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所以广昌县长只有正四百石,是因为这个县比较小一万户以下的县,只有“县长”,根据户口数从正四百石到比六百石。一万户以上的县才有“县令”,从正六百石到千石。
而广昌县是中山最北面的县,位于涞水上游相当于后世保定的涞源县,这个县在燕山山区,户口很少,才刚刚五千户左右,所以县长比较不值钱。
另外,根据之前张郃堵截张纯时的部署,当时因为官军兵力不够,只堵截了中山郡与涿郡交界的南部地区、也就是易水沿岸,而没有兵力去堵涞水。
所以最终,张纯确实是从广昌县沿着涞水逃脱的。广昌当地的官员,不是本来就跟着张纯从贼,就是被张纯杀害殉国了。
因此,广昌县官场上的官员,基本上都被清空、腾出了很多官位空缺。
朝议这才决定让知兵善战的刘备去当广昌县长,也好负责堵住涞水一线,防止张纯在幽州做大后,再沿着这条路反向蔓延回冀州。
至于李素,在朝议上倒也有提到他的名字,但后来听说大宗正刘虞已经征辟他为宗正府公主家丞、秩正三百石,也就不再另外处理,只是追认备案即可。
可惜,朝廷对刘备的任命征辟,当然没能正式下发下去。
因为刘备早就不在安喜县尉的职位上了,哪怕把任命送去也是白跑一趟。
朝议后第二天,李素就以“刘备前同僚”的身份,用恰当的渠道,委婉上报有司,说刘备已经弃官回乡、组织乡勇抗击张纯了。
有司之中,其实有少数人已经提前知道这个消息了,毕竟刘备离京已有将近十天。但做局需要,他们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等李素“正式禀报”后再假装“恍然大悟”。
演得也是挺累的,刘焉的势力,估计在这背后也花了不少资源,自以为把刘备和李素当成提线木偶一样在操纵。
与此同时,在李素把上述情况正式反馈之后,又过了两天,李素之前在甄家工坊订货的第一批防止印刷渗染的楮皮纸,也已经正式造好晒干、可以用于印刷了。
这批纸的原料并没有充分浸沤,前后只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出品,所以造出来的纸寿命会短一点,但印东西是没问题的。
雕版也已经在等纸的过程中雕好了,就等纸一到立刻就能印
雕版过程中,当然也遇到过一些技术难题,比如一开始李素都没考虑到阴雕版雕出来的字,印好后是反的。
但这些问题都是好解决的,李素让钟繇重新在很薄的绢帛上抄了一遍,也多给了钟繇一份抄写费。因为绢帛透墨性比纸更好,写完后绢背面也能清晰印出字迹,所以把绢反过来盖在木板上、让木匠顺着反的字刻,就能刻出可以印书的雕版了。
李素还做了一个滚筒状的、外面包裹类似海绵一样吸墨材料的工具,用于给雕版刷墨,免得墨沾多了楮皮纸也撑不住。
总之一番折腾,总算是把这世上第一批黑底白字的阴卷轴书印了出来。
给刘备授官未遂后的第三天,这批书就开始在雒阳流传开来了。
最初的卖家,是甄家的商铺,他们就跟原先卖纸一样卖成品书。
毕竟这个时代原先还没有书籍这门生意,大家都是买纸回去自己抄的,就算有交易,也是读书人之间买卖,没有商人批量卖的。
三月初四,也就是孝义录开卖后的第二天。
李素一早去衙门里点卯,处理了些事务,等着逮到公务的空闲,就翘班溜出来。溜到甄家商号,向管事张亮查问一下卖书的情况。
张亮对李素的态度,着实比较两面化。
一方面很感激李素发明了这门新生意虽然现在还对甄家人技术保密,看起来整体行业前景很开阔。
但另一方面,最初出版的这本书,质量确实不咋地,卖得不太好。
张亮便如实相告:“先生,自昨日起,来这儿看新鲜的人不少,很多人试读了之后,也觉得故事精彩,也颇有教化之功,发人深省。但很多人觉得这书价钱太贵,于仕途经学并无补益,舍不得花钱买。”
李素对这个暂时的结果,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他没想到,大家不买的主要原因居然是嫌价格贵。
他便耐心问道:“这书价格还贵?光是卖纸,这样一张长卷,蔡侯纸都要十几钱,左伯纸更是要三十钱。我造的左伯纸,比寻常左伯纸质量还好,光卖纸卖四五十钱,因为稀缺,恐怕也不为过吧?
