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178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178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此以后,“讨董联盟内部不能互相攻打不能互相抢地盘”得禁制,被彻底砸碎了,魔盒已经打开。

    孙坚和关羽一时还想不明白那么多弯弯绕,估计过两个月才能彻底想明白。但眼下至少他们也想到了一种跟自己利益相关的可能性。

    关羽在旁听完后,拍着大腿惋惜叹道:“不好!我们都知道这个消息了,董卓老贼只怕比我们更早得到消息。他之前命华雄不顾军事上的不利条件主动出击,为的就是打好今年对讨董联盟的第一战,威慑住诸侯,让其他人不敢蠢蠢欲动墙倒众人推。

    可现在桥瑁被杀,而且桥瑁死前还吐露出如此丑闻、让世人知道去年纠集后七路讨董诸侯的三公求援信是假的,恐怕那些诸侯就更有理由畏敌不前了!如此一来,董卓政治上没有需要立威的对象。

    从此董卓指挥打仗就可以纯看军事,那他还用逼着吕布、胡轸渡河主动攻击我们么?吕布十余日不见动静,是不是就是这个原因?”

    孙坚也醒悟过来:“此言不无道理,一开始可能是因为华雄被斩,董卓觉得已经小败一阵,反正脸已经丢了,也不用太急找回来,不如万全准备。后面可能真是因为董卓不用再考虑威慑其他诸侯,所以不急着打我们立威!唉,山东那帮废物,连摇旗呐喊都摇不好!只会拖我们后腿!”

    孙坚是真的恨,在他看来,桥瑁袁绍刘岱简直是当背景板站着凑人数都凑不好,当背景板啦啦队摆那儿还喝倒彩、公然内讧给敌人看,害得敌军连紧张主动出击都不必紧张了。

 第167章 时代受益者

    韩馥让位、桥瑁被杀带来的连锁反应,当然不止会影响关羽和孙坚的部队。

    也会对敌对阵营乃至吃瓜友军都产生深远的蝴蝶效应。

    孙坚得报的同一天,在陈留郡治陈留县,风尘仆仆从郡南襄邑县赶来的曹操,诚恳地拜访了自己的老朋友、陈留太守张邈。

    曹操这次是去补桥瑁被杀后留出来的缺的,讨董至今,他终于再次是一郡太守了!在此之前,曹操可是只有五千义兵,但并无根据地的。

    另外,这里面也比历史同期少了一些波折——原本桥瑁死后,袁绍和刘岱还遮遮掩掩没有直接让曹操上位,而是先选了一个叫王肱的人,是刘岱麾下的一个都尉,来当东郡太守。

    后来王肱做了五个月太守,七月份的时候,因为打不过入侵兖州的青州黄巾军,连郡治濮阳都丢了,张邈一派才跳出来指责袁绍、刘岱用人不当,把曹操推上去火线救急。

    而这一切蝴蝶效应之所以发生,多半是因为这一世的曹操,去年秋天讨董的荥阳之战中损失不大,还有足够的兵力被袁绍所利用。

    本来曹操要是在荥阳之战遇到了徐荣、导致五千义兵全军覆没的话,那他现在应该还处在“厚着脸皮问卫兹要第二笔五千万钱的投资,然后让曹洪、夏侯惇去扬州征募一批丹阳兵来补充去年的损失”的节骨眼上。

    但一切都变了,徐荣被李素的蝴蝶效应调走,去年荥阳之战后曹操还剩两千多残兵,一直驻扎在陈留。他提前被袁绍发现了利用价值,袁绍也就绕过了王肱这个工具人,让曹操提前五个月发迹了。

    不过,被袁绍利用越深,也就代表曹操在讨董联盟的“一月元老创始派”与“二月矫诏加盟派”两派之间,愈发倒向了袁绍这个“二月加盟派”。曹操自己原本也是跟张邈、张超、臧洪一样的“一月创始派”,他不得不为自己在两个派系之间的骑墙行为,跟老兄弟解释几句。

    曹操跟张邈早年是非常铁的,他俩的关系是随着曹操越来越靠拢袁绍派才逐渐恶化。但历史上的曹操也一直没有放弃过弥合这里面的矛盾,好几次张邈指责袁绍傲慢背盟、而袁绍也大怒要求曹操杀张邈问罪时,曹操都苦劝袁绍留张邈一命。

