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大汉重生-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丞相心存天下,先父一心为家族谋利;丞相用兵如神,家父惜才而不懂用才;丞相当机立断、果敢无双,家父疑虑重重……是以,尚以为,丞相有气吞山河之气势,而家父仅能一世为臣!”呃……这马屁拍的……
纵然他说的都是真的,可这么评价自己的父亲,听起来总觉得怪怪的。
“哈哈……没想到显甫还是很了解我与袁公的嘛!”这种马屁听起来似乎没有那么假,曹操自己心里也这么觉得,当然他觉得自己比袁绍强的地方还多着呢!
“自官渡之败起,尚便一直在研究先父与丞相的差距。事实如此,先父之败,亦在情理之中。”袁尚看似在吹捧曹操,却又面露忧伤。再差那也是他父亲!
“显甫不必忧伤,我与汝父自幼相交,情同手足。故人之后,吾定当照拂!等我回朝,定禀明陛下,为显甫加官进爵!”看到袁尚的表情,曹操突然有种莫名的忧伤。
诗人都是多情的!也是容易受到情绪感染的!
这只能说明,袁尚保命求富贵的策略是成功的。
第307章 钢与铁的碰撞
酒宴似乎变成了忆故人的伤感宴了。
程昱有点心急了!
正事还没办呢?
主公不是为了拉拢良将颜良吗?
怎么喝着喝着把正事忘了?
好的谋士总会时时刻刻想主所想,虑主所忧。
程昱看了一眼端站在袁尚身后的颜良,适实宜地问了一句袁尚:“敢问袁将军,这两月来是何人指挥大军与我军作战?可是将军?”
“非也!尚自认为并无统帅之能。这些时间以来,一直是我河北大将颜良将军在指挥大军。”袁尚似乎想到了什么,突然站起来对着曹操行了一礼:“还望明公不计前嫌,能让颜良将军、韩猛将军为朝庭效力!”
“颜将军当世良将,某求之不得!”曹操从伤感的情绪中醒来,感激地看了一眼程昱,差点一心软误了大事:“颜将军,可愿统军否?”
“败军之将,无颜为帅!”颜良微微欠身。礼是到了,却未招之即降,他心中还有一个梗。好兄弟文丑之死的梗。
“哎……袁公之败非将军之过也,将军一武艺,世之罕见;统军之才,冠绝河北。如何不能为帅?”曹操喜欢有骨气的武将,软骨头的将军怎么能带出钢铁的部队?
想想他争战天下以来,除了在宛城大意被张绣羞辱了一场外,哪里还有人能挡住他的铁骑?强如吕布也没有在一个城里打得他如此无奈吧?当然别拿会盟说事儿,那时候他与董卓的实力相差实在是太悬殊了。
以往都是他以少克多的,这一次可是人家以少挡多在硬扛他呢。要不是袁尚投降,这仗要打到什么时候还真不好说呢。
当然这仅限于战役,上升到战争的角度,就不一样了。
整个战局的把控,后勤补给、防御进攻、计谋策略,统统考虑进去的话,曹操还是觉得自己才是最强的那一个。
或许,刘琦能与自己一拼?
该死!怎么哪儿都绕不开这个刘子玮?
“来人,给颜将军看酒,我要敬良将一杯!”
“降将无能,岂敢与公同饮!”颜良还是那副死人脸,面无表情。
“呔!那降将,焉敢对我主无礼?敢与本将大战三百回合否?”倒是站在曹操身边的带刀侍卫许褚按捺不住了,他还没见过主公对哪个武将如此低三下气呢。好你个颜良,人都到屋檐下了,居然还不低头。
“哼!看家护院之徒,也敢称将!”颜良也是骄傲的,戎马一生,除了被那鲁莽的张飞捅伤了外,何曾败过?许褚何人?也敢在堂堂河北第一名将面前张狂?