我还把字弄上去了,只收一百多钱一卷,贵么?这一卷好几千字,找个书抄写,手慢也得抄几天,读书人的时间,一天不得至少当得百钱工钱?”
李素非常中肯地剖析,一度以为是甄家的人不会做生意,不会给客户找参照对象说服,才导致客户不肯掏钱。
另外,或许有人会觉得一张纸卖十几钱到几十钱太贵了但实际上,这个时代的纸是非常长的,也就是跟后世宣纸一样宽阔,比宣纸窄一些,但更长。
因为汉朝的人写书的习惯,还没脱胎于竹简,竹简就是很长一排竹片卷起来的,有纸之后旧习难改,也就依然做成长长的卷轴。所以书才是以“卷”为单位的,一张长纸写满卷好就是一卷书了。
没有蔡侯纸之前,这样面积的一条绢帛,至少要几百钱。纸只卖十几钱到几十钱一卷,已经比写在绢帛上成本便宜了十几倍了。大家的心理价位对标的是绢帛,所以对纸的售价也是很认可的。
面对李素的分析,张亮耐心解释:“先生,你这书,算纸钱和工费,确实不贵,说到底还是题材。读书人花大钱买书看书目的终究是要有益于仕途,只是故事的话,看过记个大概也就罢了。
你要是肯卖经学书籍的话,我倒是可以保你销量至少涨几十倍。以雒阳城读书人的数量,只要我们一家独揽,春秋一天卖出几百卷都没问题。”
销量暴涨几十倍,也才能保证一天卖出几百卷。可见李素这个孝义录,如今只能每天卖出十几卷,攒一个月也不到一千卷,只能覆盖到如此少量的读书人。
幸好,李素知道自己有后手。
他拍了拍张亮的肩膀:“别急,再观望两天。明天,又到了朝廷朝会之日了,我相信不出数日,这套书就会大卖的,到时候,定然会有贵人相助。”
张亮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真的?读书这种事儿,就算有贵人相助,都不能逼着士子去买吧?除非是太学都规定孝子人人要读此书,那倒是有可能卖出去。但太学是太常卿管的,那些清贵之人怎么会关心这些污浊俗务呢。”
李素眼神一亮,暗忖这张亮倒是个做生意的福将嘛,弗莱格立得不错。
第38章 钦定人教版
张亮并不知道,自己的弗莱格立得有多准。
李素走后,第二天,也就是三月初六,又是大朝会的日子。
这次的朝会上,讨论了很多千头万绪的日常公务。但其中也夹杂了一条,便是对五日前那个“任命刘备为广昌县长”敕命的反馈。
三月三号的时候,有司就已经知道刘备弃官了,但今天才算是在朝会上提到了一句。然后知道这事儿的范围,也就从有关部门,扩大到了整个朝堂。稍微有点品级的京官,都确保听说过了刘备这个名字,不少人暗暗赞叹其孝义足以为楷模。
还有些对汉朝孝廉造假比较敏感的人,则觉得将来肯定会冒出一股新的孝廉行径跟风潮。
说不定从此以后,那些异地做官、还是做不值钱小官、没有正经孝廉出身的人,都会拼命发掘一下,自己家里有没有什么长辈亲戚、是生活在如今有乱贼猖獗的战乱地区的。然后就会找个借口,弃官去贼占区组织乡勇抗击、博取孝义名声。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刘备这种孝义行径,好歹是有门槛的。正如当年刘繇刘正礼的孝义行径,也是有门槛的。
你首先得知兵、能打仗,才能模仿这种孝行。
不然到了张纯、区星、或者将来的葛陂黄巾军地盘上,打不过对方,直接被反贼一刀砍死,孝义的戏也就白演了。
而且,模仿者终究是需要观望一段时间的,所谓不见兔子不撒鹰。
得大家都看到刘备因为这个弃官孝义的举动,得到了更大的好处,落袋为安了,大家才会放心跟风。
