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原还给李素又安排了船,让他可以把马赶到船上,走一段水路,免得一路辛劳野王县就在沁水与丹水汇流的河口,水运发达,两河交汇后从野王再往东流三四个县的距离,就汇入黄河了。
李素也不推辞,又花了一天时间,舟马并用,沿着丹水赶到了关羽军前
关羽的一万五千人大军,如今正沿着丹水和空仓岭,把白波贼主力的大部分退路方向彻底堵死。
而吕布的几千人,则堵住了丹水西北方的百里石等地势险要之处。杨奉胡才李乐等人被围的区域,压缩到最后跟当年赵括被白起所围的区域,几乎一模一样。
没办法,谁让这附近的地理形势就是这么长的呢。仗打着打着,防守一方肯定会往最适合防御的阵地龟缩,杨奉跟赵括选择一样,也就不奇怪了。
李素到来时,杨奉也断粮了超过一个半月了,只是杨奉的人均余粮比赵括多,所以才没饿死,不过据说最近也已经开始出现白波军人吃人的情况了长平之战时,赵军断粮46天,也有人吃人,否则撑不了那么久的。
李素到前线后,直接找到关羽,转达了刘备的意思:“云长,仗打到这个份上,不能给个台阶下,招降一批白波贼么,比如只要他们放下兵器投降,可以酌情甄别赦免,这些贼军不可能有那么坚强的战斗意志的。”
关羽解释道:“我也是在等他们投降、或者突围一战。不过,可能是这地方风水不好吧,杨奉这人有些迷信鬼神天命,听说近日白波贼中流言颇多,言当年白起在此坑杀赵军四十万,他们若降只怕也会被官军全数坑杀。
还说今年周边数郡因为养于夫罗,本就民穷财尽没有余粮,只有坑杀省粮过冬,我又无法解释,怕堕了朝廷威名,显得我们要劝诱他们投降似的!”
李素想了想:“这个我来想办法,我也给他们一个台阶下,大哥说了,为了百姓,让我设法以朝廷名义劝于夫罗换个草场丰美之地驻扎,而且不能侵害其他朝廷实际掌控的州郡。我与大哥合计了一番,给点钱,请他去下辨、沓中。
那儿本就被羌人、韩遂与张鲁隔绝,朝廷事实上已经管不到,拿去养马也不可惜。只要于夫罗肯走,表个态,白波贼当初起事的借口也熄灭了大半,足以让他们看出朝廷的诚意。”
关羽眼前一亮:“既如此,事不宜迟,我让子龙带你绕山路去泫氏县,于夫罗和吕布,如今都驻扎在那儿。”
第67章 游说单于
说句心里话,李素上辈子念书、读研、混职场到三十多岁,但人生轨迹一直是在沿海发达地区活动,内地那些省份他是真没来过。
谁让他这人内向,喜欢靠实力往上爬而不喜欢人情社会。
两世为人,他还是第一次踏足晋地。也只有亲自跑过亲眼看过这里的地理环境之后,才会感悟到为什么历史上发生在山西的那些战役会打成这种样子。
在赵云带路、典韦护送下渡过丹水,顺着大粮山的山脊绕过包围圈、前往泫氏县的一路上。李素就看到了韩王山、大粮山、圣佛山好几道小山脉。
这些山吧,也不像蜀地甚至滇黔的山那么险峻,但就是纵横切割把战场分割成一个个小块。如果是纯粹的遭遇战,骑兵或许还能翻过群板形成冲击。
