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大汉重生 >

第60章

三国之大汉重生-第60章

小说: 三国之大汉重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绍的选择不能说不智,从远交近攻、先弱后强的战略角度来看,他的选择没有错。可是,从整体大局来看他的选择就不太明智了。说实话,反正不怕撕破脸,真不如打曹操。他要打曹操,刘琦不一定会帮忙,以曹操现在的实力还真很难与他相抗。
    可惜他选择了刘备。那就给了曹操吞并徐州吕布和淮南袁术的时间和空间。
    曹操把握机会的能力可不是袁绍、刘备之流能比拟的。
    好死不死的袁术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居然上僭越称帝。
    原来袁术自从在孙坚手中得了始皇帝的传国玉玺以后就动了权利之颠的欲望。
    西汉时代,汉武帝就感叹过“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
    东汉初,公孙述和光武帝也为此进行激烈的讨论。
    当时李傕把持朝政时,有女巫道人还对李傕说:“涂即途也,当涂高者,阙也。傕同阙,另极高之人谓之傕。”
    当然,事实证明女巫是错的。
    袁术得到传国玉玺后,感觉机会来了。他一直就认为袁姓出自于陈,陈是舜之后。姓袁的人当皇帝,是天命所归。他又找河内人张鮍算了一卦,张鮍心领神会,说他有做皇帝的命。
    袁术此时正值最强盛时期,一度控制着扬州六郡,以及豫州和徐州部分区域,超过了袁绍和曹操。打败过刘备和曹操,还差点杀死曹操。
    此时的他内心极度膨胀,对众属下说:“代汉者涂高也,吾字公路,正应其谶。”也不顾重臣反对,公然称帝。
    建安二年四月(公元197年四月),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以寿春为都,国号成国,年号仲家,即史称仲家皇帝。
    这一闹还得了?强如刘琦、袁绍、曹操等人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代汉,哪怕同样被巫师鼓惑的李傕在颠峰时期也不敢。
    可自大的袁术不但称帝,还向各路诸侯发出檄文,要求他们向自己称臣。
    一石激起千层浪!袁术称帝引众怒。
    这倒给了曹操讨伐袁术最最恰当的借口,曹操假天子诏书,诏告天下,号召天下群雄共讨之。
    袁绍对袁术称帝一事采取隔岸观火态度,既没称臣也没出兵讨伐。自家兄弟,再不和那也血脉相连,你说他四方征战,雄据河北,没动过这心思?只不过他懂得时间未成熟,此时不便出头罢了。有自家兄弟做这个出头鸟,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损害。曹操手握天子,必定不允许袁术另成一国,肯定是会出兵征讨的,正好可以不影响他出兵抢刘备的地盘。
    孙策给袁术书信,劝喻其不可,袁术不听所劝,两人于是绝交不再有往来。并派人写信告知吴景、孙贲等人。吴景当即放弃广陵东归孙策。孙策在袁术称帝后立刻宣布脱离袁术,在江东自立。曹操立即派使封孙策为扬州刺史、镇东将军、乌程侯。令其出兵征讨袁术。
    刘备倒是想去打一打袁术,以报失徐州之仇,顺便攒点名声。可袁绍不是大兵压境嘛?走不开。
    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也只是声讨了一下,精神上支持大家讨袁。至于出兵?想都没想过。
    吕布本与袁术交好,但那是建立在平等的诸侯关系下的。现在袁术派韩胤来传檄让吕布称臣,那就得思量思量了。陈宫虽然恨曹操,但心中是忠于汉室的,决不能允许吕布投向篡汉的袁术的。于是劝说吕布将韩胤收押送往许都。以示吕布始终是忠于汉室的。
    曹操得知吕布态度,心中大悦,斩首韩胤,使朝廷诏吕布为左将军,又亲自写信给吕布,深加抚慰。
    曹操纳程昱之计,驱虎吞狼。让吕布领兵讨伐袁术,以立大功。
    袁术听说吕布毁盟斩使,大怒,派大将张勋、桥蕤等与败于刘琦后南逃的李乐等军联合,率领步骑数万,进攻徐州的政治中心下邳。
    吕布此时仅有兵士不及两万、马不及两千匹,众寡悬殊。于是接受陈宫建议行离间之计,写信给李乐说:将军护送皇帝回归洛阳,我亲自诛杀董卓,都为朝廷立有大功,现怎么能与袁术同为国贼呢?不如联合除掉袁术,为国除害。并许诺李乐,待破袁术后,悉将袁术军资与之。李乐表示同意。
    群雄,群雄!

