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135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135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素可不敢赌这次太后再跳楼被卢植接住,这种事情偶然性太大,万一何太后直接摔成肉饼摔死了呢,还是跟消防员救人那样,到时候抢铺一些软东西缓冲比较好。

    卢植一想也对,但如今已是半夜,李素给他临时指挥那五百骑兵都在睡觉,城中也没额定的军营,这些外兵是分开数处住的。

    加上卢植要准备被服,就吩咐李素先去清洗歇息一下,两个时辰后出发。

    用卢植的话说:“袁绍不可能那么快攻到温德殿附近的,不是我看不起他这种素未带兵之人的攻坚速度,天亮能到温德殿就不错了。

    我们的人马也不能一直大队守在南北宫夹墙里,否则十常侍的亲兵在天桥上和两侧的望楼、魏阙看见,不敢走天桥撤走,或者将陛下和太后看得更加严密,反而坏了事。”

    李素一听,果然很有道理,卢植不愧是带了多年兵的名将,临阵战术非常稳,安排井井有条。

    李素就听从他的安排,把血腥洗掉,稍微休息,等一切停当,才借着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悄咪咪在卢植引路下杀到南北宫之间的夹墙两端入口。

    夹墙也不是谁都能进的,两边还各自有门。但卢植既然花了两个时辰准备,来的时候当然带了撞门的器械和爬墙的飞梯,所以几分钟内就干净利落把守卫夹墙两端小门的卫兵杀光,控制了夹墙内的甬道。

    “温德殿里还没有喊杀声,袁绍那废物应该还在第四进或者第五进呢。我们都等了两个时辰才出来,他们都没杀到南宫最后一进。”卢植静听了一会儿,不由哂笑。

    但他也不大意,示意大部分骑兵退出夹墙,只留几十人装作原先守兵的样子,带来的被子等物也先卷好了藏在墙角不急着铺开。免得天亮后立刻被天桥和魏阙上的哨兵看出破绽。

 第107章 少帝胆怯天下知

    是夜,雒阳西郊二十余里的夕阳亭,并州牧大营。

    汉承秦制,十里一亭,谷城县与洛阳相距四十里,中间间隔三亭,夕阳亭正当其半,乃是董卓驻兵之地。

    因为李素的蝴蝶效应,董卓此番催督后军步兵增援的力度,远超历史同期因为董卓也知道,如果有三千幽州骑兵进了洛阳,而他也只有三千西凉军,那是不可能确保压制住对方、控制京师武力的。

    不过,尽管加大了催督力度,他的两万步兵大军还在崤函道里每天六七十里的速度挣扎前行,没个四五天是出不了弘农郡进入河南尹的。

    为了抽调这么多兵力,董卓甚至牺牲了河东战场的战局年初就被关羽打残了两支偏师的白波军,本已损失了杨奉、李乐两部人马,相较于历史同期最多只剩六成战力。

    但董卓竭泽而渔把河东的机动兵力全部抽过来,导致河东战场上白波军居然转守为攻。关羽时代就被朝廷光复的闻喜、周阳两县,再次沦陷贼手。

    在湅水流域,董卓手上的地盘只剩下州治安邑,和老巢解良、外加作为渡口的蒲阪津。

    只能说,董卓为了雒阳的局面,已经彻底押上全部筹码拼了,哪怕自己的钱粮供给地被白波军拿回去一些也顾不上。

    他不但抽调了那么多兵,也抽调了很多精锐将领,华雄、胡轸、李傕、郭汜全部调来京城。只有他女婿牛辅跟他弟弟董旻分别镇守安邑、解良,以樊稠、张济分别为二人副将。

    当天午夜,董卓便被部下喊醒。

    “使君,雒阳方向有火光!”谋士李儒和部将李傕齐声指示道。

    董卓揉了揉眼睛,清醒了一会儿,向东望去,果然微微看到天色微红。

    古代城池没有高层建筑,只有宫殿建在夯土基座的高台上,层层往后拔高。

    后汉书明确记载:北宫德阳殿两侧的魏阙,和南宫的朱雀阙的阙顶,可以在离雒阳四十三里的偃师县都看得见!

