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我是重生者-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万大军,一日尽没,大哥,我早就说了,这黄巾军就是不行,我们当初要是早点儿动手,说不定我们也能练一支青州兵出来!”
“像那曹孟德,不过是阉宦之后,如今不也靠着青州兵直接起家,都自领兖州牧了,好不风光。”
虽然张飞在大声的发表意见,不过无论是刘备还是关羽亦或者是简雍,都没有看他,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听到一样。
张飞嘟囔了片刻,也就安静了下来,认真的等着关羽的看法。
关羽捋了捋下巴上的大胡子,脸色还是红彤彤的,所以也没法看清楚他到底有啥表情,只是觉得很严肃的样子。
“管亥是青州黄巾的渠帅,手里有当年张角妖道传下的九节杖,有此宝在,他就可以号令青州的黄巾力士,也可以训练新的黄巾力士。”
说到这里,关羽就指着手里的情报,神色严肃的道:“按照上面的记载,大战之时,他手里至少有着六百多位黄巾力士,一百多位可以施法的黄巾妖道,八千多位被迷惑了的黄巾教众。”
其他人或许不知道黄巾力士、黄巾术士和黄巾众的战斗力,三兄弟还能不知道吗?
他们三个当年就是打黄巾起家的!
“三弟,这样的实力,你要多少兵马才能打得过?”
张飞张了张嘴,想要说点儿啥,然后就闭嘴了,闭嘴之钱还嘟囔了一句:“要是没有那些黄巾力士,区区一个管亥,三十回合之内就能将他斩于马下。”
看着嘴硬的张飞,关羽叹息一声道:“如此强大的兵力,竟然被一个回合就击溃了。如果是道法,一个大儒根本不够。也就是大汉才能一口气凑出这么多大儒联手施法,上一次这种大规模道法,还是平定黄巾之乱的时候。”
那时在朝在野的大儒都来了,在朝的以卢植为首,在野的以郑玄为首,数十位大儒联手呼风唤雨,强行冲破张角三兄弟招来的雷霆。
关羽清楚的记得,在那一战的时候,平时高高在上的大儒,就像是路边的野草一样,说死就死了,直接死在了双方的法术对抗之中。
“如今这位夏伯的军队,显然也掌握了类似的大规模杀伤性道法。或许这种道法需要大量的准备,需要提前准备好施法材料,需要天时地利的配合,但我们赌不起。”
在关羽看来,那二百多门火炮,其实就是两百多件使用期限有限的法器。
只不过这种法器威力较大,可以直接秒杀五脏镜的超凡者,对普通军队,更是直接有着碾压的效果。
类似的法器、宝物,许多郡望之家都有,和宝甲、神兵一样,都是传家宝,是可以拿来传给子孙关键时候拿出来用的。
只不过这位夏伯不知道怎么的,竟然一下子有了两百多件法器,听起来很夸张,非常不可思议。
但关羽仔细想想,也就能接受了。
当年大汉朝为了平定黄巾,光是高高在上的大儒就征调了近百位,直接死在最终决战的大儒就超过了双手之数。
这样的底蕴,不比二百多门所谓的火炮法器厉害的多?
至于这法器可以短时间内多次使用,那八成是以消耗寿命、消耗使用期限等代价为前提才可以做到的。
反正,生产力限制了关羽的想象力,再加上没有亲自到场观察,所以关羽就错误的把那些火炮当做了有使用期限的特殊法器。
这种想法,其实谈不上错,至少错的没有太离谱。
但有一点关羽搞错了,那就是这种所谓的火炮法器,是可以量产的,在工业化的生产力面前,一年就能轻松制造成千上万门火炮。
可是大汉朝培养一个大儒需要多长时间呢?需要多少精力呢?需要多少资源呢?