第148章 中庸的刘氏宗亲
    吕布率军进至离张勋营不到百步时,李乐命部下大声呼喊,与吕布共攻张勋,张勋大败,军队损失殆尽。
    吕布与李乐联兵,水陆并下,直追至钟离,离寿春仅二百里,袁术亲自率兵五千屯于淮水之南观望动静,吕布等于淮水之北令军士大声嘲笑袁术,然后回师北还,袁术经此一败,势力渐弱。
    曹操则出兵攻打陈国、梁国。
    孙策也引江东之兵,剑指庐江。
    那你也得承认当时袁术的实力,当时独面三路诸侯,却未速败,依然能强撑多时。
    刘备亲率大将张飞、田豫、藏霸、徐盛、魏延领兵八万与袁熙大军战于平原郡。
    袁军势大,刘军将精,一时间也斗得个不相上下,胜负难分。
    而刘琦这边,等钟繇、李典到位,自己决定抽身北上,助关羽北伐。没了郭嘉为军师,关羽军团可能会比较麻烦。再说,他们也不一定能完全明白刘琦打击外族的意图。
    至于与曹操的粮马交易则交于赵雷来负责。
    刘琦给钟繇、李典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保南阳安宁,谁都别想染指南阳,曹操不行,蔡瑁也不行,包括他爹刘表也不行!
    三辅暂稳,刘琦留下赵云、黄忠、张绣、张燕、张白骑、王安、徐庶等人配合荀彧治理三辅,平定霍乱,安保城池,整兵强训,以谋西凉、汉中。
    调太史慈、张辽各领五千精兵返回并州,准备随主北伐。
    好的领导必定不会事事亲力亲为,他只需要把握好大方向,安排好主体便可。至于细节和过程,完全交给下面的人去办就好了,只要结果完美便好。毕竟人不是万能的,强如身为穿越者的刘琦也一样。没有人可以面面俱到,也没有人愿意在一个事无大小的都要插手的主公手下做事。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东西!
    好的团队一定是上级与下属相互信任的团队。
    所以刘琦选人用人其实是很看重品质的!但只要选用了就会完全放手,任其施为。如国渊、田丰、沮授、荀彧、钟繇、郭嘉、贾诩、王安等,无不独挡一面。至于武将就更不用说了,关羽、赵云、高顺、典韦、张辽、甘宁、太史慈、徐晃……哪个不是义字当先?
    刘琦本想带着贾诩一起北上的,想想最后还是把他留在了南阳。这个地方太重要了!
    不说正面抗着曹操,最主要背后太惊险了!
    父亲刘表年事已高,弟弟刘琮也在慢慢长大,荆州是士族撑起的一个大州,面对刘琦对士族的强势态度,没有人愿意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利的。他们肯定会想尽办法要将刘琦赶出荆州。
    暗地里的刀光剑影必定是防不胜防的!
    钟繇再能干,但为人正直,那也是一种硬伤。论阴谋诡计,谁能比得过贾诩?说实话没有贾诩在,他还真不放心。
    南阳只有两万不到兵士,将只有李典,若只是暂时防备一下曹操还好说,这还得防止荆襄士族暗地里使坏,引内部暴动,那各城人手明显不足。只好再派人调大将黄忠引一万将士来南阳驻防。
    安排好一切,刘琦领着典韦和三千神刀卫到襄阳看望了一下父亲刘表,也让那些暗地里动心思的士族大家们看了看并州军士的风采。百战神刀卫,兵甲锋利、健硕强壮、杀气外露、威风凛凛!往襄阳城那么一开,百姓纷纷躲让,百官暗自称奇。
    当着面谁也不敢怎地,毕竟是主公长公子,至于背地里可就说不好了,也许刘琦这一吓,好多人就要忍不住了,将会跳出来,尽显小丑本色了吧?
