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16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16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渡性科技只要吃到螃蟹,稍微沾两三年便宜,也就赚够了。哪怕将来扩散了,就当是造福全人类呗,也犯不着吃相太难看永远敝帚自珍。

    “造纸晾纸算它半个月,我同期把书写了木板刻好,算20天后开印倒也来得及。找朝廷述职、让刘备在京城名人面前露个脸,这至少还要三四天的时间。

    按目前朝廷的办事效率,对刘备的封赏敕命下来,至少是五六天之后了。到时候,我让刘备在混完脸熟汇报完工作、但封赏敕命还没下来的时间差里,弃官回去率领乡勇杀贼,这样的话,算上赶路回涿郡的时间,起码七天,那就是12天后回到涿郡带兵。

    哪怕立刻跟张纯打出一点小战功小名声,那也是15天或者20天之后了。那些小捷报要传回雒阳、并且有一定的知名度,起码再加10天,那就是一个月之后要开始卖书

    我现在要做的是,在这几天里,也尽量跟京城的名人要人混一些脸熟,最好找到一个肯征辟我的,七天之内就把我从贾琮的下属征成京官,这样我才好有借口在京城滞留一个月以上,居中处理这些宣传工作。

    不然的话,最多十天之后,我就得跟着沮授回邺城了,那就得继续给贾琮打工,没法实施我的计划了。”

    李素心中细细盘算,把整个时间表要求大致算明白了。

    千头万绪,形势还真是紧迫啊。

    明天就要跟刘备一起,被何进召见了,按说今晚要好好休息养足精神,可他却连觉都有点睡不着。

    “晚点再睡吧,写点东西,让心里踏实一下。”李素翻来覆去了一会儿,决定用前世养成的习惯,睡前写点东西,把注意力分散一下,有助睡眠。

    于是他翻身下床,在屋里找了块木质适合雕刻的木牍,决定今晚就先把孝义录里的第一章故事、也就是刘繇潜入贼巢杀贼救叔的事儿,给写成杂记故事。

    “伯雅,怎得都二更天了还不睡?”隔壁的关羽看他把油灯灯芯重新挑亮了些,迷迷糊糊中被明暗反差晃到了,不由有些起床气。

    “二哥你自己睡吧,我想起还有封书函急着写,可能对大哥有用。”李素一边舔着笔一边解释。

    听说是刘备要用,关羽立刻闭嘴了,转身朝里继续睡。

    李素便洋洋洒洒,把他记得的故事写了下来,还略微润色了一些惊心动魄的捏造细节,都是想当然的。写完之后,对自己的故事还挺满意。

    汉朝人写杂记都是很简略的,因为竹简木牍刻写困难,抄写也慢,要惜字如金。如果一个故事字太多,别人就懒得抄了。

    但李素本来就是打算印刷的,所以不怕细节丰富不愿抄,故事的可读性可精彩性就比同时代的作品高多了。

    不过,他审视了一遍之后,还是发现了一个问题。

    自己的书法还是太丑了!要是直接让木雕师傅按他的字迹雕刻,印出来恐怕也卖不出去。

    “做点事真是麻烦啊,看来只能是我先把故事写出来,然后花钱找个书法好的人帮我抄一遍,再让木雕师傅按照那个书法好的版本刻。罢了,这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搞定的,还是先睡觉吧。明天觐见何进之后,再从长计议慢慢找书法名家。”

