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能交易千年之后-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诸多世家门阀,以及那些权贵官员,设计商贾之事,多是用心腹之人登记。
想通过这种手段查到他们参与商事,几无可能。
“那咱们怎么办?”李佑有些急了,他又垂头丧气起来。
阴弘智低头思索片刻,这才缓缓抬起头来。
他的脸上,现出一种极为幽森的笑容。
配上阴弘智那张极为英锐的脸,这幽森笑容,显得极富自信。
“舅父,快说……”李佑已等不及了。
阴弘智道:“咱们的确很难找到证据,也告不到李承乾。但是……有人能告到太子,他们可不需要证据,便能将此事闹大……”
“不需要证据?”李佑低头思索片刻,:“舅父的意思是……言官?”
阴弘智脸上的笑容彻底绽放出来,点了点头:“不错,言官可风闻议事,他们上奏弹劾,向来是不需要证据的。”
为了整肃朝堂,李世民曾下过旨意,御史言官可风闻议事,无需提供证据。
即便是告错了,也绝不需要担负责任。
李佑有些迟疑:“这样……能行吗?”
阴弘智极为肯定地点头:“御史言官将这事上奏出去,咱们再安排人在旁助威撺掇,将这事闹大。只要能逼得陛下下旨明查,这事儿,绝对能水落石出!”
“好!”李佑再也忍不住了,起身道,“舅父,那咱们快些行动……”
他捏紧拳头,瞪圆双目,恶狠狠道:“这一次,一定要给那李承乾,重重一击!”
……
十日一次的朝会终于到来,阴弘智与李佑这几天四下奔走,已联络好了官员。
他们就等着在这一次的朝会上,将李承乾涉及商贾之事的消息宣扬出去,逼迫李世民下旨明查。
似乎是预感到有大事发生,这一次朝会,人来得特别齐。
寻常那些常称病不朝的老臣武将,甚至常年不上朝会的诸多皇子,也都打扮一新,登临朝堂。
李世民的心情似乎不错,他与诸位大臣谈论国事,不时出言夸赞,还偶有纵声大笑。
将一些朝堂要事处理完,李世民环视大殿,终于开口道:“众臣可还有事?若是无事,朕倒……”
他说到一半,便有一人手持笏板站了出来:“臣有事要奏!”
这人一身朱红长袍,头顶獬豸冠,端得是一身正气。
所有人都下意识紧了紧身子,站直了一些。
因为此刻站出来的人,正是御史中丞温彦博。
这温彦博能言善辩,为人又极是正直。
他所统领的御史言官,正是负责监察百官,维持纲纪的重要部门。
此刻温彦博站了出来,立马有人猜到,这朝堂上,怕是又有官员要遭弹劾了。
在众人注目之下,温彦博躬身一礼,沉声道:“臣风闻太子殿下擅自离宫,经营商贾之事。此举败坏德行,有损皇家声誉,还请陛下下旨,令大理寺协同宗正府,查明此事,予以处置!”
温彦博一开口便抛出个惊天巨雷,将朝堂震出道道余波。
许多官员,已在堂下窃窃私语起来。
于朝会之上,控诉当朝太子,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
温彦博此人资历高,底气硬,除了他,寻常人还当真没有这般胆气。
………………………………
第八十一章 新型纸张
之所以找上温彦博,就是因为此人有足够的资历,能控诉太子。
阴弘智和李佑,与这温彦博并无私交。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仰仗温彦博将这事情给捅出来。
温彦博乃是正人君子,又是学究过人的读书人,只要他掌握了这个消息,一定会将这事上奏朝堂。
此刻,所有人都将目光望向了太子,众人各坏心思。
那些从不染指党争的官员,如房、李二相,还有寻常的武将们,这时候都在心中叹息。
太子殿下当真走背字,常年不上朝,今日一上朝,就被温彦博给咬了一口。
他们自不会向那些老学究一般,对商贾之事这般瞧不起,也不会觉得李承乾涉及商贾,便会败坏德行。
而大多数官员,则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思,也有少部分对李承乾心怀恶意的官员,这时候,已在期待着李世民的反应了。
李世民方才听了温彦博的话,也是稍愣了片刻,他略略皱了眉,看向温彦博:“温卿此话,可有证据?”
温彦博摇了摇头:“臣并无实据,然陛下曾有言在先,御史议政,可风闻言事,无需证据。”
他又补充道:“坊间流传,太子殿下参与酒楼经营,在长安城中,经营了一家名为水云间的酒楼,那酒楼如今已是长安城最大的酒楼。”
他这话一出,场间又是一番热闹。
人人都听过水云间,在场的也都喝过千日醉。
“嚯,原来……这千日醉竟是太子殿下弄出来的美酒!”
