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竞月贻香 >

第363章

竞月贻香-第363章

小说: 竞月贻香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贻香却坚定地摇了摇头,说道:“你错了。昨夜诸暨的发生的这起命案,反倒恰恰证明我们先前的推断正确。”顿了一顿,她又说道:“要知道这个‘人厨’的作案频率本就不高,如今在同一个地方接连犯下两桩案,当中间隔不过十来天,对他而言可谓是前所未有,分明有些反常。而我之前曾有预感,以为凶手在李屠夫家里没能吃到用女童炖煮的肉汤,所以有可能在短期内再次犯案,但昨夜诸暨的这起案子里,死者家里却根本没有女童,这一猜想自然也便站不住脚。所以凶手之所以再次犯案,想来只有一个理由,那便是我们前两日派人全城盘查,在整个绍兴地界寻找收养了五到七岁女童的人家,无疑已经打草惊蛇,引起了凶手的惊恐,这才令他犯下诸暨的这起案子,又或者说不得不犯下这起案子。”
  杨捕头被谢贻香这番说辞绕得晕头转向,想了许久,才试探着问道:“谢三小姐的意思是说,凶手杀害诸暨的这对夫妻,并非为了烹食女童,而是因为我们查对了方向,引起了他的恐慌?那么……那么凶手昨夜在诸暨犯下这起案子,其实是凶手故布疑阵,想要欲盖弥彰,将我们诱入歧途,不再追查收养了五到七岁女童的人家?”
  谢贻香却还是摇了摇头,犹豫着说道:“这个说法未免又太过牵强了些,倒像是我们为了证明自己的推断无误,从而忽略既有的实事,想方设法自圆其说。可是我认识的一个家伙曾说过一番话,大意是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巧合之事,一切所谓的‘巧合’,其实都是源于‘因果’二字;只有昔日种‘因’,方能今日得‘果’。所以命丧于‘人厨’之手的这些人家,而今既得此‘果’,那便必定有‘因’,倘若家中领养了五到七岁的女童并非是此案之‘因’,那么这个‘因’还能是什么?”
  她这话问出口来,忽然心念一动,自己反倒先想明白了,当即又说道:“不对!这个‘人厨’犯下的前三起案子,都是将死者家中的女童剁碎炖煮,并未落下一根手指、一块皮肉,可见对凶手而言,一个五到七岁的女童浑身上下皆是可以烹食的美味;相比起来,那些遇害的成年男女,凶手却只是挖出他们的心脏切片爆炒,最多再剔下四肢上的精肉,吃得甚是讲究,可见在凶手看来,成年男女身上其它地方的肉,根本就不屑食用。所以归根到底,这个‘人厨’真正爱吃的,始终还是五到七岁的女童,并非那一盘爆炒人心。而发生在诸暨的这起命案,凶手若只是为了故布疑阵,好将我们引上歧途,那么整个诸暨所有的人都能成为他的作案对象,又何必要挑选一对年轻夫妻下手,而且隔壁还恰好住着一个多管闲事的邻居?”
  杨捕头听到这里,已有些跟不上谢贻香的思路,连忙说道:“且慢……且慢……怎么说来说去,又绕回到了女童身上?诸暨遇害的这户人家膝下的的确确没有子女,更没有什么收养过什么五到七岁的女童,这可是你我亲自得出的结论……”
  然而谢贻香此时已经想通了其中关键,不等杨捕头将话说完,已拉住缰绳停下马来,冷笑道:“过去没有,并不意味着将来也没有。”说罢,她便大声招呼前面的众人,叫道:“还请诸位随我返回诸暨,再去一次命案现场!”


