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华山武圣 >

第31章

华山武圣-第31章

小说: 华山武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成再立下大功总能得传一门,路青松本想门内大比上得个前四,就能请求掌门学得一门绝艺,没想到掌门竟然如此大方厚爱,这令他十分感动,也对掌门人更为信服。
    鲜于通想法与普通的江湖人士不同,他不怕别人学会高明武功,尤其是他一直保持领先的时候,所以若不是岳、高二老拉着,鲜于通就想在大比结束后奖励第一名的弟子鹰蛇生死搏,现在传一门混元掌功更是轻描淡写的小事情。
    进了山门,鲜于通说道:“这两个孩子路师弟你先带下去洗漱吃饭,然后就让他们归到陈师叔手下做个小童。”
    路青松答应后就带着唐乃蛮和方吉去了朝阳阁找陈长老。
    鲜于通则回到后院,正见到姚明珠在教鲜于燕华山剑法,鲜于燕手中拿着一把小木剑倒也把招式挥舞的像模像样。
    刚用了一招“苍松迎客”,鲜于燕就看到父亲进门,手中木剑一丢就迈开小短腿跑过去,口中脆生生喊道:“爹爹!”
    “哎!”鲜于通抱起女儿就满心欢喜,然后就看姚明珠也欣喜的看着自己,便伸手将她也揽到怀里。
    温存一会儿,鲜于通问道:“青羊呢?”
    姚明珠眼中浮现出担忧之色,道:“邓师叔五天前罹患重病,青羊去给他施针了。”
    “什么?邓师叔身体历来健康,今年也才六十多岁,不该如此,可是受伤了?或是中毒了?”鲜于通闻言一惊,想起邓师叔为自己和华山派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就问道。
    姚明珠摇摇头,低声道:“青羊早已看过,说是胸痹气短,可是施针用药总也不好,她说要是再不见轻,恐怕撑不过立夏了。”
    鲜于通放下鲜于燕就直奔邓师叔住的东峰居,一进门就看到胡青羊背着药箱出来,见到鲜于通一愣,接着两人拉着手往外走了几步。
    胡青羊先是白了自家丈夫一眼,而后说道:“邓师叔刚刚睡下,你先别进去。”
    鲜于通问道:“师叔怎么样?”
    “不怎么样。”胡青羊叹息道,“昨日开始已经水米不进,但是精神极佳,我想他是回光返照了。”
    胡青羊医术虽远不如胡青牛高明但也不亚于寻常医道高人,鲜于通见她都下了最后通牒就不免心中一悲,说道:“门内师长本就稀少,难道华山宿老又要少一个吗?”
    胡青羊又说了些邓师叔的症状,鲜于通这才知道所谓“胸痹”就是心脏病冠心病一类的疾病,这在未来科技发达时尚且难以医治,胡青羊束手无策倒也正常了,只是鲜于通和胡青羊都知道若要胡青牛出手必能将邓师叔救活,但是路途遥远,等到胡青牛赶来最快也要六七天,邓师叔眼看着这一两日就要归西。
    所以到最后鲜于通也没有去看邓师叔,果然到了夜里邓师叔就开始迷糊,到第二天中午便撒手人寰。
    鲜于通一回到山门竟然就要披麻戴孝办理丧事,等到邓师叔葬到后山祖林,又过了邓师叔的头七,才算完结。
    这时候华山派老一代三老和陈师叔,鲜于通等第六代弟子全都在山门聚齐,鲜于通就将众人叫到一起,想着把华山派的门规改一些,将门户之见也打消一些。
    华山第六代弟子中李师伯的四名弟子年龄最大,都是鲜于通的师兄,最年长的已有近五十岁,年轻的也四十左右,而剩下的六代弟子中则是鲜于通、邓清、李驮、王巡最长,四位师叔的弟子现在也就二三十岁的年纪,加上陈师叔的一名弟子,六代弟子总计有31名,其中除了鲜于通武功最高,四位师兄也就是二流三品到二品的水平,反倒是邓清和李驮已经到了二流一品的境界,王巡及其他师弟也都参差不齐,武功高的如王巡、路青松也不过是抱元劲大成,二流三品巅峰到二品的水平,武功低些的更是不入二流,但是整体来说已经不算差,那少林圆字辈和峨嵋四代弟子也未必强的过他们。
    倒是老一辈的岳、高二老现在五十出头,正当壮年,内力浑厚,刀法精湛,也是一流三品的高手,鲜于通估计只算内功二老在三品中应该只能算较弱的一等了。
    邓师叔已死,常师叔内功到进步不大,还在二流二品游荡。
    第七代弟子又还未成长起来,算不得战力,鲜于通看着紫气东来堂内坐着的三十多人人气势如虹,就知道在自己的领导下华山派蒸蒸日上,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胜过以往。
    鲜于通提出要修改门规后,六代弟子倒是都无意见,可是华山三老和陈师叔却有些着急,鲜于通又苦口婆心说了半晌,最后还是以掌门身份硬压才算同意,最后修改后的门规对弟子的束缚力松了一些,但是对弟子的上升渠道和学习高级武功的途径细化并强化了,以后的历代弟子想要提高身份,学到高明武功就要按照门规中明确说出的贡献方能换取,如此改下来华山派看似对弟子管的松了,实则抓得更紧了。

第六十七章 张三丰造访(求收藏!求推荐!)