程咬金已大笑着嚷出声来,他才不会理会太子能不能经商,这时候大笑出声,多半也是肚中酒虫作祟。
大部分官员都是第一次听到这个传闻,自然大感震惊。
水云间最近一段时间,因为那选秀一事,在长安城里可是热议话题。
朝堂上有不少官员,都已抢购了那首日选秀的入场门票呢!
堂内又议论起来,李世民这时候轻咳两声,止住了议论。
李世民望了望李承乾,道:“此事并无实据,现在自是不能责难太子。不过……这事确是要探查一番,好探明真相……”
他低头思索起来,似是在思索着,该派遣什么人,主理此事。
涉及到皇族中人,专门负责皇家事务的宗正府,自然要参与进来。
而探查之事,又是大理寺的专职,倒也是能帮得上忙。
文武百官正思索着,陛下是否会让这两部官员负责此事。
这时候,李世民终于开口了,他的话,很有些怪异:“此事……容后再议……”
这似是在替太子推脱,但这样的推脱,实在显得没有道理。
人家都在朝堂上公议了,为何要再议?
李佑和阴弘智,这时已给身后自家部下使了眼色,准备再加把力,站出来痛陈利害,逼迫李世民立即下令彻查。
而在他们身旁,李泰也悄然使了使眼色,吩咐自己人适时添把火,将这事闹大。
但李世民却没有停顿,即刻转移了话题:“朕这里倒有几件大事,要在这朝会上宣布……”
接着,在众人好奇的目光之中,李世民轻轻招了招手,在他身旁的太监总管王德,托了个托盘,走到了殿中。
那托盘上盖着红布,看不真切里面摆放着什么物事。
“打开叫众人瞧瞧吧!”李世民轻一挥手,那王德便将托盘上的红布掀了开来。
众人盯睛一看,那托盘里摆放的,竟然是一叠纸。
有胆子大的,已伸了头上去探了一眼。
但那些人看完之后,仍是一脸迷糊的表情,看得其他官员满心疑惑。
他们凑不到近前,看不到那纸有什么名堂,只能借助那看过托盘人的表情来判断。
但显然,即便有人看过,也看不明白,陛下这究竟是在做什么。
因为那托盘上的纸,本就是空白的纸张,没有写任何字。
纸张是靠文字传递信息的,没有字,便没有信息。
这时候,李世民才捋着胡须,微笑开口:“众位请看看,这纸张品质如何?”
众人这才明白过来,李世民叫大家看的,就是这空白的纸张。
有人已开口到:“纸张皓白无瑕,光滑柔软,倒算得上是上品纸张。”
众人纷纷点头,这纸张的品质,的确很好。
但他们同时又生出好奇,这纸张虽好,但绝对算不上稀世珍品。
大唐国内,也一定能找出比这纸更好的纸张来。
陛下在朝会之上,难道就为了宣扬这些算不上极品的纸张?
这时候,李世民又开口道:“那诸位可知道,这纸张,价值几许?”
在场的,除了武将外,都是常与文墨打交道的文人,自然知道纸张价格。
有人站出来道:“这样品质的纸张,每张当在十文钱以上……”
众人纷纷点头,这样的价格算是公道。
“十文?哈哈哈!”
谁知,一听这说法,李世民哈哈大笑起来,他笑得很是开心,倒看得殿中百官一脸懵逼。
笑过之后,李世民才又将目光对准了先前遭受责难的太子李承乾:“太子,你便将这纸张的价钱,说与诸位听听……”
众人又是一奇,这事为何要问太子?
难道说,这又是太子弄出来的纸张?
这时候,李承乾才微一躬身,而后扭转过身子,面向百官。
“这纸,是本太子最新研制出的新型纸张,其成本,每十张纸,不过一文多钱。朝外收买,每十张纸,最多只会定价两文!”
李承乾面带微笑,神色镇定地说出了个叫殿内百官瞠目结舌的数字。
“两文?十……十张?”
有官员张了嘴差点没收回来,正用手托着自己的下巴。
又有人已激动地踏前一步,直朝李承乾抓了过去。
更多的人,眼神里都闪耀着兴奋的光芒。
这些人都是经年累月与纸张打交道的文人,他们当然知道,这么便宜的纸张,意味着什么。
差了近五十倍的价格,这样的纸张一旦问世,会大大改变读书人的命运。
寻常百姓读不起书,其主要根源,不就是纸张实在太贵吗?
………………………………
第八十二章 文人幸事
朝堂上一片宁静,众人都还处在震惊之中。
“不……这不可能……”有人在思虑过后,摇头质疑着。
这种超越时代的进步,总会叫人生出质疑的。
李承乾淡淡一笑:“我的工坊已经建好,马上就能大量产出纸张。诸位若是不信,大可以再等几日。这些纸张,都将以两文钱十张的价钱,销售到长安城中各大文墨书坊。”
李承乾这般自信,众人再不敢质疑。
大家的注意力,已全被这新型纸张,给吸引了去。
便是方才还上书控诉李承乾的温彦博,此时都瞪着诧异的双眼,紧紧盯着那托盘上的纸张。
哪里还有人,还会再注意先前那商贾之事?
