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摊牌了:我是重生者 >

第144章

摊牌了:我是重生者-第144章

小说: 摊牌了:我是重生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情况下,你让普通人掌握数目如此繁多的精耕细作知识,可能吗?
  尽管当每一个农夫都掌握精耕细作知识之后,亩产可以最高提升到四石,但这也要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
  更重要的是,这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没有那么多的专业农官,做不到的!
  最最重要的是,精耕细作对于个人精力消耗实在太大
  一家五口百田,这是战国策之中提到的标准家庭。这样的家庭,是统治者最喜欢的,可简单的看作是古典封建时代的良家子、小地主、中产标准。
  但实际上,五口人百亩田,根本种不过来!(精耕细作)
  种过田的都知道,纵然是二十一世纪的乡下,一家几口人,承包附近乡亲的土地,在先进农机的帮助下,也最多就只能承包百十亩地而已。即使如此,农忙之时还经常要请人帮忙
  精耕细作产量更高;粗放的种植,种植的亩数更多。二者各有优劣,得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我倒是觉得,大农场更适合如今的天下。”
  黑衣童子虽然今年才十岁左右,但却穿了一层皮甲,腰间也配着袖珍的刀剑,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武将。
  而白衣童子虽然穿了一身白衣,身后的白袍看起来更是散落在地上,可神奇的是,身在农场之中,一身白衣竟然干净的和新的一样,一点污泥都没有。
  “这大农场需要的人口不多,只需配备大量的先进农机,辅以少数五脏境好手,平均下来一个人能操弄一百亩地,亩产也不低。’
  说到这里,黑衣童子就看向了远方,在那里有一个五脏境的好汉,正拉着钐镰前进。
  寻常的钐镰比较小,乃是普通百姓使用,勉强可以看作是古代的收割机,人力收割机,工作效率是镰刀的几倍到十几倍。
  而眼前这一个钐镰,就是黄子兴改进过的,属于傻大黑粗版本,也没有使用什么先进的力学原理,就是坏了容易修理,特别抗,特别耐用,用坏了踹两脚就能接着用。
  除此以外,就是大!
  特别大,是专门给五脏境好汉以及人体极限的壮汉使用的。
  人体极限的壮汉,使用这玩意儿一天就能收割好几百亩地,一个人干活就能顶上百人。而如果换成五脏境好汉过来,一个人一天不眠不休干,能收割数千亩地。
  更关键是,五脏境好汉身体素质好,到了关键时刻,可以一个人连续干上几天几夜活身体好,耐操!
  一般人不眠不休的干几天几夜的活,说不定直接累坏了。而这些超凡者,一口气干上几天几夜,小意思而已
  至于说超凡者都有尊严,打死也不敢这种低级的活计,嘿嘿,那是你没给够钱!
  “区区几十个五脏境老兵,一天一夜就能收割十万亩地,若非是亲眼所见,此前我是万万不敢信。”
  “仲达,何止是你,直到今日,我才对农圣先生心悦诚服,农圣之名,实至名归,从此以后,只要好生分配,天下将再也没有饿死的风险。’
  “嘿嘿,孔明,你也说了,只要好生分配,你的老师初代卧龙不是早就说过了:大汉朝就是分配方面出了问题!’