    历史上这种骑墙说和的尝试持续了整整两年多,直到张邈和陈宫勾结、迎接吕布袭取兖州,曹操才彻底跟张邈翻脸,曾经的“讨董元老派生死兄弟”闹得不死不休,张邈张超最终全部兵败被杀。

    此时此刻,双方一见面,曹操就一脸诚恳:“孟卓勿忧,我此去东郡,定然把桥瑁留下的问题解决了。我也跟你说句心里话,在你我看来?桥瑁虽然罪不至死?但刘公山杀之,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他毕竟是给咱的同盟之义泼了脏水。

    有些话就算是真的?不当这时候讲,打击大义士气呐。我们虽然没有调兵跟董卓交战?但听说孙坚、关羽还在血战,我们应该全力声援才是?桥瑁的泄密毕竟损的是咱大伙儿所有人的大义名分。”

    张邈听了曹操这番话?内心也是颇不乐意,因为潜台词就是自己同一派的老兄弟投靠对面了。

    这就等于联合创始人投靠种子轮大投资人,算个什么事儿呢?

    不过他也不好对曹操说重话,只能是试图拉拢:“希望孟德记住今日之言?记住当初为何要讨董。袁绍虽然势大?其心却不良,他只是在利用你,投靠他没有好下场的,迟早成为他的棋子。”

    曹操宽慰地大笑:“孟卓放心!我曹某岂是被人利用之人,我自有主张?告辞了。”

    张邈却还不放过,拉住曹操最后交代了几句:“孟德?我素知你诚以待人,不知诡诈?恐为袁绍所算,我给你介绍一人为幕僚?多有奇思?或能助你避免韩馥的下场?孟德肯用否?”

    曹操坦然受之:“孟卓荐人,必为奇才,我自当重用。”

    张邈一招手,旁边走过一人,长相古拙,看上去四十来岁年纪,三撇鼠须,张邈指着介绍:“此乃颍川戏志才。”

    戏志才也拱手致意:“见过曹公。”

    曹操托其双肘示意免礼,一番嘉许劝勉自不必提。

    三天之内,曹操就从陈留赶到濮阳上任,把那帮本家兄弟将领和戏志才都安顿了。还没两天,又听说有一个袁绍手下的冀州功曹官员、名叫荀彧来投。

    曹操不明其意,一开始还以为是袁绍派来监视他的,谁知荀彧也非常开门见山,直接挑明了他的来意:

    “袁绍不知明公心意向背,需派人为明公参赞。彧本为韩馥同乡,为韩馥所邀至邺。如今韩馥之位已让于袁绍,待我客礼,彧以为袁绍阴怀异志、又不敢放手去做,难成大事,故求此任,请明公勿疑。”

    这是直接挑明了:我就是袁绍派来监视你的,但袁绍待我也很虚伪,我原先是被颍川同乡韩馥请到冀州做事的,现在韩馥不干了我也不会真心跟着袁绍干,所以别担心。

    曹操闻言哈哈大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文若肯来,岂有相疑之理。既然文若在韩馥处为功曹从事,想必对举贤任能、考核官员颇有见识,我也不费力多加考校了,便请重操旧职。”

    荀彧:“谢明公信任。”

    曹操捻须问道:“既如此,正好有一事请教:我营中另有一谋士,名戏志才,是数日前陈留孟卓兄举荐于我。他也是颍川人士,文若是否熟悉?此人心向我否?心向张孟卓否?”

    这个考验比较刁钻,看似随口而问,却要荀彧点评一个比他早几天来、而且同样是其他诸侯派到曹操身边的人的可靠性。

    荀彧如果直接打包票,或者是诋毁对方的忠诚度,似乎都不合适。

    不过,荀彧正大光明地说:“当今之世,英才皆知择主。戏志才之心,我不了解,但戏志才之才,我素有所闻,此人颇有奇思。

    明公只需待人以诚、匡朝廷以正道,纵然有人初附之时心怀犹豫,想必假以时日也会心悦诚服,何必问人本心。”