    等到改完门规,鲜于通就把他和张三丰合著的《武道境界真解》讲给众人,六代弟子们听到都大为振奋,岳师叔则问道:“照你这么划分,我是算哪一品级的人物?”
    鲜于通笑道:“岳师叔内力深厚,刀法精湛,最差也得是一流三品的高手。”
    “一流三品为后天大成,此境界功力极为深厚,所学武功尽数大成,举手投足皆有莫大威力,内功表现为气走诸穴,收发自如,若是再有深入,便称坐照。”岳霖将《武道境界真解》关于一流三品的讲解读出来,笑道,“一流三品听着还算不错,只是老夫的内力虽然浑厚,气走诸穴倒是走得,收发自如恐怕还差些。”
    高志成闻言笑道:“那我自不必问了,咱也是一流高手中的三品境界了!”
    众人就武道境界兴高采烈的说了半天,而后邓清说道:“掌门师兄,你与武当张真人交情莫逆,我听说上个月张真人去了少林寺。”
    此言一出众人全都来了精神,因为几十年来武当少林虽是正道的两杆大旗,但是少林乃威震数百年的大派,武当却是后来者居上,尤其是张三丰少年时还被少林打做弃徒,数十年间武当少林面和心不合,十多年前又出了个“张翠山屠杀龙门镖局满门一事”,更令两派关系变差,华山众人闻听张三丰亲自登嵩山少林,都因为是要挑了少林寺的武林泰斗名望,心想旷世大战不得不听。
    鲜于通却是知道张三丰乃是去求少林九阳功去了,便问道:“当时情况如何?”
    邓清详细说后,鲜于通等人才知道,原来上个月鲜于通下山没多久,张三丰就带着张无忌去了少林寺,当时少林三神僧及达摩堂九老等前辈全都出来迎接,但是因张三丰身份特殊,两派关系又敏感,所以只是在寺外一苇亭接待了老张二人。
    张三丰向空闻求取少林九阳功,愿以武当九阳功交换,但是少林寺本就以为张三丰偷学了不少少林绝技才让武当派隐隐压了少林一头,自然不愿和武当武功产生瓜葛以免被人说少林从武当得了好处,所以只是不应,最后张三丰只能无奈下山。
    这一节事情十分隐秘,所知所见不过是张三丰爷孙和少林三神僧及达摩堂九老十多人,本来邓清也不该知道,但是他和少林俗家弟子远明山乃是生死之交,远明山的师父就是空智,空智气量狭隘,曾将此事说与给拜望自己的远明山,远明山自觉与邓清关系最好,是以在上山吊唁时说给了邓清知道。
    鲜于通早就知道张三丰的少林一行肯定无果,如果空见神僧还在世倒还有希望,剩下三个神僧空智心胸狭窄,空性天真烂漫,空闻城府极深,都不是慈悲为怀的大师,囿于门户之见便很难传授张无忌少林九阳功。
    正在众人说话的时候,忽然门外进来一个小童,道:“掌门师伯!山门外来了个老道人带着个少年,说是武当张三丰。”
    鲜于通起身笑道:“说曹操曹操到!四位师叔和诸位师兄弟,随我一同去迎接张真人。”
    华山派众人除了鲜于通就只有常岳高三老见过张三丰,他们都对这位一百多岁的活神仙,神功无敌的大宗师好奇不已,就起身跟在鲜于通背后。
    在山门外等待的张三丰正在和张无忌说着武当武功精要,见华山山门打开,鲜于通带着三个有些面熟的老者和三十多个华山弟子迎出来,上前一步,微微躬身道:“劳烦鲜于道兄和诸位同道出迎,哪里使得?”
