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2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年打算弄十万台,前两年有一万六千台,这速度也不错了,折算一下年产宽幅蜀锦能有七八万匹,考虑到有很多机器是年中投产甚至最近刚刚投产,不能按全年算,但中位数应该也够了。
李素也不想再纠结诸葛亮赚了多少,只是吩咐荀攸道:“此番我回成都,要调三万五千匹宽锦,一个月之内运到宜都郡,府库里调得出来么?”
荀攸一脸苦相:“调是调得出来,可那些都是‘扩大再生产’的资本啊,不拿这些锦去买更多的木料、牛筋、生漆,雇工,拿什么利滚利生产更多的织机呢?右将军那个‘五年计划’可就完不成了。”
李素:“又不是不还你,就是急用调个头,大王要用又不是我用。”
荀攸:“那年关之前一定要把钱补上,还有上万工匠的工钱没发呢,可不能拖着匠人的工钱过年。”
诸葛亮也说:“李师,周转不开的话我那七千匹晚几个月领好了。前面九千匹也有好多放着没用呢。我只花了几百匹的本钱,当初用来采买材料、研究连弩。”
李素:“行了,已经到手的你就放着,我还能问你往回要不成。有闲钱你自己也可以让家人开商号造织机,让你家人经营产业的嘛。我只要咱蜀地五年十万织机,官营民营无所谓,你家要是开商,那也算是民营了。”
诸葛亮觉得还挺有道理,就没再客气:“那我拿五千匹锦给二姐,让二姐也投个工坊造织机。咱家也没男人做生意了,不是当官就是孩子。”
诸葛均才七岁,诸葛家也只有诸葛亮十五岁的二姐做生意了。大姐年初已经嫁给了鲁肃,当时李素正在南中讨伐南蛮呢,连喜酒都没去喝。
诸葛家就这样走上了富豪的不归路。
第248章 出来混久了回家还债
当天晚上,久出一年半之久的李素,终于回到了成都的侯府安乐窝。
李素喘息平稳而粗重地躺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大脑一片空白。
所谓的“平稳而粗重”,就是每一声都那么粗重,很平均。
真怀念啊,都一年半没见到侯府门口的黑曜石镶嵌眼耳四肢的镇宅凶兽,没用府中的黑曜石贴面浴池泡过澡了。
农历十一月份的寒冷天气彻底舒筋活血地泡泡,聊点吟诗作对的风雅之事,没有更放松的了。
“别闹,累了。”李素紧了紧自己的手掌,把妻子推开,免得蔡琰侦探似的翻来捡去。
“哼,你是不是外面有女人了。人家知道你辛苦,又没拦着。都是朝廷的右将军了,别偷着来,光明正大领回家当妾。”
蔡琰嘟着嘴,也不翻找了。
李素直接无语:“我冤啊,说什么呢。刚才你又不是没体会,一看我就是养生蓄锐很注意身体的好吧。”
蔡琰狡黠一笑:“跟你闹着玩呢,再说,去年年初,刚成亲前,你去了两个月朱提,回来也这样。说明男人养生两个月和养生一年半都一样,别以为我好骗。”
我勒个去!这种破事儿都总结经验记在小本本上的吗?也太可怕太有钻研精神了吧。
李素有些心中发毛。
