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大汉重生-第2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东冶是汉治官城,这里有当年跟随贺齐平山越时的助手苗洪和三千原始的东吴将士。贺齐降刘备时没将他们带走,这恐怕是孙权也不知道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三千正规军,才没让这一大片土地上的唯一官城落入山越乱匪之手。
苗洪是个文人,并不具备统兵剿匪的能力,能保住东冶不失已经是很大的功劳了。
但是面对诸葛亮的十万大军就显得有些渺小了。
没费多少唇舌,苗洪便开城献降了,怎么说诸葛也是高举的汉旗,不论他苗洪当年从孙策,还是名义上跟随贺齐降刘备,他都始终是汉臣。他没有理由与诸葛亮开战,当然他也不敢。
诸葛亮大军进城后,得到了及时的休整。但还有个问题摆在了眼前补给不足。
从揭阳到东冶,千里无一城,好不凄凉。除了在一个叫东安的小地方有一个落脚的小城镇外,这一路几乎都没看到过人。比南中地区还要荒芜。
东冶一个偏远的小县城,城中百姓不过千余户,哪有余粮来供给这么大的队伍?
不过县长苗洪还是给诸葛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消息同中有黄乱、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为首的山民十数万人,还由村成镇再筑城,在大山深处建立了五座城池。这些人不听朝庭号令,私立律法,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诸葛一听大手一挥,派关平、张殷、凌统各领万人分兵三路进山讨匪。
剩下的士兵帮助当地百姓生产,组织打猎、捕鱼等生产工作。
北伐路茫茫啊,早知道这么荒芜,才不选择这条路呢,粮草是个大问题呀!
苗洪也算是个难得的好官,组织官仕在城中挨家收卖余粮,也组织百姓助官军晒制鱼干等食物。至少暂时缓解了诸葛大军半饥半饱的窘境。
不过这个窘境也没有持续多久。
一个月后,关平便派人送回了谷物万石,以解燃眉之急。
剿匪大军三军齐发,突袭了南平,斩首山越首领苑御,收缴了南平粮仓。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缺粮的可不只是诸葛亮留在东冶的主力,北上剿匪的部队一样没有太多的粮草。
山越近年来下山建立了一些城池,但他们的根基在山中。山路崎岖,山民分散,要想全部收服,没那么容易。关平他们也需要粮草来维持未来的战争。
所幸的是,令关平他们没想的是一个小小南平城却有存粮数万石。这里地处偏远,汉朝庭管不到,也没有官吏。他们的首领便是这里的最高统治者,百姓不用向国家交税,却依然逃不过统治者的盘剥。
第476章 宿命(四)
关平给诸葛送回了粮草,同时也送去了山中的情报。
而张殷、凌统得到补给后继续向北开进,寻找山中的山越部众及情报中所提到的城池。
八月,剿匪大军大获全胜,得城五座,得民十六万余人,斩杀洪进、苑御、吴免、华当四名山越首领。黄乱、洪明率众投降。
山越的形成非常复杂,土生土长的山民其实也非原本就生活在此,有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就迁到山中的百姓;有些是秦灭六国时迁入山中的反秦势力;也有大汉乱世时携家族逃避战乱的小士族……
黄乱、洪明就是父辈在党锢之乱中受到牵连才举家逃到此处的原吴郡士族。虽然他们也与这山中的其他山越部众一样占地为王,私立律法。但他们世代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在心底是不会向其他山越一样排斥大汉的。相反他们更渴望一个平稳的大汉天下,让他们可以走出大山,重归故里。
这也是当年贺齐能快速平定这一带的原因。并不是全都要打才行,很多部落是可以谈判的。
只是这一次他们等来的对手比较强硬罢了。
这一战,关平、张殷表现一如既往的平稳,让诸葛亮眼前一亮的却是东吴小将凌统。
对山越的战争中,关平因为处理南平的事情最后再没捡到什么好处,每到一处皆被张殷、凌统所率的部队打完了。最后他干脆成了二人的中军和后勤保障,一面接受城池,一面收集粮草,还要负责安民。不过,这也让他得到了极大的成长。一个合格的统帅,绝不仅是可以领兵冲锋,拿下胜利。还要关心粮草补给、民心民意等诸多因素。
张殷选择了西路,平将乐、降昭武,斩杀洪进,迫降洪明。
凌统率兵往东北方向袭建溪杀吴免,入建平劝降黄乱,在黄乱的帮助下奔袭三百里斩杀华当。大军离东冶已近千里之远。
没了首领的山越便成了真正的山野村民,收服起来便再也没那么难了。