“玄德,二百多件法器,这样的底蕴和实力,恐怕就算不如四世三公的袁家,也差不了太多。至少在这些法器报废之前,夏伯不是我们可以招惹的。”简雍认真的道。
刘备捋着胡子,从容不迫的道:“我们也不需要直接招惹夏伯,我们救出孔北海即可。”
而且,还能趁着救孔融的机会摆脱青州战场。否则,继续留在这里,迟早有一天要被田楷给拖到公孙瓒和袁绍的战场之上,到那时区区三千兵马够干啥?
想到就做,不久之后,刘备就本着仁义的精神,带着三千兵马离开了平原县,离开之前,还留下了一封书信,向公孙瓒说明情况:师兄啊,不是师弟不帮你,而是如今孔北海有难,他既是大儒又是圣人之后,还主动写信向我求援,无论于情于理我都该救他一救,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被贼寇杀死……
留下了书信之后,刘备就带着三千兵马顺着黄河来到了北海郡内。
不过,刘备很鸡贼,在留书一封的同时,还给熊岩写了封信,说明自己的来意,而此刻这封信就摆放在熊岩的面前。
“都来看看吧。”熊岩不以为意的道。
“啧啧啧,这就是刘备的做人手段?挺不错的啊,刀切豆腐两面光,他这是谁也不得罪!”姜橘直接说道。
她感觉吧,这个刘备和她印象之中的那个刘备,稍稍有些不同,更加圆滑了,也更加真实了。
仁德是真的,狡猾也是真的!
有手段,更是真的!
“这封信上,刘备没有谈大汉朝和反贼,也没有谈夏伯算不算造反,而是大谈仁义道德,大谈朋友之义。”
“还说自己此来,只为了救走孔北海一家,没有多余想法,救走孔北海之后立刻离开,绝不停留。仿佛我们如果不同意,就是不仁不义之辈一样。”
说到这里,季真就叹息一声。
偶像光环破灭了!
他季真虽然打小就聪明,但也是看着三国演义长大的,刘备刘玄德也曾经是他某个阶段的偶像。
虽然后来随着年纪增长,对刘备的喜爱不再,但怎么都是曾经的偶像,如今仔细接触之下,只觉得就是个普通人。
“如果我们拒绝的话,刘备也可以直接离开,顺势前往徐州,反正无论如何,他都名正言顺的脱离了青州战场,保存了有生力量。”
“虽说这种做法单纯的从行为上看并无问题,但一想到他可以是以仁德著称的刘备,还是觉得有些不像刘备,更像是一个背负着重大责任的中年社畜。”
说到社畜二字的时候,黄子兴就自嘲的笑了笑。
他如果没有觉醒天赋,如果没有灵气复苏,如果留在了城市之中,可能此刻也就是一个社畜而已。
寻常社畜,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孩子嗷嗷待哺,幼儿园学费更是贵的离谱。
小学的时候,还有高额的择校费,还要托关系才能交钱才能上好的小学。
当这些责任都压在中年社畜的肩膀上之时,社畜除了默默承受,还有第二个选择吗?
而压在刘备肩膀上的责任,可比寻常社畜重多了。
早在刘备起家之时,就有商人前来投资他,商人们出钱、出宝物、出材料,才有了他的双股剑,才有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才有了张飞的丈八蛇矛。
商人们出钱,他才能征召五百乡勇,前去平定黄巾,踏上仕途的第一步。
后来他成了平原相,仍然有人在资助他,在看好他的未来。
如果刘备是个不讲良心的,其他人资助就资助呗,亏本了拉倒。
但偏偏刘备是个有良心的!
听上去好像有些滑稽,但刘备的仁德、良心、狡猾,都是真的。这三种品质,他身上都有。
而除了这些资助刘备的商人之外,刘备老家,楼桑村的乡党们,也有很多人支持刘备,他们虽然没钱,但是有人啊。
当年那五百乡勇,有很多就是楼桑村的乡党。这些年来,乡党们死伤过半,刘备心中有愧啊!