幸好蔡琰很知道把握尺度,刚一敲打又给个甜枣,拿捏得死死的:“别的我也不管你,只是再有常年出远门,能不能带人家一起嘛。上战场可以不去,但你在南郑一住五六个月,自己也寂寞。”
李素吁了口气:“我也不知道的嘛,当初以为王允自寻死路,与我们无关。谁能算得到大王如此忠义,非要亲自救驾?又如何猜得到大王会受箭伤?还要抵御董越樊稠他们的猖狂反扑,一次次拖延,每次都得在汉中多住一两个月,拖着拖着就半年了。”
李素这番话着实发自肺腑,也算是为他这小半年来对本阵营大局走势把握的微微失控的反省。
人智犹有尽头,历史改变越来越大、蝴蝶效应推演分支越来越多,已经无法机关算尽了。
蔡琰跟他交心多年,对其情绪还是极为了解的,她当然听得出李素叹息中发自内心深处的微微忧虑。
那一瞬间,一年半分隔的委屈都消散了,她只是温柔地伏在李素身上,轻声安慰:“夫君是大义所在,一定会顺利的。一时算计不清也没什么好怕的。对了,我看这次带回来的那些侍婢,有两个着实可人呢,你居然没……”
李素:“哪有,当初挑人的时候,年长身段出落得好的,我都让给大王他们先选了,我只挑会琴瑟笙箫、舞乐精湛的小姑娘,不求姿色。还不是想着给你找些伴,你闲来无事,抚琴时也好找她们伴奏伴舞。”
李素说的绝对是真心话,因为他跟蔡琰还没过刺激有新鲜感的时候呢,尤其分开了一年半,小别胜新婚,有更多新发现。
他后世也看过不少心理学,也有自己的批判见解,他知道,男人跟女人在刚刚媾和之后的一年半之内,保持新鲜和激情感,是很正常的,无论这男人好不好色,都可以做到。
难的是一年半的持续陪伴之后,激情和多巴胺没了,是否还能坚持下去。
蔡琰听说那些小姑娘只是奏乐伴舞的,倒也来了点兴致,毕竟她痴迷音律也是到了一定程度了:“是么?说说呗,谁鼓瑟鼓得最好?用的风瑟还是雅瑟颂瑟?到时候我也找两个给我伴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体,所以周汉古瑟也是分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弦的风雅颂瑟给不同的诗伴奏。
后世李商隐诗里的“五十弦锦瑟”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一个传说,最早见于《汉书郊祀志》。说是汉武帝封禅泰山的时候,司马相如在《封禅书》里写了一则传说:泰帝(太一神)曾使鼓五十弦瑟,泰帝悲禁不止,故破其半为二十五弦。所以人间的瑟最多到二十五弦,五十弦是仙界用的。
蔡琰平时最喜欢鼓雅瑟,就想找俩伴奏风颂,有点像后世吉他独奏的人,喜欢找个低音部的贝斯手。
李素却是听得头大,他跟蔡琰成亲那么久,还听不出风雅颂瑟的音色差别呢,谁让他是个浑身没有半根雅骨的俗人。他只能挠挠头:“那个谁……还有那个谁……鼓瑟都不错,明天你领走调教去吧。”
“什么叫那个谁?没有名字吗?你敷衍我。”蔡琰嘟着嘴不依,跟流氓兔挠墙似地推搡追问。
李素:“那些都是郿坞里放出来的婢女,无家可归了,谁知道原来叫什么名字,你给她们重新取名字好了。”
蔡琰:“那你平时怎么使唤她们的?”
