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穿越调查局-第3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孙无忌装出一副受宠若惊的夸张表情,连连说道:“满意满意,非常满意。”
看着他的滑稽模样,赵亮和李世民再次忍不住笑了起来,一时间录书阁中其乐融融,充满了家庭聚会的温馨氛围。
赵亮原本已经吃过了晚饭,但仍旧抵挡不住那烩雁羹的诱人香气,于是又连着干掉几大块肉,灌下多半碗羹汤,这才摸着圆滚滚的肚皮,一边满足的打着饱嗝,一边由衷赞叹王妃手艺绝佳。
李世民听他夸奖自己爱妻,同样与有荣焉,不禁跟着一起又表扬了长孙氏几句,这才让王妃略作收拾,暂时退下。
等长孙王妃转身出了录书阁,李世民轻轻叹了一声,对赵亮说道:“我这位王妃啊,你别看她文文秀秀的,实则却是外柔内刚。她和无忌贤弟是亲兄妹,其父乃是隋朝抗击突厥的名将、右骁卫将军长孙晟。在王妃八岁的时候,长孙老将军因病去世,之后他们兄妹俩便相依为命,全靠舅父高士廉悉心抚养照顾,这才长大成人。可能也正是这样的经历,造就了王妃坚强的性格。”
长孙无忌接口道:“殿下说的没错。我这妹子从小寄居在舅舅家中,待人温和有礼,处处都首先考虑旁人的感受,所以不论舅父舅母,还是府中上下人等,无不对其夸赞有加。不过,我这个当哥哥是知道的,其实妹子内心深处非常坚韧硬朗,只是从不轻易展现出来罢了。”
李世民微微颔首。继续讲道:“王妃十三岁时,通过高士廉的撮合,嫁给本王为妻,到如今已经有十二载春秋了。大业九年,也就是本王刚刚成婚不久,适逢隋炀帝发动第二次征辽战争,我父皇当时担任大军的督粮官,而我的母亲窦氏也随同丈夫出征。没想到,在涿郡母亲意外病倒,最终不幸于当年五月过世。次月,朝中杨玄感谋反,与其同谋的兵部侍郎斛思政逃亡辽东,震惊朝野。作为斛思政至交好友的高士廉,则因被其牵连而贬放外地。 一边是生身母亲撒手人寰,另一边是情同慈父的舅父因友获罪,我们这一对小夫妻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那段时间里,王妃和本王在逆境中互相安慰,扶持激励着彼此,才一同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赵亮心中清楚,根据史书上记载,李世民对自己母亲的感情非常深厚,所以可想而知,当时只有十六岁的李世民究竟有多么难。
只听秦王接着道:“后来父皇晋阳起兵,我便投身军旅,四处征战。这么多年来,一直也没有精神顾上家里,全赖王妃尽心竭力,照顾全族老小,十七八岁的年纪便俨然担起了唐国公府当家主妇的重任。再后来,父皇入主长安,建立大唐的基业,而我的军务则更为繁重,再加上性格刚硬,遇事不懂融通,着实惹恼过不少人。”
“尤其是平定洛阳后,本王拒绝了前来有非分之请的张婕妤等人,天策诸将又多次与皇亲国戚产生摩擦,导致秦府上下对后宫已多有得罪。反之,太子齐王他们与后宫妃嫔往来密切,经常联合在父皇面前对我进谗,弄得本王狼狈不堪。眼见在外浴血征战的丈夫渐与父皇疏远,王妃决定直接出面缓和矛盾。她常常出入宫中,孝顺照顾父皇,同后宫的妃嫔们交往,以弥补我的失误,并努力在后宫之中为我存留助力。 这些年父皇受人挑唆,几次震怒,却始终没忍心对世民下死手,背后其实都是王妃的功劳。”
赵亮点了点头,由衷赞叹:“王妃恭良德惠,确实是您的贤内助。历史上也说,文德皇后……”他一不小心险些说漏了嘴,连忙又往回圆:“哦不,秦王妃,她一定会在史册中留下美名的。”
李世民并未在意赵亮的口误,微微颔首道:“有妻如此,夫复何求?不瞒赵兄,本王很多时候所做的选择,至少有一半都是为了不辜负王妃的心愿。”
长孙无忌忍不住叹了一口气:“唉,殿下这话,说的一点都不夸张。赵先生,我这妹子平日里虽然话不算多,但是每到关键时刻,她总能跟殿下心意一致、无怨无悔,也不论什么样的大风大浪,她都泰然自若,坚决支持自己的夫君。”
赵亮听出了对方话中的含义,不禁问道:“王妃也晓得目前的危机吗?她是怎么考虑的?”