    一夜忐忑无话。

    第二天清晨,卯时三刻。

    距离李素、刘备等人被召见的时间,还有一个时辰。

    不过大将军府上,已经忙碌起来了。

    在召见外使之前,何进的几个心腹幕僚,已经被提前招来议事,准备就幽州新爆发的贼乱,商讨出一个初步的对策来。

    受邀的宾客一共有四人确切地说,是袁绍、曹操、鲍鸿等三个宾客,加上一个自己人,大将军主簿陈琳。

    何进位居中枢,他当然知道皇帝如今身体已经有些不好,开始谋划筹建西园八校尉、以分外戚何氏兵权,好给并非何皇后所出的二皇子刘协铺路。

    西园八校尉的大致人选,何进也参与了博弈,基本上能料到。

    设立西园军何进是没法阻止的,但往八校尉里掺沙子还是做得到的。

    今天请来的袁鲍曹三人,加上因为昨晚喝醉酒没请到的淳于琼,就是内定八校尉中亲何的一派。

    其中曹操的“亲何”属性还比较隐蔽,因为他是宦官之后,汉灵帝如今还不知道曹操亲何,以为他是宦官派,至少是中间派。

    而另一排反何的四校尉,自然是以宦官蹇硕为首,另有宦官曹节的女婿冯芳,还有与何进不太对付的赵融、夏牟。

    所以,从年初八校尉的风声传出开始,何进就开始有意笼络袁鲍曹淳于,有军事方面的决策,都跟他们四人商量。

    此时此刻,众人分宾主坐定后,何进就开口了:

    “本初,河北乱起,蔓延二州,你以为当如何处置?该全力进剿,还是剿、抚并用?对于牵扯其中的胡人,又该如何申斥惩戒?”

 第26章 谈笑袁本初,往来曹孟德

    何进手下这几个心腹,很显然以袁绍地位最尊,毕竟四世三公的家世摆在那儿。

    何进作为“屠沽之辈”,纵然因为外戚的缘故,当上了“官场暴发户”,也还是要给豪门面子的。

    每次问起军政大事,无一例外都先听袁绍的意见。

    袁绍也习惯了这种节奏,丝毫没有谦让就侃侃而谈起来:“大将军,我以为此次张纯之乱,原本完全是可以彻底压制住的张纯只有区区一郡之兵,能有多大能耐兴风作浪?

    之所以贼势糜烂,在于鲜卑、乌桓与张纯通谋。所以眼下关键,对于幽州那些此前失职、没有安抚好乌桓的地方官员,及其弊政,应当下重手公开严查,并且由朝廷调遣大军进剿。

    另一方面,要示好于乌桓,分化乌桓与鲜卑。乌桓人素来为朝廷所用,是近年来朝廷因钱粮不济、屡屡拖欠乌桓突骑军饷,还征发无度,才把这支精兵逼到了张纯那边。

    咱反正要严惩几个幽州污吏,不如便借那些人的首级,广为传说,说前些年朝廷拖欠乌桓军饷,都是这些人上下其手贪墨了,朝廷如今将其抄家,所得钱财可以重新笼络乌桓。

    最好再任命素来在北境有威名的大宗正刘虞,重新担任幽州刺史,让其出面花钱安抚乌桓,只要乌桓反正,与朝廷并力同心击杀张纯、鲜卑,则何愁张纯不平?”

    袁绍这番话,是典型的“杀贪谢罪、把之前欠饷的责任推到死人头上,给双方都有一个台阶下,好保住朝廷和乌桓人双方的面子,再谈重新劝降”。

    这种招数,后人都玩得很溜了。比如明末辽东欠饷哗变、乱兵抓了关宁巡抚毕自肃,最后明廷的操作也跟袁绍差不多。

    也难怪后来的历史上,袁绍能和亲招抚蹋顿为他所用了。

    “嗯,本初之言,正合我意”何进是个没主见的,听袁绍这么一二三洋洋洒洒的宏论,瞬间就觉得很有条理。

    “大将军不可啊!”

    可惜,他话音没落两秒,反对意见立刻来了。

    何进有些扫兴,循声看去,耐着性子追问:“孟德又有何高见?”

    曹操谦卑地拱拱手,诚恳谏言:“张纯之乱,说到底就是因为王芬暴毙后,朝廷疑神疑鬼、派贾琮去肃清王芬余党,闹得冀州官场人人自危。

    如果今天因为幽州官员对乌桓、鲜卑怀柔不利、欠饷不报导致胡兵从贼,就拿他们开刀塞责,难道就不怕在幽州官场上也逼出更多的张纯么?此事万万不可行!不但不能劝陛下追究幽州官员,还要好生安抚,让他们安心剿贼为先。”

    何进一听,似乎也很有道理,连忙又看向袁绍:“这孟德直言,本初以为如何?”