李素:“咳嗽一声,招招手就行了。我不喜欢指名道姓让人伺候,就是想看她们谁闲着谁乐意就来。何必勉强那些不乐意的呢。”
李素的想法其实很朴素:他又不是缺女人,而那些无家可归的小姑娘各有各的遭遇,那些虽然家破人亡但依然自尊自立的,就这样筛选出来,当乐队养着,以后放出去就是了。
“行,那明天我自己挑。”蔡琰拍拍手,把浴池的塞子拔了,让婢女进来给李素擦干就寝。
……
一年半的夫妻分别,导致李素好几天都没有出府办事儿,就宅家交作业了。
幸好他的实际年龄才二十一岁,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再累只要饱饱睡一觉,起来后就又是神清气爽,不会把疲劳带过夜。
直到回成都后的第八天,荀攸派人给他送了个信,说是计划要给周瑜发货的三十万石军粮和三万五千匹蜀锦,还有配套的两百条四百料大货船、护送的水兵水手、补给物资,全部准备停当了。
李素这才揉着后腰去府上办公。
“不愧是天府之国,筹措物资就是快,这几年的田不是白种的。”
感慨之余,李素亲自带着随从和诸葛兄弟,骑马去南安县,查问审核了一下,然后让太史慈领着船队发往宜都,先交给赵云。赵云会在荆州再筹十万石,一起运上。
这么庞大的船队,光是水手就有三千人,护卫士兵又有两千人。顺流而下五天能到江州,七天到宜都(因为过三峡的时候特别快,千里江陵一日还)
因为要确保到货时还有三十万石,所以实际上起运时发货了超过三十五万石,那五万石是供沿途水手和卫兵吃喝损耗的——
其实光是开船的人吃不了多少,全程往返两个多月也就一万多石,只占损耗的四分之一。剩下的四分之三,是给沿途险滩拉纤的民夫,以及连拉纤都没法通过的江段,需要码头工人装卸盘滩导致的损耗。
由此也可看出陆运和水运的损耗差距有多大。李素这些年让国渊在金沙江岷江各处险滩设置的盘滩屯田点,养着的那些百姓,就是为了这一刻存在的。
要让蜀地的物资充分支援全国战场,关键还是继续兴修水利啊。
包括李素这次发货,荀攸把起运点设置在南安县而不是成都,让所有物资装船前都先往南安集中,就是因为大渡河与岷江交汇的地方至今没法过船。
发货船队走了之后,李素就顺势跟荀攸、诸葛瑾聊起来年的种田规划。
李素站在岷江之畔的山上,看着脚下滔滔江水形成的涡流,摆出一副在地图编辑器上画圈的纵横捭阖姿态,描摹道:
“我原本计划明年就让大王北伐,可因为今年的陈仓之战意外,不得不多拖一年。十万大军不便全部归农,又无事可干,诸公以为,咱花一年时间,用上十万民夫,把这个山凿开,让沫水从此往南汇入岷江,如何?”
李素站的这座山,后世就不存在了,因为唐朝的时候被凿成了乐山大佛。
荀攸和诸葛瑾不懂水利,不知道李素说的原理,只能虚心求问:“这有什么用呢?右将军可是希望也跟都江堰一样,修一处可以容纳数千水车、工坊密集的县城?会不会劳民伤财靡费过多?”
李素微微一笑:“水车只是一方面,关键是航运之利。现在成都的货无法直入长江,就是卡在这个点。岷江一路从北往南流淌,而沫水在此处却是从南往北斜着汇入岷江。
这个交叉点是个锐角,沫水的水流要迅速由往北转向往南,就形成了严重的漩涡,船只到此都会被卷进去。
如果我们在沫水注入岷江之前,提前百丈,把沫水南岸的山凿开,形成多条引渠,让沫水提前缓缓转向,以一个平缓的钝角跟岷江融合,漩涡就不存在了。而且水流的流速也会变得非常可控。每一条引渠两岸,都能密布水车,形成纺纱缫丝、碾米锻铁的工坊,工商之利,也不亚于一个新的都江堰。”
荀攸愣了半晌,不知道说啥。
李素这个想法,施工距离看起来确实不远,也就修几百丈的河道。可问题是中间有山,海拔高度还是很可观的,要把几个小山包削出峡谷来,最高的地方怕是离开江面足有三十丈高呢(乐山大佛有71米高)
李素却挺有信心,毕竟唐朝时候也能整治岷江和大渡河航运,他为什么不行。他好歹还能试试黑火药钻孔打炮眼,把山体整片卸下来呢。试试总不亏,就算效果不大,最差也就是跟唐朝人差不多效率。
荀攸想了想:“先规划起来倒是没问题,反正等大王回了成都,大军也集结起来了,自有定夺。”
让作战部队闲着,还不如客串一年工程兵种田。
刘备应该腊月就能回到成都了。
——
ps:过渡章节……就这样了。
第249章 破除迷信的日常
此后大半个月,李素就宅在成都周边,每天吃着火锅烧烤。
白天巡视自己的领地,验收这两年来的种田成果。
晚上陪陪老婆,欣赏一下妻子每天对家里女乐的调教成果,享受点改良版新式雅乐。
反正在刘备回成都之前、在赵云太史慈跟孙坚周瑜交易达成之前,他也没什么别的紧迫事情可干。
蜀郡和犍为郡这两年的种田成绩也着实斐然,走了那么久,回来再看几乎都认不出来了。
都安县和郫县的都江堰流域地区,每一条河渠边上,水车都已经密密麻麻造得饱和了,一共两千多座,一半多是缫丝纺纱的,还有几百架碾米锻铁。而李素去年离开的时候,要比现在少一个数量级。
所以屈指算来,李素当初规划的“蜀锦产业链”,其实缫丝这一环节,产能已经100建设完成了。
甚至暂时因为蚕桑不够,缫丝环节产能过剩,有时候水车空转,都没有足够的蚕茧供你缫,只能临时改装,分出一部分动力去纺麻。
这天李素刚好来到都江堰,看到这一幕时,便询问起身边陪他视察的诸葛瑾:“百姓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如何?桑林规模有上去么?你作为郡丞,有没有让各县每年每季上报新种桑林的规模?”