他觉得自己愧对了乡党们的信任,没有给乡党们带来荣华富贵不说,还让乡党们死伤过半。许多儿时的玩伴,都死在了战场上。
当一道又一道的责任压在刘备身上的时候,刘备就只能收敛曾经的爱好:想当年他刘玄德也是一个鬼火少年,爱美色爱美酒喜欢玩,喜欢和其他世家少爷们鬼魂……
(所以,后来刘备阔了,喜欢几个美女怎么了?
接着奏乐接着舞!)
“嗨,这就是一个责任改变人生的故事。你要是刘备,你要是肩膀上有他那么多责任,你也会这样的。”彭炳忽然道。
对于刘备,他是心有同感。
彭炳早在十二岁的时候就明白了,自己不仅仅是自己,还是整个十里八乡的希望。
当他打遍大夏无敌手前往国外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不仅仅是家乡的希望,还是当代大夏武人的希望。
当他横扫全球,纵横无敌之时,他就功成身退,直接回国创办了一个大保健机构,一个专门给富人、中产按摩、修养、保养的集团公司。
然后把一路走来,帮过自己的师兄弟、师姐妹、师叔师伯、师祖们,统统给安排了工作。能工作的就安排工作,不能工作的,就给一份薪水养起来。
只是他彭炳比较幸运,早早的就功成名就,那些帮助过自己的朋友、亲人,也都获取了回报。
而刘备如今还处于奋斗阶段,甚至还处于根本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的阶段。
在这个时候,任何投资刘备的,都得再等个二十年再说!
“所以,你们的想法是?”熊岩问道。
“可以趁机交流切磋,然后临走之时,再赠送他们一些粮食、兵器,看看能否趁机扩大地图?说不定这次可以把徐州给刷新出来一部分呢?”
“虽然这个刘备和想象中的有些不一样,但我们也没必要非要兵戎相见,只要他不阻拦我们占据平原县就行。平原县就相当于是刘备送我们的了,所以我们回赠一些礼物,也是礼尚往来嘛。”
“可以趁机交手,积累经验,刘关张的实力那都是一代宗师,多交流的话肯定收获匪浅。”
第157章 :我有一个大发现!
在第四个月中旬之时,夏伯出兵三万,号称十万,大战三十万青州黄巾军,大胜。
此战,夏伯先锋大将彭炳阵斩北海黄巾渠帅管亥,俘虏八万有余,斩首、炮毙、死于箭雨等加在一起约万人。
此战之后,孔融坐在北海城内,也不处理政事,中门大开,整日喝酒。
数日后,夏伯大军攻略北海,有人争先恐后投降并打开城门引夏军入城。
据说,夏军进攻之前,就有人劝孔融早做打算。但孔融却神色不变,依然我行我素,大笑饮酒,并说:“如今时代变了,天下也变了,今日老夫就要坐在这里,看一看这北海城到底是怎么被攻破的!”
孔融自己不怕死,可是却不代表其他人也不怕死!
但是,只要孔融还活着,只要孔融还没有带头投降,那么那些接受了孔融恩惠的人,就不好意思投降。不然,名声就臭了。
这就好比大明朝都城陷落的时候,崇祯死在了里面,自尽而亡,他死了之后满清的军队就打着为崇祯报仇的名义进来了,地方大儒们就可以纷纷投靠了。
在法理上,地方大儒这么做是没问题的。
天地君亲师,这是儒家的世界观,是儒家最基础的世界观。君父还在亲人、老师之前,仅在天地之后。
所以,我为了给君父报仇,主动和满清合作,这叫大节无亏。有一个说得出去的借口,就行了。
起码,在儒家的世界观里面,没有问题!