长孙无忌没有言语,而是望向了坐在对面的李世民。
李世民则沉默了几秒,眼里闪现出坚定的目光,答道:“天策众将吵了一天一夜的功夫,也没能令本王拿定主意,可是王妃只说了一句话,便打消了我所有的顾虑。”
“一句话?什么话?”赵亮大感好奇。
“我的妻子对我说——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第四百八十二章 为何是玄武门
李世民把这句话说了出来,接着长长的吁了一口气,仿佛是想把胸中的郁闷全吐个干净。
一时之间,三人都没有什么言语,屋里陷入到一种压抑的氛围之中。
等了一会儿的功夫,长孙无忌轻轻咳嗽一声,说道:“殿下,王妃说的一点都没错,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既然对方已经拔刀在手,打算置我们于死地,那么放手反击便是目前唯一的选择。”
他转过头来对赵亮道:“一个时辰前,我们安插在东宫的内线送出紧急消息,说李元吉密会太子之后,决定在大军开拔前,利用为出征将士践行的机会,把尉迟敬德等天策系人马全部捉拿,并且当场袭杀秦王殿下。同时,他们还要派兵入城,攻打秦王府。”
赵亮对此早已心中有数,所以丝毫不觉意外。他略微点了点头,问李世民道:“殿下打算怎么应对?”
李世民剑眉紧锁,沉声道:“我打仗一向讲究谋定后动,先发制人。既然太子和齐王不再顾念兄弟之情,也不把父皇的感受放在心上,那么我只好放手施为,抢先一步了。不瞒赵兄,我刚刚传下命令,集结玄甲铁卫,准备战斗。”
“玄甲铁卫?”赵亮微微一愣:“是指您王府的那三四百卫士吗?”
李世民摇摇头:“不,那些都只是明面上迷惑敌人的。我说的玄甲铁卫,是八百名长期追随我征战四方的精锐兵马。这些人平时隐蔽于长安城外的各处村镇,接到指令后,会在一天之内全部进入长安,集结于秦王府内。”
闻听此言,赵亮不禁心中一动:我靠,没想到李世民居然还留着这么一手啊?不显山不露水的豢养了八百私兵,并且全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勇士。你要说这家伙对皇权之争没有任何想法,打死我都不信!
不过,防范于未然也好,扮猪吃老虎也罢,多了这八百强悍战力,总好过被穿越者意外翻盘、彻底改写历史。
想到这里,赵亮从容一笑:“看来殿下早已有了定见,实在可喜可贺啊。”
“本王真不知道有什么可喜可贺的。”李世民苦笑道:“兄弟阋墙、手足相残,无论成功与否,我这千古骂名肯定是铁板钉钉,跑不掉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即便我想发动,也未必能斗得过太子他们。长林军近三千兵马,齐王府也有五百死士,再加上人家兵权在握,随时可调集大军实施反扑,我这一千来号人,怕是都不够给对方塞牙缝的。”
长孙无忌接着道:“正因如此,所以我们特意请赵兄来,是想商量一下,你上次提到的那个计划,能否行得通?”