“你这丧家之徒,也敢目中无人。有种就拔出你的长刀,让我见识一下你这个河北名将的威风!”许褚嘴上也不饶人。
“仲康,不得无礼。”曹操看似在劝阻,却也没有那么坚决。似乎,他也想杀杀颜良的傲气。
“唉!”袁尚看了看曹操,又看了看颜良,低头叹了一口气。人在屋檐下啊!可是人家颜良也只是认他老爹为主,似乎从来也没把他当成过主公啊,跟着他,只不过是为了完成他爹的遗愿罢了。
“好!今日便与你一战,我若败,马上叩头认主!你若败于我,又当如何?”武人的骄傲容不得颜良退缩,如果退缩了,就算降了曹操,以后在曹军将领中也抬不起头。
“我若败了,生死由你!”许褚可是曹操手下第一猛人,他会认输?怎么可能!
曹操适实宜地站出来做和事佬:“两位将军比武助兴,点到为止,免伤和气!免伤和气!”
许褚:“主公放心,我不会要了他的性命!”
颜良冷笑一声:“哼!希望你不要跪地求饶!”
……
众将面前的酒案都往外撤了许多,大厅留了足够宽敞的位置给两人比试。
颜良惯使长柄大刀,但步战比试,场地有限,只好选用了一把短刀。
许褚在战场上喜欢用双锤,他喜欢听大希锤敲破敌人骨头的声音。但平时随身携带的也是一柄三尺多长的战刀。
两人都是力量型点将,使用的都是宽背厚臂的重刀。
“铛!”
两刀相碰,火花四溅!
巨大的金属碰撞的声音,振得在场的众人耳朵发麻。
都是猛人,没有人能够快速地战胜对手。
在所有人看来,这都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试。估计一时半会儿也分不出胜负,最后谁能胜出,估计得看谁的体力更强一些了。
“铛铛铛铛铛……”
两人的招式起来越快,力道越来越大!
转眼已经硬生生地相交了三十余招。
铁对铁,钢对钢,老虎对雄狮……
许褚是越战越勇,气力连绵不绝。
颜良却慢慢地有意规避与许褚硬碰,他的招式出现了一些变化。
在场的除了曹操、程昱、袁尚,都是武将,没有人会定论谁更强,谁更占优。虽然大多数曹将更希望站到最后的是许褚。
场上的比斗实在精彩,不知不觉已过八十余合。
场上的二人也已经进入了忘我境界,两人都很久没有碰到如何合适的对手了。平日里与同僚兄弟比武,哪里能打得如此痛快?
不是敌人,却也绝对不是朋友。
不是生死之搏,却也没留任何余地。
两人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场下观战的众人都已目瞪口呆,如此精彩的对决,哪怕在战场上也好久没见到过了吧?
大家都忘记了案上的肉和嘴边的酒了。
“铛!”又是一阵重响。
两柄大刀又狠银地撞在了一起!
“咣当!”
有东西掉在了地上!
是两截断刀!
两柄重刀已经不堪二人的巨力相撞了,双双折断。
但是……
“我输了!”
等等,什么情况?
许褚居然认输了?
是的!
许褚认输了!
颜良手中的断刀架在了许褚的脖子上!
神马情况?
看看地上的断刃,众人就明白了。
许褚的刀断了一半以上,而颜良的刀只断了不到三分之一。
就是这三分之一的差距,让颜良还有足够长的刀刃威胁许褚的生命。
好在,打了这么久,也没那么多火气了,反而打出了惺惺相惜。
许褚坦然认输,颜良也放下了手中的断刀。
“啪啪啪啪啪……”曹操带头鼓起了掌,如此精彩的比试,当得起在座众人的掌声。
“好!两位果然当世英雄,都是虎将也!”
压哨!求票!