第771章 辨红绫初现端倪
  同行的众人也不知这位谢三小姐意欲何为,只得纷纷望向杨捕头。杨捕头此时已知这个小姑娘的确有几分本事,能够在金陵刑捕房担任捕头一职,倒不仅仅是凭家世门第,此时听她如此吩咐,当即便让几名公差先将死者夫妇的尸体和证物送回绍兴府衙门,其余人尽数随谢贻香折返。一路上杨捕头多次询问谢贻香有何新的发现,谢贻香却摇头不答,只说需要求证之后方有定论。
  如此一路回到诸暨,驻守在命案现场的当地公差见众人去而复返,都是不解其意。谢贻香也不会理旁人,径直踏进死者家中,从衣柜里找出昨夜发现的那匹红布缎子,向当地的公差询问道:“你们可知这样的红布缎子哪家布行或者绸缎庄有卖?”当地的公差面面相觑,都摇了摇头,随后便有人说在离此数里的北面大街上开有好几家布行,拿这匹红布前去询问,说不定会有结果。听到这话,谢贻香也不再多言,便叫回答的公差领路,前往北面的大街上询问。杨捕头等人都是莫名其妙,只得紧随其后。
  话说北面大街上的布行也就三家,此外还有一家规格较高绸缎庄。谢贻香便先去布行询问,问到第二家的时候,店主果然识得谢贻香手中的红布,说是昨天早上刚卖出去的。谢贻香顿时双眼一亮,询问店主买主的身形相貌,店主极力回想,依稀记得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男子,一口外地口音,倒是和昨夜命丧于“人厨”之手的那个陈姓男子极是吻合。旁边杨捕头连忙叫手下的捕快大致画出那陈姓男子的样貌,经过店主确认,买主正是此人无疑。
  杨捕头不禁心中暗惊,他先前还以为这匹红布缎子是陈姓男子之妻接回来的针线活,倘若是陈姓男子自己买的,照他们夫妻二人的用度来看,无疑有些奢侈。谢贻香此时已将手里的整匹红布展开,向那店主问道:“似这等上好的缎子,若是用来拉帷幕、逢被套,未免也太过可惜了些;但若是用来缝制女子的衣衫,却是再合适不过。然而这匹红布却只有四尺出头,又哪里够缝制一套女子的衣衫?”
  听到这话,店主顿时回想起来,脱口说道:“正是,正是!姑娘说的一点不错……不对,大人说的一点不错。记得昨天早上那男子选布的时候,便说过是要做女子的衣衫,最后才选中了这匹,却只要我给他扯个五尺。我当时也问过类似的话,说五尺哪里够做一身衣衫,那男子却说……是了,他说是要给自家的女儿做衣衫,不过才七岁年纪,五尺布便已足够了。”
  这话一出,在场众人皆尽骇然,谢贻香更是双眉一扬,冷冷说道:“果然如此!死者夫妇膝下虽无子女,但就在这几日之内,才刚刚领养了一个女童回家,所以要来扯布做衣衫。由于事出突然,附近的邻居都还不知道此事。”
  杨捕头心里此时已是倒海翻江,倘若事实果真如此,那么昨夜诸暨遇害的这户人家便不是特例,而是和之前的三起案子一样,属于“人厨”一贯的作案对象。想到这里,他忍不住问道:“那么……那么死者夫妇领养回来的那个女童,眼下又在哪里?依照凶手的做派,岂不是应该将那女童当场剁碎炖煮?难道……难道是因为邻家妇人忽然来访,凶手情急之下,只好将那女童带走,另寻它处烹食?”