诸葛亮是治政奇才,看到这么大的地盘如此荒废便觉得十分可惜。
尤其是当他看到南平、建溪等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山青水秀、土地肥沃啊,如果再辅以新汉新政,用不了多久便会成为象益州一样的大汉粮仓。
他有重任在身,肯定是不能留下推行新政的,但他又实在不放心就这样就交给苗洪、黄乱、洪明等降将去打理。
诸葛亮改建溪为建安县,以建安为中心设立建安郡,下辖东安、东冶、南平、将乐、昭武、建安、建平、吴兴八县,将随行参军随军议郎杨仪为建安代理太守,杨朋暂行步都尉之职,留下五千兵马归其调用。
正式的官员任命还得等长安来调动。
这十几万收服的山民绝不是建安群山中的全部民众,留下五千人马就是为了将山中的百姓迁出来,扩展城池、开垦田地,建设建安。
八月,诸葛大军进入太末,经乌伤后分兵诸暨、剡县,合围山阴。
会稽太守王朗向吴郡藏霸救援。
说起王朗,也是个命运多舛的人。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拜郎中,任菑丘县长。中平二年(185年),杨赐逝世,王朗因而弃官为杨赐服丧。服丧期满后,获举孝廉、受官府征辟,他都不应命。乃后才被徐州刺史陶谦举为茂才,
初平四年(193年),汉献帝被李傕、郭汜控制,王朗时任徐州治中从事,与徐州别驾赵昱建议陶谦遣使向献帝进贡,以表示对汉室的支持。陶谦听从,并命赵昱带奏章至长安。献帝接到奏章后,颇感赞赏,并升陶谦为徐州牧、安东将军,王朗也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但当时的会稽已经落入孙策之手。
王朗南下赴任,孙策此时也非常需要得到士族及天下名流的支持,太守之位倒是给了王朗,但却架空了他的权利。王朗手无兵权,无力与孙策争斗,于是挂印封官,就在山阴的居所中闭门读书。
孙策因敬重王朗而不作加害,亦多次派重臣张昭劝王朗为他效命,但王朗坚决不肯。
后来,丞相曹操上表征召王朗,孙策死后孙权便疏于对一朗的监管,王朗本欲前往许都,结果刘备又打过来了。四处兵荒马乱,便也就没有成行了。
王朗一直为身为汉官而未为汉守住会稽而耿耿于怀。
刘备是个很会把握人心的人,他一边亲自拘留王朗,一面上书许都,请王朗继续留任会稽。曹操为了保留刘备这个盟友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王朗这样的当世名仕,刘备自然也是非常需要的。加上当年在徐州便有交际,再来这么一出知遇这恩,王朗对刘备也是感激有加。
在山阴隐居了十年,王朗才得以正式接手太守之职。
十年间,王朗校注儒家经典,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
上任后,王朗见当地人民仍然祭祀秦始皇,并且与夏禹同庙。王朗认为秦始皇是无德之君,不配获得人民祭祀,于是将这行为取缔。他在任这两年年,获得当地人民爱戴。
诸葛亮大军在诸暨整顿,同时在思考如何劝降王朗。
这可是与蔡邕、许靖同时期的大汉名仕,就凭人家留下的著作便是会留传千古的人了。诸葛亮不想真的用武力去征服。
毕竟士人都是好面子的,他自己也是出身士族,懂得其中的原委。
况且现在刘琦一统天下指日可待,兵锋之盛已无可匹敌,但天下士人的归心却还是个大问题。如果能够顺利地说服王朗归降,那对刘琦夺得天下后的治理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
只可惜,王朗是个固执的老头儿,他认为对的事就一定会去坚持。
其实孙策与刘备有多大的区别呢?不都是分割汉的诸侯吗?不就是刘备姓刘吗?刘琦还姓刘首发
在藏霸派出的援军还没出发时,王朗便固执地领着他口中所谓的一万“正义之师”开至兰亭,妄图阻止诸葛亮大军北上。
第477章 骂死王朗
兰亭,位于古越国会稽,此时的会稽治所山阴西南13公里的兰渚山麓,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
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园林住所安于此处。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而让此处闻名千年。
而此时,他不过是阻隔在诸暨和山阴之间的一个战场罢了。
王朗早早地在兰亭选好位置,布下军阵,等诸葛亮来攻。
诸葛亮北上的同时,派沙摩柯领凌统从剡县北上址取上虞,切断山阴与余姚、句章、鄞县等地的联系。
见到王朗布下的军阵,诸葛也是哭笑不得。也不知这天下闻名的大才子脑子里是怎么想的,区区万人,居然敢开出城来与以野战闻名的刘琦的部队叫嚣。真以为学富五车,可敌百万雄兵啊?