    曹操眼神一亮,对荀彧颇为敬重。

    从此,他就掌握了东郡一郡之力,武有曹洪曹仁、夏侯渊夏侯惇,文有荀彧戏志才卫兹,开始他的备御青州黄巾大业。

    最多再加上两个夏侯惇南下招募丹阳兵路上征召到的乐进、以及路过老家谯郡时招揽的许褚。别的曹营文武如今都还没来呢。

    ……

    曹操成为桥瑁之死的最大赢家后,董卓也成了桥瑁之死的第二大赢家。

    之前华雄、李蒙刚刚战死、折损西凉骑兵四千,噩耗刚刚传到雒阳时,董卓还着实郁闷了好久。

    但因为华雄死都死了,朝廷大军的面子丢也丢了,董卓也不急着让胡轸、吕布马上找回场子。

    既然暂时相持观望待变一段时间,在军事上更有利,那就相持吧。

    这个道理,就好比蛋糕掉在地上不能吃了就是不能吃了,不存在什么“掉地上三秒钟内捡起来,细菌就还没来得及爬到蛋糕上”的玄学扯淡。既然如此,要是“立刻捡起来”还要多冒风险,何不让摔坏的蛋糕就静静在地上多躺几天呢?

    就在董卓踌躇不决的同时,桥瑁的死讯传到雒阳、由李儒通传后,董卓顿时喜出望外,简直是狂笑不止:“哈哈哈哈,此天助我也!天亡反贼!”

    李儒阴恻恻地在旁帮忙解读:“恩相,桥瑁之死,可不仅仅是桥瑁一路诸侯的瓦解,更是那些反贼中的元老派和矫诏加盟派的决裂,群蚁从此二分,他们狗咬狗都来不及呢。

    而且袁绍、袁术兄弟也素来不睦,互相争权夺利,原先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内讧,现在袁绍、张邈衅端已启,袁术说不定就少了顾忌,真要是如此,就不是群蚁二分,而是群蚁三分了,臣为恩相贺喜。”

    董卓抚攥虬髯大笑:“说得好!说得好呀,哎呀呀,文优,若非你解读,老夫实不知其中竟还有如此意义。

    这么说来,也没必要让吾儿奉先再争这口气、震慑群贼了,反正他们已经自相分裂,咱放弃雒阳西归,断然是不会有人追击的。文优,你以为,是否要让奉先他们撤回来?”

    李儒想了想,说道:“临走之前,能立威还是有好处的,否则其余逆贼纵然不追,也得提防孙坚、关羽追击。

    不过,既然不用考虑其他诸侯,也就不用考虑这威如何立、在哪里立,也不用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了。可让胡、吕等将在颍川北岸虚立旌旗,一边烧毁阳城,一边徐徐退军回轘辕关,并在关前山险之处设伏。

    如若孙坚、关羽鲁莽,见我军烧城退却,以为我军怯战,而直扑轘辕关,则我军齐出,必能众创贼军。”

    李儒这个建议是指着地图比划的,轘辕关是雒阳南三关中最靠东的一个,是位于嵩山山脉少室山和太室山之间的一条谷道,距离颍川得源头也就几十里。

    换言之,从吕布、关羽如今隔河对峙的营地往上游追溯到颍川源头,往东再多走一点,少室山和太室山之间最窄的点,就是轘辕关了。

    而即使没到关口,在关前的谷道里,两旁少室山太室山处处可以设伏,都是嵩山最险要的地方。

    董卓像是痒不可耐地胡乱抓挠自己的乱蓬蓬虬髯:“那关羽他们要是不追呢?雒南三关,本就以轘辕关运粮最难,他们要是宁可绕回伊阙,想走伊水入雒水直抵雒阳城下,奈何?”

    李儒:“那我们也没有损失,无非另外设法挑衅,让他们攻关,我军依托雄关挫敌锐气,再走不迟。反正恩相也没打算再留多久了,周边诸县存粮也差不多掠夺西运殆尽。”

    董卓点点头:“那便这般试试吧,给吾儿奉先下令。”

    ——

    PS:没办法,曹操那边毕竟有蝴蝶效应,崛起加速了,得提几句,这不是水。我已经尽快了。

    另外,稍微回答一句昨天书友的疑问,有人问罗贯中为什么写桥瑁是“刘岱问他借粮不肯借”而被杀,而只字不提“自曝矫诏扰乱人心”——这很简单,因为罗贯中把矫诏的功劳也安在曹操头上了,把“两批讨董诸侯”合并简化处理了,压根没提这两批的派系。在罗笔下矫诏都不是桥瑁干的,桥瑁还怎么因为泄露矫诏而被杀呢?只好因为随随便便的破事被杀。

 第168章 让!全都可以让!

