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1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蔡琰修长的刚一着地,就是一阵缺血的酸麻与牵扯到伤处的痛楚夹杂袭来,害得她重新腿一软,跌回夫君怀中,麻布浴巾也几乎散乱。
李素体贴地服侍她换戴体面,一边宽慰:“怕什么婢女,她们半夜还在外面轮流值守烧火呢,不然你我早冻僵了。朝食自然也有她们准备了。”
“亲手调羹汤作朝食,那也是新妇之礼嘛”蔡琰羞红着脸,为自己的失职失礼不好意思。
“我这里没有礼,只有率性而为。”李素自己洗漱收拾好,直接霸道地抱着蔡琰回餐厅。
前些日子,蔡家人虽然住在李素府上,但饮食还是分开的,蔡家人在吴郡住了十年,也习惯了喝点粥粥水水的,李素根本吃不惯,也不符合他自己对发育期的营养管理。
所以,这居然还是蔡琰第一次跟着李素用早餐,看着端上来的炸虾子、牛肉丝拌面、煎蛋,点缀着菘菜叶、葱花和腌大头菜榨菜,蔡琰也是挺意外的。
李素要长个,当然要吃摔死的牛肉,还要吃虾补钙,别看只是巴郡小面,炸牛肉丝盖浇几乎铺满了面碗最上层,还加了两个煎蛋。
没有炒锅那就靠厚壁的大铁锅油炸,每次炸很多,跟油条一样过一下油就捞起,可以脱水保鲜好多天。
今天恰好赶上了李府每五天起一次大油锅的日子,有新鲜出锅的盖浇,而不是凉透了之后煮拌面时再回锅加热的,味道格外新鲜。
夫妻俩吃面的时候,蔡琰还看到有刘备和关羽张飞等人府上的仆人,来李府上打秋风,每人扛走了几十斤刚过好油的油爆牛肉丝和油爆虾。
原来,自从李素回到南郑,折腾出这个生活习惯后,刘关张也养成了每月一块金饼,到李府上搭伙大油锅食材。
没有薄铁锅的时代,起个油锅不容易,油温热了之后不好马上放凉,哪怕撤了火力光靠锅子的余温还能炸很多东西。所以最划算的办法就是跟大饭店一样,起个大油锅一次炸个痛快,弄上百来斤分给众人。一锅油炸三次,半个月就换掉,换下来的老油就赏赐给婢女仆人们做菜了。
李素还靠着前年在辽东发明出来的老面,发过发酸的稀面炸油条,不过他自己觉得油条不健康,很少吃。倒是被他带偏了的其他朋友很喜欢。
刚刚成为女人的蔡琰,吃着夫君亲手给她盛的丰盛盖浇巴郡小面,内心幸福得冒泡泡。
她凑到李素耳边悄悄地说:“嫁鸡随鸡,妾身以后朝食也不喝粥了,跟夫君一起吃小面。早知道夏天在京城的时候,就做夫君的女人,这些年一定憋坏了吧。”
李素刮了一下妻子的鼻子,微微正色教训道:“我今日还有公务,一会儿要去找子敬看看屯田的安排。以后到了人前,咱还是要持之以礼,进了蜀郡,才能明媒正娶,懂么?”