    袁绍斜乜了曹操一眼,心中盘算数秒,随后忽然大笑:“呵呵,孟德此言,怕不是有私心吧!大将军,我有一言,请屏退左右!”

    何进有些尴尬,旁边本来就没有仆役婢女服侍,屋里就五个人,屏退左右的话岂不是专门防着鲍鸿、陈琳不成?

    何进大包大揽地说:“本初但说无妨,四位都是机密之士,不该乱说的事儿,自然会守口如瓶。”

    见何进坚持,袁绍也就大咧咧说了:“孟德,你口口声声把张纯之乱归结为追查王芬余党逼反所致、还阻止在幽州官场比照王芬案惩处几个典型,怕不是因为你当年也被王芬劝诱过、还知情不报吧!”

    “你你何以知之!”此言一出,曹操脸色大变,也瞬间没了反驳的勇气。哪怕曹操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也只能闭嘴。

    如前所述,前任冀州刺史王芬谋反暴毙之前,是试图勾结过三个同谋的,分别是曹操,华歆,许攸,曹操和华歆都拒绝了,只有许攸跟王芬出谋划策了一下。

    但是,虽然曹操拒绝了,也劝阻了,但他也没出首告发王芬呀!所以这事儿真闹大了追究起来,曹操一个“知情不报”的罪过还是免不了的。

    你知道有人谋反还不举报,这罪名也不轻了。

    此事曹操一直觉得很隐秘,却被发小袁绍在这时候点破,瞬间就懵逼了。

    只听袁绍一副“一切尽在掌握”的傲然表情,坦然说道:“我当然知道,是子远弃官逃往之前,告诉我的。”

    袁绍,曹操,许攸,这三人相互之间都是发小,怪不得许攸畏罪逃亡之前,把其中因果都跟袁绍说了。可能许攸也觉得袁曹关系那么好,说了也无妨。

    谁让许攸这逼一贯是藏不住话很爱显摆的大喷子呢,不然后来临死前也不至于一口一个阿瞒不知收敛了。

    此刻袁绍也是心高气傲,见不得小老弟曹操驳他的意见,所以直接出大招让对方闭嘴。

    此情此景,简直就是两年后议诛宦官的翻版曹操那句“当诛元恶,一狱吏足以,何必引外兵进京”还没说完,就被“孟德亦宦官之后,欲怀私耶”堵回去了。

    只能说,两次曹操都是计策不错,可惜屁股不干净,被人釜底抽薪、直接质疑了立场和动机。

    曹操哑口无言,再也不敢献计。

    何进见场面已经一边倒,便顺水推舟做了决断:“那便依本初之计,我明日就上奏陛下,对于幽州官场,咱剿抚并用、裁撤几个典型,然后派遣威望之士与名将执掌幽州局面、兼抚乌桓。”

    聊完大战略后,差不多也是辰时过半了,何进便跟袁绍商议:“本初,前日有冀州急报军情的使者前来,是贾琮的别驾。今日你我既已议定方略,我想召对他们,也好多了解些前线的近况细节,本初以为如何?”

    袁绍拱手:“蒙大将军信任,绍自当尽力。”

    何进:“来人呐!召冀州信使入见。”

    沮授、刘备和李素,今天一早就在大将军府门口候着了。

    没办法,通知他们的时间就是卯时三刻,哪怕明知道何进动作比较慢,要跟心腹先商量完了才会召见,冀州使者也只能白白干等。

    谁让如今大家都官微言轻呢,只能他们等,不能让何进等。

    如今又没有凳子,在门房里跪坐在席子上,还不好箕踞,坐久了腿都麻了。

    李素起身的时候,差点儿晃了个趔趄,幸好刘备眼疾手快扶了他一把。

    三人很珍惜这次露脸的机会,小心谨慎地依次步入内堂。

    何进倨傲地箕踞坐在正堂中间,竖着一条腿,把胳膊肘搁在翘起的膝盖上,看到来使,也只是随便挥挥手:“沮别驾,把前线军情细节,凡是表章上没有写到的,细细叙述一遍。本初、孟德,你们有什么想问的,也随便问,不必拘束。”