    董卓所在的夕阳亭,当然也可以看到那些魏阙的塔尖。

    当火焰仅仅在宫内的低平建筑里蔓延时,得火烧得非常大才,城外才能微微感觉到东边有火光。

    但是,当朱雀阙被点燃时,那就跟灯塔一样显眼了。

    这是直射入眼的火光!不是天空的二次漫反射!

    “是朱雀阙着火了!宫中定然有变!立刻点起全部飞熊军铁骑东进!”董卓立刻反应过来,亲自披挂上马。

    二十几里地对骑兵而言是不远的,历史上董卓没有抢先接到少帝,关键不在于路程,而是他不知道少帝在哪儿,找不准地方。

    一旦皇帝被宦官带到了乡下,那就不是看谁距离近,而是看谁运气好了。说不定你带着大队人马,皇帝和陈留王反而胆小躲起来不让你找见,非得遇到小股文官来找才敢相见。

    所以,那些觉得董卓是因为路程而赶不上护驾的观点,其实完全站不住脚。

    这次,董卓也是第一目标先去最近的雒阳西城门,看看守军放不放他进城。如果进不了,那只好天亮再慢慢打听,然后根据情报绕到别的门想办法。

    天亮后,辰时初刻,南宫的最后一进,温德殿。

    张让、赵忠等人一团慌乱,已然在等候最终的审判。

    袁绍和吴匡就算攻得再慢,也已经攻到温德殿前最后一道正门了。

    更加无法无天的袁术,则是到处试图放火烧毁某一段宫墙、直接拆墙迂回、横刺里杀进来。

    “事急矣,请太后与陛下从天桥往北宫!臣等誓死在此挡住乱兵!”张让决断道,请何太后上路。

    何太后当然要挣扎:“本宫哪儿也不去!来人呐,本宫不走!”

    赵忠身为大长秋,终究忠于职守,跟张让反驳了一句:“太后又非陛下童稚之龄不得自主!我等为臣者怎能对太后无礼!还请缓之。”

    张让拍案呵斥:“如今岂是讲礼之时!乱兵杀入,玉石俱焚,那些人能分得清太后么!你这是愚忠陷太后于险地!”

    赵忠咬着牙,妥协道:“张常侍带陛下先行,我亲自礼送太后去北宫,尔等不可用强!”

    然后赵忠才转向何太后:“太后!臣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太后如若不从,待臣死后,怕是连这种条件都无法为太后争取到了,届时其他人定会对太后更加无礼!”

    何太后没有办法,她也知道赵忠说的是实话,这节骨眼上赵忠要是维护他,恐怕赵忠都会被同党情急之间杀死,其他人可就没赵忠那么对她忠心了。

    她只好半推半就被赵忠引领着跟上。

    温德殿北侧,便是南宫北墙,德阳殿南侧,便是北宫南墙,两墙均高三丈,中间有一条两丈宽的甬道。。

    卢植与李素,已经假扮成守卫两墙之间甬道的普通禁卫军,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在这儿等候好久了。

    直到他们看到天桥上出现了御盖和其他饰品簇拥,卢植当机立断,认为是皇帝被宦官们挟着迁往北宫

    也别好奇卢植怎么判断出来的,因为正史上卢植就是判断出来了,他没有李素的帮助,就一个人守着天桥底部,都看出来了,可能就是他眼神比较好吧,或者对内宫和皇室成员太熟悉,透过桥窗看蛛丝马迹就能判断。

    卢植立刻大喝一声:“贼子胆敢劫驾何往!还不速速放开天子、太后!”

    李素在旁边吓了一大跳,没想到卢植年纪这么大了,这一声义正辞严的大喝居然如此嘹亮,比张飞都不遑多让!

    不然,历史上他这一嗓子也不足以震慑住赵忠惭愧,放松对何太后的控制、给何太后跳桥机会了。

    只不过,这一次卢植大喝之后又接了一句话:“太后与陛下可速速跳桥逃生!臣已在桥下铺设软被接应!定保无虞!”