但只要形成阵地战、稍微相持几日。山西那种跟黄土高原乃至河北松软冲积平原差不多容易挖掘的地质,就会逼着双方挖沟堆墙、依托山川河谷,形成对防守方有利而进攻方乏力的局面。
李素一路走来,看到的就是白波军六万人被围在西有丹河、南有大粮山、东有韩王山、北有百里石的广大区域内。
泫氏县城,就在百里石防线的中段背后,李素一行抵达的时候,天色都已经黑了,不过并州军倒是不怕白波贼偷城,看李素一行人数很少,验明印绶之后立刻就开门放行了。
城头一名巡视的武将,极为高大雄壮,居然还非常热心地主动给李素引路,看上去像是那种颇为热衷功名、喜欢讨好朝廷上官的上进分子。
“李中郎快请,卑职并州刺史主簿吕布,拜见李中郎。”
听到来将自报姓名时,李素微微一惊,下意识往后退了半步,幸好摸到赵云的手就在旁边,这才稳住心神。
不怕,咱现在跟吕布是一边的,而且左有赵云,右有典韦。
“原来是吕主簿,素在幽州时,久闻鲜卑与羌胡忌惮吕主簿勇名,有幸一见,不必拘礼。”李素立刻恢复了谈笑风生的状态,拱手回礼。
他倒是从没动过招揽吕布的念头,主要吕布的人品和忠诚度实在太可疑了,而且这是帮助董卓上位成功的关键人物,也是将来干掉董卓的关键人物,李素可不想把这些蝴蝶效应破坏了。
他跟刘备做的一切计划,都是按照“靠买做到一方牧守后,朝廷权威崩塌”来安排的,朝廷不崩塌的话,那他可真得“创业未半而中道花光预算”了。所以董卓死前那些可能影响中枢的小动作还是不搞为妙。
吕布非常热心介绍情况:“李中郎既为使匈奴中郎将,定然是朝廷派来招抚于夫罗的了,恕我直言,这于夫罗在河东、并州等地,每战不先,只知保存实力!搜刮战利倒是从不落后。
要不是看在他本就受朝廷之命,可以随时助战围剿白波贼,这种友军还是不要也罢!他那一万骑兵,号称单于帐下最精锐,依我之见,还不如我那三千并州汉骑!”
吕布吐槽的这些,李素当然都知道。
于夫罗跟那些汉人将领相比,最大的担忧就是怕士兵死多了没得补充他自称单于,要补充新兵也只能补充匈奴人,没有汉人会为他卖命的,他也不好意思招汉人。
河东离开北方匈奴五郡已经挺远了,这里不是兵源地,于夫罗还指望靠父亲羌渠留的这一万人翻本呢,这一年多始终打得很苟。
李素便趁机安抚吕布:“我正为此来,有劳吕主簿带路了,我会说服于夫罗放弃此战缴获的食盐,全部留给你们并州军,补偿贵军作战的损失。不过那些金帛细软,我说了不算,估计于夫罗不肯放弃,我另想办法补偿他们。”
李素既然要拐走于夫罗去凉州与汉中交界的沓中一带牧马,带太多沉重的食盐当然转运不便,这个人情不如做了。
吕布闻言大喜:“多谢李中郎斡旋!我代我家使君谢过了。”
李素趁机说道:“不过我也有一事相问听说之前贵军与于夫罗冲突,起因是秦宜禄秦军侯夺妻不成反被杀。既然秦军侯已死,想来吕主簿也不至于觊觎同袍未亡人。为了你们两家面子上过得去,那个女子便留在关都尉处,由关都尉另行处置吧?”