    “谢大将军!”袁绍与曹操齐齐拱手。

    李素听到“本初、孟德”这几个字,心中微微一凛,没敢抬头,只是把眼神往斜上方瞟,看到何进左右各坐着一人。

    左边那人高大威猛,仪容气质不俗,着实算得上帅气中年。

    右边那人,坐姿都起码比左边矮一个头,站起来就更不知道要矮多少了。样貌微胖,皮肤粗糙,略有几分黢黑。不过一副胡须倒是修饰得非常精致,显然是用心打理了,遮掩了一大半面容缺陷,所以脸看起来倒是不丑。

    李素根据三国志的记载,略微一算,就判断出长得帅的是袁绍。

    而沮授和刘备,在听何进提到袁绍、曹操时,完全没有任何反应。显然他们并不觉得这两个武官有什么值得特别关注的过人之处。

    然后,沮授就例行公事,把冀州战场的情况细节,叙述了一遍。

    口述问对,能说的东西肯定比奏表上要多得多。因为奏表是要以字形式固定下来的、朝廷收走之后会留档,所以那些不是很有把握的揣测、猜想,是绝对不敢往表里写的。

    但是当面问对、尤其是私下问对时,这些就都能说了。

    所以何进袁绍稍微听了一会儿之后,便觉得颇有收获,对冀州、幽州的贼请更了解了。

    袁绍因为刚才提了“找几个幽州官员的反面典型推卸责任”的建议,此刻正急于在何进面前表现自己的才华谋略,便忍不住问了一个问题:

    “沮别驾,你可知如今张纯已经陷落幽州哪些郡县?有哪些朝廷要臣讨贼不力、或者可能已经殉职的?”

    这个问题,典型就跟崇祯问“兵变地那些负责官员有谁死了?哦,毕自肃死了?那兵变的锅就让他背”一个道理。

    沮授一时语塞。

    他完全不知道何进和袁绍刚才之前聊过什么,这种刁钻的问题他怎么能乱说?

    这袁本初怎么老是想找替罪羊来安抚交战双方呢?

    幸好这时,李素在旁边,他偷偷给刘备使了个眼色,然后主动奏报:“禀大将军,沮别驾并未亲临战阵,故而不知。卑职曾任张纯督邮书掾,与刘县尉一起参与过抓捕张纯,此问我与刘县尉可以回答。”

    何进一听李素地位卑微,脸色瞬间就有些难看,但袁绍正好需要套话,也就耐心追问:“请试言之!”

    袁绍毕竟还是有涵养的,哪怕是装得礼贤下士一点,他好歹比何进愿意装。

    李素拱手回禀:“我等抓捕张纯时,曾抓获一些张纯的心腹亲兵,据说他们逃出冀州地界时,曾得张纯之令,说是要突围途径涿郡、前往渔阳,与渔阳的乌桓难峭王合兵。

    只因此事并无铁证,为恐诬及无辜,贾刺史并未写入奏表。但以卑职看来,张纯既然敢穿过涿郡向渔阳郡方向突围,定然是有所把握,不会是去送死的。

    因此,渔阳乌桓是乌桓诸部中最有可能率先从贼的,以此度之,如若渔阳乌桓与张纯里应外合,此刻渔阳郡守、及驻防渔阳的护乌桓校尉公綦稠,恐怕均已遭遇不测。”

    沮授和刘备在旁边,听李素这么敢说,也是微微失色。

    刘备稍好一些,因为他在前线看到的贼请确实跟李素说的差不多,只是刘备没敢妄加擅自分析罢了。

    这种话,都是根据前线情况的蛛丝马迹,做的进一步推演,没有实打实的凭据之前,肯定是不敢写进奏表里的,也就敢启发性地提一句。

    至于李素为什么敢说,倒也不是他推演多严密,而是因为后汉书上就是这么写的

    张纯作乱之初,渔阳郡守、及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双双殉职。另有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众等人,为张举及丘力居击杀。

    倒也不是李素上辈子做学问多好、能熟读后汉书。而是他前世也喜欢在B站看一些历史地理类的沙盘解说视频,恰巧看了一个叫“信息素”的B站UP主的三国解说视频,寓教于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