“那是自然,公事为重,妾等你回来。”
她挣扎着帮李素穿戴好饰品,还亲手从香囊里拿出一块鸡舌香,亲口喂给夫君含着,免得聊公务的时候口气不够清新。
神清气爽地离开府邸,坐着马车,跟初中生转笔一样玩着合拢的象牙柄折扇,李素吹着口哨,就到了汉中长史的衙门。
冬天嘛,折扇也没个鸟用,只能是当转笔一样玩。
“呦,这不是伯雅兄么,难得好兴致来办点正事,今日有什么公干么,自从主公纳妾之礼,都十几天了,见你天天如在醉乡,不会是在家中跟师妹每日吟诗作对吧。”
鲁肃忙得脚不点地,似乎是在跟一群文官讨论各处山区屯田效果的试点,眼看着就有郑玄门生中的国渊、孙乾。似乎这俩人还比较好学,愿意管理普通民政财政,不比郗虑、程秉那些绣花枕头,只会礼法教化。
看到李素来了,鲁肃也不得不起身招呼。
“什么吟诗作对,我与师妹在家修书呢,齐民要术,写完你们就知道了,对你们组织百姓屯田也大有裨益。我今天就是来看看,你们组织百姓屯田规划得如何了,谁的试点比较成功。”李素毫不脸红地撒谎,根本不用打草稿。
原来,自从那天和蔡邕、吴匡无功而返之后,刘备军虽然知道今年是没法南下攻打刘焉了,但民政方面的准备工作却是一刻都不得闲,全部在为“如何把西线剑阁的战略资源调度到东线钓鱼城”作着准备。
这个准备,可能需要一个冬天,再加上一个春天,也不一定能建设完。未来还要长期种田改善蜀中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讲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部队都打到剑门关外了、而历史同期原本在巴郡那边也不存在钓鱼城,那么,后世攻下汉中后的钟会、邓艾,为什么没想到从剑阁转向江州攻击成都呢?为什么非要耗着,或者是偷渡阴平呢?
别人做不了,就说明其中自然有难度,这里面最大最显眼的难度,就是部队、武器和军需物资转运的损耗。
刘备派张飞打巴西的时候,调动的兵力并不多,所以可以少量军粮翻过雨山大巴山在南郑以南那一段山脊陆路运到宕渠上游,再走宕渠水路下运。
但对付刘焉在江州方向的两万大军、坚固城池,那就不是速战速决,而是长久围困了,需要的粮食消耗会非常巨大,只有当时关羽绕后甘宁、张鲁那条嘉陵江水路,才可以满足运输的损耗。
因为嘉陵江的支流西汉水,是通过阳安关关前的,汉中盆地征收的粮食,不用翻过任何诸如秦岭、大巴山级别的险恶高山,可以走平原陆运,也就是南郑阳平关阳安关,一共一百六十里相对平坦的陆路运输,后面就都是水路。
在蜀地,船运的成本至少比平地陆运便宜五六倍,比山地陆运便宜几十倍。
所以只要嘉陵江能通航,哪怕从葭萌县先到垫江、再到江州、再逆长江而上到成都,绕那么大一个圈子,最终的总运输成本依然比陆路从剑阁道、江油道、绵竹关、成都的陆路便宜好多倍。
尽管前者这个大圈子的水路总航程超过一千五百里,而后者的山路、陆路运输距离只有五百里。
水路成本优势那么大,刘备军现在却没法用,历史上后来钟会邓艾也没法用,那唯一的问题就出在了嘉陵江的航运条件上了
沿着大剑山往南山区流淌的嘉陵江,落差太湍急,之前关羽速战速决时顺流而下,很多船都是有进无退,不空载拉纤根本回不到上游,只有“一波流”的情况下才能走。如果一波带不走敌人,要持久战,把船拉回上游二次装货成本就极高。
李素一开始也想模仿上庸那边、解决汉水中游过于湍急、船放下去回不来的问题,搞船闸,但后来发现嘉陵江比汉水水量多太多了,这个时代的工程技术根本搞不出船闸。
然后鲁肃就结合李素的提议,又综合考察了蜀地本地人的经验,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嘉陵江各段河谷最为湍急的地方,设立流民移民点屯田,确保当地有足够多的本地劳动力。
