰水比初凝的酥酪更冷,至于怎么做到的,就是不传之秘了。你们只管吃吧。”

    李素府上有冰淇淋的传闻,再次不胫而走,轰动了整个蜀郡。他大摆宴席没几天,连刘备都亲自带着张飞过来蹭冰淇淋了。

    刘备一进门就嚷嚷:“伯雅!听说你会做冰酥酪了,还不传之秘呢,传给孤王府里的厨子传不传呐。”

    ——

    ps:商战戏的决战环节在四个月以后,所以中间肯定要写别的东西过渡。另外,还有一些关东诸侯的剧情,大家畅所欲言,希望我把篇幅压到多短,我好掌握,尽量少水。

 第267章 炫富凡尔赛

    其实如果刘备不主动来蹭饭,李素差不多也该抽个时间跟刘备和盘托出,密谋一下秋税时打击奸商的计划,有备无患。

    既然刘备来了,那就正好边享受冰淇淋边聊。

    此刻,面对刘备和张飞的蹭饭,李素得体一笑:“大王要享用,怎敢敝帚自珍,反正大王也是为了宫中宴乐,又不是拿去贩卖,此物太过奢靡,我才不想过多泄漏,以免豪门竞相效仿劳民伤财。”

    李素这话说得非常漂亮,先说肯定要献上冰淇淋的做法给刘备的私人厨子,同时又挤兑住,说刘备肯定不是为了往外卖的。这样,发明冰淇淋的美名还是他自己的。

    至于“知识产权”,其实完全不重要。因为李素做冰淇淋的办法,昂贵到外人难以想象,根本不可能商业推广。

    刘备当然不需要考虑赚钱的问题,他也就没听出话里的玄机,直接只管吃。

    李素让婢女端上来一盘带点旋涡状的、比芝麻糊粘稠一些的冰酥酪,并没有蓬松的打卷,也没有花纹,所以严格来说,倒是跟18世纪末的意大利冰淇淋比较像。

    后世之人难以想象的话,可以比照一下“爱茜茜里”之类的意式风格牌子,而非“哈根达斯”。

    技术条件有限,也只能做到这样了。

    刘备目露艳羡之色,谨慎地尝了一口,眼神瞬间就直了:“妙哉,听子瑜说此物不光是清凉,关键是绵密细软甘甜酥香,绝非凡品。

    酥酪竟能如此美味,怕是匈奴单于都尝所未尝。诶,翼德你干什么!放下!大碗里的我来分!住手!”

    刘备好吃得眯起了眼睛,也不知道在想象回味些什么,还是听到了青瓷勺子磕碰瓷盘的脆响,他才立刻睁眼惊醒,果然是张飞那牲口已经吃完了自己那一小碗又去大碗里舀了。

    对此刘备当然是直接按住,拿出他当年分开关羽张飞斗殴时的力气,把张飞的手拉开。

    刘备亲自分好了剩下的冰淇淋,很公平,给自己碗里装了四成,给张飞也装了四成,还慷他人之慨地给李素碗里还了两成:“也不好让你看着咱吃,来来来,别客气。”

    李素哭笑不得:这本来就是我的,还要我别客气?

    不过,看来刘备也是觉得这玩意儿很珍惜,恐怕李素也不能敞开了吃,所以下意识笼络。

    不一会儿,彻底吃干抹净之后,刘备才擦擦嘴:“不是说能让孤看看这是怎么做的么。”

    李素一笑,拍了拍手,示意贴身婢女拿来几件干净的皮面斗篷。

    刘备好奇:“这是作甚?”

    李素:“这里太热,要到冰窖里做,穿单衣受不了的。”

    四月初都已经穿轻薄的夏装了,袍服都是外丝内麻,很透气,进冰窖能冷死人。而且这些皮斗篷是彻底擦洗过的,也免得身上衣服的土灰污染了冰窖。

    刘备愈发觉得很好玩,很有仪式感,得意洋洋穿上,跟着走进冰窖。

    李素提前让锦瑟绣瑟也沐浴过换上干净衣服,然后也裹着紧凑的皮衣干活。

    只见她们拿了一铁皮桶已经在旁边大冰块上放凉到接近零度的牛奶,还有其他同样放凉的蜂蜜、薄荷、红糖水、果肉泥,先充分搅拌。

    搅拌的时候,铁皮桶是放在一大堆碎冰块里面的,冰本身的温度应该是明显低于零度的,可能有零下七八度。

    到这一步还没什么,关键是后面。

    锦瑟搅拌的时候,绣瑟忽然拿出一些冰水混合物,先浇在铁桶外面的碎冰上,让冰全部被浸没,然后掏出了一大袋盐,用勺子“哗哗”地加进铁桶外的冰水中,直到盐再也无法溶化,彻底“饱和”。