    至少蔡瑁的脸色是不好看的。
    后母蔡氏似乎也没初次相见时那么和善了。
    倒是六岁的弟弟刘琮完全没有心机,跟前跟后叫哥哥。让刘琦心中也很是感慨,权利真的会改变很多事情,什么亲情人性在权利面前全都一文不值!
    他真不想有一天与这个唯一的弟弟同室操戈。可身逢乱世,很多事不是想或者不想就能决定的。他不想争,他弟弟身后的人也要争。更何况他也不可能会因为弟弟而放弃大汉一统。
    短暂的相聚,与父亲交流了一些关于将来的打算。刘表看到刘琦的势力已经踏足荆州,心里其实是高兴的,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百年以后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旁边落了。你说他年少成名,那么大一名士,又单骑造州,成一方雄主,他会看不透身边那群宵小?怎么可能?只不过他骨子里身为汉室宗亲的优越感,让他更早地学会了平衡之术。平衡也是他得以迅速平定荆州的根本,却也制约了他自己的扩张……
    你当真以为他只想守成而不思进取?其实不是的!是他身后的士族们不想看到他太过强大,而超出他们所能控制的范围。荆州的兵权大部分控制在蔡家和黄家手中,你当蒯家没想法?刘表要做的就是利用好各大家族的矛盾,从中调和,以达平衡之道。这就够累了,有他们出钱出力,保一州平安还是可以的。倘若刘表要独裁,要将兵权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你看那各大家族还会不会心甘情愿辅佐于他?
    真的是有心无力,大多刘氏宗亲都输在了仁义和中庸之上,如刘虞,如得了西川后就守成的刘蔫,如根本无法在纷乱的江东立足的刘繇,又如渐渐趋于平庸的刘表……
    这一次与父亲的促膝长谈,才让刘琦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走进父亲刘表的内心世界,让他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刘表。原来后世那些坑爹的专家所编撰的历史并不一定是真的历史,也许他们也不过是从史书的只字片语中推断出来的罢了。
    原来刘表表面天天宴客,举文弄墨,并不是他贪图享乐,而是在平衡士人,他努力兴办的学府中就加入了大量忠于他的思维。可惜历史上的他过早的逝去,若再多给他十年,也许三国鼎立的另一个主人公很有可能就不是刘备而是他了。他培养的一大批人才最后都便宜了刘备。
    刘琦是刘氏宗亲出来的一个例外,他的强势和果敢让他的父亲也赞叹不已,也许历经四百年风风雨雨的大汉,会因为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庸的宗亲后人,而再一次崛起。
    刘表也表示会在暗地里支持刘琦的一切行为,让他大胆的放心施为。

第149章 刘琦有后
    没有过多的停留,刘琦辞别身体尚还健硕的父亲。荆州众臣属至少表面还是对刘表很恭敬的,想来一时半会儿荆州也不会有太大的变故。算算时间,蔡琰也该生产了。
    于是,刘琦辞别了父亲,欲返并州。
    刘表听说孙儿将要出生,不但不挽留儿子,更是催促刘琦早日回去。待孩子出生,快快来禀!
    也许是了解父亲多了一些,也许是自己将为人父,也许是父亲的白发又添了些许,也许……
    刘琦此次离开,心中多了些眷恋和不舍。
    前生的意外让他无力奉老双亲。此生很长时间他都只当自己不过是用了刘琦的身体,骨子里却流躺着杨凡羽的灵魂。所以对刘表这个父亲的情感更多是在利用他的名声和金钱为自己谋取争霸的实力。父亲,好象只是一个称谓。
    时间久了,刘表给予他无私的父爱已将他慢慢融化。终归是骨肉血脉,靠在一起总会有安稳踏实的感觉充斥心间。
    父亲老了,头发白了,儿女才会想起问一句“时间都去哪儿了?”