  谢贻香沉吟半响,摇头说道:“此案跨越六年,可谓错综复杂,当中只怕还另有玄机。此时做出定论,还有些为时过早。”说罢,她又吩咐道:“仅凭店主的这一番说辞,远不足以证明死者夫妇当真领养了一个女童回家,尚且需要我们坐实此事。大家这便分头行事,调查死者夫妇这几日里所有的行踪,去过哪些地方、见过哪些人,都要一一核查,弄清他们是否往家里带回过一个女童。另外再找绍兴城里的名医,配合衙门里的仵作验尸,看看诸暨的这对夫妇是否有生育上的障碍。与此同时,还要请当地公差全力配合,以这诸暨为中心,搜查方圆三十里范围内是否有走丢的女童,又或者……或者是女童的尸骨。”
  当下所有公差衙役便照谢贻香的吩咐安排下去,在整个诸暨进行盘查。谢贻香和杨捕头则赶回绍兴府衙门,叫仵作仔细查验那对遇害夫妇的尸体。如此等到第二天傍晚,终于有公差在那陈姓男子生前做工的杂货铺里得到消息,说就在命案发生的前一天,陈姓男子从东面的金家山进货回来时,曾带着一个衣着破烂的女童回家,约莫有六七岁年纪,由于天色太暗,当时也没能看清样貌;待到第二天早上以此询问,陈姓男子却又失口否认此事。
  得到这一消息,无疑坐实了布行店主的话,证明诸暨这户死者果然也是领养了一个女童回家,当下杨捕头便加派人手,在整个绍兴境内全力搜查这个失踪女童。待到第三天正午,衙门里的衙役忽然来报,说有个神智不清的老者前来报案,说有失踪女童的消息。谢贻香和杨捕头连忙叫人将这老者请进厅堂,却是个肮脏不堪的乡野老者,言语间果然有些疯疯癫癫;而他的双腿更是早已残废,还是被两个衙役架着进来的。
  谢贻香和杨捕头耐着性子盘问许久,才终于听懂这老者的话。原来眼前这个残废老者,乃是绍兴城外东南面文山村里的一个老人,儿子和儿媳妇在沿海做些小买卖,却不幸命丧于倭寇刀下,只剩一个孙女死里逃生,也被倭寇的刀背击中后脑,整个人变得有些痴痴呆呆,一直住这老者的家里,终日只有爷孙二人相依为命。
  谁知就在十多天前,老者这个孙女出去玩耍之后,便再也没有音讯,至今未曾回家。老者本就有些神志不清,再加上双腿残废,所以一直没找官府报案。直到今日清晨杨捕头派出的人到文山村查询失踪女童,问到这老者家里,老者才拼死缠住来访的公差,说要来衙门报案。
  弄清老者的意思后,谢贻香和杨捕头都是大失所望,原来这老者并非是有失踪女童的消息,而是自家的村女失踪,所以要来报案。杨捕头正值焦头烂额之际,当下便想将这老者打发掉,谁知谢贻香忽然灵光一动,问道:“老人家那个孙女有多大年纪?”那老者夹缠不清地说了半天,最后终于回答道:“过了今年十月的初七,便该满六岁周岁了。”


第772章 缝碎尸偷天换日
  听到老者这一回答,杨捕头也顿生警觉,事情怎会如此凑巧,又牵连出了一个五到七岁的女童?旁边的谢贻香已沉吟道:“本朝开创至今,朝廷向来以铁腕治国、严法治世,天底下又哪有这许多案子发生?正所谓有果必有因,这位老者的孙女也是五六岁年纪,而且同样是居住在绍兴地界,失踪的时间更恰巧是在十多天之前,只怕当真与本案有些瓜葛,说不定……说不定……”杨捕头见她没说出后面的话,当即接口问道:“你是怀疑诸暨那对年轻夫妇刚刚收养的那个女童,其实便是这个老者走丢的孙女?”
  谢贻香却并不作答,兀自沉思许久,终于决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便让杨捕头找人来替这个老者的孙女画像,拿着画像去那陈姓男子生前做工的杂货铺询问,看看是否便是陈姓男子当日领回家中的女童。待到杨捕头手下的捕快依据老者的叙述作出画像,众人上前一看,却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寻常女童,看不出有丝毫特异之处;再加上衙门里的捕快作画水平有限,仅凭一幅墨线勾勒出人像,又哪里能够对号入座,辨认出这个失踪的女童?杨捕头想起那老者说过,自家孙女曾被倭寇的刀背击中后脑,于是又叫作画的捕快在画像下面加上一句备注,写明这女童的后脑处留有伤疤。
  随后捕快们便照着这张画像临摹起来,准备人手一张,分头前往诸暨寻访。却不料就在这时,衙门里的仵作前来禀告,说已经和郎中验过诸暨这对年轻夫妇的尸体,那女子的宫壁犹如一张薄纸,显然曾有多次流产,的确不适合生育。然而谢贻香和杨捕头早已证实诸暨的这对夫妇确然领养了一个女童回家,此时才得到仵作给出的这一结论,显然已经没什么用处。
  那仵作为了验证此事,已经连夜熬了个通宵,哪知听到自己的禀告,厅堂里的众人却不理会自己。那仵作无奈之下,只得去看捕快们正在临摹的那张人像,继而喃喃念道:“寻找一个五六岁年纪的失踪女童,后脑处留有伤疤……李屠夫的女儿不是早已被凶手切碎炖煮了,你们还找她做什么?”