这样就可以在船队抵达落差太大的险峡时,组织民夫拉纤、让空船盘滩而过。
别说,这一手还真是蜀地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积累出来的经验,一直到民国的时候,长征路上金沙江老君滩以上无法通航,蜀地人民还是拉纤盘滩而过把船里的货卸下来,用人力或者车马运过险滩段,然后把吃水变浅的空船拉过湍急险滩,再把货重新装船。“盘滩”是蜀地独有的水路运输方式,就因为落差太大了。
只不过到了清末民国,蜀地人口比汉朝时更密集无数倍,有很多百姓都在长江、嘉陵江沿岸形成商贸集镇,整个镇的百姓壮劳力可能都是职业纤夫,帮商船队过险滩。甚至抗战的时候把沿海省份的工厂都内迁到蜀地,都还靠纤夫把上千吨的商船拉过长江三峡。看看著名爱国实业家、民生航运的卢作孚的事迹就知道了卢作孚就是江州钓鱼城人士。
鲁肃被李素提醒后、所想到的思路,当然也是对的,至少比历史上几十年后诸葛亮的思路还要先进了。
因为诸葛亮直到最后一次北伐,也没能鼓捣明白“从成都水路运粮到汉中”的办法,不得不扛着“成都四斛粮运到汉中只剩一斛”的后勤惩罚北伐。
要是能打通水路,虽然路程远了三倍,但成本暴跌,四斛粮至少能有两斛半能运到汉中,成都平原的国力和民力动员效果,也会翻上两三倍。
但要在沿岸不便于无外力行船的险滩山谷附近、常年驻扎那么多本地民夫,首先就要在这些地方开屯田,确保移到那儿的流民能自己养活自己。
为了这个具体方案,鲁肃和国渊、孙乾也是没少费脑力。
李素觉得,自己刚好可以拿出这些天跟蔡琰整理好的“梯田”之法了。
第119章 发现一个屯田都尉
“统计过了么?要从阳安关把粮船运到垫江,一路上需要设置几处盘滩的集镇、安排百姓平时种田,忙时拉纤。如今都建得怎么样了?”
李素看着鲁肃面前那幅被涂抹得乱七八糟、几经修改的地图,问道。
鲁肃指着图比划:“这两个月,我和公佑、子尼国渊可是把嘉陵江上上下下亲自跑了个遍,马鸣阁道这儿,就有险滩,得设一个屯田点。葭萌县稍微好些,船轻载可以返回,但我也规划了屯田点,将来流民多了没处安置,再考虑。
下游阆中以南、南充以北,江湾湍急之处,是第三个点,安汉、垫江,也都需要,要到巴郡郡治江州,八百多里水路,一共有五处要盘滩转运,不容易啊。
今年韩遂被皇甫嵩大败,没怎么为害雍凉,只组织到雍凉流民两千户,近万人,每处屯田点三四百户、一千正丁,第一年以种萝卜、薯蓣山药为主,不过河谷深狭之处,往往两侧山壁本就陡峭,平地太少了,很难找到足够高产肥沃的土地给屯民耕种。就算开了山田,也是产量最低的。”
李素耐心听完,补充问道:“在这儿对着图上看也看不明白,既然我有闲暇,主公让我一并过问屯田事宜,亲自走走吧各处情况都类似吧?挑一处最近的视察够么?”
鲁肃:“够,够,情况都差不多,能解决一处,其余几处也能依葫芦画瓢推广。”
李素一挥手:“去看看吧,对了,这本齐民要术草稿,你们也看看,关于为何要屯田、如何管理、如何配合军事运输战略、如何修治梯田,上面都有详写。那些涉及技术的,不得外传啊。”
李素这些天宅家也不是真完全闲着,而且蔡琰也闲不住啊,所以此书也算是新鲜出炉。
鲁肃、国渊稍微看了一会儿,就觉得颇有收获。
尤其国渊这人,在演义上提都没提过,但三国志里面却是曹操麾下有名的屯田官,所以对李素提出的不少观点都非常敏感。
当然了,正史上曹操手下因为屯田管理才能而崛起的名臣不少,从枣祗到任峻都比国渊有名。但枣祗他们的功劳主要是定策,而国渊却长于执行
史载此人对于制定给百姓和管理小吏的绩效考核制度、奖惩激励非常在行。可以理解成一个“周扒皮级的人力资源部kpi制定者”,老是“分次普请”挑动屯民互相竞争。
国渊仔细按李素的图示算了算:“这梯田之法,是把山地分层平整么?这工程量巨大啊,我看种二三十亩熟田的民力,还不一定能开垦出一亩山田。