第308章 预料之外的结局
“颜将军刀法无双,褚佩服!还望将军饶恕在下刚才的无礼!”许褚是个直爽的汉子,虽然他认为在战场上相遇他不一定会输给颜良。但是,愿赌服输,方显男儿本色。
“取巧而已,当不得真!许将军武艺高强,良佩服!”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不仅是武艺,人品一样值得尊敬。颜良顿时对许褚的印象大大改观。
“哈哈……英雄惜英雄,当浮三大白!来人,上酒!”曹操总是在适当的时候出现。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说曹操曹操到”的含义吧?
打了架,颜良的心情似乎好了许多。
酒也喝了。
那话也可以说明了。
曹操和程昱的一唱一和也成功的把颜良的仇恨拉到了张飞身上了。
文丑确实是张飞杀的呀!
曹操还说明了与刘备的关系,那种微妙证明开战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也就是说颜良再战张飞,为文丑报仇的机会是一定会出现的。
在袁尚的鼓励下,颜良成功地被曹操收入麾下,猛将行列再次扩大。
韩猛?只能算是收复颜良的一个添头罢了。
——————————
曹操的队伍再一次扩大。
战争还要继续……
休整两日,大军继续向东征伐。
能拿下的地盘,绝对不放过!
寒冷的北风吹不灭曹军狂热的心。
胜利,总是让人兴奋!
……
燕国也已经被曹洪、曹休拿下。曹休甚至凭着手中的五千士兵突袭了渔阳郡治渔阳城。
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还有渔阳、右北平、辽西三郡。三个关内的郡。
为什么要抢?三郡之外有长城啊!
曹操是什么人?
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虽然他并不惧怕刘琦,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刘琦的优秀。拿下冀州和幽州的部分地区,他的地盘可有很大面积与刘琦接壤的。
目前是和平共处,但是他们自己心里都很清楚“天无二日”、“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曹刘之争,不过是早晚的事罢了。
那么,现在争抢地盘的时候,肯定是要抢占有利地型的。
刘琦虽然得到了幽代许多地盘,但都在长城以外。
如果在灭袁战争中让刘琦有机可乘,扎进了关内,那么曹操将会如刺在背,非常难受的。
可惜……
曹操想抢,刘琦这边当然也不会放过到嘴的肥肉。
袁谭在右北平遇到了关羽和他的两万大军。落没的袁谭不再奢望自立门户了,他只想好好地活下去。
活着,才意味着一切!
“袁将军为何在此?”关羽行军慢,但也是雨雪天的常情。
“谭已败,燕国已失,特来乞降!还请关将军收留!”
“这……”
这特马多尴尬?
人家请来的援兵呢,战场都还没到,就喧兵夺主占了人家两个郡。
这下还连主人都给收降了……
那,那是不是应该安慰一下呢?
“怎么不见袁将的家眷?”关羽问道。
“唉!一言难尽啊……”袁谭实在是没脸。
关羽没到战场,并不代表他不知道战场的情况。
张辽的龙骑营分支在大东北晃荡了两年多了,早就摸清了冰天雪地作战的门路了。
大军虽然去辽西接收地盘了,但斥候早就到燕国附近溜达几圈了。
其实关羽还是想帮一把袁谭的,毕竟拿了人家的好处。况且袁氏兄弟撑的越久,对曹操的发展是越不利的。这将间接拉大曹操与刘琦间的实力差距。
但是,他这次出征的时候从昌黎带了个大才。
一个被历史淹没的人才――公孙康。
看看他的历史功绩吧:
辽东太守公孙度长子(一作庶子【1】)、车骑将军公孙恭之兄。
公孙康在其父死后继任辽东太守。建安十二年(207年),擒斩图谋不轨的袁尚、袁熙兄弟,将其首级献予曹操,被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
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孙康大破高句丽,陷其国都,并讨伐韩濊,设置带方郡。死后因二子年幼,由公孙恭继任。曹丕称帝后,被追赠为大司马。
在那个大汉民族羸弱、北方异族南侵的年代,还能对外扩张领土的还有谁?