    鲜于通带着众人抱拳躬身回礼,而后说道:“真人怎么有闲心到我华山玩赏了?咱们快进内吃茶。”
    陪同着张三丰一路闲聊的进了紫气东来堂,等到落座看茶后,张三丰才说道:“老道也不瞒道兄,我带着无忌去了少林寺,只是果如道兄所料,没能求得九阳功,所以就到咱们华山求学紫霞神功。”
    鲜于通笑道:“好说好说。”而后看了眼张无忌,此时距离鲜于通离开武当已经一个半月,一月不见小张看着竟然胖了一些,气质也与以前大不相同,想是跟在张三丰身边得了不少好处。
    张无忌跟在太师父身边一直不说话,只是该见礼的时候下拜磕头,他坐在华山紫气东来堂内正在转着眼珠好奇的看着众人,见鲜于通看了他一眼就缩缩脖子老实了。
    张无忌在冰火岛生活近十年,只接触过义父谢逊和亲爹亲妈三人,回到中原没少遭罪,因此虽然还是天性纯良,但是也对人十分敏感,知道自己的太师父和师父纪婶婶及六位师伯师叔都是最疼爱自己的亲人,也对鲜于通这位华山掌门谦谦君子,仁义相救心中感激,是以也有些怕他。
    鲜于通也无心揣摩小张的心思,待和张三丰说了片刻就到了中午饭时,安排伙房做了几个精致素菜鲜于通就带着姚明珠和鲜于燕一起在小院招待张三丰、张无忌二人。
    吃饭时张三丰和鲜于通夫妇倒是正常,可鲜于燕和张无忌两个孩子却总在扒饭之余相互偷看,鲜于通和张三丰见到都不禁莞尔。
    鲜于燕自幼在华山上面生活了八年,四年前兄长鲜于岐就离家去了蝴蝶谷跟随舅舅学医,所以真正四岁之后的鲜于燕身边除了几个十多岁的道童也没有玩伴,而且那些道童都对鲜于通敬若天人,时间一长鲜于燕也感觉和他们一起索然无味,此时见到张无忌就好像见到了新奇的玩具,自然免不了关注。
    张无忌今年12岁,但是心思单纯,智商虽高但心理年龄反倒是和鲜于燕相差不大,也是初次见到鲜于燕这个粉雕玉琢的小姑娘就心生喜爱,自然忍不住想和她亲近。
    鲜于通看着自己女儿和张无忌两个孩子的友情萌发就心中微动,想起了本来是在今年应该在汉江上被张三丰救下的常遇春和周芷若两人现在也不知怎么样了?没有了张无忌和张三丰的相救常遇春兴许必死,那周芷若只是船家的幼女,兴许能得活,哎呀,我现在才想起此事,早该派人过去拯救一下,现在恐怕已经耽误了。
    吃完饭鲜于通和张三丰就让姚明珠带着两个孩子出去玩,然后他们二人就交流起了以气御物的心得,鲜于通自从练成紫霞神功第六层,紫霞真气的御物之能就翻倍了,此时修炼第七层两个月又增加了许多心得体会,就和张三丰一起研讨。
    张三丰本想把张无忌的寒毒解决后就一心闭关研创“太极拳”、“太极剑”两门武功,但是对于太极神功的御物之法也未放下,此法现在虽不堪大用,但是若是修炼精深总有无穷妙用,所以他境界高而鲜于通钻研深,两人说起以气御物来倒是不分伯仲,尤其是谈及发展方向时更是时长争的脸红脖子粗。
    在屋子里和张三丰争论的鲜于通不知道,天道自有妙法,总会让历史巧妙地出现拐角,吉人自有天相并非空话,他所担心的常遇春和周芷若虽没了张道爷的救助,却另有一番境遇。

第六十八章 历史修正力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这是中国历史上对汉水最早的描写,出自《诗经》的“国风·周南”,取名为汉广,诗中是一个樵夫在汉水畔砍柴时见到了一个在河边玩水赏景的女子而自惭形秽,不敢追求的故事,。