    父亲的面颊写满苍桑时,儿女才会想起护卫自己成长的参天大树原来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
    父亲的眼中深藏离愁时,儿女才会隐隐心酸……
    多想留下来尽一尽孝道,多想陪父亲苍老,就如父亲陪我们长大……
    可长大的雏鹰,终归要独自翱翔天际!
    父亲将是那个看着你升空,自己却慢慢消散的背影!
    离开!还是离开了!
    刘琦收拾好心情,准备回晋阳迎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他要把父亲给自己的爱转换成一个新的父爱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紧赶慢赶,刘琦还是没赶上亲自迎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降临。
    当刘琦到达晋阳时,他的第一个孩子已然于三天前降临人世。
    来不及抱一抱孩子,刘琦先到房中探望了蔡琰。
    “琰儿,你辛苦了!”看着面容憔悴的蔡琰,刘琦不免有些心疼。
    蔡琰的眼却露出了笑容:“夫君,琰儿不辛苦!夫君,你看到我们的孩儿了吗?”
    “哦,我还没来得及看他呢!”刘琦傻傻一笑,让侍女将孩子抱过来。
    “哇啊……哇啊……”刘琦刚一接手,小家伙完全不给面子,放声啼哭。
    实在太小了,粗枝大叶的大老爷们哪里会抱?根本抱不上手。
    刘琦只将小宝贝捧在手心,傻傻直乐!
    小家伙好象也发现这个捧着自己傻笑的大家伙似乎并不那么讨厌,止住了哭啼,半睁着庸懒的睡眼,瞄了瞄刘琦。
    那也够刘琦兴奋半天了:“琰儿,快看!他看我了,他看我了!”
    果然,父爱是从手捧骨肉那一刻开始才会产生。
    这一刻,刘琦的心被小天使融化。完全忘记了自己另外的身份。他,只是一个父亲!
    这一刻,刘琦才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不管之前表现得有多成熟、多英明神武,都不如孩子带来的责任感更强烈。
    “夫君,给我们的孩子取个名字吧?”蔡琰的呼唤唤醒自我陶醉的刘琦。
    “哦,哦……还没取名字吗?”刘琦才反应过来。
    “嗯,父亲说这是夫君的第一个孩子,一定要等夫君回来亲自为他赐名!”蔡琰道。
    “呃……”是啊!第一个孩子,就是第一个孩子,父亲不能陪你出生,也不能常伴你成长,那也希望你能健康成长、铮铮铁骨。因为嫡长子,将要面对承载更多的欺望和压力!
    “就叫刘铮吧?希望他能勤勉好学,才能出众!”刘琦想了想说道。
    “刘铮、刘铮……很好听啊!铮儿、铮儿,你有名字了!父亲给你取的,好不好听?”蔡琰从刘琦手中接过小刘铮,温柔地哄道。
    初为人父的刘琦完全陶醉于天伦之乐中。
    两月不见,貂蝉的肚子也已微微隆起。看来当爹的美好生活,才刚刚开始呢。
    要是再来个女儿就更完美了!刘琦如是想。可是他不敢说,古时候男尊女卑,母凭子贵的思想影响太深了。他怕貂蝉不高兴,本身出身就卑微,若没有儿子,那以后在刘琦后院中的地位又如何高得起来?
    刘琦喜得贵子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治下的各郡各县,还有远在襄阳的荊州州牧府。
    刘表得孙,兴奋不已,在府中大摆宴席,大贺三日。
    刘琦治下文武也争相奔走相告,主公有后,江山有继,这可是稳定臣心的大事!
    刘琦也在府中设宴,款待了留在晋阳的文臣武将和学院的老学研们,当然还有两位神医。
    兴奋的劲头还没过呢,突然收到关羽传回来的战报。
    关羽碰到了麻烦,倒不是打不过。而是有力无处使。并州军灭鲜卑的消息早已传遍塞外各胡,要换以前,早就有新的胡人部迁徒占领肥美草原了。汉人不是没打过草原民族,从战国时期的燕赵到秦王朝再到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大胜之战颇多。
    那又如何?汉人不会治理草原,打了就算了,又退回长城以内固守。没有赶尽杀绝,人家回去养几年,等娃长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