  这话一出,就仿佛是在衙门的厅堂里炸响了一道惊雷,吓得所有人同时停下手里的动作,齐齐望向这个仵作。仵作不料厅堂里的众人竟有这般大的反应,不禁结结巴巴地说道:“我……我只是随口这么一说,之前银山村遇害的李屠夫一家,那……那女童的尸体虽已被剁碎炖熟,却还没来得及煮烂,容貌倒也勉强可以辨认,分明和你们眼下临摹的这幅人像极为相似。而且那女童左边的颅骨后面,分明有一道极深的伤疤,就连颅骨都有些凹陷进去,难道……难道不是你们画像中的这个女童?”
  话音落处,谢贻香和杨捕头不禁对望一样,心中都是同样一个念头:难道死在李屠夫家里那个女童,其实并非李屠夫夫妇领养来的女儿,而是今日前来报案的这个老者孙女?要知道李屠夫家的女儿乃是六岁年纪,而这个老者的孙女到今年十月也是六岁,两个女童年纪相仿,似这般将尸体剁碎炖煮,自然极难分辨,的确存在偷天换日、李代桃僵的可能。
  然而事实倘若果真如此,那么诸暨陈姓男子刚收养的那个女童,便绝不可能是老者失踪的孙女;而李屠夫夫妇领养来的那个女儿,也自然没被凶手当场炖煮,那么她如今又身在何处?谢贻香一时也不敢妄作判断,沉声说道:“还请仵作老师花点心思,将李屠夫家里的那个女童碎尸拼接还原,让文山村那位报案的老者前来认尸,同时也叫上银山村里认识李屠夫女儿的村民们来看。”
  那仵作听到谢贻香这一吩咐,直吓得瞪大双眼。要知道那女童已被凶手剁成大大小小五六十块,一并丢进大锅里炖煮,要想将尸体拼接还原,谈何容易?然而眼见杨捕头也出声赞同,仵作无奈之下,只好领命照办。如此花了四五个时辰,终于将那个被炖熟的女童碎尸勉强拼接起来,谢贻香和杨捕头前去查看,顿时倒抽一口凉气。
  原来那女童的尸体当时便已在锅中炖得半生不熟,事后又在衙门的停尸房里存放了十多天,皮肉早已开始变形;再加上这个仵作倒也心细,原本的五六十快碎尸,此时竟用细线全部缝合起来,重新拼接出一个女童的形状,其形其貌,可谓是恐怖至极。尤其是女童那一张脸,本就已经异常扭曲,就仿佛是融化了的蜡烛一般,当中又被一条缝合的细线左右分割开来,谢贻香不过才看了一眼,便已是心胆俱寒、浑身发冷,一生一世都不想再看上第二眼。
  随后衙役便将那报案的老者带来认尸,那老者也当场被吓了一个魂飞魄散,最后凭借女童后脑上的伤痕,终于认定这个女童的确便是他失踪的孙女,直哭得满脸都是鼻涕眼泪。谢贻香还不放心,又让人去银山村找来了十几个村民,让他们依次入内辨认这具女童尸体,看看是否便是李屠夫家的女儿。虽有好几个村民被这具缝合的尸体吓破了胆,不敢开口确认,但也有不少村民当场否定,说这女童根本不是李屠夫的女儿。而之前请谢贻香去家里吃过午饭的老妪也在其中,看完这具女童尸体,更是将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说道:“这哪里是李屠夫的女儿,分明是南面文山村蒋老汉的孙女。据说这丫头小时候曾从倭寇刀下捡回一条姓名,从此便受了惊吓,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傻子。”
  验证出这个结果,谢贻香和杨捕头两人都是良久无语。最后杨捕头实在憋不住了,终于试探着问道:“谢三小姐,对于这‘人厨’一案,杨某倒是有一个猜想,也是最符合事实、最符合常理、最符合逻辑的猜想。可是……可是思来想去,杨某的这一猜想,其实又是最不符合事实、最不符合常理、最不符合逻辑的一个猜想。所以……所以也不知当讲还是不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