    二月底的一天,颍川大营。

    关羽赵云孙坚已经在此相持了半个多月,没有再发生大战,早就觉得麻木了。这天也是早早就歇息了,谁知到了半夜,忽然被麾下军官叫醒。

    “将军快看,东边有火光!那地方应该是阳城方向吧?”

    关赵孙纷纷起来,一时看不分明,又带着从骑小心翼翼顺着颍川搜索,走了十几里路,终于看清确实是远方的阳城着火了。

    “我们前几日还在商议要不要迂回攻打阳城,阳城居然直接焚毁了?难道董卓军这是下定了决心彻底放弃河南尹?”孙坚第一个反应过来。

    关羽面色凝重捋髯点头:“多半是如此了,胡轸、吕布驻军于此,不可能再有其他源头辗转运粮供给,之前我们所知的敌军军粮来源,完全依赖阳城。

    阳城一旦焚毁,就意味着敌军已经把阳城最后的存粮吃光,或者是转运了。吕布不可能再在北岸久守。看来,桥瑁之死、韩馥之退,让董卓不用再跟我军争这口气了,他已经不怕示弱。”

    孙坚倒是微微一愣,他打仗不太从后勤角度考虑这些问题,以至于一开始居然没往那方向想。

    主要是因为孙坚进兵讨董以来,经过的都是人烟稠密富庶、粮秣充足的地区,所以他习惯了走到哪儿吃到哪儿,也觉得当地官员军民就地给他送吃的是天经地义的——

    前几个敢不给孙坚供粮的,无论是荆州刺史王睿,还是南阳太守张咨,都被孙坚杀了。

    不给粮,就杀了换一个肯给粮的,这是孙坚的后勤哲学。

    不得不承认,在讨董大义方面,孙坚确实是英雄。但是在解决战利品、分赃、筹粮……等等一切跟钱粮有关的问题时,孙坚做事也是有点得罪人,而且手段比较急躁粗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作风特点,哪怕是英雄也不能免俗,人无完人嘛。

    理解了关羽的推测之后,孙坚便反问:“既如此,我军倒是应该立刻追击吕布咯?”

    关羽想了想?劝道:“也不急于一时?至少等到明日天明,确认对面的营地是否真是空营。而且如若他们是有备而退?我们也追不到什么。

    敌军只要退五十里就到轘辕关和缑氏县了。到时候敌军可以靠背后的缑氏县就食?我军却要离开颍川粮道,翻越嵩山的太室山与少室山之间的山谷运粮。

    依我之见?还不如渡河,在阳城废墟留少量兵马监视敌军、堵住少室山谷?我军再往西另寻别路入雒?我看伊阙关便不错,有伊水可以运粮,稳扎稳打。”

    关羽这么说,并不是他比孙坚知兵?毕竟连续打了那么多胜仗?关羽也是有点飘的,已经骄傲得觉得自己算是“当世名将”了。

    他之所以持重,只是因为被刘备的“不可扰民害民”传统给感染了,所以习惯了打仗能自带粮草就自带粮草,不会优先考虑掠夺解决粮食问题。

    当然收复了沦陷区后?沦陷区百姓该征税该纳粮还是得征,但那都是有制度有章法的?不是战时乱兵掠夺。

    孙坚想了想:“为大义不拘小节,真要是能趁敌军后撤混乱的时机夺下轘辕关?那么缑氏县的百姓当然应该为天下大业稍稍牺牲一下。就让缑氏、偃师的残余百姓为光复洛阳贡献一下吧。”

    关羽微微皱眉:“听说董卓已经迁走河南尹至少两百万人口,就算缑氏、偃师还有零星百姓存留?数量恐怕也就数千、上万。我们数万大军因粮于此?只怕得把这些百姓的最后一口口粮都刮干净不可?才能维持大军一个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