“行得通,当然行得通,”赵亮不怀好意的嘿嘿笑道:“我可以打包票,有且只有这一条路能行得通。”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面面相觑,不明白赵亮为何如此笃定,好像非要劝他们在玄武门动手才行。在这个敏感的时期,任何不太正常的表现,都特别容易引起人的怀疑,李世民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赵亮越是这么说,他就越觉得事情有些不太靠谱。
擅长读心术的赵亮立刻感应到,秦王心中的那份戒惧几乎快到了要怀疑整个玄武门计划的地步,不由得吓了一跳,连忙想办法补救:“我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有四个理由。”
这句话立刻引起了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兴趣,不禁开口询问理由如何。
赵亮脑子飞速转动,边想边硬着头皮编道:“首先,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成功掌握了两万府兵,照咱们之前的判断,只要他们发动突然袭击,无论是禁军还是巡防军,都根本没办法及时应对,因此我们在实力上正处于绝对的劣势。”
长孙无忌点点头:“赵兄的意思是,我们人手上的不足,只能依靠地利的优势去弥补。”
“说的没错,”赵亮道:“放眼整个长安,目前能形成地利优势的所在,首选玄武门。这一点,二位应该没意见吧?”
李世民道:“我同意你的看法。长安城占地广阔,道路四通八达,因此并无合适的据守困敌之所,而城外的平野上更不用想,在那里伏击拥有雄厚兵力的对手,跟送死无异。所以玄武门近乎是唯一的选择。”
赵亮接着道:“第二个原因,跟殿下说的也有很大关系。就算李元吉当了大军统帅,手握上万兵马,但他也不敢轻易带大部队入宫。至少在杀死秦王殿下之前,他绝不会选择这么做,因为杨文干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殿下你还活着,凭借陛下谕令,完全能够集合禁军发动反击,分分钟把太子和齐王锤死。”
李世民闻言微微一笑:“赵兄太夸张了。不过话说回来,我的确对此很有信心。”
赵亮点点头:“所以说,李建成和李元吉若是真的途径玄武门,他们身边的兵马也不会太多,而殿下的玄甲铁卫,加上常何麾下的禁军,足以对付他们了。”
长孙无忌问道:“我也只想到了这两个原因,不知另外两个又是什么?”
赵亮脑子都快想炸了,继续硬编:“额……要说这第三个原因嘛,是跟陛下有关的。眼下敌我双方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彼此之间随时爆发大战。所以不用想也知道,太子和李元吉同样处于高度戒备中。这个时候,有且只有陛下能叫的动这两个家伙,让他们乖乖走进我们的陷阱里。”
“嗯,言之有理,”李世民道:“若要入宫面圣,他们便只能走玄武门,如此一来,对方的行进路线就等于被我们提前掌握了。”
“或者说路线是被我们限定了。”长孙无忌也说道:“这还多亏了赵兄的妙计啊。”
赵亮谦虚的笑笑,接着道:“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殿下的安全问题。”
“哦?殿下的安全问题?”长孙无忌先是微微一愣,略作思索之后,立刻反应过来:“我明白了!相对于长安城和秦王府而言,太极宫的防御体系更加健全。殿下先一步到此,派兵据守玄武门,便等于掌握了半座宫城。那个时候,咱们进可攻退可守,甚至在危急之时,还可以……”
他没有把话说完,而是转头望向李世民。赵亮和李世民心里都非常清楚,长孙无忌想说的是:即使伏击失败,局面演变到极为恶劣的地步,他们还能反冲入宫中,直接绑架皇帝李渊,然后再挟天子以令诸侯,逼着李建成、李元吉和手下大军俯首听命。
当然,这个想法实在太过惊悚,成败也在两可之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会对李渊本身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故而别说当面提出来,连想一想也是天大的罪过。
李世民脸色阴沉,好半天都没开口说话,长孙无忌看了看旁边的赵亮,横下心来接着道:“殿下,臣认为,赵兄这四个理由,全都是讲得通的……嗯,或者说,这些理由不仅非常过硬,而且还是最佳的选择。相较而言,不论是向陛下告发太子齐王谋反,还是直接派兵攻打东宫,都没办法真正达到我们的目的。”
李世民没有接他的话,而是转向赵亮问道:“常何那边都准备好了吗?”