    何太后正在悲戚惶恐之中,闻声震惊呆滞了一两秒,但也循声望去看到了天桥底下不知何时铺了几十条被子。

    宫墙高三丈,天桥比宫墙又高出半丈,才能飞架南北两宫,所以翻窗跳出去的话,大约是七八米的高度,有被子,还有人接住,肯定是摔不死的。

    何太后也不知哪来的力气和勇气,可能就是宿命的惯性吧,见赵忠被卢植的大喝吓得自惭形秽不知所措、一时没有来搀扶她,太后便飞奔两步,破窗跳桥而出。

    “快快接住太后!”李素身着盔甲,怕用铁甲接人太硬反而导致贵人摔死,所以他在铁甲外面捧了两床被子缓冲。

    看到太后掉下来,李素奋力飞扑过去,想用手上抱着的被子多一层缓冲。

    “噗”何太后落了下来,李素速度太慢,距离落点还有一两米远,接了个空。

    但赵云抢先飞扑过去,他也捧着两床被子,顺势一接灵巧地把何太后裹住,就跟东南亚高手接榴莲似的,毫发无伤。

    “呼果然动手的事儿还是要靠子龙,咱跑太慢了。”李素松了口气。

    何太后直觉一阵天旋地转,但是居然不疼,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被一个英武的铁甲将军巧妙地用被子裹住缓冲了。

    但赵云并未接住何太后太久,他眼神时刻在关注天桥之上,所以仅仅稳住太后一秒之后,他就把包着太后的被子往李素怀里一塞,让李素护住太后,而赵云再次抄起地上的一床被子飞扑而出。

    上面又有人见太后逃生成功、有样学样跳下来了!

    赵云几乎化身为万安寺里乾坤大挪移接跳塔人士的张无忌,左裹右档,一一缓冲,进一步降低各人落地的伤害当然了,其实没接住也没关系,地上铺着被子,无非疼一点或者摔断个胳膊腿什么,肯定不会有性命之忧。

    李素连忙去帮忙,他把太后抱到天桥正底下坐好,以免被后跳的人砸到,然后跟赵云流水线一样作业,赵云接住一个就顺势一带送到李素怀里,让李素抱到一边放好。

    “怎么又是个女的?不是皇帝么?啊,居然是唐姬。”

    “这是陈留王!陈留王都跳了,皇帝怎么还不跳?难道是被看护得太严了?”

    “这是你是谁?皇帝呢?”接到第三个人,发现又是个女人时,李素有些沉不住气了,也不顾礼法尊卑厉声呵斥起来。

    那个小姑娘看着也就十一二岁,被李素的喝问吓得有点哭腔,无辜地解释:“我我是万安公主啊!刚才我跟皇嫂都劝皇兄趁机跳摔不死,皇兄胆小呀!”

    整个过程叙述起来挺长,但实际上距离何太后落地也才过去五六秒。何太后听了女儿的哭诉,这才惊觉,想起自己儿子胆子很小,连忙哭腔地爬过去对着天桥上大喊:“辩儿!不要怕!才四丈高有被子摔不死的!这位勇武无双的将军会接住你的!辩儿!”

    “母母后,我不敢啊。”少帝刘辩的哭声渐渐远去,显然是张让已经从刚才的变故中反应过来,彻底拉住控制了刘辩。

    李素呆滞地站着,也不知是喜是忧。

    难怪这少帝会被董卓废呢,果然这胆子小、懦弱是著称于世的。

    九岁的弟弟和十一岁的妹妹还有十三岁的小妾妃子都敢绝地一搏跳楼逃生,他都十四岁了居然还恐高!