  所谓的初代卧龙,当然是楚轩本人。为了保证三国演义后续剧情正常,黄子兴前面给董卓种了五百万石粮食,后面就被老王一把火烧了。
  而且,这一把火烧的合情合理,没有谁觉得这把火烧的不对。毕竟,老王的人设就是忠干大汉。
  而为了减少老王对后续剧情的影响,当董卓一把火烧了洛阳,把司隶之地变成人间地狱的消息传到荆州之后,老王闻讯,直接呕血三升,最后把万年公主送到了交州之后不久,就郁郁而终。
  其他的降临者,也都是类似的安排。
  先说这个降临者有多么多么厉害,取得了什么样的壮举,然后就会出现第二个降临者,对他的行为进行纠正,使得历史继续保持大势发展下去。
  这就是原住民们眼里的三国演义,大体走向和真正的三国演义基本一致,就是额外增加了上百个降临者而已。
  至于楚轩这位初代卧龙,则是惊鸿一瞥,在董卓拜访的时候,他提出了上中下三策,结果董卓全都不听,他只好提桶跑路。
  后来人就没了,一直处于隐居状态,再次出现在三国演义里就已经落地成盒了,直接以背景的形式出现,
  那时,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隐居于隆中的诸葛亮,才从诸葛亮这里再次得知卧龙的消息。
  诸葛亮说,自己一身所学来自许多老师,但对他影响最重的是师兄卧龙。
  楚轩以卧龙为号,游历天下之时,曾经来到了徐州,见到诸葛亮之后,便惊为天人,接着便代师收徒,名义上是师弟,实际上是弟子。
  后来,把诸葛亮培养出来了,楚轩就病死在了床榻之上,临死之前,留下了好几份书籍,包括什么阶级论、资本论、战争论。
  而且,还在死前把卧龙这个名号,传给了孔明。
  按照演义里的说法,当时楚轩病倒在床上,拉着孔明的手告诉他,我们这一派来历复杂,具体是什么,就不告诉你了。
  楚轩还说:我们这一派,历代以来都只有真正的天才才能得到真传,所以往往都是单传。历代以来的真正传人,都会继承卧龙名号。
  楚轩都这么说了,诸葛亮还能怎么办,当然是继承卧龙名号。
  就这样,三国演义之中出现了两个卧龙,一个是只在初期露面,提出了三策的初代卧龙楚轩,一个是在中期被刘备三顾茅庐最终出山的二代卧龙诸葛亮。
  至于姜维,诸葛亮觉得他智力不足以传承卧龙名号,就以八阵图设下奇门遁甲之法,将卧龙传承传了下去,留待后世有缘之人。
  所以,此刻虽然孔明还没见过楚轩,但是很多人却已经以卧龙称呼他了,对此孔明是拒绝的,但三国演义已经流传天下,他就算再怎么拒绝,也改变不了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就是二代卧龙的事实。
  就连司马懿,也时不时的拿这打趣他。
  “孔明,你老实说,你是不是私下里经常看到你师兄?大将军早就说了,不会论罪的,只要他来,立刻授予侍郎之位,必将重用。”司马懿继续调笑道。
  看着司马懿连续调笑两句,甚至还有继续调笑下去的趋势,我诸葛亮能忍吗?
  你不知道演义里我和王朗对线的时候,是怎么骂死王朗的?
  “哦?那仲达你也老实说,看到演义之中,垂垂老矣的你,却顺利击败曹爽,夺取权力的时候,开不开心?你死后子孙后人一統天下,谋朝篡位之時,开不開心?”
  开不开心?
  我开心你个大头鬼!
  我要是開心,我还能跑这儿来?
  真以为我闲着没事儿和你一样喜欢种田?
  “就是可惜了,仲达你的后人实在是不堪大用,谋朝篡位也就罢了,竟然连天下都守不住,以至于八王之乱进而引发了五胡乱华,这样无能的子孙,还有活着的必要吗?”
  八王之乱也好,五胡乱华也罢,这都是晋朝的历史了,按理说三国演义里面是没有的不过楚轩是谁啊?
  所以,楚轩在三国演义播完了之后,就开始继续传播晋国的历史,如今已经从晋朝的历史讲述到了南北朝。
  预计不久之后,就能讲到隋唐之时了。
  虽然一直以来,都有很多士人说三国演义是妖书,连带着后边的晋朝史书,南北朝史书,也被冠以妖书之名。
  但是,真正的聪明人都知道,历史和数学和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
  这两门课,是真的可以增长智慧的。
  其中,数学是直接增长智商。
  历史,是直接增长智慧。
  前提是,你真的学会了数学,你真的看进去了历史。
  真正的聪明人,给他一本史书,他就能自学成才。而此刻天下士人,都在努力的从楚轩书写的晋朝历史、南北朝历史之中,汲取智慧,吸收营养。
  按照楚轩的计划,他打算一直把后世历史都给写出来,最终写到近代、现代,然后在大结局的时候,揭露降临者的身份。
  至于这项举动有什么用?