李承乾又开口道:“纸张一事,干系到我大唐万千读书人,所以这工坊,本太子决定亲自打理,并严控价格。本太子向诸位保证,日后纸张的价格,绝对不会超过两文钱十张纸!”
他的话说得掷地有声,听得在场所有官员心中一震。
立马有人想到,这不也是从事商贾之事吗?
这算不算是败坏德行,有辱皇室声名呢?
但很快,这个念头就被打消了。
因为这种有利于民生的大事,怎可与他们心目中,只图牟利的商贾一道,结合在一起?
再一细品,太子殿下不是用实际行动向众人证明了,商贾一事,并非只为牟利,同样也能造福百姓。
阴弘智的脸色已是铁青,李承乾已用这新型纸张,已迅速获得了文人出身的官员们的欢心。
再不会有人,会去挑那太子涉及商贾之道的错处了。
李世民这时又开口了:“既然纸张一事,已向诸位说明。承乾不妨再说说,你那印刷之事……”
百官这时还沉浸在纸张带给他们的欣喜之中,一时还没听明白李世民的意思。
这时候,李承乾又继续解释道:“本太子业已发明出新式印刷法,可极大地降低印书成本。自此之后,我大唐的书本的价格,绝不会超过一贯钱。”
“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贯钱的书本价格,让在场众人全都愣住了。
一贯钱虽然并不少,但比起现在的书本价格,可算得上廉价至极了。
他们平时所购置的书本,常在几贯至十多贯上下,若是遇上字多的书籍,怕是要几十贯钱了。
众人的呼吸已经急促起来,纸张改造,已是极大地改善了读书人的损耗,这书本价格再一降低,那寻常读书人,便再不用靠手抄本,来钻研学习了。
“你……你真能保证,寻常书本的价格,能压在一贯钱以内?”
说话的人,竟然是先前还控诉李承乾的温彦博,这位可是朝内大儒,能著书立传的那种老学究。
李承乾这时却轻声笑着,摇了摇头。
摇头,自然是否认的意思,温彦博的脸色,又稍暗了些。
众人又是好奇,方才太子还说,能将书本价格降到一贯呢,怎么这会儿,又摇头否认了呢?
李承乾接着开口:“我说的是,所有书本的价格,都降到一贯。但普通的书本,字数不多,压根用不了一贯钱。通常一本书,不过百文钱罢了……”
“百……百文?”温彦博跳了起来,眼眶已变得通红。
他上前一大步,攥了李承乾的袖口:“太子殿下,此言当真?”
李承乾微一点头:“朝堂之上,本太子还会说谎吗?”
温彦博的身子已在颤抖,口中喃喃自语着:“百文……百文……”
醒转过来,他又连忙松了手,放开李承乾的衣袖。
后退几步,温彦博双手一拢,躬身朝李承乾行了一礼:“老臣……替天下读书人,恭谢太子殿下恩德!”
再起身时,温彦博老眼已满含热泪。
李承乾自然不能领会,对于温彦博这样的读书人来说,降低书本纸张的价格,意味着什么。
这温彦博是朝中大儒,他是立志要出书立传的人。
但即便温彦博身为朝堂高官,也出不起价钱,让书坊给他印制自己的书。
这大儒出书,并非是为了拿来卖钱的,而是用来传递自己的思想见解,博取声名的。
这样的书本,印出来,多是半卖半送的,印书的本钱,那可是要自己掏的。
可温彦博一直苦于囊中羞涩,准备了诸多书稿,一直未能付梓。
现在,有了李承乾的造纸和印刷工坊,他的这个愿望,终于有希望实现了。
可是,再一想到,自己方才还控诉太子,温彦博又有些纠结了。
温彦博控诉太子,是因为太子的做法,与他心中的价值取向不同,并非为了私利。
自然,他也不会因为私利,而改变自己对这事的态度。
此刻,他纠结的是,自己的价值取向,似乎出了问题。
在他看来,太子涉及商贾,该是大错特错的事情。
可如今造纸坊与印刷坊一旦营建起来,太子马上就要开局收买纸张与书本了,这显然算得上是商贾之事了。
但这样的商贾之事,显然是于百姓有利的。
温彦博在心中苦思一阵,终是难得一个确切的答案。
他长叹一口气,心中默念,此事,我便再不理会。无论结果是好是坏,他都再不掺和。
两项技术革新,让这场朝会进入高潮。
百官这时才明白过来,李世民为何先前会这般高兴了。
李承乾也从先前被责难控诉的状况,一下变成了朝堂文官们的吹捧对象。
再没有人提及太子涉及商贾一事了。
便是那李佑,想要站出来逆势而为,也被阴弘智用极为严厉的目光给制止了。
大势已去,执着于这时的得失胜败,绝不是明智之举。
一场朝会之后,水云间的幕后东家,依然是个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