    汉水之南有一棵巨大的树木,躺着树下阴凉舒适,但是“我”要砍柴养家不能也没有资格去想着在树下舒适的休息,汉水那里有个妙龄女子,看着真让人喜欢,但是“我”只是个樵夫,怎么追求人家?汉水太宽,“我”游不过去,汉水太长,“我”无船可渡……
    汉水最宽之处其实只有不到三里,但是对于古人来说已经是难以逾越的天堑,樵夫以汉水之宽广漫长比喻悠闲生活和美好女子的难以得到,诗人以樵夫的境遇自比所求不得的无奈,后世又不知有多少人以此诗缓解相思忧愁。
    一直在汉水摆渡的周老孬自从那一年在湘江畔听到几个歌妓唱了《汉广》就暗自记下了,时长在汉水上摆渡时唱着解乏,他女儿芷若就曾问过什么意思,可是周老孬肚子里本就没有墨水,只说是夸赞汉水又大又好看的意思,他女儿是长得又好看,从小就聪慧善良,周老孬就在请教了一位江边的秀才后给自己女儿起了个配得上她长相和聪明劲的名字——周芷若。
    可是今天周老孬却不能再唱《汉广》了,他在搭了一个带着小男孩的虬髯大汉后,没多久就有一艘大船追上来,船上分明是一大堆蒙古军爷和佛爷,他们一吆喝周老孬才知道是要捉拿船上的这个汉子跟孩子,周老孬还来不及惋惜两人就被蒙古军爷射来的利箭穿胸而过,死前只是看着可怜的女儿,心中想道:你妈妈早亡,我再死了,芷若你可怎么活啊?
    汉口登船行了一个时辰,准备回山的宋远桥坐在船舱内正在给儿子青书讲解着武当长拳的精要,他自从二十多年前救了一个投井寡妇的性命,不成想那妇人性情刚烈,是因丈夫病故而要殉情,她娘家颇有势力,心中感激就要将那少妇嫁与自己,当时宋远桥三十来岁,本想效仿师父出家为道,但是因照顾那少妇便日久生情,最后也没有禀报师父就先成全了好事。
    后来时间一长才敢说出,张三丰自然并无生气,反倒满心欢喜,宋远桥这才下山去把已经16岁的儿子宋青书接回山上来。
    只是宋青书年岁小时宋远桥未敢禀明师尊,后来说时孩子已经十岁,宋远桥也只传授了他一些基础的吐纳功夫,这次回山才在路上点拨武当拳法。
    正在父子两个一教一学的时候,忽然听到江面上一个洪亮的声音远远传来:“快些停船!把孩子乖乖交出,佛爷便饶你性命!否则莫怪无情!”这声音从波涛水浪中传来,入耳清晰,显然呼叫之人内力颇深。
    “青书你坐好。”宋远桥眉头一皱,冷笑道,“什么水匪强人如此大胆,要我留下孩子?”抬头看去只见两艘江船如离弦之箭般飞速划来。
    宋远桥凝目瞧去,见到前面的一艘小船船艄上坐着一个虬髯大汉,双手操桨急划,舱中还坐着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后面还有一艘大船,上面站着四个番僧,七八个蒙古武官,众蒙古武官拿着船板帮忙划水,为首的番邦和尚手里拿着一个长弓,宋远桥想说话之人应当就是那拿弓的番僧了。
    那虬髯大汉终究一人之力有限,片刻时光就被后船接近,众武官和番僧便纷纷弯弓搭箭,向大汉射去。
    宋远桥这才知道那番僧是要那个虬髯汉子留下孩子,他自四十多年前跟随师尊修行,时长受他教诲,所以虽极少见到元兵残暴杀人,但是恨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