不过,汉制重礼仪,对于这个前辈,诸葛亮还是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领着关平、张殷,坐在左右侍卫推着的四轮车上来到阵前与王朗相见。(南方湿气太重,诸葛亮一文人随大军在丛林中转战数千里,关节早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自己亲自设计,命人为自己打造了这么一个可以由士兵推着走的代步工具。)
两军阵前,诸亮扶扇拱手:“末学后进拜见景兴公。”
王朗亦拱手道:“来者可是诸葛孔明?”
诸葛扶扇拱手回道:“正是。”
王朗:“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
久闻是套话,责备才是本意。
诸葛:“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王朗:“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
从属周昕在旁边听得直点头。
说到这个周昕,也不是无名之辈。周昕,字泰明。会稽人。东汉末年将领,袁绍部将。周昂、周喁之兄。
周昕少年时游历京城,拜太傅陈蕃为师,博览群书,明於风角,善推灾异。后来被太尉公府征辟,举为高第,迁任丹杨太守。
在曹操陈留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周昕曾经先后派遣精兵万余人帮助曹操。袁术在淮南的时候,周昕因为不喜欢他的为人,就拒绝与他交往。袁术以此痛恨周昕,并且私自任命吴景为丹杨太守,派遣吴景去攻打周昕。周昕不愿意祸及百姓,就解散了部队,回到会稽老家。
孙策占会稽后,曾派人请他出山,周昕托病不出。王朗被孙策困在山阴后,广交会稽名士,周昕就是其中之一。
王朗再次被刘备举为会稽太守后,便请他出山任别驾了。
本来周昕是劝王朗了固守待援的,怎奈王朗执意要出兵,作为曾经领过兵当过将的人,只好跟随王朗为其统军。
诸葛羽扇轻舞,遥指北方:“曹贼篡汉,霸占中原;刘备妄称皇叔,割地称吴,何称有德之人?”
王朗本就是耍嘴皮子的人,讲起歪理来也是一套一套的:“皇叔神文圣武,仁德厚民,应天合人,承大汉祖训,受百姓之爱戴。扫清青州黄巾,千里驱逐伪帝袁术,席卷江东,万姓倾心,四方仰德,功高盖世,,受封为王,这岂非天心人意乎?实乃天命所归也!”
诸葛亮狂笑数声,扶扇而问:“君以为刘备功高于当今陛下乎?”
王朗:“汉中王恃功而骄,不尊天子号令,擅伐同僚、擅改祖制、轻士而扬商,实乃乱世逆臣。其父当世名士,尚分健在人间。区区后辈,何德何能,何以为帝?置许都天子于何地?”
诸葛亮:“使君不知曹操谋害天子乎?”
王朗大喝:“一派胡言!初平、建安,董卓造逆,李、郭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刘琦雄霸并州,孙策鲸吞江东;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曹公迎天子于许都,扫清六合席卷八荒,扶汉室于将倾,德比周公,岂是贼尔?”
真不知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呢?还是兵遇到秀才说不清理?王朗坐在家中品评天下的本事真是不小。看来想要说服他难度太大了!
诸葛亮也是被气得火冒三丈:“公颠倒黑白之辩,可蔽日月之光乎?天地昭昭,日月明鉴,公道自在人心!”
王朗以为诸葛亮说不过自己,才拿什么天道人道来撑面子:“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吴带甲百万,良将上千。与曹公为盟。谅尔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诸葛亮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也不管他前辈名士了:“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当今陛下平乱四方,开疆万里。值此国难之际,王使君又有何作为?王使君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王朗手指诸葛亮:“你……诸葛村夫,你敢……”
诸葛亮愤而起身,站于车上,大喝道:“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今幸天意不绝炎汉,圣明开元皇帝于长安,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朗手捂胸口,颤声道:“我、我、我……”
诸葛亮大声斥责:“二臣贼子,你枉活五十有二,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操刘备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朗一时语结,气血上扬:“你、你……啊……”
话没说出口,人却坠于马下。左右上前扶起,才发现王朗已然断气。
喜欢三国之大汉重生请大家收藏:三国之大汉重生热门吧。
第478章 兄弟反目
王朗没有挡住诸葛亮的大军,甚至没有等到藏霸的援军。
周昕见王朗已死,欲带军返回山阴固守待援。哪知沙摩柯拿下上虞后,派张殷快马抢占了山阴城,让他无路可退,无奈之下率兵降于诸葛亮。
藏霸是收到了王朗的求救信,但他根本没准备出兵。
因为他同时也收到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