    没错,李素利用的就是“盐水的冰点比淡水低,来制造远远低于零度的液体,从而让这种液体能把低于零度的低温传递到铁桶里的牛奶混合物中,让其粘稠凝聚”。

    谁说汉朝人就做不到零度以下的人造低温的!

    而且,冰水混合物的低温,甚至可以比冰块本身更低。因为学过初中化学的都知道,“溶解”本身也是一个吸热的过程,盐溶于水,会吸收走热量,而煮盐时析出结晶的过程,会放出热量。所以盐溶解完之后,即使原本冰块只有零下五六度,最后的盐冰水也能有零下十度甚至更低。

    千万别觉得这个数据夸张——中学化学课本上明明白白写着,35浓度的海水,冰点就零下四度了,而30几的饱和浓盐水,零下21~23度才结冰。18世纪还没制冷机之前,意大利人就是这么做冰淇淋的。

    谁让李素前世喜欢看“舌尖体”的纪录片呢,他在b站上看过一个号称《舌尖上的意大利》的bbc纪录片(真正的片名叫《世界美食》),片子里还原了当时的冰淇淋做法,全程不靠任何电器。

    刘备就这么眼睁睁看着铁桶外面是冰水、里面是牛奶混合物,但牛奶混合物居然靠着冰水的降温渐渐凝固了!简直神迹啊!

    而且他也意识到,李素这么干有多奢侈。

    因为李素跟其他做“冰酪”的人不一样,别人是拿冬天现成的冰打碎。中国古人其实也有做冰牛乳冷饮的,但严格来说口感不细腻,不能算冰淇淋,只能算“牛奶沙冰”。

    李素是用了好多倍的冰,加盐融化后制造新冰,这种“以冰制冰”耗费掉十倍重量的老冰,也不一定造得出一块新冰。不光冰的消耗量大了好多倍,还浪费了那么多盐,到时候饱和冰盐水没用了还要再去熬煮把盐煮出来。

    这都折腾多少道了。

    而冰块都是冬天储存的,冰窖一年就存那么多冰,天热的时候冰得多贵啊。成都这边,春天的时候买一块尺余见方的窖藏冰,就要数十枚五铢钱,夏天的时候能涨到百余钱。

    李素做几升冰淇淋,就要千余钱的耗费了,一斗冰淇淋能吃掉一匹五尺的宽幅蜀锦。

    刘备摇头叹息地离开冰窖,第一句话就是说:“劳民伤财啊,太劳民伤财了,罢了罢了,此物咱几个吃就行了,伯雅,千万别拿去卖,也别把方子告诉别人了。要是谁对你施压,你就说是孤不许你泄露的,这也算是为百姓做事了。”

    李素:“大王能体谅,那是最好。我的本意,也是琢磨鼓捣些新奇之物,以娱声色口腹,我开始也没想到这么费钱费冰,都是试出来的。”

    刘备笑骂:“你在享乐上花的脑子也是够多了,治国恐怕才花了你不到半数的脑力吧。不过为何非要用这样‘融旧冰凝新冰’的做法呢?就是为了那口感的细腻?”

    李素:“一方面就是为了细腻,另一方面,冬天做冰的时候也不用先滤水煮水、再晾冻成冰了,可以用不太干净的冰,反正最后吃的不是这些老冰。

    我家的冰窖有两个,一大一小,大窖的冰储存随意,都是放在地上的大块冰。小窖的冰都是冬天去青城山拉的山泉水,还用磁石净化过、再煮沸后晾冰。最后入窖也要用专门洗净煮过的冰鉴存放。过几日请大王尝尝用直接可食冰刮的冰沙也可。”

    刘备直接惊呆了,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