就算开出来后,将来常年耕种,效率也会比平地田亩费事一些。估计平原上百姓耕作极限是占田百亩,这些梯田能种六十亩就不错了,牛也不方便用。”
李素微微一笑:“到了地方才知道,你这个估计不准。”
国渊资历太浅,一时也不多质疑。
倒是鲁肃看了书,对细节不感兴趣,却对书名颇有想法:“兄为何将此书取名为齐民要术?此书可不仅仅涉及耕作增产之法,还有很多是给屯田官看的,甚至对所有治理民政之人都有裨益,我看不如叫农政要术好了。”
李素一想,似乎挺有道理,他原本只是懒得起名字,南北朝时将出现齐民要术,他就直接借了名字,实际上内容完全不相干,很多齐民要术有的东西他没有,很多他书里有的东西齐民要术没有,还有一些直接抄了四民月令稍微汇编整理修改。
倒是后世明朝徐光启写农书时,取名农政全书,那是因为他撷采历代农书之长,而且不光涉及怎么种地,还涉及怎么处理相关民政,有很多给当官的人看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素的书叫农政要术确实更贴切一些,叫全书是没资格的,他根本不全,只是挑了一些重点。
“子敬说得对,反正此书还是草稿,要增补内容,就改名农政要术好了。”
名正则言顺,办事儿之前定名也是很重要的。
一行人稍作准备,跟家里请了假,就上马西行,出阳平关奔马鸣阁道,一两天就抵达了鲁肃设置的第一处嘉陵江河谷屯田点。
李素虽然不会种田,好歹接受了那么多年义务教育的地理课,常识还是有的。
他们抵达的这处河谷屯田点,原先似乎是个渺无人烟的荒山野岭之地。但李素根据地图估摸了一下,这地方应该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广元市吧。
五月份的时候,鲁肃以汉中郡长史的身份,往这儿组织雍凉流民移民、几个月下来倒也稍微盖起了些房子,但都还是茅草屋为主,有夯土泥墙就不错了,砖房几乎没有。
百姓们把河谷边狭窄的地块都尽量开垦了出来,有些已经种了一季豆子养肥地力,因为官府不征税,靠着这点豆子和萝卜,勉强能熬过一个冬天和春荒。
豆子其实对于肥地固氮很不错,缺点是产量太低,后世美国大豆最多也就一亩地两百公斤,何况汉末的大豆,一亩才不到两石,大约折后世70公斤。
只可惜河边的平地太狭窄了,李素看到的可用河谷平地只有十丈宽,按照汉朝粗犷的耕作风格,一丁汉亩百亩、折后世三十亩,一个正丁能种半里地长的河岸,把两岸都算上,周边几十里地只能养活几百个屯民。
而鲁肃一年就要在每个点安置一千个正丁、算上妇孺两三千人,将来还要扩大,那就必须把旁边山坡全部垦成田,把田地面积扩大五倍以上。只有特别陡的山峰才能留着种果树林茶树林。
李素上上下下走了一遍,选了一处河水由急转缓的江段,然后指着两岸的山坡:“我看这地方就不错。在这儿试点开荒梯田吧
以后你们选坡地也学我,要在江流由湍急转缓的地方。因为江流湍急的地方必然夹带泥沙、淤泥,到了平缓之处就容易沉积下来,就可以让百姓沿水流平缓处掏淤泥砌田平整土地。
如今是开荒梯田的好季节,已经十月底了,秋燥最极点的时候,树木都没有水分,可以放火烧荒,把树去掉一些之后,把坡泥尽量找平,还不够平的就挖江边淤泥填平。”
鲁肃他们什么都不懂,就是现学现卖,就吩咐按李素说的,先砍了一圈树,拖到要烧的区域中间,与旁边形成隔离带,然后才开始放火烧枯木。
李素也不想惹得大火无法控制,造成不好的生态影响,虽然他有点多虑,南方毕竟还是比较潮湿的,山火也蔓延不了多远。
烧了半天,露出烧黑的黑土地后,李素就回忆着后世地理博物馆和霍元甲电影上看到的梯田造型,手把手指点那些老农把一片黑土地做成两三个台阶找平。
梯田也分两种,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