所以至少今年上半年,是绝对不会有人跟风了。
大朝会次日,三月初七清晨。
张亮作为甄家商号在雒阳的大管事,并不用亲自起早去各处商铺、工坊巡视。
所以他按照往常的作息时间,睡到卯时末刻,才施施然起床,然后在辰时吃过早饭,正常节奏出门做事。
然而,大约辰时过半,他刚穿戴洗漱整齐、还在家中吃着羊肉汤饼,属下一名管账的伙计急吼吼上门,跟他通报了一个好消息。
“管事!西城那家卖纸的商号,都挤满了客人了!早上才开门不到一个时辰,就卖出去几百卷孝义录了。
店里摆的存货都卖光了!连带着李先生在咱那儿造的那批左伯纸,有还没拿去印的,也都有不少太学士子买了去,说是要自己传抄!咱赶紧从库房和工坊里调货过去吧!”
甄家在西城的商号,正是主营卖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以及其他一些文人常会光顾的珍玩雅趣之物,如今卖书也是在那家店。因为西城那家店的位置临近太学,雒阳有好几万进过太学的读书人,在那儿做这种生意特别附和市场定位,生意也好。
张亮一听这好消息,惊讶得竹筷子都掉在桌上了。
这不可能啊!前天还只能一整天卖十几卷呢,怎么才两天工夫,就忽然风向大变,一早上就卖出去几百卷了?
这涨幅也太夸张了吧。
“咱一共印了多少?”张亮连忙追问。
“一共印了一千卷,当时您还是说,给李先生一个面子,多印点儿慢慢卖,哪怕砸一些在手上,就当是给李先生刘县尉卖个人情了。
另外还有几千张大尺寸的左伯纸,也是这一批的,造好了放在那边晾着,李先生也没提走,说是卖完了随时让咱帮着加印。”
张亮连忙吩咐:“快快快!立刻把工坊里的存货全部调到太学旁边那家店!剩下的纸墨也调度起来,召回匠人赶紧加印!我亲自去西城店里查看!”
张亮捡起桌上的筷子,把汤饼碗中最后两块羊肉夹吃了,剩下就丢给家中仆人,自己急吼吼地带着伙计出门。
仆人虽然没吃到肉,但能喝到淳厚的羊肉炖汤煮的饼,也是非常难得了。主人走后,立刻就端起剩碗稀里哗啦吃完,连羊汤都全部喝尽。
半刻钟之后,张亮就骑着驴赶到了太学附近那家商铺他倒不是坐不起车,而是作为商人,一贯要懂得低调。京师豪门太多,商人在城里坐车太过显摆,容易被人惦记。
到了店门口,他就看到了惊人的一幕,起码还有好几十个太学生在那闲逛。店里存货的孝义录应该是卖完了,最后还有两卷也被其中两人买走,但其他没买到的太学生堵着他们不让走,让这俩人暂时当众朗诵,好让大伙儿听听书中讲的究竟是什么事迹。
那俩抢到最后几本书的买家,怕拉仇恨得罪人,也就半推半就从了。
一时间,店门口摇头晃脑的读书声不绝于耳,惹得旁边铺子的商人也都侧目过来围观。
张亮帮甄家打理雒阳的生意还不满两年,雒阳富商藏龙卧虎。甄家在冀州或许是排得上号的豪商,但在京师却也未必压得过顶级的竞争对手。
所以两年来,他从没见过这种程度的被同行羡慕的盛况。此时此刻,他内心当然是又惭愧又激动:
“幸亏当初我还想卖个人情给李先生,答应让匠人多印一点呢生意居然这么好,给甄家都长脸了,回去主母定然会愈发重用我的。”
心中如是思忖着,他便看到与他同来的一名伙计,押着一批货送进店内,大约又有两三百卷,总算把围在门口的几十个人打发走了。大伙买到了书卷之后,纷纷准备散去。
张亮趁机拉住一名准备离去的太学生问道:“这位兄台,你们今日怎得如此齐心、都来买这新书?可是听闻了什么商户的宣扬么?”