诸葛瑾也是满脸“致富经”上镜人员的标准得意之色:“当然,右将军有暇,可以去龙泉山看看,龙泉山上的旧树,都差不多快被砍秃了,全换上桑林了。都安县这边的青城山边缘,也跟龙泉山砍得差不多了,就剩南边犍为的峨眉山好些。
也多亏了尊夫人让人从《农政要术》里挑了一些页和插图,让人刻印了好几百份,给每县每乡的大户发放,我们也督导官员们劝农传授,所以很多百姓学会了‘嫁接’之法,把一些可以跟桑树混接的树木砍了一半留下桩子,还能省两年的桑林生长期。”
桑树的嫁接,就是把桑树苗枝削出一个楔形的端面,然后插到旧的其他品种的树的新鲜砍断的树桩上,桩子的截面也会另外砍出楔形凹陷的剖面,把嫁接纸条和树桩的一部分树皮对其,确保水分养分可以流通后,就有较大概率成活。
当然桑树也不是和什么树桩都能嫁接的,品种跨越比较大多半会死。李素一开始也不知道哪些品种可以,最稳的就是拿吃桑葚用的结果用桑树,跟养蚕用的产叶桑树嫁接。蔡琰当初也是跟李素闲聊时,得到了这个讯息,随手写进《农政要术》里,但没有亲手实践过。
去年诸葛瑾刚要推广嫁接时,还做了不少对照实验,结果死了几十批次好几千颗树,才总结出了一些宝贵经验,增加到《农政要术》里去。
实验的结果是:除了结果用的桑树外,还可以跟无花果树、薜荔树之类的果树嫁接。最夸张的是,他们试验后发现从南中传入的箭毒木树都可以跟桑树嫁接。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这两年里,诸葛瑾先让人把青城山龙泉山上凡是有这些树的,砍伐的时候树桩都留着,嫁接上桑树枝,这样可以比从树苗状态生长节约一两年的生长期。
那些从小树苗长起来的桑树,五年才能达到桑叶产量的巅峰,一年养三季蚕。而嫁接的桑树三年就能达到巅峰产量了。
李素也挺好奇,反正都江堰离青城山最近,他就让诸葛瑾带上一些卫兵,深入民间微服私访一下。
一行人策马来到青城山脚下,就看到一处方圆数百顷的山坡桑园,滋蔓极广,一大半都是才两年生的小树苗,还不能养蚕。一小半是嫁接的,已经开始产桑叶养蚕了,只是产量还不大,理论上再种一年多就可以达到巅峰状态。
李素:“此处是何人产业?他们田地倒也够多。”
诸葛瑾:“是杨氏的产业,杨家的几个主要名士,当年都被刘焉杀了,土地被充公不少,但还有旁支,在都安、郫县仍然有产业。不过右将军尽管放心,他们现在对大王的统治非常心悦诚服,还多次跟我表示过,很感激右将军教授他们新的致富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