    四楼跳下来有那么难嘛?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第108章 乱世懦夫岂可为帝

    看着少帝最终还是被张让劫走,李素心中也说不出是什么感受。

    冷静下来想想,这或许是对李素原定计划利益最大、对历史走向破坏也最小的结果。

    那就是个烫手山芋,拿在手里要么臣服,要么与天下为敌,还是按照原本惯性丢给董卓最好。

    但是呢,不甘心还是有那么一丝丝的这主要来自于对李素一贯爆表的智商优越感的挫败。

    “我都用了那么多计了,也借助了一些先知先觉,最后也才起了这么点零敲碎打的微小作用。”

    这种心态,凡是以自己智商为傲的人,多半都能理解。

    “还是小看了天下英雄,也小看了各方势力的随机应变。我已经尽量不去把袁绍曹操刘表董卓等英豪视为npc,也推演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变动而随之而动的可能性。

    但终究还是少算了一两步我把何进和十常侍这些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浓墨重彩的庸碌之辈,设想成了npc,可惜到了生死关头,庸碌之辈也是会随机应变造成历史扰动、把我强行拖进漩涡中的。

    算了,经此一事,历史走向估计被彻底粉碎了,以后千万不能再有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一定要就事论事设计对策,否则是要吃亏的。”

    这就是李素在救援行动结束后,给自己内心敲的警钟。

    还有就是以后别太贪,什么好处都占尽

    他原本之所以非要留到何进死后京城慌乱,动机主要是希望兰台、东观管理松懈,帮蔡邕多拯救一些文化遗产。另外就是想观望劝诱将来可能被挤兑的吴匡,拉走些吴匡嫡系的北军精锐和趁乱拿些京师武库的积蓄,削弱董卓霸占京师后的武力提升。

    如果当初肯放弃这两部分收益,也不至于有这些事。

    幸好是有惊无险了。

    李素喘匀了气后,那些太后、亲王、公主们也差不多回过神来了,李素上前行礼:“臣等无能,未能将陛下一起救出。但还请太后暂且宽心,权摄大事。”

    卢植也是这个意思。

    何太后一脸茫然:“遭此大乱,要本宫作甚?你们先继续想办法救皇儿才是啊!”

    李素:“正因如此,眼下才需要太后安定人心请太后随我等先去接受昨晚戡乱众将朝拜,将十常侍逆乱行径说清,如此才可使讨贼名正言顺,也可防止滥杀无辜。”

    何太后还不理解:“这有什么用?”

    李素急道:“这么说吧,至今为止攻宫戡乱众将,仍然没有朝廷明令,太后不出面,证明昨晚大将军并非太后亲自召见、而是十常侍矫诏召见,那么攻宫诸将如何心安?士卒们是否会担心他们的将领是无命私行?

    另外,据我所知,昨夜中军校尉袁绍原本奉命护卫大将军,正因大将军被害让他极为惶恐、怕担负护卫不周之罪责,所以攻入宫中之后,滥杀无辜。

    无论是十常侍等罪有应得之人,还是普通洒扫辛劳的无辜宦者,都被尽数诛杀,以图减轻自己罪责。如能请太后当众体谅其惶恐,限制其杀戮范围,也能挽救无辜。”

    李素这番话讲得非常漂亮:宦官一派势力该不该灭?当然应该,但不等于要把宦官杀光啊,只要把掌握权力的杀了不就行了?干苦力的没必要杀。

    你把所有宦官都杀光,那除非你后宫将来别招新的,从此不用宦官只用宫女,或者允许用男人!不然你不是有伤天和、刚杀了一批再招一批,多损阴德呢!

    卢植听了之后,不由也是精神一凛,暗赞李素真是忠义仁厚、又思虑周全,比袁绍不知高明了多少。

    当然了,卢植没想到这个问题,主要是他也没注意到袁绍“入了宫见到没胡子的就统统杀光”的不得人心暴行,也就没意识到让何太后立刻劝慰袁绍的政治意义。

    卢植:“臣附议!李中郎思虑周全,真乃国之干城,请太后从其议!”

    太后这也想明白了,就带着另外几个皇亲国戚,在卢植赵云五百骑兵保护下,上马奔驰绕了小半圈宫墙,急急忙忙回到内宫,找到了袁绍、吴匡和袁术等人。

    连一旁才九岁的陈留王,都觉得这个李中郎真是忠义仁厚之人,如此国难之际都还心细如发,不肯滥杀皇帝身边的无辜亲近之人。

    “太后在此!太后已经救出来了!各军速速住手不得再滥杀无辜!宦官只杀有职事者,杂役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