吕布脸色瞬间有些难看,似乎颇为不甘,但想到李素许诺的分赃倾斜,肉疼地答应了。
罢了,反正本来也就是秦宜禄的女人,又不是他的。
吕布还以为是李素自己想要留下如此美女,都没想到是关羽刚才偷偷拜托李素的。
跟吕布谈好条件,李素很快被引到县衙,见到了于夫罗。
进门之前,李素一伸手,典韦识趣地递上九毦的旌节,然后李素才先让人通报,而后不卑不亢持节入内:“汉使匈奴中郎将李素,见过南匈奴大单于殿下。”
于夫罗已提前得报,降阶相迎:“有劳汉使远来。”
这都是几百年来规定的台词,哪怕李素从雒阳来一点都不远,他也得说远来,假装好像现在还在北五郡的王庭里似的。
李素:“听闻单于助剿艰辛,因粮饷短缺屡与友军、地方发生摩擦,朝廷特派我前来调停,全权设法处断。”
于夫罗:“孤也久为此事烦忧,孤数次请求陛下助兵平叛,回故土剿灭反贼须卜骨都侯,也为朝廷重新光复河套、河西五郡,然陛下病重不愿理会,朝中大将军、上军校尉也不愿申此大义。
若非如此,孤何至久困河东、上党,屡征粮饷有一言,孤不吐不快,先单于是听了陛下旨意、刘幽州私信劝谕,这才派孤率我匈奴精锐勇士南下,助平张纯之乱。若非先单于忠于朝廷导致王庭空虚,怎会给须卜骨都侯逆贼趁虚而入的机会?先单于算是为大汉尽忠、服从汉命而殉国,朝廷怎能不为孤复国?天下道理,抬不过一个义字。”
李素不希望被对方卖苦情戏摆苦劳的节奏带着走,耐心听于夫罗说完这段话后,就快刀斩乱麻地切换方向:
“这话我从没否认过,不过咱要向前看,我是来解决单于的困局的单于应该知道,当初刘幽州给先单于那封书信,正是出自我手,刘幽州招降乌桓丘力居,也是出自我的手笔。但这些事并非出自我本意,我只是奉命而行,大将军召先单于出兵时,我便劝阻过。
我想,有那么多成绩摆在先,单于应该不会怀疑我的眼光吧。但凡我给人指出的明路,最后都证明我对了。只要单于能像丘力居信任我那样信任,我承诺迟早助单于恢复河套五郡、诛杀须卜骨都侯,但不是现在。”
李素这么说是有点冒险的,万一对方记仇的话,把他爹羌渠之死的一部分次要原因归咎于李素,那也会导致劝说难度陡然增加。
但李素相信于夫罗这一年多已经被磨得没那么大脾气了。李素这么说,至少能极大地强调他的“料事如神”,以及“听他劝的人都有好下场”这两点金字招牌。
商业谈判做标书,还得先摆一遍历史业绩呢,历史业绩越好越容易说服人,谈判筹码也就更多。
于夫罗想了想,倒也不傻:“你代表的,不只是朝廷吧?”
李素笑了:“我愿为单于找一处马场,先养兵数年,以待贼情有变。只要单于愿去,汉中太守玄德公,也会为单于提供便利。我承诺十年之内,助单于复位、诛杀须卜骨都侯。
而且先给单于一亿钱,算是迁徙的安家费。日后若要单于助战,也会按朝廷光和年间征发乌桓突骑的标准,足额发放粮饷。”
李素一边说,一边有备而来地展开地图,把武都以西、靠近凉州的备选草场范围指点给于夫罗看。
于夫罗也算熟谙地理,大致一琢磨,就知道那地方质量是可以的,养几万匹马没问题。就是离老巢又远了点,将来需要先指望朝廷平了羌乱,然后从凉州收复河套先。
如果是一年多之前,以于夫罗的骄傲当然不能答应,当时他还沉浸在父汗刚遇害、以新单于自居的锐意进取状态。只有四处碰壁了一年,才能理解复国不是那么容易的。
而李素也不想一下子就开太高的价,他也是希望更好地彻底同化吞掉南匈奴。
历史上于夫罗本人虽然没有改姓,可是到了他儿子那一辈就顶不住了,改姓刘叫刘豹,他孙子叫刘渊。
李素先把对方骗得远离根据地,慢慢磨,对方迟早会越来越心气颓丧,最后不得不改汉名彻底放弃胡俗。
于夫罗思忖再三:“这事儿,你说了能算?”
李素笑了:“移囤到如今还在凉州羌贼之手的草场州县,朝廷有什么不肯的?雒阳那边的手续我来打点。单于只要肯走,明日便在军前盟誓一下,我会组织一些之前被俘的白波贼战俘观看,看完后放他们回去,这一点单于应该愿意配合吧?”