  有没有用?
  有多大用?
  到时候就知道了!
  “仲达啊,我要是你,此刻直接自宫,直接从源头上断绝子孙后代,直接把他们杀光,免得他们诞生之后,为祸天下,实在是不为人子!’
  “诸葛村夫,你……”


第243章 :卧龙现身
  就在司马懿和诸葛亮打嘴仗的时候,何进带着朝廷高层,亲自来到了大农场附近。
  大将军府早就有人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过这些土地的平均亩产,也正是早就知道了这些,所以今天何进才会很开心的带着朝廷诸公前来亲自下田收割。
  一方面,可以证明朝廷确实重视农耕。
  大将军亲自下田收割,这还不够重视?
  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的震慑那些心怀鬼胎之辈。
  “总觉得咱们是在给大汉朝续命?难不成咱们辛辛苦苦的降临此界,就是为了造福大汉?”清微小声嘀咕道。
  “这些原本都是荒地,都是没什么人种的荒地。结果,咱们在这里辛辛苦苦的干了小半年,又是开荒,又是烧山,又是制作土化肥,又是建设水利工程,硬是把二百万亩荒地变成了寻常田地,这一次怎么也有五百万石的总产量。”
  看着再次嘀咕的清微,黄子兴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直接就摇了摇头:“这些迟早都是咱们的,如今不过是借助大汉的力量进行开荒罢了。”
  就算大汉朝不开荒,未来大夏占据了这里,该开荒还是开荒,该兴修水利,也还是要兴修水利。
  “更何况,粮食多了,未必是好事。”
  “为什么?”
  这一次,黄子兴却并未回答。
  确定这里没有任何问题之后,黄子兴便离开了此地,反而回到了洛阳,回到了皇宫之中。
  原本皇宫之中,充满了亭台楼阁,里面有着来自天南地北的种种奇花异草。
  可是如今,这些花园假山,都已经被拆了,土地也被平整,变成了一块又一块试验田。
  每一块试验田之中,都种植着不同品种的稻谷。
  有的是高产种子,有的是灵米。
  黄子兴除了呆在大农场之中,就呆在皇宫之中了。
  每一天群臣进入皇宫之时,都会特意朝这里看一眼。每当他们看到高产稻谷生长的非常茂密旺盛之后,心情就会好很多。
  比如何进,他经常闲着没事儿就来找黄子兴唠嗑。
  当初就是何进提议,把各种粮种,直接种植在皇宫之内。全天下,也只有这里稍微安全一些了。
  可即使是皇宫,最近也一直遭贼!
  因为黄子兴研究的灵米,有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散发特殊的米香,所有路过皇宫附近的大臣,都能闻到。
  大臣都知道了,世家也就都知道了!
  当世家知道,皇宫之中,黄子兴培养的灵米生根发芽甚至长成了之后,自然而然也就心动了。
  而灵米的数目是有限的,目前为止,整个大汉能培育新灵米品种的,明面上也只有黄子兴一个。
  所以,这就注定了在短时间内,灵米一定是小规模的奢侈品,给谁不给谁,就变得非常关键。
  有了高品质灵米,培养道兵,训练武将,效率都会大大提升,甚至直接形成代差。
  如果被朝廷垄断,以后这些高品质灵米,只给北军、西园军以及其他中央军使用,那么要不了几年,地方上世家豪强手里的私兵,和中央军之间的差距,就会再次增加一個层次。
  朝廷太强了,中央太强了,这显然是不利于世家的!