那太学生用看无知者的眼神,上下打量他两眼:“你是读书人么?”
张亮一尴尬,他当然不算读书人。
但汉朝士人和非士人的衣冠差别也不大,也不像后世科举朝代那样,弄点儿方巾之类只有秀才才能穿的衣服礼制。此刻他穿着还算朴素大气,要假装读书人倒也能做到。
于是他连忙托词:“小弟是外乡人,初来乍到不明所以”
那太学生立刻颇为骄傲:“原来是乡下人,难怪了你可知,昨日朝议之时,满朝公卿都在议论幽州张纯作乱、渔阳糜烂的事儿。就有人提到上次朝廷征辟的一名平叛官员的孝义之举。
那人叫刘备,居然为了救自己老家的叔叔、不从朝廷调遣,放弃了外地的官职非要回老家杀贼。满朝公卿都为之感慨,如今我大汉朝正在危机多事之秋,正要弘扬如此忠义之士,以家国为重!
朝议之后,太常卿亲自嘉许,说要在太学弘扬其义举,将来说不定还要查问士子们的感想呢。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我辈忠义之人,怎能不学这些忠义事迹?”
说罢,那太学生就拿着买到的书,傲然飘然而去。
张亮一脸懵逼,震惊久久不散。
自己当初的瞎几把意淫,居然一语成谶了!
那李素,究竟有何等手段,竟能让太常卿亲自嘉许他所写的书和事迹?
要知道,太常卿就等于后世的礼部尚书,也就相当于管礼法和教育部门。
用后世的话来说,李素就相当于一个初出茅庐、刚写了一点粗浅文章,想要去发表出版、赚点稀饭钱。
但他的作品,刚上市的前几天,根本无人问津,至少是觉得“当故事读读还行,花钱买就算了”。
但是,仅仅几天之后,这本书就被教育主管部门的大领导,直接钦定为“人教版”、要求全国教育部门学习。还是读完要写读后感那种、写你从这个先进事迹里学到了什么文件精神。
这特么能不热卖么!
京师累积的、上过太学的读书人,怕不有数万之众,难怪太常卿发话之后,第一天上午就卖光一千卷都毫无压力!
一卷书赚一百多钱的纯利润,一卷纸也要赚三十几钱。这一天下来,恐怕能赚几十万钱。
钱还不是关键,关键是这背后的人情、能量,以及能掀起的影响。
“一定要把这儿发生的事情告诉主母和少主,这李先生之能,太可怕了,跟他合作,绝对是天下最赚的生意。”张亮心中,已然把李素敬若神明。
一个随便写本书就能让教育部门大领导为他站台的存在,富商们还不赶紧下重注抱大腿?
第39章 上达天听
雒阳城南,近年来新建的皇家园林毕圭苑。
正值阳春三月,园中百花明媚,鸾雉翩飞,仙鹤信步于庭。
时年三十二岁的大汉皇帝刘宏,面色苍白虚萎,但兴致盎然。眯着眼闲坐庭间,享受着一群不着内裳的宫女喂食喂酒、遮阳扇风。
说起这座园林,还有个不大不小的典故“修宫钱”这种中平年间新出现的搜刮名目,便是为了修它而巧立的。
在此之前,早在光和年间,当今天子就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