于夫罗摆摆手:“这有何难。”
关键是要不要迁移和帮刘备打仗,那些仪式性的东西于夫罗才不在乎。
但李素却知道,只要于夫罗答应了,白波贼存在的法理依据就会崩塌一大截,相当一部分白波贼也就有个台阶下可以投降了。
毕竟白波出现的最初理由,就是不想为朝廷供养于夫罗嘛,现在于夫罗都走了你们还反什么反。
第68章 降徐晃,赴陈仓
李素劝诱于夫罗移镇这笔买卖,表面看起来花钱还是比较多的,似乎会对刘备阵营的资金链产生较大压力
刘备之前离开辽东时,手头的钱已经不到三亿了,靠卖辽东找糜竺一次性又注资三亿,勉强凑到接近六亿。
在雒阳当京官这三个月,刘备上下打点谋求以镇西将军外放,又给李素运作使匈奴中郎将帮李素脱身,整个阵营的买官花费小一亿,可不就只剩下5亿了。
按照刘备要养3万兵马来算,5个亿也就养20个月,也就是说到190年秋收季节,刘备如果还没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财政,就会资金链断裂。
眼下直接要给于夫罗一亿安家费,那么刘备的现金流就只能维持16个月。要是再让于夫罗持续参战帮打张鲁甚至后续的反贼,得补上一亿的军费差额,现金流就进一步缩到12个月。
正是基于这种忧虑,李素原本对于开价还是挺谨慎的,但昨日来之前,关羽却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表示不用太担心钱关羽在河东当都尉这几个月,竟然靠秉公执法打击私盐,就刮出了好几千万,再加上到时候把杨奉吃下去的吐出来分赃,关羽军拿一亿多是肯定有的。
这么一算,河东之行实际上算是平进平出,没白来一趟。花河东人的钱,白捡了一个于夫罗。而对本地人民而言,就当是请豪强大户们最后花钱送瘟神吧。
唯一的区别,只是于夫罗亲自刮的时候,刮的是贫苦百姓,所以逼出了白波贼。而关羽代劳帮刮,刮的则是盐枭豪强。
这么刮法也不是没有代价,至少关羽成了河东那些名门望族的眼中钉,只因关羽暂时顶着公事公办的招牌拿他没办法。但既然没打算拿河东当根据地,得罪人也就得罪人了,反正得罪完就拍屁股走人。
谈判达成后次日,清晨时分李素就让关羽绑来几百个之前俘获的白波贼战俘。
然后当着他们的面宣示了自己的身份,还当众拿出了使匈奴中郎将的旌节、印绶展示,并宣读了朝廷全权授权他请于夫罗移镇、远离司隶的敕命。
最后,还跟于夫罗当众举办了一个盟誓的仪式,表示于夫罗愿意离开河东。
这些礼仪细节就不讲究了,反正乱世就这个鸟样,讲究不来。做完这一切,李素就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让他们散播这个信息。
临走,还对俘虏再三强调,朝廷有和平解决白波贼的诚意,而且他们的军粮也远比当年白起充裕。
所以只要白波贼放下武器、交还掳掠的财物、并且惩戒一些在掠夺过程中民愤极大的首恶以安抚河东良民。那就绝对可以给其他人一口饭吃,尽快组织生产参加今年的春耕,不会坑杀的。
当然了,李素绝对不会傻到直接把“官方借贷种子、口粮和农具,组织百姓屯田”这种招数交给丁原或者樊陵。
屯田这种招数如今还是太新鲜了,对历史走势容易有影响,暂时还是只在辽东或者蜀地那种偏远闭塞地区试点吧。
而且就算李素肯透露屯田的操作之法,丁原和樊陵也没那么多本钱去组织官方借贷。
具体到时候能执行成啥样,就看丁原自己的民政能力了。何况按照正常发展,丁原就算真放了高利贷,他也活不到今年秋收回款的时候了。
贷款放出去,帐还没收,债主人没了,世上还有比这更惨的事嘛?
这些俘虏放回去后,被围困在长平的六万白波贼彻底出现了混乱,本来就粮食耗尽的他们开始了内讧。
那些首恶分子当然是不肯投降的,因为他们投降了就什么都没了。关羽说过有可能清算一些民愤极大的劫掠者,给被劫的名门世家出口恶气,谁知道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