  纵然到时候朝廷经过思考之后,愿意售卖给世家,那肯定也贵得要死,甚至灵米会成为朝廷手里的战略威慑力量。
  谁听话就卖给谁,谁不听话,就不卖给谁!
  为了防止这样的未来发生,世家也只能不断派人偷盗了!
  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偷窃、抢劫、明抢、明着拿、夹带……
  外界在收割,黄子兴在种田!
  外界收割完毕,黄子兴还在种田!
  世家们看到总产量之后在思索未来,黄子兴依然在种田!
  黄子兴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种田的做法,让世家和朝廷,都很放心。
  于是乎,他就从屯田中郎将变成了大司农。
  但大司农依然在种田!
  ……
  “这一次总产量是五百二十八万石,这都是脱去了谷壳之后的产量,整整五百二十八万石啊……”
  (汉代一石六十斤左右,所以,亩产两石多,其实也就是一百多斤,真的不算开挂。)
  皇宫之内,何进和何后正在算账。兄妹俩附近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账本,而刘辩这个天子,则是在一旁静静的听着老妈和大舅是怎么算账,怎么处理大汉天下各种政事的。
  何后听到这个数字之后,就在桌子上翻了翻,找到了一个账本,翻开之后说道:“这是洛阳最近一月以来的粮价记录:石米一百钱、石米九十九钱、石米九十五钱、石米一百零一钱……”
  “五百二十八万石,一百钱一石,那就是五亿多钱!就算去掉成本,也起码还有两亿多钱。”
  “而这次成本之所以这么高,主要是因为开荒、兴修水利、制造农业器械所致,等到下一次,成本就只剩下人力成本,近乎于无,那时岂不是种一次就是五亿钱?”
  听到这里,何进直接就摇了摇头:“帐不是这么算的。”
  这个妹妹,还是没经验。
  大汉朝的米价,其实是一个很神奇的玩意儿,处于薛定谔状态,农民卖出去的价格和豪强卖出去的,有时候可能差一倍。
  史书记载,幽州在刘虞的治理下,曾经出现过石米三十钱的盛世。
  根据各种史书记录,大汉朝正常情况下,各地粮价是石米三十到石米一百,具体多少,看地方。
  一般而言,产量地方粮食肯定低于非产粮地区。另一方面,豪强会压榨百姓。
  豪强低价收购百姓粮食,普通百姓,有阻拦豪强低价收购的办法吗?
  这个真没有!
  石米三十钱,这八成是豪强压榨老百姓之时收购价。
  豪强以三十钱的价格收购,转手卖给其他人,那不得涨价啊?
  至于洛阳,洛阳城总人口就算没有一百万,起码也有个六七十万吧?
  这么多人口不事生产,整日里聚集在城市之中,每日里消耗的粮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些粮食,全都要靠从外运输,路上的运输费用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可能粮食在陈留的时候,还是八十钱一石,可到了洛阳,就变成了一百钱一石。
  “你也知道,洛阳附近早就没地了,荒地也没有。而中原之地,从上古之时就是天下中央,开发到如今,怎么也有两三千年了,所以中原之地,也是人多地少,没有这么多荒地。”
  “所以,这一次是在关中找的荒地。关中距离洛阳不远不近吧,陆路的话怎么也有上千里之遥,这么长的距离,运过来路上的消耗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实际上,如果把这五百万石粮食全都运过来,可能到了洛阳就只剩下三百万石了。”
  千里运粮,到地儿之后,能剩下五分之三,那都是能吏!
  如果运粮官贪污一些,能力也差一些,说不定就只剩下五分之二甚至五分之一了。
  “那不是还赔钱了?怎么种田都种成赔钱生意了?”何后不解的道。
  “不,其实过往之时,关中疲敝,以至于连自给自足有的时候都会遇到困难。”
  这就很难想象,四百年前秦朝之时,关中还是天下粮仓之一,二百年前西汉之时,关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