虽然刘琦收降了公孙家族,却并没有淹没他的才能。
关羽征三韩时曾征当时为其父昌黎太守公孙度的从事的公孙康为参军。
公孙康虽然没在战争中提供什么战术战略计谋,但是在后勤调度和战后的安置工作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羽非常认可这个人。
本想将他一直带在身边的,奈何公孙度因病去逝,公孙康不得不返回昌黎接任太守之位。
战争再起,关羽知道自己在政治和安民方面的人手非常不足。
所以大军路过昌黎时,关羽特意进城请公孙康随军参军,并携出冒黎从事阳仪,准备让他接手辽西。而昌黎郡则暂时交于公孙康之弟公孙恭暂为打理。并书信报于长安。
说其实辽东公孙家其实还是蛮有实力的。只可惜地域偏远,而身边一直都是强大的邻居,限制了他们的壮大。公孙瓒、袁绍、曹操……
还有那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刘琦!
不过也好!被关羽看重的公孙康,将会站到更为广阔的历史舞台之上。公孙家也不会再象历史上一样做埋没在那不起眼的东北角落。
公孙父子能够在一角发家,尤其公孙康最后能在强大的曹魏面前自保还能世代封侯,想想就知道他的能力绝对不会差了。关羽带着他就是为了利用他的政治头脑和治政能力来弥补自己的缺陷。
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非常英明的。
关羽本打算从左北平入关的,这样大军到达燕国最少会省下10天时间。就算最后还是来不及救助袁谭,但会更早地遇见袁谭并给其帮助。也许,袁谭不会那么早的败亡。
但是,公孙康的提议是先取辽西,再入右北平。这样即得好处又能少出力,把好处先拿到手比什么都实在。这个比较符合刘琦的作风。但是按他所想,帮还是要帮的,最好最后还能得到更多的好处。
只是袁谭这一败来得太快了一些,完全超乎了他的预料。
不过,这个结局似乎比想象中来得更要完美。
也不知是公孙康运气好呢,还是他早就计算好一切。反正这一结局让关羽第一次采用他的计谋就收到了奇效,关羽反正对他是赞不绝口。
第309章 挑事儿
本是严冬,北国的雪迟早都是会来的。
关羽接收了袁谭和慢慢聚拢的三万袁军以及辽西、右北平两郡。
天气太冷了,确实不适合战争。
可是斥候来报,曹操似乎并没打算停止征伐袁谭。
曹操亲率五万大军迅速占领渔阳郡,向右北平开进。
关羽不是袁谭,当然不会给曹操攻城的机会。早早的在徐无山下拉开阵式,坐等曹操来战。
曹操当然也已经知道了前面的情况。被历史认证了的军事家,绝对不可能靠着兵多埋头猛冲猛打的。
再说他可不会单纯地认为袁谭会坐以待毙。
那么他将要面对的就会是刘琦手下的第一大将。
所以一进渔阳,他就开始谨慎起来了。斥候一拨一拨地往外派。
消息传来关羽的大军已经在徐无山布下阵式,曹操自然能想到袁谭十有八九是投靠了关羽。以他多疑的本性,他当然不信关羽就只是简简单单在徐无山下布阵等他决战。他怀疑关羽早就在徐无山周围布下了阵势等他往里面钻。
但是,他又不想就这样就放弃本应轻松到手的渔阳和辽西二郡。这不仅是两个郡的土地和人口的问题,还关系到以后与刘琦之间的战略。
所以,曹操明知关羽在徐无山下列阵,也不得不上。毕竟关羽不是刘琦,他不信关羽一介武夫也会有刘琦那样的政治眼光和死不要脸的厚脸皮。
曹操决定让夏侯惇带着曹洪、曹真、史涣等人率着两万先头部队先行开往徐无山,试探一下关羽是不是真的敢直接跟他开战。自己带着大军随后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