“万无一失。”赵亮干脆的答道:“常何这人,殿下您应该是很了解的。他一向都对您忠心耿耿,并且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战斗经验。老常既然肯提着脑袋配合行动,当然会尽心竭力,周到谨慎。我来这里之前,他曾反复叮嘱,要我劝殿下尽快落定决心,否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长孙无忌目光坚定,说道:“殿下,事已至此,请不要再犹豫了。正如赵兄所说的那样,战机稍纵即逝,容不得咱们有半点迟疑啊。”
李世民沉思了片刻,忽然说道:“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并没有把握做到。”
赵亮道:“殿下是指,如何才能让陛下配合?”
“是的,本王在心中反复推演了几遍,还是想不通,”李世民沉声道:“玄武门的行动,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建成元吉必须奉旨入宫,而且为了不让他们事先有所察觉、做好充分准备,所以还得是那种很突然、很紧急的召见才行。这种情况,该怎么促使父皇做到呢?”
长孙无忌犹豫了一下,试着道:“能不能假传圣旨?”
“不可能的!”李世民连想都没想便直接否定:“刚才本王也考虑过这种方式,但是太子和齐王都并非傻子,相反,他们俩一个比一个精明。莫说是现在这种大战一触即发的要命时刻,就算换做平常,这二人也会有很多办法,去核实圣旨的真实性。一旦被他们发现任何异常之处,玄武门的计策非但没法奏效,甚至有可能被他们掉过来反咬一口。”
他略微顿了顿,继续道:“另外还有一桩紧要,也跟父皇有关。那就是一旦玄武门爆发大战,不消片刻功夫,父皇就会得到消息。那时他的第一个反应,肯定是立刻转移到宫内的安全地带,同时调遣兵马前去弹压。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干掉太子和齐王,很可能当场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说着,李世民目光炯炯的望向了坐在他对面的赵亮。
第四百八十三章 引君入瓮
长孙无忌微微颔首:“殿下提的这两个问题,的确是整个行动的关键,我想,赵兄应该早已有了相应的对策吧。”
赵亮见俩人都把目光投向了自己,不慌不忙的答道:“实不相瞒,目前仅仅是有了一个大致的想法,但是具体的方案尚未成形。”
李世民道:“上次在练兵大营,赵兄在对本王和无忌、公瑾介绍这个计划时,曾经专门提到过,说玄武门起兵发动的当口,应设法引陛下于海池之上,方能万事无虞。想来也正是针对我刚才的那两个问题而言,对吧?”
“殿下说的没错,”赵亮微微颔首:“之前我与常何商玄武门计划,也考虑到了同样的问题,故而形成了与之对应的解决之道。不过,究竟该如何让陛下紧急召见太子和齐王,同时自己又身处湖中,我还没能找到契机。”
长孙无忌善解人意的说道:“这两件事,等若直接左右了陛下的行止,所以任何一件都极不容易。假如还要叠加在一起实现,那就更是难比登天。赵兄一时没有想到好办法,也再正常不过了。俗话说,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大家不妨共同参详参详,看看能否找到一条通路。”
李世民同意道:“好,那咱们就一起琢磨琢磨。先说第一桩吧,倒还简单点。想让父皇火速急召皇子觐见,需一两位有分量的大臣奏报机要之事,而且是那种间不容发、非得立刻叫来当面询问的事才行。”
长孙无忌道:“大臣们之中,既能在陛下跟前说得上话,又肯帮出面咱们,还是有很多的。萧瑀、陈叔达、封德彝,都可以担任这个角色。重要的是,奏报什么事才好呢?太子和齐王密谋造反?”
“凭据呢?”李世民反问道:“没有真凭实据,别说父皇不肯轻易相信,怕是那几位重臣也未必肯面圣奏报。”
“嗯……或者就说,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