至于说夷夏之辨的问题,呵呵,自从元朝之后,夷夏之辨就不再是问题了。
而如果当时崇祯活着离开了都城,那么所有崇祯朝的进士老爷,只要还要脸,只要还想在士林混,就不能投降。
在崇祯死亡之前直接投降满清,或许自己能当上大官,但是子子孙孙,都将自绝于士林,这也是潜规则。
(洪承畴那么大的官儿,照样被宗族给开除了族谱,就是因为他名声太臭了。崇祯都给他死后加封了,结果忽然怕死变成了大汉奸。)
所以,倒不是真的有很多人关心孔融的死活,而是孔融逃跑之前,他们如果逃跑或者投降,那名声就彻底坏了。
不仅仅他们自己的前途会受到影响,宗族在得知此事之后,也会把此人开除出宗族。
对古人而言,被宗族开除,是一件非常痛苦、非常丢人、一辈子都抬不起头的事儿。
片刻后,北海城门主动被打开,看着这一幕,孔融冷冷一笑,就骑上祖传宝马,带着原本春秋,二话不说就开始跑路了!
这样一来,他就是城破之后才跑的,这样对名声、对个人气节、对家族声望的影响,就可以降到最低。
“太守,你不要家人了吗?”
忽然,不知道从哪个角落里传来了一句话,听上去就不怀好意,显然也是被孔融硬要气节的行为给气坏了!
你孔融要气节,不提前逃跑,却提前准备好了逃跑的宝马、宝甲、神兵,城门一破,你就骑上宝马迅速逃走,日后就算传出去了,士人也只会夸你孔融有勇有谋。
逃命还能逃出有勇有谋来了?
虽然听上去很荒谬,但考虑到对象目标是孔融,那就很正常了。因为孔融让梨,其实就是一个很不符合儒家价值观但是却被大肆宣扬,最终给孔融扬名的故事。
孔融让梨,看上去很符合儒家价值观,讲述的是小小年纪的孔融主动把大一些的梨子、好吃一些的梨子让给兄长们吃,自己吃小梨的故事。
看上去很正常,传播出去之后,士人们也都说孔融的行为,很值得学习,从小就是个神童,看上去就像我儒家下一代扛把子……
但是仔细一想,你孔融年纪小小就让梨了,那你的兄长是不是很不懂事?他们的年纪都比你大,可是却不懂得谦让,却不懂得让梨。
用兄长的不成器、用兄长的不谦让来衬托孔融的懂事、成熟,这真的符合儒家价值观吗?这真的好吗?
这一点都不符合亲亲相隐这一条儒家基本原则!
亲亲相隐虽然有适合和法律冲突,但是人们都认可啊!
而本土士人关上门之后,只会恶心的想吐:你孔家真牛,这么小的时候就开始搞大宅门里的那一套了,就开始打压庶子提拔嫡子了。
不愧是孔家,不愧是圣人后裔,在嫡子四岁的时候,就不惜以毁掉其他庶子名声为代价也要给嫡子吹捧出来一个天大的好名声!
(古代很多时候,名声比命还重要,不能用越黑越红的理念去评价、理解古时的名声。)
恶心!
厉害!
但值得学习!
“太守,为了活命,你这是要抛妻弃子啊?”
听到如此阴阳怪气的评价,孔融精神力横扫四方,却根本就没有找到声音的源头。
“哼!无胆鼠辈,安敢辱我?”
“更何况夏伯向来以仁义著称,又岂会为难我的家人?”
说完,不管其他人怎么阴阳怪气,孔融就骑着宝马头也不回的跑了。(历史上孔融也跑了,家人被袁谭给抓了。但考虑到孔融的地位,袁谭八成不会为难孔融的家人。)
孔融灰头土脸的离去了,然后就有人把最后一刻的对话传扬的到处都是,让孔融极为愤怒却又如何奈何,连带着就把夏伯给恨上了,甚至就连前来营救他的刘备,也没给好脸色看。
因为如今的刘备正和熊岩打得火热,平原县都不战而让,直接被熊岩给和平接管了。
然后,刘备就驻扎在北海郡的边缘,还经常前往北海郡内实地观察熊岩的内政、军事等各个方面。
越是研究、越是了解,刘备对熊岩和大夏的感悟就越是复杂。
大夏很看重底层百姓,大夏对百姓一视同仁,大夏从未给世家、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